刘文炳的中国“稻”路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z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自称是杂交水稻的“孝子贤孙”;他三次刷新世界水稻单产的新纪录;他从日内瓦捧回了“国际发明金奖”……
  
  人物档案
  刘文炳,男,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所长、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1992年在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获“国际发明金奖”,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感动福建十大人物、2006年度创新中国百名功臣金马奖。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中,被授予“中国诚信企业家”和“值得人民记忆的慈善家”。
  
  2009年2月,35万多字的《中国稻路——一个人的稻作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2000多家书店发行。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从农50多年的中国育种制种专家、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炳研究员。
  
  杂交水稻之子
  
  在中国水稻界,有三位著名的水稻科学家,他们是袁隆平、谢华安、刘文炳。提到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名字家喻户晓,刘文炳却还不被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他曾经风趣地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谢华安是杂交水稻之母,我是杂交水稻之子。
  刘文炳1937年出生于福建龙岩的一户普通人家,在农校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本省尤溪县的乡镇,这一呆就是几十年。刘文炳始终无法忘却的是当年乡亲们吃不饱饭的情景。他立志学农,当时的理想很单纯,就是让乡亲们吃饱饭。抱着吃饱饭的梦想,刘文炳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杂交水稻制种育种工作。刘文炳研究员发明的“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解决了我国杂交水稻制种需要割叶剥苞、花时落后、青秕谷多三大难题,实现大面积制种亩产300公斤,最高制种单产高达451.45公斤,为国际、国内单产之冠,获第二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该项技术破解我国杂交水稻制种难题,为“汕优63”插上了迅速推广传播的翅膀(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中国稻路》作序)。“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星火科技三等奖,福建省星火科技二等奖,“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获福建省人民政府1989年粮食丰收奖二等奖。
  尤溪是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800多年后,在具有“海滨邹鲁”美称的这片热土上,又孕育出享誉国际的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刘文炳。尤溪管前镇,更是由于他又多了一个“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称号。
  
  演绎“稻”路传奇
  
  2006年8月25日,云南省永胜县涛源水稻超高产科技示范场再次传出特大喜讯,由刘文炳选育的II优4886超级稻,经省内外知名同行权威专家严格的全刈实割验收1.161亩,创水稻世界单产1279.7公斤新纪录。
  至此,刘文炳主持选育的三个超级稻II优4886、II优28、II优6号,均夺取了1亩以上水稻世界单产1200公斤大关的历史性突破,于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创水稻世界单产1219.9公斤、1229.97公斤、1279.7公斤新纪录,成为稻田奥运会的“三连冠”世界冠军。一个县级研究所却缔造了水稻界的传奇。刘文炳“立中国之奇,创世界之新”,2007年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连续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证书,2008年获“第十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成为我国水稻育种界首先享此殊荣的育种家。
  刘文炳一生潜心水稻育种制种的研究。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尤溪田间地头,还是在夜深人静的管前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都可以看到刘文炳辛勤劳作的身影;无论是在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还是在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都留下了他繁忙奔波的足迹。
  杂交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解决了我国杂交稻制种需要割叶剥苞、花时落后、青秕谷多“三大难题”,刘文炳的技术创造为我国杂交稻应用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文炳先后选育、引进、审定20个品种,在全国示范推广2亿亩以上。
  
  优质米的新跨越
  
  “填饱肚子了,你还想什么?”不用回答,刘文炳会跟上一句:“想着怎么才好吃。”好吃的稻米是刘文炳耗费十多年工夫才换来的。
  有一次,刘文炳到福州开会,中午在一个饭馆吃饭。期间,邻桌两个外地人聊天:“这饭怎么这么难吃,干巴巴的。”“福建的米就是难吃。还是人家泰国米好,吃在嘴里不仅软还甜呢。”这顿饭,刘文炳只吃了一半,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以前搞水稻,光顾着选高产的,却没想到要兼顾优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福建米超过泰国米!
  “原先的超级稻产量虽然高,但米质却不够好。现在我们要实现从量到质的大跨越,这就要靠‘光身杂交稻’。”刘文炳向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了“优质稻和特种用稻的选育与应用”,“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的选育与研究”,“优质高产光身杂交稻和超级稻的选育”项目,得到了福建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并且立项。
  在刘文炳的努力下,“三系”光身杂交稻选育成功,填补了中国杂交稻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开拓了光身杂交稻和超泰型优质稻在米质、产量育种方面的双突破,较好地解决了优质与高产、高产与多抗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光身杂交稻米质特优,满足了市场对优质米的需求,适应机械要求和国外农业工人操作习惯,有利于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综合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现在,我们育出的‘超泰米’不但好吃,而且还便宜。”说到这,刘文炳一脸得意。
  
  水稻年华
  
  刘文炳从1976年冬参加海南南繁制种队,到80年代初成为“东方水稻制种魔术师”;从选育成功“D优63”优良组合,殊荣四川省1988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到2009年杂交水稻D奇宝优527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到杂交水稻不刈叶超高产制种及配套新技术的运用;从打造“东方种业”、“东南米业”两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圆“超泰米”之梦;从走向“稻田奥运世界冠军”的摇篮,到登上“稻田奥运会三连冠”的宝座。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刘文炳可谓尝尽世间艰辛,闯出了中国特色“稻路”,刘文炳品牌及其社会贡献价值,据权威部门评估达135亿7822万元。《中国稻路——一个人的稻作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2月出版,被誉为最专业热词,在谷歌网站搜索最多时达387万多条。该著作31万多字,表面看来,是写刘文炳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的历史。实际上,它是向读者宣示,刘文炳个人的稻作史,代表了中国水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走向。所以,书写刘文炳一个人的稻作史其意义非同一般;然而,这一切在刘文炳看来才刚刚开始。
  刘文炳利用美国光身稻搭桥,以遗传改良和常规育种技术以及杂种优势利用与生物技术、形态改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创造了崭新的水稻特异种质资源,率先在世界和我国培育成具有光身稻特性、中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国际水稻新品种的株叶。被誉为“籼稻的粒型,粳稻的品味,中国的泰米”的光身杂交稻及其配套亲本(光身A、B、R),经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技术鉴定和国际联机检索,认定其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称,仅1998年以来,刘文炳先后选育引进审定17个水稻良种,申请10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其中有5个品种亲本已取得品种权,有两个水稻良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他主持选育的D型杂交稻D优63,11年间在中国推广面积达1.4亿亩,增产稻谷58亿公斤。
其他文献
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研发了一种全自动抽真空平板硫化机,介绍了产品的基本构造、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以及市场前景等。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market development, de
用三角模糊数模型求解消防调度的最优路径问题,将路网中弧的权值描述成三角模糊数形式,根据三角模糊数的特性,把模型直接转化成了确定的最短路径问题,用传统的Dijkstra算法便可以
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单搭接金属胶接接头承载后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搭接长度对分别采用酚醛树脂和丙烯酸酯制备的接头应力分布和接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胶粘
本文对机械工程中最常用的普通圆柱蜗杆减速器,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效率最大与润滑条件最佳(最大油膜厚度)和体积最小,提出了供优化设计用的数学模型。对三目标的非线性优化
通过焊接接头疲劳试验对SAF205双相不锈钢和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S-N曲线进行详细分析,并与16Mn钢焊接接头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不同材料焊接接头及试样接头型
提出一种冰激疲劳损伤简化计算方法,用于计算冰力作用下平台管节点的疲劳损伤,并根据该方法分析平台构件和整体的疲劳可靠性.该方法用两个指数函数拟合平台和海冰相互作用时
本文重点研究三对角灰线性方程组。首先给出关于它的 Gauss 算法;然后对它的可行性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与论证;最后对于使用该算法可能出现的数值不稳定现象作了简要说明。
本文讨论了不同距离下灰函数权限的一致性,并给出不同距离下的极限转化定理。
大唐移动主导的TD—LTE标准提案获得国际认可,这标志着中国正式从全球移动通信的“挑战者”步入“领导者”的行列。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热结构中潜在着许多用途,但对3D-C/SiC材料高温损伤尚不完全清楚.本工作用T300碳纤维编织为三维四向编织体,编织角22°,用CVI化学气相渗法在950℃~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