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助人行业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文章主要从生理、心理、工作、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分析高校辅导员自我倦怠的表现,并从社会、学校、工作、个人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有效帮助辅导员干预并消除职业倦怠现象。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倦怠 表现 成因
  [作者简介]唐德斌(1968- ),男,四川岳池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内江 6411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64-02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使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的要求,需要持续情感付出,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因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此后,职业倦怠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目前最流行的是20世纪80年代Maslach等人提出的三维度论。三维度论认为,职业倦怠通常被视作一种极端的压力症状,它是由三个维度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职业倦怠多发生于助人行业,高校辅导员是助人行业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呈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枯竭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就整体而言,高校辅导员是积极向上、自信健康的,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稳定工作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较严重,近一半的辅导员有着不同程度的倦怠表现,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负面因素已在高校辅导员中严重蔓延,甚至有加深的趋势。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
  第一,生理方面。表现为经常容易产生疲劳感,食欲不振、虚弱、失眠、肌肉紧张、腰酸背痛,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精力不容易集中,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第二,心理方面。表现为经常处于精神疲惫状态,情绪低落且波动性大,不能有效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常感到空虚、焦虑、紧张、烦躁、孤独、抑郁等,并对生活冷漠、悲观,缺乏生活热情。第三,工作方面。表现为经常工作缺乏热情,消极被动,没有计划性和规划性,在日常事务中走一步算一步,在紧急事件的处理上不能及时到位,转岗意识较强;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对待,对学生冷漠,缺乏宽容和耐心,尽量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管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机械地完成应付性的工作,进取心不强,有畏难情绪,消极地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懒于管理学生;工作方法简单乃至粗暴,不愿创新甚至厌倦工作,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学校环境和管理抱怨较多,认为评价体系不公平,对个人待遇不满等。第四,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对上级,牢骚较多,容忍度低,行为反应激烈甚至过度;对学生,忽视与学生的感情沟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视而不见,使学生产生一种望而却步的感觉;对他人,同情心少,难以融洽相处,人际关系很不和谐。第五,自我评价方面。表现为经常对辅导员的身份进行自我否定,认为辅导员是“扛着教师牌子做学生保姆”,认为辅导员工作低人一等;将学生工作看作是没有价值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缺乏职业自豪感;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倾向于做消极性的负面评价,感到工作没有效率,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学生管理工作,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工作信心。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层面
  1.社会期望值过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关注,由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的高校辅导员承受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高期望。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如学风不良、学生心理问题和校园安全问题增多的现象,社会舆论首先把矛头指向学生的直接管理者——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付出了巨大努力,反而没有带来相应的效果,从而产生失落感而导致职业倦怠。
  2.社会支持度不够。目前,社会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潜在性,致使高校普遍以学科建设工作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轻视。现实中,不乏瞧不起辅导员工作的人,有人认为辅导员只是空洞说教,有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只有学问做不好或者没有本事的人才不得不干这一行,这些观点对辅导员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冲击,导致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出现。
  3.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辅导员迫于就业形势而过渡性地选择此职业。本来就缺乏对该职业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层面
  1.岗位职责不明确。高校辅导员同时受到校院两级行政管理,而且还得应对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要求,只要是涉及学生工作最后都落实到辅导员身上执行。因此,辅导员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于在校内各个部门之间奔波游走而没有缓冲的时间。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边界不清晰,工作范围不确定,使辅导员成为学校具体工作的落实者和学生的“保姆”,疲于应付,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地产生。
  2.考评机制不完善。在高校中,评价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绩效有易于量化、较直观的标准,而对于辅导员而言,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并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这种效果的非量化性特点使高校辅导员不能及时获得有效的积极评价。同时,学生工作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随时都可能有事情发生,辅导员没有明显的上下班之分;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的特点,随处都可能有事情需要处理。辅导员工作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苦,但可能因为一个意外事件,辅导员平时尽心尽职的工作被全盘否定。辅导员工作得不到客观的考评,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3.培训机制不健全。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工作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副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与校内教师、科研人员比较起来,辅导员只是在刚踏入工作时进行过岗前培训,此后缺乏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高校辅导员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充实自己,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无法及时更新,这无疑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4.保障机制不配套。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工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上,基本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与科研。因此在职称评定和科研立项、评优评先等方面处于劣势。并且,由于目前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考评体系,使辅导员虽然对学生尽心尽职,对工作殚精竭虑,但报酬却相对低下。高付出与低回报的矛盾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工作层面
  1.工作负荷超载。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的要求,高等学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一线专职辅导员。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现实中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远远超过规定人数,超负荷的工作使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2.工作对象复杂。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扩招,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下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主体性更加突出。首先,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混乱和价值观扭曲。其次,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民主的愿望和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再次,信息社会网络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面临更多的文化选择,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学生群体的复杂性使辅导员经常处于压力事件状态而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内容繁杂。在有些高校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奖、勤、助、贷、补、免等工作外,还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负责学生党团组织建设,还要引导学生思想、辅导学生学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择业指导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的参与,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辅导员不分上下班、不分校内外,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工作内容的繁杂给辅导员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
  4.工作角色多元。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应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扮演多种角色。作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作为长者是家长的代理人,作为组织成员是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在人际活动中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此外,还扮演着心理疏导者、行为督导者和就业指导者等角色。多重角色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模糊,使不少辅导员忽视了自己所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而陷入复杂的学生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中。同时,多元角色又难免会导致角色冲突,增加胜任工作的难度,使辅导员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5.工作发展受限。发展是决定辅导员这个职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核心,也是辅导员最为关心的主题。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从优秀大学生中选聘的,这些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和现实需要。但是在现实中,尽管他们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认真负责,却没有时间和机会深造、提高,也没有太多精力搞科研,使辅导员缺乏较多的晋升通道。由于对未来发展的迷惑和担忧,使很多辅导员思想不稳定,换岗意识强烈。
  (四)个人层面
  1.个人的知识经验不足。高校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很多辅导员不具备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理论水平不高,缺少相应的培训或进修,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实践积累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巧等。因此,在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制定、如何帮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如何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等问题的处理上难以应对,感觉力不从心,并且成效不高。全身心的投入和高期望与实际效果的反差使年轻的辅导员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2.个体的人格特质缺陷。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辅导员都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与辅导员的人格特质有直接联系。高校辅导员一般成就动机比较强,通常会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能力去力争把事情做得最完美,这种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必然会加快职业倦怠的产生。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佳,不能看到人生中的沮丧和失意是难免的,遇事消极悲观,自我调适能力不强。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挫折情境时,容易心理失衡滋生疲倦心态,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崔贞琼.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DB/OL].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8025945.nh&uid=&p= ,2006-11-01.
  [2]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2(2).
  [3]Cynthia L. Cordes,Thomas W.Dougherty.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
  [4]Herbert J Freudenberger. 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
其他文献
“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好的选题要集中力量上报。”“关键是围绕方向,要有积累,我的体会是越走越深……”时间已经过了3个多月,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明在读着
网络领域是新兴的思想斗争阵地。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与技术相伴相生的舆论思潮也纷繁复杂,各类非主流思潮正在意图抢夺网络这一阵地。主流思想宣传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开展舆论
新兴媒体当前已经成为了时代信息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一些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图书
给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虚拟数字存储示波器设计方案,硬件部分由衰减和增益控制、A/D转换、采样控制和数据存储4部分构成,软件部分基于LabVIEW平台搭建。能够实现7档垂直灵
在21世纪,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加强合作学习的地位是现代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尝试讨论目前我国开展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现状。通过对存在问题和误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将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核心,要求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将因材施教应用到小学的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高效
国家已将“视觉传达设计”提升为二级学科,但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泛滥且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教育部正在对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检查。文章结合实例从找准办学定位、
"和法"是中国传统"和"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发挥,蕴含调和、和解之义,始于《内经》,经张仲景与后世医家不断完善,为中医八法之一。糖尿病病机要素众多,要素之间相互兼夹、相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