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2
摘 要 本文依据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测量特性,对测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指标、方法和标准等问题展开研究。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中的水平等级划分,把运动技能水平的标准化测量与体育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目标达成度联系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测量与评价方法,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体育学习评价的变革。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运动技能 水平 标准化测量
运动技术是指完成特定的体育活动的方法,或能充分发挥人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它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前提,是学习体育和形成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统称为运动技能。如何测量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一直没有定论,迫切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尺度和办法,来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目标达成度。
一、测量内容与指标
根据新课程对运动技能领域的设置理念,结合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从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分类习惯,将测量内容定为体操、田径、球类、舞蹈、乡土与武术、野外生存六个方面。
运动技能的形成分动作“认知、联系、协调和完善”三个阶段,其特点是动作由不熟练到熟练,不协调到协调,多余动作多到无多余动作,停顿多到無停顿;学生表现为由孤立地做个别动作到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准确的完成一系列动作。因此,我们设定运动技能的测量指标为动作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评价标准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领域的水平划分,结合教学实践,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了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层次的评价标准表
三、测量办法与标准得分
根据运动技能水平测量指标的特性,运用表现性评价的量化技术,通过对构成运动技能各个动作环节的分析,制定每个动作环节的技术标准,突出教学重点,核查技术动作的准确程度;结合学生完成动作过程中各环节衔接的连贯程度,用流畅、连贯、停顿、间断、中断等表现性评价,来核查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
根据《标准》对运动技能水平层次的划分标准,我们把“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与“水平目标达成度”联系起来,并用“掌握程度”的百分比值,来表示运动技能水平目标的达成度。设定达到运动技能水平标准的目标达成度和掌握程度为“100%”,下设五级,平均标准级差为20%(即100%÷5),为便于等级转换和统计测量,我们统一用标准等级分(简称:标准分),来记录和表示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与达标程度。
为方便操作我们直接用标准分来表示掌握程度和目标达成度,并以标准等级分中心值的±0.5分,确定相应的等级标准(详见表2)。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分=掌握程度%÷标准级差20% 或 掌握程度% = 标准分×标准级差20%
表2 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等级标准表
注:这里的“掌握更多”,是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达到高一水平层次的目标要求。
四、应用
如以三年级水平二“直行屈腿跳”为例,根据该技术动作的构成与特点,根据本学期教学重难点,分成五个技术环节,并制定相应标准,在考核中,核查者根据表中的标准描述,在准确程度与熟练程度相应等级上打“√”,确定标准得分,并在得分上打“√”,确定等级(详见表3)。
表3 “直行屈腿跳”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
如果某学生的标准得分为4.5分,则根据掌握程度% = 标准分×标准级差20%,即掌握程度%=4.5×20%=90%,由于掌握程度等于目标达成度,因此,该生的目标达成度和掌握程度都为90%,对照表2,该学生直行屈腿跳等级为“掌握”。
五、结论与建议
运动技能标准化测量研究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标准化测量办法”,解决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水平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问题。从对技能动作的各环节的细致分析与描述,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指向性,教师教学的目标性更强,也使我们的评价真正的做到了导向、诊断、调节、激励作用。从评价的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小学生也可以依据评价标准进行准确的测量,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强烈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名师与教研员,对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涉及的体育技能动作的要点进行整理,并用评价者肉眼能观察到的学生外显表现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该技能动作的要点,并配发给一线的体育工作者,让他们有一套简便易行的评价体育动作技能的方法,也给他们的体育教学进行引领与诊断。
参考文献:
[1] 邵德伟.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581.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 本文依据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测量特性,对测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指标、方法和标准等问题展开研究。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中的水平等级划分,把运动技能水平的标准化测量与体育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目标达成度联系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测量与评价方法,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体育学习评价的变革。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运动技能 水平 标准化测量
运动技术是指完成特定的体育活动的方法,或能充分发挥人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它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前提,是学习体育和形成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统称为运动技能。如何测量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一直没有定论,迫切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尺度和办法,来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目标达成度。
一、测量内容与指标
根据新课程对运动技能领域的设置理念,结合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从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分类习惯,将测量内容定为体操、田径、球类、舞蹈、乡土与武术、野外生存六个方面。
运动技能的形成分动作“认知、联系、协调和完善”三个阶段,其特点是动作由不熟练到熟练,不协调到协调,多余动作多到无多余动作,停顿多到無停顿;学生表现为由孤立地做个别动作到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准确的完成一系列动作。因此,我们设定运动技能的测量指标为动作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评价标准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领域的水平划分,结合教学实践,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了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层次的评价标准表
三、测量办法与标准得分
根据运动技能水平测量指标的特性,运用表现性评价的量化技术,通过对构成运动技能各个动作环节的分析,制定每个动作环节的技术标准,突出教学重点,核查技术动作的准确程度;结合学生完成动作过程中各环节衔接的连贯程度,用流畅、连贯、停顿、间断、中断等表现性评价,来核查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
根据《标准》对运动技能水平层次的划分标准,我们把“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与“水平目标达成度”联系起来,并用“掌握程度”的百分比值,来表示运动技能水平目标的达成度。设定达到运动技能水平标准的目标达成度和掌握程度为“100%”,下设五级,平均标准级差为20%(即100%÷5),为便于等级转换和统计测量,我们统一用标准等级分(简称:标准分),来记录和表示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与达标程度。
为方便操作我们直接用标准分来表示掌握程度和目标达成度,并以标准等级分中心值的±0.5分,确定相应的等级标准(详见表2)。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分=掌握程度%÷标准级差20% 或 掌握程度% = 标准分×标准级差20%
表2 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等级标准表
注:这里的“掌握更多”,是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达到高一水平层次的目标要求。
四、应用
如以三年级水平二“直行屈腿跳”为例,根据该技术动作的构成与特点,根据本学期教学重难点,分成五个技术环节,并制定相应标准,在考核中,核查者根据表中的标准描述,在准确程度与熟练程度相应等级上打“√”,确定标准得分,并在得分上打“√”,确定等级(详见表3)。
表3 “直行屈腿跳”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
如果某学生的标准得分为4.5分,则根据掌握程度% = 标准分×标准级差20%,即掌握程度%=4.5×20%=90%,由于掌握程度等于目标达成度,因此,该生的目标达成度和掌握程度都为90%,对照表2,该学生直行屈腿跳等级为“掌握”。
五、结论与建议
运动技能标准化测量研究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标准化测量办法”,解决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水平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问题。从对技能动作的各环节的细致分析与描述,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指向性,教师教学的目标性更强,也使我们的评价真正的做到了导向、诊断、调节、激励作用。从评价的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小学生也可以依据评价标准进行准确的测量,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强烈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名师与教研员,对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涉及的体育技能动作的要点进行整理,并用评价者肉眼能观察到的学生外显表现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该技能动作的要点,并配发给一线的体育工作者,让他们有一套简便易行的评价体育动作技能的方法,也给他们的体育教学进行引领与诊断。
参考文献:
[1] 邵德伟.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581.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