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疗性血管新生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来源 :上海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Folkman提出血管生长与肿瘤生长有关的30多年来,一些具有抗血管生长作用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肿瘤,还有不少正处于临床发展阶段。但是,临床试验显示的抗肿瘤疗效并不如临床前研究所预期的那么理想。抗血管生长治疗的临床应用看来要比原先想象的更为复杂。问题在于,肿瘤可以产生多种促进血管生长的因子,而不同发展阶段的肿瘤可能依赖不同的血管生长因子来获得血供。因此,阻断单一的血管生长因子可能对肿瘤生长影响作用并不恒定。现今对肿瘤治疗中靶向抗血管生长药物的研究包括:一方面进一步阐明调节血管生长的基本机制;另一方面是采用辅助给药(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和不同抗血管生长抑制剂的联合给药,希望达到对肿瘤血管生长更全面的抑制。
  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的促血管生长治疗研究中借鉴。单一促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bFGF)的局部给药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能有效地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生长,但其临床应用至今未能推广,其中原因之一是临床疗效并非如预期显著。在病理生理情况下,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同样受到众多因素在不同环节上的调节和影响,包括各种促血管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以及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等。中药含有多种成分,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筛选中显示有促血管新生作用的一些中药和复方能有效地促进大鼠在体心梗模型中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伴有局部VEGF及其受体的增多,以及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的减少,提示它们对血管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非通过单一途径[t-S]。从这一点上来说,中药(单味或复方)的促血管新生是具有多靶点作用的,这是优于用单一细胞因子蛋白或基因治疗之处。中药的这种多靶点作用有多强,有无生物学或临床意义,是最重要的问题。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能提供答案。这是药物多靶点作用的第一层思考——分子水平的多靶点作用。
  所谓药物多靶点作用,可以有多种考虑。本来药物进入体内都可以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而多靶点作用并非都是有益的。如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还有许多降脂以外的作用,对横纹肌和肝脏可能产生损伤则是其有害作用。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给药后血管生长的促进和促血管生长因子的增多是否会通过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增加改善心肌缺血,但对体内其它部位的病变却造成不利作用,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不稳定和肿瘤的发展。在在体动物的实验研究中,我们采用红景天甙和麝香保心丸作为具有促血管生长药物的代表,全身给药,发现它们都能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增加局部VEGF的水平,而不增加甚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和移植肿瘤部位的血管生长和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最初是在不同的动物疾病模型中分别进行研究,以后又在双模型(同一动物兼有心肌缺血和动脉硬化)中进行了观察,均得到类似的结果。这些发现提示,我们所研究的这几种中药对不同部位的病变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感兴趣的是,即使在同一个体内,不同病变(靶点)对同一药物的反应(血管新生)如此不同,其机理何在?病变组织的反应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研究的难度之一是缺少具有临床意义而又可精确度量的指标,而药物(尤其是中药和天然药物)对不同部位病变血管生长作用和机理的研究可能提供了一个合适的例子。这是对药物多靶点作用的第二层思考——器官水平的多靶点作用。我们还不能判断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有多大,但至少可以认为,某些中药在整体条件下能显示灵活的多器官保护作用,而这种作用并不如同它们在某一局部或体外环境中所显示的那样单一。如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这些中药确实具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而又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其临床意义显然值得进一步研究。
  临床前研究都是在恒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主要反映局部病变组织给药后的变化。而临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血管生长则更为复杂。一是冠脉结构和功能的背景不一,因此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二是影响治疗反应的全身性因素,包括患者的体质、全身神经体液因素等多种已知和未知的机制。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施治,得到病情的改善,即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的结果。我们还没有看到与症候结合的血管新生治疗研究,如果从多靶点治疗的角度考虑,这应该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的第三个层次,也是研究难度最大的层次。
  冠心病发病与遗传和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冠心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血管生长的调节因素既来自局部,又受制于全身。纵观近年来,改善冠心病防治的手段远非单一,分久必合是必然趋势,在这方面,中药或其复方的价值的确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63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对照治疗方法。治疗组35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使用自拟中药汤剂。对照组28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腹水消退时间以及远期随访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缩短腹水消退时间以及控制远期腹水复发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相当比例与血栓性栓塞相关,适时、合理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长期以来,临床多选用华法林治疗血栓性疾病。华法林不仅具有抗凝作用,还具有溶栓作用。    1 作用机制    华法林为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转化而抑制凝血因子Ⅱ、Ⅷ、Ⅸ、X以及抗凝血因子蛋白C、蛋白s的活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促凝活性,从而阻断凝血过程。华法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口服畀维A酸治疗跖疵的疗效。方法:将门诊确诊的5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口服异维A酸胶裳,每次口服10 mg,一天3次,连续服用6 wk,每周随访1次。治疗6 wk后继续随访3个月。对照组25例,给予2.5%的5-Fu+2%普鲁卡因(5:1)混合液逐个注入跖疵中心,每周1次,连用6 wk,治疗6 wk后,继续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88%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10-0469-02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系唇形科迷迭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及北非地中海沿岸,现在我国云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种植。迷迭香是一种多用途的经济作物,从中可提取抗氧化剂、迷迭香精油和医药中间体。抗氧化剂是从迷迭香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粉末状物质,主要
期刊
上海市医药航母即将起航  近日,接近上药集团和上实控股的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透露,上药集团整合方案已敲定,将会以上海医药作为整体上市正台,事业部制将取消,以加强集团对各自公司的控制。  上海医药是上药集团重要的上市控股子公司,主要业务板决为医药分销业务。目前,上海医药在国内市场仅次于国药控股和九州通集团,位列第三,主要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形成布局。  据上海医药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
期刊
磺酰脲类药物于上世纪50年代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第一代的磺酰脲类药物代表为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有格列齐特、格列毗嗪、格列喹酮和格列本脲等。第一代和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常统称为“传统”磺酰脲类药物。上世纪90年代后上市的格列美脲属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来自其能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接受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有一定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否则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7—0306—04    看到2009年修订的新版GMP稿,总的印象感到与前几稿没有太多变化。看来新版GMP套用欧盟GMP指南已成定局。欧盟GMP指南内容完整、翔实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但写法上重复、繁琐,有些条款偏于叙述和解释,很像教科书,有些带有前瞻性和方向性的条款又像技术资料,作为指南未尝不可,但要成为法规文
期刊
2009年7月,Sanofi-Aventis公司发现和开发的一个抗心律失常新药屈奈达隆(dronedarone/Muhaq)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降低心房纤维性颤动(AF)或心房扑动(AFL)患者的心血管原因住院风险。本文概要介绍该新药的开发背景、研究数据、临床地位和市场潜力。    1 AF    AF是需住院治疗的最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对患者有从轻度症状(如在运动时喘不过气来)至潜在致死性后果
期刊
国家启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上海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发展,为《上海医药》发挥其“服务社会,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杂志封面等调整便应运而生。调整后,将增加企业家、医院院长和医药专家代表人物的封面人物形象,适配相应的访谈文字,力求每期刊登的重点医疗专题同该企业家、院长或医药专家的特长相吻合。新的改变、新的尝试。诚望得到大家的悉心关照。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会长黄彦正  商务车在刚刚
期刊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9-0417-02    中药饮片小包装是指将加工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根据临床常用剂量用一定的包装材料封装,由配方药师直接调配,无需称量的一种饮片。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新型饮片已逐渐替代传统比较繁琐的调剂方式,使中药饮片的调剂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同济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自2009年9月开始实行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