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_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高职教育基本特征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尚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的现实,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基本特征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邱远(1968- ),男,广东龙川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研究。(广东 河源 517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19-02
  
  一、前言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界一直分歧很大。就目前情况看,研究高职教育特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高职教育特征做了探讨,一定程度上解释或解决了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从具体情况分析,有研究本质特征、基本特征者,也有研究典型特性、主要特征者。研究者的主观期望,大多是想对高职教育的本质有所认识、有所发现,但就其内容而言多以教学特征为主。总体而言,人们对高职教育本质的研究,还处在探索和初步形成一般共识的阶段,还有待于实践的深化和理论的升华。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什么特征?高职教育的现实状态是什么?需要实践努力的方向有哪些?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期望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启发和参考。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即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针对性”人才类型的教育。其培养对象,是适合于应用性学习方法的人群;其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多层次、多规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普教模式,从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施行大幅度的改革创新,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术或管理人才。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般较强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和管理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学校模式,主张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第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强调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性教学,提倡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种能力系指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教学工作等主要方面的特點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体现在:宏观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微观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理论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实践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或者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或专门教育。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体现
  
  (一)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
  经营学校要经营人,要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念,提高效率。目前,不少教师一专多能,一身能兼几门课,能够有意识地把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与专业实践、成人成材紧密结合,教学效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经营学校要经营财,要让现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运转率;经营学校要经营物,要充分发挥设施的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经营学校要经营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效益;经营学校要经营办学,要拓展为经济服务的领域,扩大教育功能。
  经营学校的举措主要有:(1)合理、合法地创造更多的资金。目前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因此,怎样在有限的投入里合理合法地创造更多的资金,将决定学校是否能够稳步、快速发展。对此,高职院校要发挥有关专业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从事相关的业务,这样既培养了专业人才,又增加了学校收入,还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2)学校要利用有关专业的设备优势,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配合,进行岗前培训及在岗培训,实现“双赢”。(3)学校要积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各专业、各学科进行不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职业素质培养可实行模块式教学,模具专业可进行项目式教学,商务英语专业可进行情境式教学,旅游服务可引进BTAC方法等。理论课教师结合专业讲基础,专业课教师结合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促进办学模式的转变。(4)学校要将办学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筹划学校的发展,运作学校的资源。
  (二)变由按部就班向按行业当下需求设置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按照社会的人才结构确定教育结构,必须按照企业的岗位(岗位群)要求确定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往,学校是按照已有的教师和设备开设专业,往往使得教育培养与经济需求脱节,滞后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致岗位需要的人才无处寻找,岗位不需要的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就业困难。
  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和影响下,高职院校坚持面向需求调整专业、调整结构,明确培养中、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办学目标,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而办学之路越走越宽,也使学校办学效益越来越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这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由过去的“以我为主”变为“以行业当下需求”设置的转变是分不开的。
  (三)课程体系走横向综合结构变革之路
  高职院校鼓励具有“双教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按照岗位标准,探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社会变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钻研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模式,从而有效地把专业、基础理论、职业质素培养融为一体,高效益地培养高质量的实用人才。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将以前纵向的学科体系变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综合结构体系,打破了普教模式下的组织课程的方式,从职业教育的教育效益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经济社会的岗位要求出发,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分解,按照职业应用的需要,与专业课、基础理论课重新组合成横向课程结构,使学校的教育内容与岗位实际结合,使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衔接,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评价标准走综合能力评价改革之路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始探索和建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使教学真正走出旧有的学科教学模式,走上以岗位能力为检验标准的教学之路,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的。
  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将职业素质课程、专业课、基础理论课三个支点熔铸为一根能力支柱,进而探讨学校与企业共同出题,以技能考核为核心,融技术、知识、职业道德为一体的能力评价方式。基础知识课与专业课统一于岗位能力,但目前,有些相关政策与课程改革相冲突,仍然把学校引向“老三段”的学科式教学,影响课程体系的改革走向深入。
  (五)办学体制向多元市场办学嬗变
  面对高中毕业生总量逐年减少的事实和不很有利的招生政策,很多人认为这会引发高职的生源危机;认为办学资金的短缺,会引发高职办学危机。其实,近几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倾力支持和扶持下,此现象已经得到较为彻底的改观。就高职办学规律而言,只要有经济存在、有行业存在,就有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有教育服务存在、有企业需求存在,就有资金的支持存在。
  当然,高职院校也必须顺应形势转变观念,一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机进行分层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实验,向社会输送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才能切实满足行业的现实需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二是要广泛进行校企合作,坚持以项目为切入点,推广实用技术,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这样,高职院校就会产生磁吸效应,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并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一些企业就会争相向学校提供设备、注入资金,有力地支持学校发展。学校可以引入民办机制,尝试多元化办学,巩固办学效益。
  (六)办学方向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并举之路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高等职业院校不能也不应该死守单纯的学历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针。因此,高职办学要把职业培训、岗位培训、入职培训等作为积极开发的大市场。一要面向当地或区域社会,培养行业与企事业所需并紧缺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二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三要与当地职业学校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订单式”“2+1”或“1+2”等形式开展联合办学和短期培训,拓展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发培训的大市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作用,也会使学校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高职院校应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特征的策略
  
  高职院校在新时期走内涵式发展是必由之路,必须也应该开始指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办学模式,指向理念建设、质量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办学目标导向“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所谓引领社会,就是高职院校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来引领社會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科学技术摇篮、文化基地。所谓服务社会,就是用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成果和技术,所培养的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观念上,要勤“四讲”,即讲理念、讲质量、讲效益、讲文化。在内容上,要搞好“五个建设”,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和教师专业发展、树立强烈的校本意识)、教学环境建设(一切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教学精品建设(打造亮点)、深度融合建设和执行保障建设(一切有利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情、理、法、利”四结合)。在过程中,要促进“四个转变”,即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单纯最求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从一味追求速度向均衡、协调转变,从秩序建设向文化建设转变。在绩效上,要实现“五个精品”,即精品“教学团队”、精品“专业、课程和改革”、精品“服务项目”、精品“校园文化”和精品“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建明.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06(2):1-4.
  [3]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17-20.
  [4]申金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15-18.
  [5]王前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6]张秋玲,王霞俊.对高职教育本质的反思与追问[J].教育与职业,2007(12):25-26.
  [7]韩庭根.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4).
  [8]张京兴.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的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5-6.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当前《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改进《微机原理》教学的策略。
构建和谐高校,社团文化必不可少。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完善,还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大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物质条件构成,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和图书馆、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和自然环境文化(包括各种自然景
【正】 1983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指出:“城市基层卫生机构是卫生工作的基础,只有把这些机构建设好了,广大群众的预防、医疗、保健问题才能落实……加强城市基层卫生机构的
舞蹈是学校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
【正】 合理地提高技术经济效果,获得服务的最佳经济效益,是我们卫生经济学中研究的一个必然的新课题。医务人员用优化的医疗技术进行医务劳动,在保障人民健康中不仅有技术成
一、传统色彩因素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观点的转换,家纺设计也将注入新的内涵。这其中包括发展进步的工艺手段,新技术的运用,设计手法和设计思维的更
应用固液反应与蛋白质水解理论,建立了热碱协同作用下剩余污泥中蛋白质浓度变化的7参数动力学模型。采用试管实验,测定了污泥浓度、氢氧化钠浓度、温度以及时间对溶胞液中蛋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自己技术水平的发挥,不良的竞赛心理直接影响球队比赛的成绩,因此对篮球运动员产生不良竞赛心理的原因及调控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对近几年篮
采用文献发表的神华烟煤间歇高压釜液化反应实验数据,将煤液化反应分为升温阶段和恒温阶段,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反应模型.通过使用BFGS变尺度优化算法,获得了模型的动力学参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生育政策也有改变,很多城市学校都面临着严峻的师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聘用了大量的非编教师。这是个特殊群体,身份虽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