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位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师——崔恺、刘家琨的建筑创作思想及其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谈谈我对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基本看法。
[关键词]本土建筑师 地域性建筑 本土设计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F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177-02
一.本土建筑师——崔恺
崔恺,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总建筑师,他致力于本土建筑创作,他的作品都有一种与空间、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亲和感,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外研社、昆山文体中心、首都博物馆新馆、拉萨火车站、苏州火车站、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北京德胜尚城等。崔恺的建筑观是: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旅程,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我觉得崔恺没有恒定的设计看法,风格也在不停的变动,他所追求的就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也就说,我们在进行建筑创作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该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应尽量地契合、应用和尊重富含特色的当地的自然元素,从而开创出当地自然与人力相结合的美好环境。我认为在这其中,拉萨火车站能充分表现出建筑与环境及其与所在的本土文化的融合。
1.1 拉萨火车站
拉萨火车站坐落于拉萨南边的柳吾新区,与市区隔河相望,站房四周是绵延的山脉,场地开阔而平缓。火车站水平展开的形态与背后的群山、天空低矮的白云构成一幅好看的画面。
从入口正上面延绵到站棚的钢芯木质屋架(图1),采用了藏区常用的层叠方法,层层挑出的入口形成了一个个门楣,暗合传统的藏区门楣样式。而在建筑色彩上则采用了藏红和白色等藏族建筑常见的色彩。这些藏族建筑特有的方法继承了该地的文脉,也实现了当代的演进。
中央大厅以红色为主导,地面铺砌着以乳白色和红色为主的高档防滑石料,大厅内高高立着8根柱子,这种柱的设计使用了藏式独特的建筑风格,柱子内是钢结构,外面包着特殊处理过的红松木,具有防腐、防紫外线、防变形等特点(图2)。
拉萨火车站建完后,由于其与西藏地方环境融合得特别自然,让人有种感觉:这就是西藏的建筑物,它就是今天的“布达拉宫”。
1.2 小结
从上诉崔恺的这件建筑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崔恺不像库哈斯、哈迪德等有个性的建筑师,他没有标签式的设计,他纯粹是依据建筑的环境和建筑自身要表达的东西来做设计。他总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不把自己束缚在一种风格里,他让建筑拥有当地特点,适当反映其所处环境的特色。
本土设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深刻的思考,是对建筑基于地域文化土壤的思考;是一种进步的理念和合理的创新,而不是一种向后看的、标签式的自我解释。这就是我对崔恺本土建筑创作思想的理解。
二.用建筑讲故事的人——刘家琨
刘家琨,创办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有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等。其设计想法是把建筑放在生活里,主张低技策略,不追求炫技,强调立足眼前和处理现实。这其中,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和胡慧姗纪念馆能充分表现建筑是个有故事的场所。
2.1 胡慧姗纪念馆
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 由家琨建筑工作室设计捐建,它接近5米长,3米多宽,中等个儿的人踮抬脚就能摸到屋顶,参观者走进门,一眼就能扫尽全部摆设。刘家琨修筑它的目的,不是纪念什么重要历史,也不是咏赞某个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怀念一个普通的生命——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这个叫胡慧姗的女孩被埋在了废墟下。刘家琨曾说,这个设计是他设计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从建川博物馆中的汶川地震博物馆出口处走进旁边的小树丛,不到20步就到了这座小小纪念馆的门前。如果不经指点,掩映在小树林里的胡慧姗纪念馆,很不易于被人发现(图3)。
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为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作为原型,建筑材料则取自灾区建筑废墟为材料制作的“再生砖”,表面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而室内则施以胡慧姗最喜欢的粉红色。为了给物品留出够用的陈放空间,房没有照帐篷的样子在墙体开窗,改在斜顶上开了圆形的天窗(图4)。它的空间气氛感人至深:在一个安静角落里,青灰色的房子,纯朴而近乎冷淡的外壳,保护着其粉红色、艳丽、柔美的内部。
2.2 小结
从以上刘家琨的两件建筑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刘家琨在设计手法上偏地方主义色彩,他乐于用当地材料去唤起人们对于场地的意识。他认为地域性是建筑不可以摆脱的一个性质,建筑物和植物一样,它一定是在一个具体的地点成长,并接受当地的地域信息。
四川成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从前的历史文化成长的基础是依靠成熟的农耕文明。现如今历史已成碎片,我认为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情形造就了刘家琨的建筑风格。他依据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和由此生长出来的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框架,合理利用资源,同时立足于当代生活的功能,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创建真实的、现代的、具有地方特性的建筑类型和风格——就像各地的古人们在他们的“当代”那样。这就是我对崔恺本土建筑创作思想的解读。
三.我对中国当代建筑地域性创造的思考
3.1 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1建筑的时代性表达不清楚
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建筑物,建筑物深入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 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拥有广泛适应性的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它们替代了传统的木料和木构技术,而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运用,能产生一种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具有时代性,依照传统的地方建筑的形式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现代建筑地域化创造,是行不通的。
3.1.2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结合点不好把握
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木构体系,横向发展,建筑单体较小;而现代建筑应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铝合金等现代材料,竖向发展。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与传统建筑有根本性的差别,如果现代建筑地域化采用传统的形式主义创造路线,很难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比如说,大家对北京的国家大剧院、CCTV央视大楼等建筑的讨论从未停过,我们批评这些建筑没有地域特点,是一种国际化的建筑形式,损坏了北京古城的风貌。但是在中国传统建筑里根本没有这种大体量、超高的建筑,我们能承继什么?所以说,中国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难以找到结合点。
3.2 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切入点
3.2.1内涵式继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地域性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强调承袭传统的同时,也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办法。对传统的继承,除去显性的继承,再有隐性的继承,即内涵式继承。
3.2.2体现人性化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而且要满足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现代建筑地域化的正确方向是先应用现代建筑材料、技能和构筑手段,解决好建筑的物质功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舒适性需要,之后再挖掘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独有的特征,让建筑很好的融于其所处的环境。
3.2.3挖掘场所精神
充分挖掘建筑场地的场所精神,并充分尊重这种场所精神,是建筑与场所精神合二为一的方法。只有做到这样,现代建筑才不会一样,地域特色也不会消失。建筑的场所精神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性、周边建筑特点、场所周边交通等要素。如果现代建筑充分尊重这些要素,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就会自然形成。
3.2.4保护和发扬乡村建筑地域特色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逐渐地增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
市建设用地的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建筑场所特性容易遭受损坏,场所精
神甚而消亡,因此城市情景越来越相似。但是农村不同,农村是一种聚落群居的方式,建筑的密度较小,尺度与传统建筑近似,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也存在巨大差别,建筑场地的场所特征易得到保存。所以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居住建筑的地域特色在乡村建筑上更能轻易得到反映。
结语
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它存留在建筑和城市中,或与每个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该地的建筑文化。因此,在进行地域性建筑创作时,我们要把地域文化特性作为设计依据,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因为建筑只有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巧妙的结合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的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制。
我认为现代建筑的冲击对每个地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不应盲目的崇拜外来建筑,而放弃了本地建筑独一无二的特点。而我们当代建筑扎根于本区域时,不应忽略对当地气候、文化、风俗、材料的考虑,应该把这些地域性因素考虑到现代建筑的创作之中。在保留地域建筑的同时,更应合理利用全球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创作出既符合时代发展,又具有地域个性的独特建筑。
参考文献
[1] 武云溥.崔恺:建筑是城市的背景.观点地产,2007.12
[2] 崔恺、单立欣、张广源.拉萨火车站.城市环境设计,2010
[3] 崔恺.耕耘——本土设计的思考与实践.UED 大师讲座,2012
[4] 刘家琨.我与建筑与文学与现实之间.设计家,2008
[5] 杨国权.论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报,2004
[6] 张慧、殷蕾.传承历史文脉与建筑再创作.建筑与文化,2013
[7] 王铮、丁超.地域性建筑思潮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8] 杨宝祥.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发展思路与方法.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关键词]本土建筑师 地域性建筑 本土设计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F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177-02
一.本土建筑师——崔恺
崔恺,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总建筑师,他致力于本土建筑创作,他的作品都有一种与空间、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亲和感,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外研社、昆山文体中心、首都博物馆新馆、拉萨火车站、苏州火车站、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北京德胜尚城等。崔恺的建筑观是: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旅程,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我觉得崔恺没有恒定的设计看法,风格也在不停的变动,他所追求的就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也就说,我们在进行建筑创作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该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应尽量地契合、应用和尊重富含特色的当地的自然元素,从而开创出当地自然与人力相结合的美好环境。我认为在这其中,拉萨火车站能充分表现出建筑与环境及其与所在的本土文化的融合。
1.1 拉萨火车站
拉萨火车站坐落于拉萨南边的柳吾新区,与市区隔河相望,站房四周是绵延的山脉,场地开阔而平缓。火车站水平展开的形态与背后的群山、天空低矮的白云构成一幅好看的画面。
从入口正上面延绵到站棚的钢芯木质屋架(图1),采用了藏区常用的层叠方法,层层挑出的入口形成了一个个门楣,暗合传统的藏区门楣样式。而在建筑色彩上则采用了藏红和白色等藏族建筑常见的色彩。这些藏族建筑特有的方法继承了该地的文脉,也实现了当代的演进。
中央大厅以红色为主导,地面铺砌着以乳白色和红色为主的高档防滑石料,大厅内高高立着8根柱子,这种柱的设计使用了藏式独特的建筑风格,柱子内是钢结构,外面包着特殊处理过的红松木,具有防腐、防紫外线、防变形等特点(图2)。
拉萨火车站建完后,由于其与西藏地方环境融合得特别自然,让人有种感觉:这就是西藏的建筑物,它就是今天的“布达拉宫”。
1.2 小结
从上诉崔恺的这件建筑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崔恺不像库哈斯、哈迪德等有个性的建筑师,他没有标签式的设计,他纯粹是依据建筑的环境和建筑自身要表达的东西来做设计。他总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不把自己束缚在一种风格里,他让建筑拥有当地特点,适当反映其所处环境的特色。
本土设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深刻的思考,是对建筑基于地域文化土壤的思考;是一种进步的理念和合理的创新,而不是一种向后看的、标签式的自我解释。这就是我对崔恺本土建筑创作思想的理解。
二.用建筑讲故事的人——刘家琨
刘家琨,创办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有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等。其设计想法是把建筑放在生活里,主张低技策略,不追求炫技,强调立足眼前和处理现实。这其中,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和胡慧姗纪念馆能充分表现建筑是个有故事的场所。
2.1 胡慧姗纪念馆
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 由家琨建筑工作室设计捐建,它接近5米长,3米多宽,中等个儿的人踮抬脚就能摸到屋顶,参观者走进门,一眼就能扫尽全部摆设。刘家琨修筑它的目的,不是纪念什么重要历史,也不是咏赞某个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怀念一个普通的生命——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这个叫胡慧姗的女孩被埋在了废墟下。刘家琨曾说,这个设计是他设计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从建川博物馆中的汶川地震博物馆出口处走进旁边的小树丛,不到20步就到了这座小小纪念馆的门前。如果不经指点,掩映在小树林里的胡慧姗纪念馆,很不易于被人发现(图3)。
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为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作为原型,建筑材料则取自灾区建筑废墟为材料制作的“再生砖”,表面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而室内则施以胡慧姗最喜欢的粉红色。为了给物品留出够用的陈放空间,房没有照帐篷的样子在墙体开窗,改在斜顶上开了圆形的天窗(图4)。它的空间气氛感人至深:在一个安静角落里,青灰色的房子,纯朴而近乎冷淡的外壳,保护着其粉红色、艳丽、柔美的内部。
2.2 小结
从以上刘家琨的两件建筑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刘家琨在设计手法上偏地方主义色彩,他乐于用当地材料去唤起人们对于场地的意识。他认为地域性是建筑不可以摆脱的一个性质,建筑物和植物一样,它一定是在一个具体的地点成长,并接受当地的地域信息。
四川成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从前的历史文化成长的基础是依靠成熟的农耕文明。现如今历史已成碎片,我认为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情形造就了刘家琨的建筑风格。他依据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和由此生长出来的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框架,合理利用资源,同时立足于当代生活的功能,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创建真实的、现代的、具有地方特性的建筑类型和风格——就像各地的古人们在他们的“当代”那样。这就是我对崔恺本土建筑创作思想的解读。
三.我对中国当代建筑地域性创造的思考
3.1 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1建筑的时代性表达不清楚
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建筑物,建筑物深入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 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拥有广泛适应性的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它们替代了传统的木料和木构技术,而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运用,能产生一种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具有时代性,依照传统的地方建筑的形式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现代建筑地域化创造,是行不通的。
3.1.2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结合点不好把握
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木构体系,横向发展,建筑单体较小;而现代建筑应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铝合金等现代材料,竖向发展。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与传统建筑有根本性的差别,如果现代建筑地域化采用传统的形式主义创造路线,很难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比如说,大家对北京的国家大剧院、CCTV央视大楼等建筑的讨论从未停过,我们批评这些建筑没有地域特点,是一种国际化的建筑形式,损坏了北京古城的风貌。但是在中国传统建筑里根本没有这种大体量、超高的建筑,我们能承继什么?所以说,中国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难以找到结合点。
3.2 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切入点
3.2.1内涵式继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地域性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强调承袭传统的同时,也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办法。对传统的继承,除去显性的继承,再有隐性的继承,即内涵式继承。
3.2.2体现人性化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而且要满足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现代建筑地域化的正确方向是先应用现代建筑材料、技能和构筑手段,解决好建筑的物质功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舒适性需要,之后再挖掘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独有的特征,让建筑很好的融于其所处的环境。
3.2.3挖掘场所精神
充分挖掘建筑场地的场所精神,并充分尊重这种场所精神,是建筑与场所精神合二为一的方法。只有做到这样,现代建筑才不会一样,地域特色也不会消失。建筑的场所精神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性、周边建筑特点、场所周边交通等要素。如果现代建筑充分尊重这些要素,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就会自然形成。
3.2.4保护和发扬乡村建筑地域特色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逐渐地增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
市建设用地的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建筑场所特性容易遭受损坏,场所精
神甚而消亡,因此城市情景越来越相似。但是农村不同,农村是一种聚落群居的方式,建筑的密度较小,尺度与传统建筑近似,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也存在巨大差别,建筑场地的场所特征易得到保存。所以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居住建筑的地域特色在乡村建筑上更能轻易得到反映。
结语
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它存留在建筑和城市中,或与每个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该地的建筑文化。因此,在进行地域性建筑创作时,我们要把地域文化特性作为设计依据,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因为建筑只有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巧妙的结合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的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制。
我认为现代建筑的冲击对每个地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不应盲目的崇拜外来建筑,而放弃了本地建筑独一无二的特点。而我们当代建筑扎根于本区域时,不应忽略对当地气候、文化、风俗、材料的考虑,应该把这些地域性因素考虑到现代建筑的创作之中。在保留地域建筑的同时,更应合理利用全球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创作出既符合时代发展,又具有地域个性的独特建筑。
参考文献
[1] 武云溥.崔恺:建筑是城市的背景.观点地产,2007.12
[2] 崔恺、单立欣、张广源.拉萨火车站.城市环境设计,2010
[3] 崔恺.耕耘——本土设计的思考与实践.UED 大师讲座,2012
[4] 刘家琨.我与建筑与文学与现实之间.设计家,2008
[5] 杨国权.论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报,2004
[6] 张慧、殷蕾.传承历史文脉与建筑再创作.建筑与文化,2013
[7] 王铮、丁超.地域性建筑思潮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8] 杨宝祥.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发展思路与方法.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