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究竟为了什么?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江苏常州七十五岁的庄老太太“撞树养生”,结果撞破血管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住进了医院。“撞树养生”并不是新发明,笔者二十多年前就常见在晨练场地有中老年人撞树,有的甚至把树皮都撞掉。我真为他们捏着一把汗,老胳膊老腿的,真担心他们把自己的身体撞散,把内脏震碎。
   最近一些年,中国流行养生风,养生产品广告充斥各处,打着各种招牌的养生馆随处可见,诸如打鸡血、喝晨尿、倒走等养生招数此起彼伏。但有没有人想过,养生究竟为了啥?
   笔者粗略考证,养生源于道教,通过进补、节食、辟谷、炼丹等外界干预措施,实现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的愿望。秦始皇就是养生的“狂热分子”,他寻仙炼丹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坐江山,结果四十九岁便一命呜呼。
   伴随养生的奇怪现象是,很多曾被疯抢的养生产品却很短命,喧嚣了几年后就被官方查禁;名噪一时的养生大师也大多不可靠,那些笃信养生的人有的反而死得更早。
   我问一个搞养生的,这门生意为什么这么红火?他直言不讳:我们抓住人们怕死这个心理,告诉顾客他身体这个部位有什么问题、那个部位有什么问题,先把顾客吓唬住。接着,把养生产品拿出来,告诉顾客这些产品可以修复这些问题,救他(她)的命。顾客为了保命,就乖乖落入养生陷阱,成了我们的摇钱树。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爱情让人蔑视死亡,荣誉让人献身死亡,哀痛让人奔赴死亡,怯懦让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已死去。这话不错,热衷养生的人主要是怕死,胡乱服用所谓的养生食品和药物,鼓捣那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养生器械,采用打鸡血、喝晨尿、撞树等诸如此类的养生招数,这就违背了人的自然生理规律,把有害物质引入体内,整天为活着忧心忡忡,身心受到摧残蹂躏,这还能长寿吗?
   生物有其生命周期,人也不例外。虽然有人一直寻找长寿的方法,但至今也没找到,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来,人的自然生理寿命一直是八十岁左右的样子。我们看看读者比较熟悉的几个历史名人的寿命:周文王活了九十六岁,梁武帝活了八十五岁,武则天活了八十一岁,宋高宗赵构活了八十岁,南宋诗人陆游活了八十五岁,元世祖忽必烈活了七十九岁,清高宗乾隆活了八十八岁,清朝诗人袁枚活了八十二岁。时至今日,八十岁仍属高寿。事实证明,几千年来,人的寿命并没有明显延长。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统计学上的“寿命”指的是“预期寿命”,是一个人出生后,根据出生时的社会环境和医疗条件预计能活的年数,这就需要把各种非正常死亡都统计进去。而百姓常说的寿命指的是,在没灾没难的情况下,人的自然生理寿命。
   过去,没有避孕药具,育龄妇女会生育过多的孩子,由于无力抚养导致其中的几个夭折,夭折一个婴儿就让一个八十岁老人的寿命缩短到四十岁,这就是统计学上的寿命。避孕药具可让人按需生育,现代医学治愈过去的不治之症,一些瘟疫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再加上战乱消失或减少,社会的抗灾、减灾能力加强,这就大大降低了非正常死亡率,这是统计学上近些年来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
   人们想长寿并不为过,但不要走火入魔,盲目采纳五花八门的养生手段摧残自己。
   曾有人向我推荐养生项目,我问他:“养生干什么?”“养生是为了活得岁数大呀。”“活这么大岁数干什么?”“享福呀!”“享什么福?”他支支吾吾说不清道不明。
   养生就是为了多活几年,这恐怕是热衷养生的人的普遍认识。大爷大妈们天天聚在一起传播养生信息,交流养生体会,今天这样养,过几天又换个方式养,每天几次量血压、测血糖、称体重,为多活几年如此操心劳神,我实在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福可享。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可进一步概括为三个层次。饥有所食、寒有所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有所安,这些是人的最低需求层次,这个需求层次是一切动物为了活着的基本需求,人只满足于这些需求,还不能成为区别于动物的人。
   吃、穿、住、医、养、安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便进入了中等需求层次,那就是对爱和尊重的需求。爱和尊重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爱、受到尊重,就必须去爱别人、尊重别人。
   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实现自我,也就是在不受胁迫、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类历史上所有发明创造以及新思想、新学派的形成,无不是在个人追求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隨着充分发挥自身才能来改变世界。”



   总之,我们一定要走出养生的认识误区,不要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活着而养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要想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尽情去做,不要过分顾惜自己的身体,怕累着不能长寿了。自然饮食,适当运动,让生活充实起来,丢下担心死亡的心理负担,如此生活才叫享福,才有意义,才能长寿。
   最后,笔者愿用唐诗《金缕衣》与读者共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原载《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当前的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导致浪费的主要原因,包括爱面子、讲排场和节约意识差,等等。   让消费者说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办法。每个进入餐馆和去过餐馆的人,都可能会顺便想起,我浪费了吗?你凭什么说我浪费?   如今,我们已经很少再提“浪费”这个词了。反倒是“消费”二字,已经成为热词。“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鼓励消费”,几乎所有的餐馆、商店、宾馆、景区
期刊
女儿打电话来说她生日那天要请我去看《你好,李焕英》,我从电视上、网络上多多少少了解了这部电影的剧情,加之电影票那么贵,不打算去看。回复她:“看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笑顺’父母,你有请我看电影的那份心,不如平时少让我生点气……”  我话还没讲完,老伴夺过电话说:“你妈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别听她的,她早盼着要去看这场电影了,另外再买一张,我也想去看。”  我还想坚持,老伴笑呵呵地说:“女儿有那份心就
期刊
曾经电视圈的一位同行,刚进台时只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剧务,而他在节目暖场时的造势能力,日常交流时的机智幽默,都被制片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他被破格聘用为一档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接地气,说人话,个性、真实的语言风格立即让他火爆当年荧屏,步入事业巅峰。  不过,这位吃了二十年“开口饭”的同行,现在更多是保持沉默,几乎很难在微博、微信上再刷到他的声音、图像或其他消息。  电视媒体真的没落至此吗?有朋友
期刊
一个农场主在他的粮仓里安置了一个老鼠夹子。老鼠发现后,去告诉了母鸡,母鸡说,这和我无关,你自己小心吧。老鼠去告诉肥猪,肥猪说,你的事儿,自己小心即好。老鼠又去告诉黄牛,黄牛哼了哼,说:你见过老鼠夹子夹住过一头牛吗?晚上,一条毒蛇的尾巴被夹住,无法脱身;老板娘来粮仓,被咬了一口,当即住到了医院。  后来,因为女主人需要滋补,母鸡被杀了煨汤;因为不断有人来看望女主人,农场主把肥猪杀了招待客人;因为花掉
期刊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各有各的走法。   1.这日,徒弟三人驾起仙云,说先走一步,唐僧望天长叹,一时无语。   谁知,半日后,徒弟三人赶到驿站,却见师父已早他们一步到此,惊讶不已,问:“师父有何神通,竟跑得比我们还快?”   唐僧指了指身后的白龙马,答:“为师好歹是个领导,我不行,可司机行,公车宝马世无双,一溜烟儿跑得欢。”   2.这日,唐僧又对徒弟们说道:“咱们再来比试下谁快,
期刊
“有图有真相”这句话据说最早是在贴吧等交流平台上出现的。因为楼主所表述的话题仅通过文字并不能让观者信服,于是楼主便需借助视觉“图片”来使观者得到丰富的感受,从而获得真实感,借此相信这是事实。于是便衍生出了“有图有真相”这句话。而后来,“有图有真相”由网上至网下,成了经常能听到的话——我就至少从三四个广告里听到过这句话,意思当然是为了让观众和听众相信广告所说所演绎的都是真实的。   早先修图是個技
期刊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民族危难、国家危急的关口,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家喻户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博喻,或复沓、呼应,使得文章气势浓重炽烈,仿佛不是写出来,而是吼出来的。   “吼”,词义简单,用途却很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兽叫,如嘶吼;可以形容人在激怒时的呼喊,如大吼;还可以形容风、汽笛、大
期刊
Abstract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promising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this paper, we first discuss a
期刊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有一则《虎祸》。   大德年间,荆州南部。   一行九人,穿行在山中。不知道是在赶路呢,还是到山中采藥什么的,总之,这九人目的性不是很强。   走着,走着,天下大雨。他们赶紧跑,恰好路边有一个小土山洞,九人一个接一个挤进洞中避雨。   这雨下得真大啊,好长时间也不停,天渐渐暗下来了。   突然,山洞外,悄悄蹲着一只大老虎。这只老虎,也许肚子饿了,对着里面
期刊
曹操一生最忧什么?人才!曹操最看重什么?还是人才。   在曹操看来,人才资源是未来发展最大的变量:在创业过程中,他特别注意网罗人才,袁绍不要的,他要;吕布不留的,他留;刘表不用的,他用。所以,曹操帐前文臣武将指不胜屈,在最后与孙刘争霸中,处于绝对领先优势。   虽然刘备曾经也非常重视人才,“三顾茅庐”的事迹家喻户晓。只可惜,刘备身边那些“自家人”实在小气,不能容人。   诸葛亮是能人,可关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