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vin10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的本义是未经染色的丝绸,故又引申出质朴、纯净、简单之意。素食原指朴素、清淡的饮食,后来才特指不含肉类的特殊饮食习惯。
  古代肉类供应有限,只有贵族才有机会享用,故古代典籍中有以“肉食者”为其代称,上古礼制对于食肉亦有严格限制,《礼记·王制》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而普通百姓的饮食基本是素食。孟子对理想社会的构拟中有一条“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足见肉食对平民来说有多么奢侈。因此,最初的素食并非一种有意而为的饮食方式,而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饮食习惯。这样的素食谈不上对健康或美味的追求,更无关信仰和文化,只是为生活所迫而已,与今天的人们所追求的素食健康和素食主义是有区别的。
  那么,中国素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呢?
  中国素食文化的起源
  既然上古时代的肉食是如此珍稀,又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人们主动舍弃肉食呢?是对神灵的信仰。
  中国人最早的主动素食行为,产生于祭祀习俗中。古人于祭祀仪式之前,要先行斋戒,以示对神灵的尊敬。斋戒的内容,除了沐浴更衣,静心安神外,还有就是饮食上的要求,“不饮酒”、“不茹荤”,即戒除酒肉,改为食素。古人认为,“茹素数日”,可“净其身,清其心”,可以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才能在祭祀中与神灵沟通,并获得神灵的护佑。
  为什么古人认为吃素可使身体和心灵洁净呢?动物和人类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情的,人们在剥夺动物的生命时,难免会产生恻隐之心和畏惧之情,而通过素食,避免杀生,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有助于达到心神宁静的状态。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素食文化产生的根源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后世儒家伦理中,强调居丧须素食,也是对逝去生命表达敬意的方式。《仪礼·丧服》载:“既练……始食蔬果,饭素食”,是说父母去世一年后,可以开始吃蔬菜水果,但仍不能吃肉。若有人在居丧期满后仍然坚持素食,则为世人所称颂,反之则遭唾弃。《后汉书》中说,申屠蟠9岁丧父,满孝以后,还“不进酒肉十余年”,甚至有亲人去世后“蔬食布衣以终身”。汉昭帝死后无子,昌邑王刘贺被迎立为太子,但他不遵守孝道,整日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居然还偷偷派人买肉来吃,最终被废,直接理由就是“服斩衰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素食与否竟关乎皇位,令人唏嘘。
  儒家素食观
  众所周知的“君子远庖厨”的观点出自孟子,也可归因于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只是儒家认为,戒杀食素的做法过于极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不去亲手杀生就够了。儒家并不要求平日无故食素,但对素食所代表的清廉自律的生活方式颇为推崇,乃至将其上升为一种君子的高尚品格的象征。
  孔子的名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世人所传诵,其中的“疏食”,既可解释为粗疏的食物,也可解释为“蔬食”,即素食。在后世,“布衣疏食”逐渐成为褒奖廉洁之士的固定用语。据史籍记载,汉代公孙弘官至宰相,仍然“布衣疏食,用俭饬身”,南朝颜延之曾权倾朝野,但仍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居身清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傍若无人。”这些“布衣疏食”者,是儒家为天下儒士树立的楷模。
  第一位推行素食的皇帝
  说到素食,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佛教,其实,佛教在最初传入中国时,并未规定必须素食。时至今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和僧人仍然不忌荤腥。如古印度的僧侣以乞食为生,自然不可能限制食物的种类;在我国西藏地区的僧人,因当地的自然条件所限,蔬食并不丰富,也很难实行素食制度。
  我国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始自南朝梁武帝。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仅自己常年食素,还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素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梁武帝提倡吃素,是从佛教“戒杀放生”的理念出发的,但其中也有现实的考虑。南朝时佛教发展迅速,寺院和僧尼的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国家征收的赋税和服劳役的人口减少,僧团势力的兴起对君权构成了威胁,还有些僧人沉湎酒肉,生活奢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梁武帝下决心禁断酒肉,对佛教进行改革。
  梁武帝身为皇帝,以身作则,坚持素食。据《资治通鉴》记载,太清三年(549),侯景围攻台城,梁武帝在蔬食断绝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破戒,“歔欷哽咽”着吃了鸡肉。他还数次撰文陈述素食对养生的益处,如《断酒肉文》云“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在《净业赋序》中,则强调自己身体健康很少生病的原因就是坚持素食。梁武帝活了86岁,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可谓高寿,与他的饮食方式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梁武帝的改革不仅使素食成为僧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更影响了很多普通佛教信徒的生活方式。南朝很多士人信奉佛教,终生吃素,甚至连死后祭祀的方式也由于佛教的影响而改变。中国人历来祭祀先人要用牲畜以示隆重,有太牢、少牢等等级,而粗俭的素食是上不得台面的,如《礼记·杂记》云“疏食不足祭也。”但南朝一些士人却要求家人在其死后以蔬食祭祀,甚至有些皇帝亦是如此。如南朝齐武帝临死前留言“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未山陵前,朔望设菜食”。
  寺院素食美味
  素食的规定刚一推行,有些僧人并不乐意。但久而久之,却也催生了独特的寺院素食文化。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各地寺庙根据地方及时令特产,创造出众多令人叫绝的名菜,其名称多与佛教教义相关联,颇具奥义。如最著名的“罗汉斋”,是用金针、木耳、笋等十余种原料烹制而成,菜名取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八罗汉汇聚一堂之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多次去寺院品尝素菜,在常州天宁寺享用过素斋后,赞许说“胜鹿脯、熊掌万万矣”,可见寺院素食之美味。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腊八粥与寺院素食有着不解之缘。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有的寺庙是由僧人持钵化缘,将收集来的各种谷物果子煮成粥,而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一“栈饭楼”,僧人平日将剩余的粮食晒干,储存于此,一年后到腊八之日煮粥分赠信徒。据说喝了寺院的粥可以得到得到佛祖的庇护,故又称“佛粥”。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说的就是腊八分粥之事。   文人素食风
  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儒、释、道三家都与素食有着不解之缘。儒家的仁爱、孝道与清廉,佛教的戒杀护生与慈悲之心,道家的清心寡欲与淡泊自然,三者在倡导清淡饮食的问题上殊途同归,使得我国古代文人对素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宋人陈达叟著有《本心斋疏食谱》一书,可谓一本风雅之至、充满文学意味的素食食谱。作者开篇先描绘了自己清雅淡泊的生活场景:“对博山炉,纸帐梅花,石鼎茶叶,自奉泊如也”,此时有客自远方来,与主人“竟日清言,各有饥色,呼山童,供蔬馔,客尝之,谓无人间烟火气。问食谱,予口授二十品,每品赞十六字,与味道腴者共之。”这便是此书的由来。此书记载了“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种,每一种食物除介绍名称、制法外,还作十六字诗文赞咏之。这些素食的名字都颇为风雅,制法皆简单质朴,保留食物的清淡之味,如山药名“玉延”,制法为“炊熟,片切,渍以生蜜”,作者赞其“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渍百花香”。莲根名为“雪藕”,赞词曰“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又有荔枝干名“琼珠”,竹笋名曰“玉版”等等,文人雅趣尽在其中。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录了山居人家清淡简朴的膳食104种,其中素食有88种,原料多为山野所产的蔬果、菌类、豆类、花卉,并选用了多种药食两用的食材,如山药、黄精、栝蒌、麦门冬、百合、地黄、菊花等等。此书对菜肴的做法描述甚详,如“山家三脆”“嫩笋、小簟(菌菇)、枸杞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其鲜香爽口的滋味可以想见,又有诗赞曰“笋蕈初萌杞菜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松黄饼”是在春末取松花粉与炼蜜拌匀,制成饼子,作者赞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是一种养生药膳。书中还详细记载了豆芽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及11种豆类制作的饮食。
  清代文学家李渔对饮食的品鉴也颇有心得,在《闲情偶记》中专设“饮馔部”,论述自己的饮食养生原则和审美追求。“饮馔部”开篇说道:“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点明了他对于素食的倡导。李渔还进一步解释了山野素食何以美味:“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间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下面对各种蔬食逐一讲解,娓娓道来,颇富情趣,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审美品味亦寄寓其中。
  在各种蔬食中,李渔对笋有着极高的评价,将之比作中药里的甘草,谓“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并论及笋的养生价值:“《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檀其长者,莫过于此。”他还引用苏东坡的名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风趣地说笋既能医俗,亦能医瘦。
  均衡的饮食观
  自古以来,我国大部分市井百姓的日常饮食都是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这是与健康膳食的要求一致的。而对于小部分达官显贵来说,饮食中肉食过多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很多医家指出饮食务须清淡、节俭。就如《韩非子》中所述:“?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吕氏春秋》指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也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可见在我国古代,肉食过多造成的健康问题在社会上层已不少见。
  其实,我国传统的养生观和中医理论,历来推崇均衡的饮食观。如《黄帝内经·素问》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从中可以看出,中医并不刻意提倡素食,而是强调均衡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研究来看,严格的素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如今,对于很多贪食肥甘之物,导致“富贵病”的现代人来说,素食可以作为一种膳食调节方式,择日实行,感受精深的素食文化,品尝风雅的素食佳肴,也可以说是一种情趣吧!
其他文献
西门菲莎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位妈妈生孩子的数量会影响她身体变老的速度。  他们发现生养更多孩子的妈妈染色体终端更长。染色体终端是每个DNA末端的保护窍门,也预示着细胞老化。细胞复制和长寿都与更长的染色体终端相关。研究者说,“生育更多孩子减缓端粒变短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怀孕期间雌激素的大量增加。” (《医学快报》)
碘131治疗  甲状腺癌的碘治疗是利用放射性碘131发生的β射线,有效地消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和杀灭甲状腺癌细胞,达到减少肿瘤复发及转移的目的。大多数乳头状癌及滤泡癌患者,经过碘131治疗后的预期寿命与同龄人无异;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的甲状腺癌,采取碘131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疗效;未分化癌、髓样癌,由于病灶不摄碘或摄碘极差,一般不采用碘131治疗。  碘131是一种放射性核素,可以发射出β、γ两种射线,β
框架眼镜是最安全有效的近视矫正工具,是近视眼的“标配”。  暑期如约而至,许多家长都接到了学校的学生视力不良通知单,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在这里,我们分享给大家一些眼视光检查和配镜的小常识,希望对家长能有所帮助。配镜步骤分5步  Step1:测视力  什么样的年龄单眼视力低于多少就需要及时进行检查?有个大概的参考值:  3岁:4.7(0.5)  4岁~5岁:4.8(0.6)  6岁及以上:4.9(0.
胃食管反流和胃灼热影响美国人口的20%以上,但治疗疾病的常见药物可能对大部分患者效果并不好。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胃内膜细胞中的途径,这可能是治疗这一疾病有希望的靶点。  首席研究员徐兴博士表示,钙途径触发另一种称为质子泵的关键蛋白质的运动。当质子泵被激活時,它将分泌胃酸,将食物分解成可消化的成分,但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对20%的酸食管反流病患者无效。对于这些人,徐氏研究
男性朋友们关注自身健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饮食营养  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健康,强调饮食有节。现代医学则更建议,饮食应该营养充足均衡,符合身心健康的需要。与女性更注重营养素的总量相比,男性的饮食健康则不仅需要注意在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适当热量的基础上,少油控盐,而且更需要注重饮食习惯的规律,保证一日三餐的营养摄入均衡合理,切忌暴饮暴食。特别是不能为了节省用餐时间,而整日靠吃
与那些几乎从不吃酸奶的女性相比,每周食用五次或更多酸奶的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较低。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奶制品可以降低高危成人患高血压的风险。研究发现,与那些一个月之内摄入少于一份酸奶的女性相比,每周吃五次或更多酸奶的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降低20%,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者说,没有一种食物是灵丹妙药,但在其他健康饮食中加入酸奶有助于降低女性患高血压的长期风险。(《科学日报》)  每天跳跃可减少髋关节骨折风
外表金灿灿,有点像龙眼,内里果肉晶莹剔透,味道偏酸微甜,清香怡人,一口吃下醒神舒坦,连皮带核一起吃,还有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的就是被称为正气之果的黄皮。肉质细嫩酸甜多汁  黄皮也称黄皮果,又叫黄弹子、油皮、鸡皮果,是中国南方果品之一,亚热带水果。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黄皮的花期是4月~5月,果期为7月~8月。果实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黄色,上有一层细密的绒毛。  它的果肉呈半透明状,晶莹剔透,根据性
中年女性朋友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家外事情比较多,常常过于关心家人而忽略了自己。那么在夏季,忙碌的中年女性朋友该如何调养呢?  酷暑气温高,极易使人烦闷急躁,火气上扬,易耗伤人的元气和津液。中年女性朋友和其年青时期相比脾胃多虚弱,宜以“四舍五入”为饮食原则。  四舍:即舍去过多的脂肪(胆固醇每日摄取量建议在400毫克以下,例如每天不超过1个鸡蛋)、盐、糖及酒类。  五入:  1.适量补充富含β-胡萝卜
8月的华坪县连续高温,热得像一个大蒸笼。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和老师们聊着今年孩子们的高考成绩:“159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有17人,一本线以上有70人。理科最高成绩651分,文科最高成绩619分……”她满脸透着喜悦之情。  她叫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40多年来,她始终坚守云岭深处的贫困地区,拖着病体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贫主战场,用大
科学家发现,皮肤细胞可以用来治疗心脏创伤。心脏病发作或者有其它的心脏创伤,心脏无法更换这些死掉的细胞。病人除了选择心脏移植这一方法别无选择,而最近发现细胞疗法可以把心脏细胞移植到病人的心脏。  人类心脏细胞疗法对于细胞的需求超过十亿。知道治疗所需要的最佳的细胞不仅有利于人的病情,而且还能减少所需的细胞数量,这将会经一步减少治疗时间以及移植细胞入侵问题。(《医学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