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呵护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社会最大的财富护航,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你拥有多少土地、房子、金钱,而是有着健康的身体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也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虽然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提法,但是,如果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在我们的社会,什么才是最大的财富?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是拥有健康身体的人。
  在2011年,外资药企继续大举进入中国内地,核辐射带来的恐慌,屠呦呦获国际医学大奖,《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利好,PM2.5的热议,医药资本市场的潮起潮落等等记忆,让我们无法忘记。生物医药,呵护健康,为社会最大的财富护航。
  
  制药巨头发力投资中国
  2011年年初,世界最大制药公司美国辉瑞决定关闭它在英国已运作50多年的研发中心,而在中国则继续加大马力,提升中国R&D业务。一个关,一个开,预示着中国这样的市场地位正不断凸显。
  其实,外资药企发力投资中国,在近几年已经是非常频繁。据德勤提供的入境并购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交易量开始显著上涨,平均季度交易量为4.75宗,而前三年仅为1.75宗。2009年,由于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入境并购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潮。2010年上半年,交易量略有回升,每季度平均有4宗,之后的三个季度(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明显增长,恢复至每季度4.75宗的水平。医药企业每年都吸引最高额的累计入境投资,且并购意向持续增强。2005年,平均交易额为386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上升至1.136亿美元。国外企业拥有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和扩张野心,能够在较分散的中国本地企业中进行真正的大手笔并购。
  事实上,跨国企业在华投入大量资源后,兼并重组交易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2010年第四季度,葛兰素史克宣布,计划出资7000万美元收购生产泌尿和过敏类药物的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就是为了谋求产品和网络的协同效应。正如积极并购国内企业一样,优化分销渠道在推动入境并购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医药和医疗服务供货商康德乐(Cardinal)总计斥资4.7亿美元收购了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永裕医药,成为目前分销行业外资企业最大手笔的收购案,这也暗示着未来的发展动向。
  德勤预计,目前中国当今数以千计的药品生产商、供货商和分销商会很快锐减为数百家,并最终产生几十家真正的市场领军企业。主要的市场领军企业和一些较小的跨国企业动作迅捷,比如,位于美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赛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SciClone)于2011年斥资1.048亿美元收购中国医药分销营销企业诺凡麦医药有限公司(NovaMed),交易在短期宣布并完成执行,有望提升赛生药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这也是力争上游的企业的心头大事。
  2011年还有一件医药界大事——屠呦呦获国际医学大奖。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专业媒体评价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在生物医药行业领域,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莫过于《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在经过广泛讨论后,预计将于最近推出。
  “有关部门正在联合编制《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进一步加强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据透露,未来我国生物产业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外包五大方面;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到2015年达到4万亿元,到2020年达到8万亿至10万亿元。
  
  
  医药产业大转移
  随着欧美受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越来越多的专利药到期、新药上市数量不足等影响,令跨国制药巨头销售收入增长减缓。越来越多的全球制药企业将研发重心转移到中国这片发展向好且稳定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5年将有约77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阿斯利康亦由于业务调整,其位于英国莱斯特郡查思伍德研发基地的项目亦将停止。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制药业快速发展,给欧美大型药企走出困境带来希望,药品研发和生产正越来越快地从发达国家向亚洲转移。数据显示,过去四年来中国医药市场(不含OTC和中成药)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3月,IMS发布《重塑世界医药市场新秩序:一个被重新划分的世界》研究报告提出,2011年中国药品销售额将达到3900亿元,将超过法国和德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自2001年勃林格殷格翰出资1亿欧元用于在华扩建生产工厂和设立化学品研发中心,2002年诺和诺德在中国成立跨国药企第一家致力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研发中心,此后数年内,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诺华、强生、GSK和辉瑞都陆续大手笔投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上,甚至位于中国的研发中心已独立成为跨国企业辐射全球的研究基地。
  2011年,医药卫生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卫生部年初将重点工作列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使人民群众切实受惠;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扎实做好卫生应急、重大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卫生科技创新与发展;统筹推进各项卫生工作。
  卫生部还表示,要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全面完成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促进中医药发展,统筹推进各项卫生工作。卫生部在今年发布的各项法规、政策、标准中,多达上百项,大多是就公共卫生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规划与治理。
  其中,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经过广泛讨论后,预计将于最近推出。
  
  医药企业创新
  到底是谁发现了青蒿素?“文革”期间,有几年相当大量的科学刊物完全停刊。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胰岛素合作组”)。不标明作者对以后确定科研工作的功劳带来较大困难,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同时,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三个地方谁先发现青蒿素引起争议。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媒体采访屠呦呦问及“到底是谁发现了青蒿素”时,她本人表示,看《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就知道。该书的序言(三)中,表述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
  据业内专家介绍,关于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未来五年将主要强调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等创新型药物品种。“到2015年,百强新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总收入的50%;到2020年,5家企业进入世界医药百强。”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表示。
  在业内专家看来,生物医药的不断创新,解决人们健康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企业抢占发展先机的前提条件。
  
  
  如何“与狼共舞”
  ——中国药企准备好了吗?
  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跨国药企将把相对成熟的制药研发过程引入中国,把转化科学及新兴药物开发理念带入中国。而且,其在华研发中心越来越将以中国市场的需求作为首要研究方向。默沙东亚洲研发总部会针对中国或者是亚洲市场一些特色疾病领域,如肝炎这类比较常见的疾病,针对其迫切的需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研发。
  任何一块硬币都有其两面性,国外药企大举进军中国,其意义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将世界领先的医疗技术、大量流动资本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带进国内,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水平进步,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对我国民族产业和资源利用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和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应当严格审批程序,允许先进的外资药企有条件地进入内地,同时加强对其安全性进行管理与监控,使其更有效地为我国人民服务。康芝药业在2011年春季关于儿童退烧药的官司,据该公司网站宣称,是国外某家外资药企恶性竞争所为。2011年,重庆啤酒下属医药科技公司因研发治疗乙肝疫苗失败的消息,导致其股票连续9个跌停,股价下跌幅度超过60%,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资金链条的断裂,也将是国内药企面临国外医药大鳄们的一块短板。
  ——对谣“盐”说不。
  抢盐现象在国内并非第一次出现。1988年物价上涨,2003年非典,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抢购盐及其他生活用品的状况。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谣言的传播作用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人们的科学常识缺乏,大家都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于是进一步扩大了这些行为的影响。对与错,总是在实践之后见分晓。教训与启示,总是在痛苦之后被铭记得更加深刻。作为政府和公民个人,业内人士认为应当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大力推广科普知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要引导人们理性保健、科学养生,任何食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很有可能对身体有害,食盐也不例外。在这次抢盐风波中,很多人是几十斤上百斤的往家里买盐。在科技和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那种靠垄断食盐而发财的时代或许一去不复返了。
  二是舆论引导先行,及时制止苗头。除了日常的科普教育,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调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在出现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发出理性声音,引导公众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谣言的力度就会得到削弱。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与奖惩力度。社会安定有序,是公共行政部门应当高度关注与维护的事情。像抢购食盐等国家调控的物资,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社会恐慌,因而有可能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因此,对哄抬物价、破坏生产、散布谣言者,要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对这些违法乱纪现象进行积极举报的个人和组织,要进行奖励。
  ——社会应鼓励医药人才成长。
  屠呦呦几乎一夜成名,这在科学界是不敢想象的。科学的道路,从来都充满坎坷与布满荆棘。其实,屠呦呦的成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为屠呦呦而自豪时,也祝愿这位80岁的老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也祝愿更多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屠呦呦”们再创佳绩。
  屠呦呦被问及到底是谁发现了青蒿素,她的回答或许是一种无奈,我们希望这种无奈不要变成一种对她的伤害。业内人士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更多一点鼓励与关怀,让更多的屠呦呦从幕后走到台前,让世界的目光为中国喝彩。
  ——医药企业也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据显示,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至20%的化学材料,精细化学品的生物法制造将替代化学法的30%至60%。对于生物产业发展路径,王昌林表示,未来5到10年,我国生物产业将从技术研发、产业化、产业升级、国家合作等方面着力,逐步形成生物产业体系。王昌林表示,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金融危机之后重振经济做好准备,生物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选择。由此看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作者董运征、董少霞,分别任职于解放军306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其他文献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地理信息技术已在全国“两会”信息咨询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服务于全国“两会”,还服务于地方“两会”。日前,由超图软件自主研发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中国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基
智能汽车、各种智能家电等将共同构成人们一个新的移动生活方式
在信息化的今天,金融行业都在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科技的开发应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金融业的电子化服务正在高速推进,这就需要硬件设备在应对更高的需求时,及时完善、升
拥有高科技装备的回收处理“正规军”常常面临“吃不饱”的困境,它们与“游击队”一起争夺城市垃圾这座超级宝藏
从2010年4月开始,针对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的势头和不断加剧的通胀压力,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一些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水平过高的城市,实施了限贷、限购等调控
近期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大多数城市房价止涨回稳,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调。由于房地产相关产业众多,与银行信贷、地方融资平台也有密切的关系,房价下跌开始引发社会和
终会走过“山穷水尽疑无路”,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动力电池主要有阀口密封式铅酸蓄电池、敞口式管式铅酸蓄电池以及磷酸铁锂蓄电池三种。2011年,对动力电池行业来说,可谓是时运不济、发展坎坷,充满迷茫。  由于非法开采稀土资源严重,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对稀土行业进行了整顿,导致下游动力电池生产
2月15日,第七届“创新中国DEMO CHINA 2012”召开新闻发布会,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创业邦CEO兼出版人南立新、杭州市副秘书长丁狄刚、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战略部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