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云,一个人的书写史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谈陕西当代书法,我以为梁新云是无法绕过去的人物。至少从目前的现状来说,一大批所谓的著名书法家的书写已经被我视作无效的前提下,梁新云和他的书法依然给我不少启发。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陕西,他的书写水准和声明还远远没有同步。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朴素动因。
  认识梁新云是我在上大学的第二年,在此之前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全国展的陕西入选名单中。而我不曾想到的是,他和我同在一个城市。能在一个地方遇到有相同嗜好的人算是一件幸事。从我们认识到无话不谈,也证明了这种既师亦友的关系着实难得。我后来在回忆自己近几年对书法认识的几个阶段时,大学和梁新云的交往是我书法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经历。而后离开陕西,到书法报社的工作又算一次飞跃。
  在那个有着“石门十三品”却又缺少书法话题的城市里,我和梁新云的来往显得很单纯。我们除了聊天,就是写字。我们的话题大多围绕当代书法创作展开,谈对当代书坛的看法,谈某个人创作的得失,谈书坛的最新新闻,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与书写……每每谈到最后,话题都会显得沉重,而此时他那一声划破寂静的笑,总能给凝聚的空气里增加些世俗的味道。
  梁新云在书法上的勤奋程度是我接触过的书家中少见的。他除了处理每天日常事务外,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临帖上,一个看似寻常的笔画,他都力求精准,多次锤炼。没有对书法深刻体悟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他这种行为是出于怎样的文化自律和精神体认。
  梁新云对书法史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个判断也决定了他的高度和全国的位置。同时他对当代书坛保持着积极的关注,这使得他的创作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他并没有像其他作者那样为在展览中引起谁的关注而改变自己的书写,只是一意孤行。他给自己的书写行为找到了一个历史坐标。从早年的迷恋王铎到溯根寻源直追“二王”,对阁帖的用情至深,再到谢无量,他每一个足迹都扎的很深。
  为了书法,他放弃了在常人看来很重要的仕途,常常游离于圈子之外,冷眼旁观,游目骋怀,独坐孤峰体会上游的乐趣。在那个孕育汉文化的汉中小城,在那个坐拥石门十三品的小江南,梁新云每天都沉醉在书写的快乐和痛苦之中。
  他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对书法的感情:如果说书法是一座圣山,那我就是虔诚的的朝圣者。仰望高山,我心所有是无限的崇拜和真诚的向往,我力所能是一步一叩头地不断向前去接近神圣。今生的全部,大概就是这苍凉而悲壮的旅途。
  梁新云的笔下融合了南北文化的优点,这也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既有北方人的气势又不失南方人的流美。他的那件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的草书立轴,其技法的烂熟程度,和笔墨的张力,更是让人怀疑这不是出自北方人的笔下。我有一个固执的认识,一个人的成长与先天所受的地域文化影响很大。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南方抒情、秀美、书卷气重;北方直接、厚重、不拘小节。从文化版图上分析,汉中属于秦岭以南的巴蜀文化;从行政划分上,它又属于陕西。汉中人在语言和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和接壤的广元并无二致。
  梁新云是陕西最早走出去系统接受书法学科概念的人。并且率先邀请江浙一带书家到陕西宁强搞讲座,给宁强这个偏远的县城吹进来一股江南书法的徐徐清风。也让自己的书风多了些江南人的细腻和流美,而今的“宁强书法现象”也要归结于他当年的努力。
  当代的书法展览一方面促进了书法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让书法流于一种竞技比赛。大批有书法追求的中青年为了在展览中胜出,而改学评委的风格,这样的结果导致艺术圈子化,审美单一化。这无形之中让一大批有才华的中青年书法家过早的迷失了自己,而这一点梁新云很清楚。
  近年来梁新云的书写归于平淡,不轻易参加展览,也很少以书法家自居,书法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显的变化是,作品中长枪大戳的东西逐渐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笔画更加凝练,书写更加纯粹。因为他明白,这是一个人的书写。
  我敢说,在陕西,我们远远没有读懂梁新云。■
  ■栏目责编/王刚
其他文献
我市摄影爱好者的4件摄影作品入选2008平遥国际摄影展,并将于9月份在2008平遥国际摄影展上展出。这是我市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展作品最多的一次。平遙国际摄影节始创于2001年,是一个国际性强、文化品位高、氛围浓的摄影大展,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  4件作品分别是,苗壮的作品《打盐人》组照、魏杰的《米脂婆姨档案》组照、郝胜清的《留守家园》组照和梁琦的《砖窑工》单幅。 (闻讯)
期刊
继《中外俏皮话经典》之后,郭世平创作的《金玉凉言》由北京现代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郭世平成为我市屈指可数的领取版税的作者。  三言两语一剑封喉,百步穿杨飞叶伤人。近年来,郭世平以俏皮话创作为读者所关注,作品四面开花于《杂文选刊》、《幽默大师》、《读者》、《美文》、《中国漫画》、《喜剧世界》、《小小说选刊》、香港《大公报》、《大话名言》、《鬼話连篇》、《过耳不忘》、《格言·警句·座右铭》等报刊
期刊
简史  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宋以后,分属北宋、西夏及金。明朝设榆林卫,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撤地设市。    古遗址  榆林古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
期刊
桔槔    故里少有水田,人们为了解决吃菜难的问题,就在村溪两边,用石块垒砌的办法整修出一块块零星的“水地”,俗称其为“园子”。但就这所谓的“水地”,实则也是些旱地,并没有自然的水源可引以灌溉。于是,人们就在“园子”边垒筑石台,竖立桔槔,将溪水引到桔槔下面的蓄水池中,然后,用桔槔这种汲水工具汲水浇灌“园子”里的蔬菜。这桔槔,在我的记忆里,仅我们村,就有十多个呢!  桔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汲水工具,据
期刊
产房外  疼痛的号叫和幸福的鲜血  都不及生命的啼哭来得响亮    母亲苍白的汗珠  挂在全人类的脸上    那个不知道战争的孩子还没有出生  那个不知道眼泪的孩子永远也不会出生  灰尘  最怕寒冷的还不是大雁  蜷曲深眠的蛇  而是趾高气扬的灰尘  我在初冬的暖气包周围发现了它们  像一群拥挤爬动的蚂蚁  干渴的触须舔吸着热浪  在洁白的墙壁上  现出黑色的身体  它们似乎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停
期刊
我不是史学家,我没有能力对有关貂蝉的一切做出明确的考证。  但是,即使作为史学家,对于历史上是否存在这个秀外惠中的奇女子,她又是何方土地成长的粉红英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素有四大美女的传说——貂蝉、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其中美丽得令皎月为之躲闪的貂蝉,却不曾在任何史书上出现过她的名字。在以男性为话语主权的恢宏巨著——《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于刚劲有力的笔墨中添加了几笔淡淡的轻柔,就
期刊
一    阴了几日的天空,终于在今天傍晚飘起了雪花。  吃过晚饭,在夜色阑珊中推窗而望,眼前拂拂扬扬飞舞的雪,总令我无比地兴奋。一股清新湿润的气息,从雪中弥漫出来,笼罩着我的身心。在这样的气息里,我才蓦地感到,这个冬天不是临近了,而是终于到来了。  就在这一年将要结束之际,子夏的《晚安,苦丁茶》也要出版了,这是今年冬天最令人高兴的事。许多年来,冬天总会如期地将我带到一个浮躁的境地,令我无法突围,不
期刊
前些日子在《三边文学》和《长篇小说》海外版2008年第四期看到靖边作家罗培林创作的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杨树》(下称《白杨树》)。新颖的标题吸引了我,泡上浓茶,挤出时间,潜心阅读,我不禁为作品的魅力所震撼。时过不久,我又去靖边统万城游览,见到了罗培林,交流中他殷勤冀望我写一评论,都是文化圈人,故不揣浅陋主要就《白杨树》的成功之处写篇短文,公诸文友,以求切磋。    一、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是艺术的
期刊
我家乡的河路汉在黄河河道上行船最为有名,在明清以来就以摆渡航运而闻名。因为从内蒙古西部沿乌兰木伦河进入陕北神木,再到山西省城太原,我们村就是捷径。据上了年纪的人说,解放前这里的过河贸易特别发达。牲畜、药材、木材、红盐、布匹、粮食等日杂用品成天堆积在码头上,等待过河往返,而家乡河对岸的林遮峪古镇集市贸易闻名遐迩。解放后,家乡作为贸易码头的地位衰落了。但在五六十年代,只有一百多口人的村子,仍然养有5艘
期刊
戊子“五·一”那天,我独自在书房品茶读书。书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我正为这句话感慨,电话铃就响了;是马飞那富有磁性又带着绥德腔儿的男中音。我就想,我们或许是有着某种感应的。问他在哪里?回答说是在自己画室中作画。我知道他的勤奋,就说:劳动节不劳动,当品茶、读书。他就笑了,说:这时候最是安静,适宜作画。  我立时想起那个有着八角小楼、又长着丁香树的榆林市文联幽静的小院儿。想他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