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之上,重塑大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fg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上大学?身处不同的年代,回答有所不同。
  现代的大学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是产业化,即出现了汽车、银行和房地产等行业。
  每个行业由不同的企业组成,而企业都需要招聘不同岗位的员工,比如,市场推销、工程师和管理者。
  企业依何标准选择员工呢?可能会看应聘者的certificate(文凭)。
  于是形成了与大学教育模式相关的第一组关系——企业和文凭。
  其中,工业革命的企业对应着操作统一的机器,不容忍误差,一切操作都有标准答案。
  这使得文凭也需标准化,能被批量“生产”。
  只有通过了考试才能拿到文凭,这是第二组关系——文凭和考试。各种考试是由各大学组织的,这是第三组关系——考试和大学。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大学会组织教授通过教室传授“标准”的知识。
  学生们为了获得知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应聘岗位,会向大学申请,成为一名大学生。这个从申请到应聘的过程,也就是上大学的目的。
  在信息革命到来之前,行业相对稳定,不会突然一夜之间冒出一个崭新的行业。这一稳定性使得上大学的周期3~10年(从大专至博士)具有其合理性,即毕业后所掌握的技能与行业的要求吻合度高。
  但是,自从互联网的信息革命到来,行业日新月异,租车行业、快递行业、物联网行业、3D打印行业……都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此时,大学3~10年的生产文凭的周期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人的需求,那么,企业招人也不再仅参考文凭,而是重经验——能被复制到新岗位的能力。原本的企业和文凭间的关系被打破,而文凭和考试、考试和大学的关系也如多米诺骨牌般被推倒。
  自诞生起,大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能迎接新形势的大学生。面对信息革命后的社会,大学教育又该如何重塑?
  当文凭被经验替代时,考试也将转变成项目(project)。通过项目,大学生会积累经验——沟通能力、实证能力、思辨能力……也就是21世纪大学生的竞争力。为了能做项目,大学生需要知识(knowledge)、平台(platform)和人脉(network),而大学正是要成为这些东西的提供者。学生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从被动的“申请”到主动的“选择”,因为,工业革命后的学生能上大学就不错了,而信息革命则不一样。显然,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开放式课程(OpenCourseWare),动用互联网,率先搭建了分享知识的教育平台。
  经过近10年发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出现堪称开放式课程2.0版。它之所以被称为“大规模”是因为它打破了学校的界限,让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同时学习一门课程;而“开放式”是指无论学习者的社会地位、收入或学术背景如何,该课程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参加课程学习;此外,MOOC还开发出同辈评价(peer evaluation)、课程维基百科等创意互动平台。
  Coursera和Udacity,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开发的两个MOOC平台,edX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开发的MOOC平台。美国之外,也有一些MOOC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是清华大学的MOOC平台,FutureLearn是英国公开大学的MOOC平台。
  在MOOC的推动下,基础知识真的不再有“价”,它让渴求知识的人欣喜若狂。面对MOOC,北航学生王桢从曾经是班级唯一的《计算机基础》挂课生,到两年内攻下40多张MOOC证书,成为名符其实的计算机MOOC“学霸”。
  同时,MOOC也对传统大学及老师们提出了挑战——老师该如何授课?大学又该是何面目?
  台湾大学副教授叶丙成运用“翻转教室”概念,创建BJT-online教学平台,学生课外自学基础知识,课堂上进行师生深度研讨,并且大学生们自己出题互相PK;他还是全球第一个把“游戏化”(Gamification)搬上MOOC平台的老师。
其他文献
1990年中秋,我出生在湘西南一个静谧的山村,那里的清风朗月,小桥流水,近已难觅。父亲生得活泛,母亲又极勤俭,所以他们不但最早在村里盖起来红砖房,还去镇上办到营业执照,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商店,日子红红火火,乡邻莫不啧啧。  可造化弄人,次年清明,慈父见背。有一天,姐姐告诉我,家里来了个陌生男人,一脸凶相,会织斗篷和蓑衣,夜里还出去捉蛇。我问她欢喜不欢喜,她说不知道。日子一长,他便不再陌生,成了我们的
这学期我们周一到周四的早上8点都有课,宿舍一个爱学习的兄弟定上周一至周四的闹铃。  一个周六晚上,那兄弟出去没带手机,宿舍剩下的几个人一合计,就把他的闹铃时间往后调了一天。他回来也没看手机,直接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闹铃响了,那兄弟惊醒,一看手机,以为到周一了。他大声问我们:“周一了?今天周一么?我没记得我过周日啊!周日我都干什么了?”我们几个忍着笑跟他说:“不是吧,我们昨天还一起打球来着,你在图
张安定很瘦,头发蓬乱。在北京柴棒胡同的这间小院里,来来往往的是年轻人,他们会来办个人展览、分享经历,为他们提供平台的就是张安定和他的团队。  33个月前,张安定与妻子等5个年轻人辞职创业,成立了“青年志”研究团队,“专注于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年轻人和青年文化”,耐克、阿迪、百事、雀巢、诺基亚、李宁等商家买下了他们的调研报告,以此理解中国年轻人的文化。    成为自己比生存要有趣得多   
2013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全校范围的校园整修,其中包括公共教学二楼、公共教学三楼、人文楼和学生活动中心等。  这场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整修可以说是牵动了所有人大学生的心,看着昔日虽有些陈旧却熟悉的房屋被改造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却有些陌生的建筑,大家心中五味杂陈,有在微博上吐槽新楼之丑的,也有在人人网上怀念旧楼的。其中,学生活动中心(简称“学活”)的改造可以说最为众多熟悉它的学生们所挂心。  中国
赵敦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和《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等十余部著作。  赵敦华教授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西方哲学导论》课程。作为教师,赵老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深入浅出讲明白哲学的基本概念,塑造哲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们学习哲学的兴趣,教会学生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做”哲学。对于今后有志于
曾经的小小职业学院  部分早期传统到今日还留有蛛丝马迹:纪念教堂(Memorial Church)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每年全校的毕业典礼都在教堂前的露天草坪举行。拉丁语不再是必修科目,但毕业典礼上还有一名本科生和一名研究生代表分别用拉丁语发表感言。上课期间每周一到周六的早上9点之前,纪念教堂都有早祷(Morning Prayers)。这项传统坚持了300多年,风雪无阻,只不过从强制出席变成了志愿参
接触Natascha之前,我从来不知道coordinator也可以做得这样专业……  认识Natascha是在做一个项目中。那个项目比较大,涉及到好几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所以有一个project coordinator(项目协调员)。还没报到前,我们已收到她的欢迎邮件,并把相关信息发给我们。她的信息细致、实用,细致到列出了所住宾馆周边的餐厅、咖啡馆信息。她发来的日程表,不是常见的excel表格,而是
“闯先生”是去年才成立的初创公司,它服务的对象是其他的初创公司,汤明磊希望做到全方位服务。来看一个他们服务的案例。一位同学做家教口碑很好,家长们纷纷请他帮忙寻找好的家教老师,这推动他成了家教中介。他与舍友在寝室里开始创业,建立网站,接听来电,业务越做越大。“闯先生”帮他们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商业模式,帮着在南开大学的居民区以较低的价钱租了房子,帮着申请了小额贷款,帮着寻觅合适的合伙人。他们不再在闹市
年幼时看武侠小说,总羡慕那些练就独门绝技,使用独门兵器的武林高手,因为独门,所以难对付,不花多少气力,光靠出奇制胜就能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端的是一夜成名。  这自然是件人人艳羡的事情。  想必和我有着相同幻想的人不少,熟悉不熟悉的朋友之中,凡热爱写作、摄影、音乐、书画者,总会推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作品”,比如书法,楷书未熟,手腕发抖,索性练行书,行书粘连,索性练草书,最后出来一个四不像,美其名曰创
《纽约时报》科技博客主笔、商业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偷偷地在某天清晨取消了订报服务,引起了大众哗然。  我从小喜爱看纸质报刊,会在每天午饭后坐在阳台上的老爷椅上,一页页地翻阅,享受暖融融的日光和印刷油墨的清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变成了手拿iPhone、大拇指娴熟快速地向下滑动屏幕,要么浏览微博,要么刷屏。  我爱读书更爱写作,却曾一度疑虑与担忧: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