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的力量:以审美驱动促进班队课程隐性资源开发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a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班队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个体追求崇高与唯美的行为不是以表面的主动与被动而简单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接受课程教育的过程中显现真实的自我,就应把注意点前移至隐藏在他们的无意识中的丰富的隐形教育资源上,使之能诚恳地表达出自己的怀疑而不是压抑和隐瞒自己的真实,敢于怀疑,并能立足生活进行能动思维,在批判和思辨中表达真我。为此,营造良好的教育思辨环境就必须遵循影响学生内在意志的经验性、悟知性、获得性的认识规律,使班级与课堂能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精神升华并基于此而不断提高自身德育核心素養的乐园,形成由点到面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存在”的审美场。
  【关键词】审美驱动 核心素养 隐形教育资源
  在班队课程实施中,个体的审美行为不是以表面的主动与被动而简单存在,完整的思维基础普遍存在于有意或无意地获取非预期的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及其活动方式及过程中。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认为:在校学生不仅接受了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这后一方面是经由非学术性途径潜在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由此可见,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隐形资源开发对其全面而真正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的环境育人便是隐形资源作用的动态表象之一。
  一、在问题互构中走向隐形资源的“非存在”
  柏拉图曾说过,世界上由我们的官能所感知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存在,它们总是在变化,在相互关系中存在,因而只是相对的存在,也可以叫作“非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有自在的、永恒不变的审美才能使学生拥有真正的认识,这一认识过程中的“非存在”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互构所形成的资源往往富含于瞬间闪现的可以揭示普遍意义和规律的“问题”里。
  1.营造开放的问题对话空间
  隐形资源需要学生从自我经验出发而非跟随教师亦步亦趋地释放随时随地产生出的种种疑问,这样才能形成适合大多数学生共享的珍贵而丰富的审美资源。
  例如,针对升旗仪式中《国歌》演唱拖沓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展开歌曲内涵讨论,帮助学生收集历史资料,走进歌曲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深处,最终通过仪式感的方式呈现。在这样一个看似“曲折”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一个点,而是以探索的方式突出了学习环境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等特点,沿着成长的自然轨迹于不知不觉中完成资源生成,并借助相互交流与思维碰撞达到互构。
  2.采取开放的问题对话态度
  班队活动中的“交往观”在更高层次的意义上是德育课程实施的“社会观”,而非假以秩序的“无教育教学”。开放的问题对话态度就是要打破差异性封闭,使学生个体系统内的资源随不断显现的问题并以积极否定的探索精神体现出来。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以递小纸条“发泄”的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无心“记录”转化成持续“见证”。从小目标开始,弱化“挫折”,因势利导,让学生敞开心扉,实现自我超越。开放性问题对话态度远不是“童言无忌”这种轻描淡写所能比拟,在使教室成为资源富集地带的同时,所有学生尚美交往情感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从而在实现交往的认识功能和社会化功能过程中把隐藏的资源转化为学生探求的现实“生产力”。
  3.组织开放的问题对话形式
  根据审美话题集中于一段时间或一定类型的学生间进行思维差异的相互作用,其核心是一种理性的、德性的、解放的、意义分享的实践,它应该是澄明而非蒙蔽、协商而非灌输、生成而非预设,由此产生教育资源“规模效应”。
  例如,在题为“和雅家园”的班队实践活动中,我们以“诸葛亮会”的方式让学生出谋划策……既有“显智”栏目,又有相互赞赏、相互激励、互学互动的个性专栏……随着“家”装进程,学生们在指向“温馨”的近距离审视中获得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利于思想成长的各种暗示使他们在不需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次的自主教育与自我调适,形成积极稳定的提升素养的心理品质。思维碰撞是活化资源最佳法则,有利于学生走向卓越所需能力的不同层次的集约化、代表性和清晰度,使否定思维超然于形式之上,形成真正意义上有效“学习共同体”的纽带。
  二、在体验否定中揭示生命发展的“必然性”
  开放性的对话态度指向认识规律的“必然性”,使教师成为知识、德性合一的“人师”,能很好促进学生创造性审美心理素质的形成。
  1.否定离不开体验生活的真实
  班队课程实施中依托审美思维进行探究学习也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不断生成的“问题”触发了学生的独特感悟,也催生了教师灵动的思维;而教师思维的灵动和教学机智的外显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从而加深“动态生成”的深度。只有以积极的态度与多元的沟通为基础,“审美”才能彰显教学相长,催生激荡人心的审美场。
  例如,针对毕业季学生管理难的问题,我们专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对“我们明天毕业”的感悟,举办“毕业礼”心灵之约。学生们各显神通,各展其能,相互赞赏,相互激励,留住了特别的记忆,也获得了多彩的个性成长表达灵感。
  2.否定离不开体验情感的真切
  内在的情调、认识对欲求的控制,都能在任何环境中唤起人们的审美心境。言语交际的动态性使得话语的意义具有建构特征,这不仅决定了哪些话可以说,也决定了怎样说才能尽可能接近个体言语审美的预设。
  例如,许多学校都会借音乐渲染校园文化氛围,由此我们可以把校园音乐的聆听开发成学生的“寻真”之旅,推动学生对生活情趣进行集体探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积累去熟悉和掌握规律,加强修养,提高能力。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点、启发、描述,只有入情入境,学生才会敞亮心扉,扩展沟通交往的高阶思维空间。
  3.否定离不开体验生命的真诚
  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深层本性中都蕴含着两种力量:一种由于畏惧而使人坚持安全防御,倾向于倒退;另一种则推动人向前进步成长,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它的一切能力,树立面对世界的信心、勇气并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这就是教学过程中选择沉默与热情参与的原因所在。   我们时常抱怨自己的班级缺乏共同学习生活基础和统一的思想认识,看到的往往是自控能力弱所导致的学生行为散漫、纪律松弛、不服“管教”。这些其实都不是事情的真相。班风建设可以紧贴学生需求,通过一系列明理主题活动,使学生自动“降解”,增进友谊,开展与隐藏内心的惰性作斗争。许多问题可采用多种解决方法,贴近生命真诚的否定使学生的思维能很好实现碰撞和互补,丰富育人过程中的尚美资源,化隐形为显性,进而催生更广的学习资源。
  三、在交互质疑中打造审美融合的动力场
  浪漫主义者认为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他们认为审美能弥补理性的局限。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美感来源有两个:领会已认识到的理念,或纯粹认识摆脱了欲求,从而达到愉悦和恬静。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构不仅要有师生之间问答、质疑、解释、辩护等,而且要有一定深度的思维碰撞,其核心是需要一种理性、德性、解放、意义分享的实践,它应是澄明而非蒙蔽、协商而非灌输、生成而非预设。
  1.推动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因各自的立场、生活、知识和经验结构等不同而形成差异的意义理解方式和理解结果,这是实现沟通与交流的良好基础,以改产生的带有明显审美特质的资源能最终实现不同意义之间的共享,促进学生自我重建。
  自媒体时代出现的“质疑”英雄人物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三观”树立。为此我们以“虎门销烟”为背景,组织学生在观影基础上模拟场景,用动作与表情还原历史真实情感。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们对于英雄形象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你说我听”的单一、抽象、教条、脱离生活实际的纯粹符号化理解,触动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世界,使教师视界、學生视界、学习内容本身视界有效融合,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崇尚英雄,树立正确的“三观”。
  2.促进经验与方法的贯通
  在教学实践中,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其意义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之上。只有在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融合互构中,表现为一套概念、符号逻辑体系的间接经验才能“活”起来。
  “我们的校园真美丽!”一个秋日的早晨,云雾缥渺,晨光初现,笔者带领学生触摸校园一草一木。当远看座座雕塑忽隐忽现、细看水珠玲珑剔透,学生们情不自禁感叹大自然造化之功。于是笔者与学生展开了一场“歌唱生活”的抒怀之旅。交流中,学生体验了放歌自然的愉悦,尝试了一些在教室里没有机会研究的唱歌方法,更因为这样一种独特的课堂而大开“眼界”。这一即兴创设的生动情境普通却能有效促进经验与方法之间的贯通,满足了看似局外学生的审美认知需求,因而也就具有了实际的交际意义。
  3.实现表达与交往的整合
  在相互交往的形式中,每个参与者对于对方来说都是主体。如果说信息的传递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联系,那么相互交往则是主体同主体的联系,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大多数艺术家“非常强调形式和技术,都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日臻完美,并非常关心外界的评价标准”不同,我们的学生往往“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这就是实现表达与交往整合的重要性所在。
  例如,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传统技艺帮助学生从审美角度了解我们民族的来龙去脉,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想象、构思、创造空间,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艺术魅力与艺术气质的浓郁兴趣及传承。学校德育,最终要感受体验并创造出学生内心的美,这本身就是人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
  否定是认识的开端。审美冲动在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里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穴居时期。实现言语与语境的整合,为的是进一步拓展学生表现生活、认识自我的充分表达的空间,体现“教学即创造新知”“教学即精彩观念诞生”的利于课堂和谐发展的理念。
其他文献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为肌肉与骨骼功能失调,脾主肌肉,肾主骨,脾肾二脏相资相助,肾中精气可助脾之运化,脾气散精,又可滋养肾中精气,使人体骨骼肌肉强健有力,反之“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说明肌肉与骨骼相关疾病,其根本在于脾肾失和,治疗需补肾壮骨,健脾强肌,从肌肉与骨骼两方面干预,在增加骨密度、提高骨强度的同时,还需要增加肌肉质量、提高肌肉力量。
摘 要:利用流体计算软件 FLUENT 设置液罐内不同密度液体载荷参数变化,分析罐内液体冲击时域响应,了解不同密度液体的冲击特性。通过仿真数值与罐体缩放实验相结合,验证了FLUENT仿真的可信性,发现等比例缩小或者放大罐体可以用来描述液罐汽车罐体的液体冲击现象。采用准静态法计算液体质心坐标,分析质心在不同侧向加速度下的运动特性,以量化不同密度液体冲击载荷并由此计算装有不同密度液体的液罐汽车侧翻阈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体外循环术早期炎症因子及TXB2和6-keto-P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n=35)和七氟烷组(n=35)。丙泊酚组术中常规微量泵入2.5~5mg/kg·h的丙泊酚,七氟烷组术中持续吸入1~2MAC七氟烷。分析两组不同时间节点麻醉诱导前(T1)、体外循环前(T2)、体外循环结束时(T3)、体外循环结束4h(T4)、体外循环结束24h(T5)的IL-6、TNF-α、TLR4等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XB
目的:观察王克穷运用大半夏汤本源剂量化裁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运用大半夏汤本源剂量化裁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判定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呕吐症状缓解程度及QLQ-OES18食管癌特异模块量表疗效,进行生存周期分析,观察实验室指标。结果:4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3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7.5%;平均生存期16.9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4个月,生存周期与服药剂数成正相关;大半夏汤本源剂量化裁对呕吐、吞咽困难、进食、反流、疼痛、梗阻、口干、食欲减退症状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急诊凝血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检验服务质量。方法2018年9月-2019年5月,医院检验科成立品管圈,开展“提高急诊凝血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合格率”的主题活动,利用品管圈手法,对引起急诊标本周转时间合格率低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比较改善前后标本周转时间合格率,评价本品管圈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改善后实验室周转时间合格率由原来的84.66%提高到93.94%,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的目标达标率为104.39%,进步率为1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非骨质疏松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25(OH)D水平分为3组:25(OH)D<20ng/ml者为G1组(n=40),25(OH)D在20ng/ml~30ng/ml之间者为G2组(n=78),25(OH)D>30ng/ml者为G3组(n=32)。比较各组间血清25(OH)D、血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骨代谢相关指标水平,分析25(O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223-3p在冠心病合并心肌纤维化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2例,根据心脏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组,冠心病合并心肌纤维化者53例为观察组,未合并心肌纤维化者49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检测血清miRNA-223-3p及纤维化指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miRNA-223-3p对心肌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冠心病发生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氟轻松软膏治疗急性期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急性期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口服联合氟轻松软膏外涂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氟轻松软膏外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形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有效率为78.57%,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形态总积分低于本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进行治疗并行allo-HSCT的Ph+ALL儿童临床资料共计47例,统计其造血重建结果及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47例患儿中,46例成功重建,粒系重建时间为13(10~16)d,巨核系重建时间为15(10~26)d。21例患儿发生急性GVHD,其中Ⅰ-Ⅱ度17例,Ⅲ-Ⅳ度4例;32例患儿发生慢性GVHD,其中广泛型20例,局限
马克思和阿伦特对劳动概念阐释的差异反映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变迁状况与发展进程。马克思处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他看到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背后其对劳苦大众的剥削与压迫,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谋求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而劳动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伦特作为一名深受法西斯主义迫害的德裔美籍犹太人,历经命运坎坷,积极发掘古典智慧,通过劳动、工作与行动的区分观照现代人的生存境况,思虑人类未来发展。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分析,同时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经历,阐述了劳动与人类积极生活实现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