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背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关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一大法宝。学生只有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经过反复消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在现实中,很多学生不讲求背诵的方法和技巧,拿到一篇文章就背,认为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就越好,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畏“背”如虎的情绪也随之而产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背诵来说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背诵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之为乐呢?这就要靠老师传授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于背诵,我们首先应遵循 “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经验具有整体性,人的认识并非是先感知各个部分而后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有整体的形象而后才注意到各构成部分。
首先强调整体,即:对背诵的材料要理解透彻、整体把握,然后由整体而部分,最后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这无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众所周知,篇章是由段落所构成,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时当我们遇到较长的背诵材料时,我们不妨以段落为标志将材料分解为若干个部分,然后根据提纲法,依次记忆。
所谓提纲法,就是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提纲对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才能列出一个较好的提纲?下面笔者就自己背诵和教学的经验体会来谈谈如何列提纲。
1.理清段落结构层次,然后列出提纲。
面对一段背诵材料,我们先理解它的总体意思,然后把这段文字分为若干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列出背诵提纲。关于如何分层有许多方法,在这里我们不妨介绍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句式特点分层。
在列《过秦论》的第五段的提纲时,我们可以将本段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到“功业相反也”,剩下的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主要讲秦王朝的今昔对比;第二句是一个长句,主要讲陈涉力量与九国力量的对比,以分号为断句标志,可分为四个短句,每个短句为一层意思,分别讲的是领袖的对比,装备的对比,军队的对比和谋士的对比,在这四层对比中,我们要抓住几个体现对比的关键字——“尊”、“銛”、“抗”、“及”;第三句讲陈涉反秦与九国之师反秦结果的对比。其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功业相反也)
第一个句号:天下 自若
第二句话(长句,包含四个短句,以分号为断句标志)
第一个分号:领袖 尊
第二个分号:装备 銛
第三个分号:军队 抗
第二个句号:指挥 及
第三个句号:结果 成败、功业
2.利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来列提纲。
经典的文章总是以逻辑顺序,或以时间、空间等顺序来行文,利用这些顺序和作者的思路便可将之整理
成我们背诵的线索。在《兰亭集序》第一段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列提纲:
3.利用作者所用的修辞格的句式特点来列提纲。
名家名篇中,有许多独具匠心的语句,其中运用到许多修辞格,如排比、对比、顶真等。这时,我们就要从作者所运用的辞格入手列提纲。在《师说》的第二段中,主要讲了在对待学习态度方面三种情况的对比。第一种是圣人与众人的古今纵向对比;第二种是一个人在对待老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之处,这也可谓是一种对比;第三种是老百姓与为官者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依据对比这种手法列出提纲如下:
4.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然后用相应概念概括,最后列出提纲。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高考中比较重要的考点之一。笔者从高一开始就借助一些经典名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赤壁之战》等来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方法,效果很不错。信息的筛选一般分为两种:检索性筛选和理解性筛选,前者比较简单,即根据要求直接从材料中找出信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后者,即“理解性筛选”,这种筛选难度比较大,当我们筛选并提出信息后,要用相应的概念概括、替换,同时要注意信息表述尽量简洁。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运用到背诵中,能化繁为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过秦论》第四段为例谈此方法的运用。
《过秦论》第四段主要是介绍陈涉,我们就要探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陈涉的。首先说他是“瓮牖绳枢之子”,意思是说他家中是用破罐子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证明他很穷,出身不好,可以将此信息概括为“出身卑微”;然后说他是“氓隶之人”,是为别人种田的农民,并且还是一个被征发去戍守边关的人——“迁徙之徒”,这说明他是一个下等人,可以将此信息概括为“身份低贱”……就这样,我们一点一点地筛选、提取并概括信息,最后列出提纲如下:
可以说筛选、提取、概括信息是学生能力的一种展现,当然,要具备这种能力,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以上是笔者对提纲法所作的一些探究,由于才疏学浅,难免考虑不够周全,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巴县中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背诵来说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背诵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之为乐呢?这就要靠老师传授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于背诵,我们首先应遵循 “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经验具有整体性,人的认识并非是先感知各个部分而后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有整体的形象而后才注意到各构成部分。
首先强调整体,即:对背诵的材料要理解透彻、整体把握,然后由整体而部分,最后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这无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众所周知,篇章是由段落所构成,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时当我们遇到较长的背诵材料时,我们不妨以段落为标志将材料分解为若干个部分,然后根据提纲法,依次记忆。
所谓提纲法,就是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提纲对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才能列出一个较好的提纲?下面笔者就自己背诵和教学的经验体会来谈谈如何列提纲。
1.理清段落结构层次,然后列出提纲。
面对一段背诵材料,我们先理解它的总体意思,然后把这段文字分为若干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列出背诵提纲。关于如何分层有许多方法,在这里我们不妨介绍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句式特点分层。
在列《过秦论》的第五段的提纲时,我们可以将本段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到“功业相反也”,剩下的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主要讲秦王朝的今昔对比;第二句是一个长句,主要讲陈涉力量与九国力量的对比,以分号为断句标志,可分为四个短句,每个短句为一层意思,分别讲的是领袖的对比,装备的对比,军队的对比和谋士的对比,在这四层对比中,我们要抓住几个体现对比的关键字——“尊”、“銛”、“抗”、“及”;第三句讲陈涉反秦与九国之师反秦结果的对比。其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功业相反也)
第一个句号:天下 自若
第二句话(长句,包含四个短句,以分号为断句标志)
第一个分号:领袖 尊
第二个分号:装备 銛
第三个分号:军队 抗
第二个句号:指挥 及
第三个句号:结果 成败、功业
2.利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来列提纲。
经典的文章总是以逻辑顺序,或以时间、空间等顺序来行文,利用这些顺序和作者的思路便可将之整理
成我们背诵的线索。在《兰亭集序》第一段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列提纲:
3.利用作者所用的修辞格的句式特点来列提纲。
名家名篇中,有许多独具匠心的语句,其中运用到许多修辞格,如排比、对比、顶真等。这时,我们就要从作者所运用的辞格入手列提纲。在《师说》的第二段中,主要讲了在对待学习态度方面三种情况的对比。第一种是圣人与众人的古今纵向对比;第二种是一个人在对待老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之处,这也可谓是一种对比;第三种是老百姓与为官者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依据对比这种手法列出提纲如下:
4.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然后用相应概念概括,最后列出提纲。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高考中比较重要的考点之一。笔者从高一开始就借助一些经典名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赤壁之战》等来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方法,效果很不错。信息的筛选一般分为两种:检索性筛选和理解性筛选,前者比较简单,即根据要求直接从材料中找出信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后者,即“理解性筛选”,这种筛选难度比较大,当我们筛选并提出信息后,要用相应的概念概括、替换,同时要注意信息表述尽量简洁。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运用到背诵中,能化繁为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过秦论》第四段为例谈此方法的运用。
《过秦论》第四段主要是介绍陈涉,我们就要探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陈涉的。首先说他是“瓮牖绳枢之子”,意思是说他家中是用破罐子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证明他很穷,出身不好,可以将此信息概括为“出身卑微”;然后说他是“氓隶之人”,是为别人种田的农民,并且还是一个被征发去戍守边关的人——“迁徙之徒”,这说明他是一个下等人,可以将此信息概括为“身份低贱”……就这样,我们一点一点地筛选、提取并概括信息,最后列出提纲如下:
可以说筛选、提取、概括信息是学生能力的一种展现,当然,要具备这种能力,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以上是笔者对提纲法所作的一些探究,由于才疏学浅,难免考虑不够周全,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巴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