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与保守之间 : 晚清女学与女性新形象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秦方博士的《女界之兴起》是近年来首部关于晚清天津女学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妇女史、城市史等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概念史、图像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及专题式的叙述方式,对晚清天津女学及女性新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另外,在国族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作者运用充足多样的报刊资料,完成了对“女界”一词的概念辨析和意义阐释,揭示出此时期新女性形象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该书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妇女史、教育史的研究进程,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 晚清;天津;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49-02
  《女界之兴起》一书以晚清天津的37所女校、千余名女教习与女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直隶教育杂志》《大公报》《醒俗画报》等多种类型的报纸杂志,并结合日记、回忆录、年谱、地方志等大量史料,对由女学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度探讨,展现了晚清天津女学研究的新趋向。
  一、书写剖析:天津女学的多样呈现
  (一)研究视角:妇女史与城市史、教育史等多线并举
  《女界之兴起》一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晚清女子教育。晚清时期是女学的兴起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有识之士逐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各地也纷纷开始兴办女学,甚至出现一个“兴女學”思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生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1]。无论是宣扬男女平等,还是关注女性的社会价值,均是女性解放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那么女学自然属于妇女史的研究范畴。同时,由于该书选取了天津来展开具体研究,涉及37所女校和千余名女教习、女学生,所以,对此时该地女学的探讨,也能够从中一窥天津及当地教育的发展状况。综上,晚清天津女学这个议题至少涵盖了妇女史、教育史及城市史等三个领域,并且在论述过程中,作者也做到了三线并行,相辅相成。
  (二)篇章结构:以主题统领,专题性突出
  《女界之兴起》一书包含五个章节。从整体上看,前两章为背景铺陈,分别为后续章节构建了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而后三章为主题性分析,分别涉及晚清三种不同的话语,即游移、视觉和形象塑造对女学和女性形象的影响。因此,同其他论著相比,该书更侧重于主题性结构而非时间性结构的阐释。具体来看,该书的每个章节都有独特的议题、史料和分析路径。比如,第三章讨论女性群体的视觉建构,第四章谈论女性的形象制造等,每个章节均包含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专题性十分突出。该书的大部分章节也确实在之前或之后作为专题论文发表在了各处。另外,这些章节彼此关联,统一于本书的中心议题之下,天津女学和女性新形象的兴起与建构。如此安排,既保证了专题讨论的深度,又能兼顾学术专著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三)理论方法:跨越领域限制,博采众长
  在《女界之兴起》一书中,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也从中获取了一些珍贵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本书研究。例如,作者在研究“女界”一词时,借鉴了美国妇女史研究学者汤尼·白露在其著作《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中所使用的研究女性新名词的方法[2];在研究天津女学发展图景时,借用了瑞贝卡·卡尔曾提到的“强调地方性”的取向;在阐释女性杂糅性气质时,引用了杜赞奇的“本真性规则”等等;在前人成果外,作者还灵活运用了概念史、图像史、话语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这些从史学领域获得的启发使该书更具深度和专业性。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还涉及了一些人类学、政治学等其他领域的方法或理论。例如,人类学家路易·杜蒙的阶序格局理论等。这样打破壁垒,博采众长的研究方法也顺应了近年来史学研究视角与方法创新的大趋势,增强了理论著作的广度和说服力。
  (四)话语体系:“国族”与“性别”的互动纠缠
  在本书中,作者呈现了一种流行于此时精英阶层中的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持有这一话语的精英人士要求置身于其中的女性“为了国家而被解放,被国家解放”。女界之兴起,女学之兴盛,女性新形象的建构都离不开国族主义的号召,同时,这一话语也为精英阶层的诸多主张提供了强大的理由。在这个话语下,女性是有问题的亟待改造的群体,同时也是需要发动、重视的力量。她们与落后的国家形象始终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异质同构。唯有通过戒缠足、兴女学等手段将女性身上的异质革除,才能使国族免受女子的拖累。作者在研究天津女学时,也将该话语作为重要的书写背景。此外,两性关系、女权主义是该书的另外一些重要话语。以国族主义相标榜,精英们希望女性能成为社会生利者,但传统的性别立场又与之发生矛盾,他们担心女性会因此忽略“贤妻良母”的家内职守。当然,国族与性别的矛盾也并非无法调和,因为二者在很多问题上秉持的均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女性工具化论调”[3]。这种以性别为核心的话语,在书中也时有出现。女界与男界的较量、男性对女性的观看等等。这些晚清初兴又极具现代性的话语,促使女学和女性新群体呈现出复杂的面向,也助作者进一步揭开女学的神秘面纱。
  二、观点探究:晚清女性的形象转变
  《女界之兴起》一书不仅在书写上极具特点,所涉及的话题也十分新颖,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以下拟展开一二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女界”之概念解析
  “女界”一词是本书的主题词,也是贯穿全书的话语背景,作者还将其称作是近代女性史的重要词汇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尚未有人对这一名词展开专门探讨,只有几位学者在研究中简单提及,例如,万琼华的《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话题的新颖性和必要性。在本书中,作者对“女界”的探讨包括“词语的出现和解读、概念边界的确立、词语的结局和反思”等方面。“女界”一词最早出现于1903年的《女学报》,该刊物设有“女界近史”栏目,于是作者就围绕着这个栏目对该词的意涵进行了揭示。这种追本溯源,观其载体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和把握。关于该词概念边界的确立,作者着重从“男女之别”和“良贱之别”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事实上,这些传统的伦理观念一直是新女性建构形象的重要武器。最后,“女界”的结局就是它意图包含全体女性的理想破碎。而关于该词的反思,主要是针对它的否定性来谈的,即它界是通过不断否定其他概念来界定自己的内涵,这使得它一直处于摇摆之中,最终理想未满。对该词的探讨,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晚清女性形象建构的历史化过程,还呈现出此类女性新名词在近代的流变过程。   (二)女性群体的文明与保守
  在女学的发展外,该书还有另外一条主线,就是女性形象的建构。随着女学的发展,女教习、女学生等新型女性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女界的兴起到女学图景的绘制再到女性典范的制造机制,新女性群体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她们在国族主义等现代性话语的引导下,在时代环境和地方精英的驱动下,渐渐走向文明,并呈现出许多顺应潮流的进步性。但在进步性之外,传统观念对其的束缚并未消失殆尽,反而在维系文明时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女性也因此呈现出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文明指向的是女学的公共性。相较以往,女性开始为学习故,为自由故,走出闺阁,走向社会。她们的身体和照片在社会中游移,她们成为报纸中宣扬的典范进而影响着更多的女性。这也揭示出晚清女性从幽闭到释放的话语转变。保守和传统则是源于这些女性和其他男性的焦虑,而焦虑同样指向的是公共性。在公共空间里,她们要面临所谓道德上的潜在威胁,与男性同处,与妓女并提。解决焦虑的方式,就是依托传统建立现代规范和边界,例如她们会在照片中通过衣着、姿态以及照片刊行的途径来强调自身与娼妓的区别。这样看来,文明是这些女性群体的方向和诉求,传统则是她们的武器和规范。她们在规范与偏离中,踯躅前行,并维系着一种“游移的平衡”[4]174。
  三、结语
  在本书的叙述中,作者常常采用一种反思性的论调。这样的反思既包括对前人观点的质疑和再思考,也包括对学界既有的研究路径的反思。从女界到女学的赞誉式评价和女性的先锋性论述,作者分析了学界既有的观点,同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能够依据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人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陷入这样的思想误区中,也常常将学界既有的观点看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无可非议的结论。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定式,依附于他人的观点,让研究变成无意义的重复行为。很多人缺乏的就是这种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又时刻反思的意识。诚然,世界上并没有穷尽的真理,也不存在无法被质疑的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充分了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充足的史料支持之下,敢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努力寻找历史真相,无限追求和接近“真理”。
  参考文献:
  [1]田德荣,高天悦,王计永.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J].兰台世界,2019,(6):150.
  [2]李铭.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下的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性研究——汤尼·白露的研究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5):42-49.
  [3]施文斐.“国族”与“性别”纠缠下的女界改造与女性主体性重构——近代妇女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的双重变奏[J].山東女子学院学报,2020,(2):15-16.
  [4]秦方.女界之兴起:晚清天津女子教育与女性形象建构[M].北京:中华书局,2019.
  作者简介:
  刘梦梦,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 《栈云峡雨日记》是优美的汉文体旅华游记,也是考察明治初期日本学者中国观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书描述的中国形象主要包括风景风貌和人物形象。想象的诗意中国与现实的落后中国形成巨大反差,竹添由此构建了复杂的中国形象,这些形象既表达了作者游历前的期待以及游历中的失望,也反映了他渴望国家文明进步的诉求。  【关键词】 《栈云峡雨日记》;竹添光鸿;晚清;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
期刊
【摘要】 《爱抚》是日本“第三新人”作家庄野润三以年轻的家庭主妇为第一人称创作的一部家庭题材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人物广子在婚前、婚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20世纪中期日本女性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主体焦虑。尽管广子对婚姻持有强烈的不满,但一味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未能鼓起勇气突破婚姻的壁垒,而丈夫则抹杀了妻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爱抚》表现了庄野润三文学的主要叙事风格,通过讲述家庭生活的日常和非日常
期刊
【摘要】 本文将通过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的比较,探讨女主人公崔莺莺在身份地位、性格精神和结局命运三个方面的形象转变,并从作品的内部和外部剖析形象转变的原因,发掘其中高扬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焕发的市民精神。  【关键词】 《莺莺传》;《西厢记》;崔莺莺;形象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25-02  中
期刊
【摘要】 蒲松龄借《聊斋志异》抒发心中的孤愤之情,记述花妖狐媚的故事,通过对欢笑连连又爱花如命的婴宁和粲然欢笑又顽皮爱闹的小翠的细腻刻画,艺术而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性的诚心歌颂和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批判。  【關键词】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小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17-02  王士祯有诗题曰:“
期刊
【摘要】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他与扬州的故事源远流长,任职扬州五年间,诗词和游记颇多,但因冶春和红桥而声名鹊起、蜚声文坛,其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清新平淡风格,与以往的凄清幽怨风格区别开来而备受推崇。更值得称颂的是,王士祯组织和领导的广陵词坛的一系列酬唱活动开启了清代填词之风,为清代词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也为清词的中兴铺设了道路。扬州本就是风景优美的沃土,王士祯在此处受到滋养,与此同时也为扬州诗词文
期刊
【摘要】 托马斯·克伦威尔作为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在历史记载和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以负面的形象出现。他被莎士比亚描述为一个小配角、一名粗鲁的弄臣;在电影中,他是迫害托马斯·莫尔的反派人物;在纪录片中,他是奸佞的小人物。总之,在英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的性格以“奸”和“狠”为底色。近些年来,以希拉里·曼特尔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在文学作品《狼厅》中,克伦威尔呈现出
期刊
【摘要】 《妈勒访天边》是广西壮族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生态的口头传说经过整理与汇编以书面形式走向千家万户,在新的传媒技术下又以各种新的形态不断涌现,散发出源源不断的魅力。以《妈勒访天边》为例的民间故事经历了现代性的“祛魅”又一次次回归大众的视野,不断地被重构与再生产,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不论根据其改编的舞剧还是动画短片,都实现了诗意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书院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在古代书院办学过程中,虽然科举成为某些书院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书院的人文追求才是最终目的。书院的兴起,就是为了追求儒家人文精神和独立的学术论辩机制而建立的,书院和儒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书院成为儒学研究、交流的基地,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于是,儒家文化建立在文士对人文学术的探索上,表现出私学教育特立独行的特点,并且在科
期刊
【摘要】 建安之初,“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曹丕与曹植也多有此类诗作。时移世易,子建之诗着凄婉之调,子桓之诗则增悲凉之气。艺术特征上,二人之诗都具有抒情性与现实关怀,模拟乐府并突破创新。他们的诗歌也各具特色:曹丕抒情,婉约细腻,多以女子口吻代人言情,曹植抒情,笔力遒劲,或豪情万丈,或不平而鸣;丕诗简明流畅,植诗辞采华茂;丕诗形式多样,植诗句势非常。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善是什么?这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孟子以“人无有不善”人性论为基础,在回答“性”“命”之分时提出“可欲之谓善”,不断扩充“可欲”的内容,即“四心”“四德”“四端”,并且认为可通过向善、为善、致善方式不断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善。明晰“可欲之谓善”内在含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子性善论和性命论,还有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