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衔接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ck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行了三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争议和问题,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惟和创造性,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顺理成章。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以下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以模块化知识编写的新版历史教材,相比旧教材有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一时很难适应;教学任务总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人总感觉“时间紧任务重”;通史知识的缺乏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没有整体认知,这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如何与新课改衔接;如何对待选修课;等等。针对以下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见解。
  首先,教师必须认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不能因为不适应就消极抵触。历史新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才能适应和符合历史新课改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会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其次,立足学科特点,大胆创新改革,补充必要的通史知识,对教材进行整合。记忆在历史学科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再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改不掉。所以,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如监督学生默写、抄写、背诵等,还要坚持。此外,布置历史作业应该适度、简练,与其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抄答案,还不如精简一些,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发现,要想教好新教材,必须提前给学生补充一些通史知识,如时间线索、历史分期、阶段特征、重要的历史事件等,这些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为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避免知识的支离破碎,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例如将必修2中第二、第六、第八单元相关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进行整合后再讲授。此外,教师也可以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压缩,例如必修1中第五、第六、第七单元;必修2中第五单元;必修3中第四、第八单元;等等,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再次,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转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时,教师可在简略的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后,组织学生围绕“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以此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探究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不能设置一些无关痛痒、没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如“如果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怎样?”、“假设戊戌变法成功了会怎样?”等“无聊”的问题。②探究问题时,教师要明确要求,把握方向和尺度,适可而止;否则,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切忌以学生讨论为主导,教师讲解为辅,本末倒置。③探究的形式要合理,不能只图热闹。我认为高中阶段的探究学习应该以教师引导、提供材料、设置场景,学生相互讨论的形式为主。由于新教材内容多,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教师在讲解新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掌控能力来进行,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另外,选修教材的选用应慎重,尽量选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规律的内容。我校只选择了一本,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由于选修课内容在高考中不直接出现,所以,在选修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掌握典型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例如: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成败原因、改革的评价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历史其实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现实却是,学生普遍感觉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历史学科的知识“五花八门”,但很多知识教师讲得再好、再生动,也不如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例如穿插播放或讲述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趣闻等,这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都很有帮助。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无法完全代替教师,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切忌把“人教”变成“机教”,把“投影”变成“黑板”,一看了之、一听了之。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见解,由于能力有限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现状,简单提出了提升策略,建议教师在平时英语教学中全面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运用,完成以阅读来促进写作,用写作来提升阅读能力,最终满足新课标英语的多方教学要求。本文以人教版英语教材的阅读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读写结合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对提升初中学生英语综合教学质量的价值运用,现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写作;读写结合  【作者简介】徐静,浙江
【摘要】英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乎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英语十分重要。英语绘本的出现为小学英语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素材,将这些教学素材运用在小学英语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笔者对绘本在小学阶段的作用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供教师进行参考。  【关键词】绘本阅读;小学阶段;
随着历史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化,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将和谐理念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了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和谐理念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1.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平等、真诚、信任三个方面。平等,就是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地
【摘要】本文以任务阅读教学为论述要点,围绕阅读发展需要活化策略指点,突出自我预设任务、创设学案丰富任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和情境活动延伸任务,帮助学生在多元任务探究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内生动力。基于任务发展要求活化策略引导,突出开放性和多元化,利于学生在深度探究中沉淀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表达运用技能。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任务;讨论  【作者简介】周韬,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英语课程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卫星和航拍图片,向我们展示一个3D版的数字地球。它可以提供某些建筑物的3D模型、街景视陶,让地理教学可视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第三方开发的工具,可以让“GE”更能展现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和区域性特征。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时借助“GE”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常规,以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下面
【摘要】目前,国内小学生在英语单词学习的过程中,对单词的记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与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学英语的单词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想法等,但是取得的效果相当有限,仍有很多的小学生在记忆单词时无法做到理解记忆。语音教学又被称为自然拼读法,它的出现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带来了曙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运用于英语单词记忆时,使得英语单词更容易被学生们所理解记忆。  【关键
【摘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现代化教育技术拓展英语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途径,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微課是现代化教育技术之一,本文就将针对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复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课;高中英语;复习运用  【作者简介】马光霞,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英语语法复
【摘要】在新课改的热潮中,核心素养始终作为热点词处于教学改革的中心。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高年段英语阅读策略,首先简单阐述了高年段小学生开展英语阅读的重要性,接着列举了笔者任教小学的高年段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求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培养高年段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高年段;英语阅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到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但是总感觉它只是一个概念,难以具象化。我在听课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教学“南京大屠杀”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学生在讲台下却无动于衷。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
具有时间观念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前提,只有具有时间观念,我们才能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在教学中,有的历史事件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发生时间;有的需要学生掌握大致的发生时间或时期;有的需要学生掌握发生时期的特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明晰历史发展线索,培养时间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一、注重时间顺序分析  2014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中有一道是关于“家史”的,该试题看似考查“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