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侵害中的特殊注意义务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在现行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完善了网络侵权责任制度,细化了权利人通知规则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转通知规则。网络新技术环境下,不断衍生出诸如云服务平台、小程序平台等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此类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技术和服务提供上具有独特性,理应承担相应的特殊注意义务以充分平衡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等各方的利益,如构建通知受理机制、独立实施转通知、判断必要措施的必要性等。
  【关键词】 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 特殊注意义务 网络侵权责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网络侵权行为频发。权利人向直接侵权人追责面临难以明确身份信息、难以获取联系方式、直接侵权人赔偿能力有限、维权效率低下等多重困难,权利人逐渐转向明确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寻求救济。网络新技术环境下,不断衍生出各类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因其在网络技术和服务提供上具有独特性,在其能否适用既有的网络侵权责任规则、侵权责任如何界定以及其是否应承担特殊的注意义务等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
  一、民法典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规定及其内涵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完善了网络侵权责任制度。在此之前,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主要被规定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与《侵权责任法》中。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民法典》细化了网络侵权责任的具体规定,完善了权利人通知规则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转通知规则。《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千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内容可以概括理解为“通知—转通知—必要措施—反通知”规则,在延续《侵权责任法》关于必要措施为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这一规定的同时,直接将转通知和反通知规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义务。将转通知规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义务是为了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同时可以对涉嫌侵权人产生一定的威慑警告作用,有助于遏制侵权行为的发展,亦有助于侵权相关信息的高效传输,促使网络服务提供者充分发挥好权利人与涉嫌侵权人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
  吸取相关司法实践经验,《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权利人提供的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自身的服务类型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这意味着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权利人提供的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对涉嫌侵权行为进行初步判断。这一规定看似加重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实则仅需其作出是否侵权的最初步判断即可。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侵害中,结合权利人提供的构成侵权的证据,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说做出是否构成侵权的初步判断并不困难,但其判断、识别能力始终有限,不应让其承担更多关于侵权是否构成的实质性判断。这样的规定能确保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中立性、强化其程序性角色的功能,亦有利于其准确恰当地实施相应的必要措施,平衡权利人与涉嫌侵权人的利益,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过错未实施或实施不恰当的措施而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的规定回应了当前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类型多样,对侵权信息的产生、传播等行为的控制力不同,不同服务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针对涉嫌侵权人可采取的必要措施类型亦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止侵权损害进一步扩大,故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加以区分,将使之更具有针对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自身所提供的服务类型采取恰当的必要措施,这不仅有利于涉嫌侵权内容的高效处理,亦有助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自身利益的保障。从立法规定上看,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采取何种必要措施具有选择权,但是与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类型相匹配的必要措施标准尚不明确,有待在相关特别法和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明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反通知规则全新设置了合理期限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转送声明到达权利人后的合理期限内,未收到权利人已经投诉或者提起诉讼通知的,应当及时终止所采取的措施。如果说反通知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保障涉嫌侵权人的利益,那么反通知后合理期限的规定则是为了充分保障权利人的利益。在信息网络侵权维权中,权利人处于相对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如果仅凭涉嫌侵权人的反通知就终止采取的措施对权利人利益的保障极其不利,甚至可能导致侵权行为进一步扩大蔓延。在反通知后规定合理期限使得权利人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进行投诉或者提起诉讼,有助于进一步平衡各方利益。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 ( DMCA)§512(g)(2)(B)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反通知后将副本转发给权利人,并告知权利人其将在10日内恢复被删除的内容或断开的链接。如果权利人告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其已经提起诉讼,则无需恢复之前被删除的内容或断开的链接。DMCA将合理期限设置为10天的规定为各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合理期限时长标准尚未明确,亦有待在相关特别法和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明确。
  以上两个条款的相关规定似乎仍无法解决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的下述问题,某一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并转通知后,发现根据自己的服务类型无法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需要相关技术支撑的必要措施时,能否以转通知作为必要措施以免除相关侵权责任。这一问题单纯从法条的规定看并不能妥善解释解答,而此前司法实践中已提出过转通知可以作为独立的必要措施加以适用的裁判观点。全国人大法工委在《侵权责任法》条文解释与立法背景中亦做过相关说明。故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待司法实践进一步通过个案的审判加以明确,从而细化有关规定的适用标准,以此明晰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边界,为其确定行为规范。
  二、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特殊注意义务
  除了立法明确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外,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还应承担适当的特殊注意义务。基于新颁布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完善了权利人的通知规则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转通知规则,故根据其对于网络服務提供者侵权责任规定的逻辑顺序对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不同阶段应承担的相应的特殊注意义务进行分析。   (一)通知阶段——通知受理机制的构建
  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理应包括便捷通畅的通知受理程序的设置,这是独立于法定必要措施外的措施,该程序的设置贯穿整个涉嫌侵权通知受理的过程,并不依赖于必要措施的存在而存在。设置通知受理程序的要求乃是基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处在信息传输的中枢位置,即便其在处理侵权的能力和权利上有所欠缺,仍能使来自权利人的警告通知及时到达被控侵权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和低成本维权的目的。通知受理程序的设置具有其独立价值,即便服务商在接到通知以后缺乏判断的能力,其仍然可以借助通知程序为侵权防范作出贡献。甚至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通知是否合格的判断出现错误,如误将合格的通知当成不合格的通知处理时,即使其未实施后续删除、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但其设置的通知受理程序仍在进行,对于在通知合格的情况下尚且不宜实施删除、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的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或许可以将通知受理程序的设置作为另一种必要措施的形式。
  对于类似云服务平台、小程序平台等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尤其是日常经营中可能接收大量侵权投诉通知的服务类别,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导致其对于侵权内容的实际控制力较低,为充分平衡多方利益,应当构建合理的通知受理机制。具体来说,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结合自身服务类型的特点分梯度设置通知受理程序,如根据权利人侵权投诉的次数、被投诉人实际构成侵权的次数、数次侵权行为的时间间隔等因素来设置不同情形对应的合理适度的受理措施,这些内容应当在与用户的网络服务合同中写明,必要时还能通过发动合同条款的方式制止侵权。
  通知受理机制的设置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在采取法定的必要措施前增加了一小段缓冲期,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权利人发出的侵权通知后,并不一定要立刻采取删除、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而可以根据自身通知受理机制预先处理该问题。通知受理机制可以与转通知、反通知等程序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有助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扮演好投诉人与被投诉人之间的沟通桥梁角色,这样的一种平衡机制亦有助于将大量发生在平台的争议解决于法庭之外。当然,如果在通知受理程序中發现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或反复恶意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也能及时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此外,为防止通知受理机制被滥用,网络服务提供者在通知受理程序中需履行一定的判断义务,针对权利人不恰当行使其通知权利、恶意投诉频发等情况,可以在通知受理机制中设置必要合理的惩罚。
  另外,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瑕疵通知时亦应当履行一定的注意义务。实践中经常出现权利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的通知不合格的情况,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与北京乐动卓越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以下简称阿里云案)二审的争议焦点之一就是乐动卓越公司向阿里云公司发出的通知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但是仅因通知不合格就免除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会导致其把受理侵权通知的重心放在对权利人发出通知的严格审核上,这样的倾向不利于权利人利益的保护,也终将导致平台内部侵权肆虐。例如针对有轻微瑕疵的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要求权利人补正通知;而对于有较严重瑕疵的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通知权利人重新发出通知,这些沟通程序亦可以融入到通知受理机制的具体设置中。
  (二)转通知阶段——转通知的独立实施
  早在2015年,司法实践中就已经出现将转通知认定为独立的必要措施的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83号指导案例曾指出,必要措施应根据所侵害权利的性质、侵权的具体情形和技术条件等来加以综合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其对于侵权判断的主观能力、侵权投诉胜诉概率以及利益平衡等因素的考量,并不必然要求其在接受投诉后立即采取删除和屏蔽措施,采取的必要措施应当秉承审慎、合理原则,以免损害被投诉人的合法权益。但是转通知当属其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前述阿里云案与杭州刀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长沙百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以下简称微信小程序案)亦提出了类似裁判观点。其中,阿里云案二审法院认为,阿里云公司在接到侵权通知后,仍应当在技术可能做到的范围内采取必要措施,如果采取这些措施会使其违反普遍服务义务,在技术和经济上增加不合理的负担,该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将侵权通知转送服务对象。微信小程序案二审判决中提到“通知—删除”规则中的转通知是为了保护被采取必要措施的服务对象而设置的环节,并不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权利人通知采取的一项独立措施。但是随着“通知—删除”规则扩张至《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外的场合,转通知本身具有了成为独立必要措施的价值。上述裁判观点表明了司法实践对于转通知具有独立实施价值的充分肯定态度。
  有学者提出转通知措施不但是保障平台沟通权利人以及被控侵权人之间的桥梁,而且有助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警示”侵权人,有利于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可以成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的条件。转通知可以被认定为一种独立的必要措施,主要是针对基于利益平衡原则考量而无法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的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的。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行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对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苛求过高的注意义务,否则其将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到相关法律风险的防范上,运营成本的不合理增加将阻碍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删除、屏蔽、断开链接这些措施,转通知在技术和成本可接受的范围内较易实现,且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的转通知更能够引起涉嫌侵权人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侵权损害后果的扩大,也使得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承担了相应的特殊注意义务的情况下能够免除侵权责任。
  尤其在网络服务提供者将不宜实施删除、屏蔽等必要措施作为其承担相应注意义务的挡箭牌时,对于涉嫌侵权的行为不加限制处理,将导致平台内部侵权行为肆虐,助长不正当竞争,最终也会造成网络服务终端用户利益的损害,不利于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行业长久稳健地发展。因此,转通知应当被认定为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实施的一种独立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其在收到权利人通知后应承担的一项特殊的注意义务,有助于防止侵权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扩大,促进维权行为的实现,保障权利人的利益。基于此,《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已经将转通知规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前的法定义务,从立法层面明确了其具有独立价值。   (三)必要措施阶段——必要措施的必要性判断
  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投诉人发出的通知后需要对通知内容进行一定判断,必要措施的必要性判断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杨立新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何种措施,首先应当就权利人提出的措施进行判断,进而予以认定。一旦权利人没有明确提出要求采取的措施的种类和范围,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行衡量,在可以实现特定目的的措施范围内选择损害最小的必要措施。投诉人通常会在其发出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希望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的措施,但是当该要求明显不当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拒绝并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判断选择。必要措施的严厉程度往往取决于侵权的严重程度,针对具体侵权内容的删除、屏蔽等措施对于侵权人的影响是相对小的,而关停账户或者取消其网络接入等措施对其影响是巨大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须谨慎为之,但是必要时亦能采取,如针对反复恶意侵权人,以防侵权人的利益被过分强调,权利人的利益被无理忽视。
  实施必要措施须考虑与欲达目的相适的问题,手段与目的相适应也是比例原则的应有之义。司法实践早已将比例原则适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的必要性判断中,如前述阿里云案与微信小程序案,法院对于必要措施的考量均基于比例原则之下。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何种必要措施以及在多大范围内采取必要措施即必要措施的必要性判断亦可置于比例原则下检视。比例原则由三个分支原则构成,且三个分支原则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呈现出位阶化,依次是: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均衡性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完全可以依据这三个分支原则来辅助判断必要措施的必要性,尤其对于能够采取的措施的种类、范围等较为局限的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在采取必要措施前率先检视一番,会使其必要措施的实施更为合理适当,有助于各方利益的平衡。
  網络服务提供者在采取必要措施时还面临侵犯用户隐私权的风险,对隐私权的保护亦应纳入对于必要措施必要性的考量。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于对隐私权的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一般没有义务也不能够随意披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似乎没有充分考虑这点,甚至在第二十五条规定了网络服务者协助提供用户信息的义务。实践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提供用户相关信息时,部分涉及其隐私的内容可能一并泄露,网络服务提供者尚且可以在与用户的服务合同中对这部分用户权利的让渡进行事先协议,但是没有办法控制和保证的是所谓的权利人获得该用户相关信息后的用途。DMCA§512(h)(2)(C)规定,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信息之前,权利人必须保证以此获得的信息仅用于保护其在著作权法下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此未做规定,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协助义务也并未作出区分,对于不实际控制用户内容的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即使其技术上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的获取,但是相较于传统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对其似乎苛求过甚,故相关规定亟待完善。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高新技术的发展,涉及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承担的案件必将日益增多,根据既有的网络侵权责任规则界定其相关责任时,应当在充分考虑其主体特殊性的情况下作出更多实际的考量,以充分平衡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等各方的利益,维持网络服务提供领域的正常秩序。新型网络服务者在网络技术和服务提供上具有独特性不应成为其逃避侵权责任承担的理由,相反,基于其特殊地位,理应承担更多的特殊注意义务。为进一步明确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特殊注意义务,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或者其他特别法中设置相关条款规定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杨立新.中国侵权责任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蒋红珍.论比例原则:政府规制工具选择的司法评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 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05-23(006).
  [4] 刘文杰.“通知删除”规定、必要措施与网络责任避风港——微信小程序案引发的思考[J].电子知识产权,2019(04):4-13.
  [5] 毕文轩.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定性与责任建构——兼评阿里云服务器案[J].电子知识产权,2020(02):79-94.
  [6] 魏求月.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障碍与解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2)125-134+160.
  [7] 最高人民法院第83号指导案例: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5)浙知终字第186号。
  [8] 阿里云案一审判决书: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2015)石民(知)初字第8279号。
  [9] 阿里云案二审判决书: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17)京73民终字1194号。
  [10] 微信小程序案一审判决书: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浙0192 民初7184号。
  [11] 微信小程序案二审判决书: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浙01民终4268号 。
  作者简介:叶钲茹(1996年—),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科技金融是金融工具在与科技创新活动互动过程中融合的产物,科学的科技金融政策在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地制定各类政策,为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咨询服务与监督管理职能,但也存在不足,以J市政府为例,如干预过多、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不仅仅使人民生活过的富足,也要使得人民每个人生活更加有尊严。民法典出台,是我国集民法、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综合成果,其中人格权单独成编,凸显了国家对于人格尊严的保护,丰富了人格权的内容。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基本的权利。人格权的保障和其相关权利的行使,会使市民有尊严的生活。民法典最
期刊
【摘 要】 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到正式入法,该制度引起法院和检察院的高度關注。其中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呈现精准化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精准量刑建议的界定入手,分析实践中量刑建议精准度不够的原因,再从完善量刑指导意见、提升检察机关精准量刑建议的把握能力、加强控辩双方的协商合作以及推进量刑工作与智能化深度结合四个方面,提出检察机关精准量刑建议的具体路径,在司法公正和效率价值之间实现平衡
期刊
【摘 要】 “租房贷”模式指的是在房屋租赁市场中推出的一种带有金融性质的房屋租赁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租房中介机构以租客的信用为基础,在自身不提供任何实质性资产的前提下获得大量融资。但是近年来,多地长租公寓资金链断裂造成整个金融秩序动荡,租客、房东、金融机构利益受损,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保证金融行为合规合法运作,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对“租房贷”行为进行尽快规范,并对如何监管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摘 要】 一直以来,我国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定权的权限范围的法律解释存在争议,而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案例5号要点1更是引起了学界对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定权的权限范围的讨论。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定范围该如何界定,学界存在“领域说”“事项说”之争,“体系说”等观点,各有千秋。本文对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5号中的行政许可设定权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应当采取“体系说”,才能相对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地方立法行政许可
期刊
【摘 要】 日本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2003年颁布了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2015年公布了修正案。日本个人信息的概念脱胎于隐私,并与隐私相区别,在立法时创造性地引入了识别性标准,个人信息被界定为与活着的个人相关联的且能识别出特定个人的东西。在修律的过程中,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实,增添了“个人识别符号”的概念以扩展个人信息的范围。  【关键词】 日本 个人信息
期刊
【摘 要】 证据是刑事诉讼程序的灵魂,从立案、侦查、起诉到审判,每一个诉讼阶段和诉讼程序都离不开证据的正确运用。正确认识和准确区分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是适用证据排除规则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两方面对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概念进行辨析,并论证了瑕疵证据补正规则之正当性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正当性。建议从立法上明确界定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概念,并赋予瑕疵证据补正规则独立价值。
期刊
【摘 要】 租赁期限是租赁合同的重要条款,我国法律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部分无效,并规定租赁期限届满,可以签订续租协议,续租期限同样不得超过二十年。但是对于社会实践中普遍出现的当事人双方在原租赁期限届满前提前续租并导致原租赁期限与续租期限合计超过二十年的情形的法律效力,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角度出发,并结合司法实践案例,应当自双方签署续租协议之日起重新计算“二
期刊
【摘 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用于保障人权的基本刑事规则,该规则中的“非法证据”是指通过违反法定程序并且严重侵犯基本人权(或者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非法方法(方式)收集的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司法审判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以基本法
期刊
【摘 要】 在经济研究中,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失业——工资”“失业——物价”“产出——物价”规律的重要经济方法,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测算指标。次贷危机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工业化国家日益表现出扁平的菲利普斯曲线。基本文基于2000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最小二乘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基于通货膨胀与产出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对于制定、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