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文化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百家讲坛》都算得上是一个热门话题。它创立于2001年,在2006年火爆一时,不但培养了一部分如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那样的“学术明星”,也开创了中国学术大众化的先河,由此衍生而出的既有“女孔子”的赞誉,又有被“掌掴”的耻辱。然而,巅峰之后的《百家讲坛》被挤出央视收视率的前10名,甚至到2008年末悲壮地进入“休克”状态。
有论者认为,《百家讲坛》被观众冷落,主因是从“精英路线”转到了“学术娱乐”(按易中天的说法,这可以称作“学术选秀”),从学者的包装到利益的延续,在一个“娱乐致死”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庸俗化。
其实,早期的《百家讲坛》极富有感召力,它解读了霍金、杨振宁、童庆炳、叶嘉莹等名家的成功之道,客观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呈现在中国人眼前,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匪夷所思的是,这些优秀学者的思想经常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制,与此同时,曲解历史的易中天和于丹却逐渐走红,这一现象令人错愕,用台湾教授傅佩荣的的话说“是干丹把我挤出了《百家讲坛》”。
傅佩荣自然是虚晃一枪,他未必不知道于丹没有“驱逐”自己的能力,他不认同于丹等人的口才和学识,更看不上那种迎合俗流,摒弃思想,追求娱乐效应的伪学术。但是,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却使庸俗学术成了既定的套路,自此后刘心武揭秘秦可卿的风流史,王立群称刘邦双性恋,纪连海谈大禹婚外情,阎崇年滥读清宫花边秘闻,诸如此类,导致了《百家讲坛》越来越像“三无”(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产品。
把高深的学术通俗化,并不背离学术研究原理,如《梁祝》、《天仙配》等传说,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搞这样的学术没有曲高和寡之虞。但是,当主讲人把祝英台扮男装讲解为“读书权作为古代女子人权的一部分”,就因“太专业”而剪掉。“人权”,顾名思义是“人的基本权力”的简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却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让一些人敏感,既然学者不能进行专业解读,就只能去阐述祝英台的春心如何荡漾……
客观地说,作为一种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百家讲坛》几年的“讲解历史”带动了中国的“国学热”,成就了大批有见识的学者。南京大学的傅元峰,西北大学的李浩、“武大名嘴”赵林等,都是经过《百家讲坛》走进大众视野的。这倒不是他们也具有“超级学者”不同凡响的声望,而是他们站在了反对学术庸俗化的立场,对学术媚俗痛心疾首,尖锐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由此得到了网民的支持。
当然,这同样也不意味着于丹等人就必须背负恶名,单从学术自由方面看,他们有鞫明自己观点的权力,至于能不能登上讲坛,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众所周知,《百家讲坛》的定位是“一座让专家通向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样的宗旨很堂皇,就像若干年来流行的“听证”,“质检”一样,表面上绝对无可挑剔。只是如此强势的媒体歪曲历史,造成的后果十分可怕,不仅导致了腐朽文化愈演愈烈,而且连公祭拜祖,修庙建宇也挂上了改革的杏黄大旗。如果这样的复古也算改革,那就只能让人们回到“克己复礼”的老路,最终使任何文化创新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被儒家誉为圣人的孔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这样顽固主张恢复奴隶礼制的人也知道,社会变革在任何时候都是伟大的,谓其伟大,是因为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都注定要跋涉。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次变革中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既然昨天的辉煌已成为今天的精神积淀,今天创造的文明也必将会成为明天的遗产。《百家讲坛》的兴衰充分证明,不发展经济固然是死路一条,没有文化创新同样也是死路一条。
有论者认为,《百家讲坛》被观众冷落,主因是从“精英路线”转到了“学术娱乐”(按易中天的说法,这可以称作“学术选秀”),从学者的包装到利益的延续,在一个“娱乐致死”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庸俗化。
其实,早期的《百家讲坛》极富有感召力,它解读了霍金、杨振宁、童庆炳、叶嘉莹等名家的成功之道,客观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呈现在中国人眼前,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匪夷所思的是,这些优秀学者的思想经常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制,与此同时,曲解历史的易中天和于丹却逐渐走红,这一现象令人错愕,用台湾教授傅佩荣的的话说“是干丹把我挤出了《百家讲坛》”。
傅佩荣自然是虚晃一枪,他未必不知道于丹没有“驱逐”自己的能力,他不认同于丹等人的口才和学识,更看不上那种迎合俗流,摒弃思想,追求娱乐效应的伪学术。但是,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却使庸俗学术成了既定的套路,自此后刘心武揭秘秦可卿的风流史,王立群称刘邦双性恋,纪连海谈大禹婚外情,阎崇年滥读清宫花边秘闻,诸如此类,导致了《百家讲坛》越来越像“三无”(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产品。
把高深的学术通俗化,并不背离学术研究原理,如《梁祝》、《天仙配》等传说,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搞这样的学术没有曲高和寡之虞。但是,当主讲人把祝英台扮男装讲解为“读书权作为古代女子人权的一部分”,就因“太专业”而剪掉。“人权”,顾名思义是“人的基本权力”的简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却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让一些人敏感,既然学者不能进行专业解读,就只能去阐述祝英台的春心如何荡漾……
客观地说,作为一种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百家讲坛》几年的“讲解历史”带动了中国的“国学热”,成就了大批有见识的学者。南京大学的傅元峰,西北大学的李浩、“武大名嘴”赵林等,都是经过《百家讲坛》走进大众视野的。这倒不是他们也具有“超级学者”不同凡响的声望,而是他们站在了反对学术庸俗化的立场,对学术媚俗痛心疾首,尖锐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由此得到了网民的支持。
当然,这同样也不意味着于丹等人就必须背负恶名,单从学术自由方面看,他们有鞫明自己观点的权力,至于能不能登上讲坛,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众所周知,《百家讲坛》的定位是“一座让专家通向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样的宗旨很堂皇,就像若干年来流行的“听证”,“质检”一样,表面上绝对无可挑剔。只是如此强势的媒体歪曲历史,造成的后果十分可怕,不仅导致了腐朽文化愈演愈烈,而且连公祭拜祖,修庙建宇也挂上了改革的杏黄大旗。如果这样的复古也算改革,那就只能让人们回到“克己复礼”的老路,最终使任何文化创新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被儒家誉为圣人的孔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这样顽固主张恢复奴隶礼制的人也知道,社会变革在任何时候都是伟大的,谓其伟大,是因为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都注定要跋涉。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次变革中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既然昨天的辉煌已成为今天的精神积淀,今天创造的文明也必将会成为明天的遗产。《百家讲坛》的兴衰充分证明,不发展经济固然是死路一条,没有文化创新同样也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