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制的潜在风险及对策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51667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金融机制的潜在风险及对策
  2008年9月中旬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破坏最甚且波及今日。中国亦不能独善其身,但由于我国金融系统相对独立、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不深,影响相对较小,经济恢复较快。诚然,俗话说居安思危,我国金融机构尚存在许多弊端,所以不能忽视本次美国次贷危机。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泛指经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业务品种上基本只从事次级按揭贷款发放及相关业务,经营项目极为单一。2007年2月在住房按揭贷款上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的汇丰控股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其2007年上半年业绩反而出现了超预期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汇丰在其他业务上有良好的收益,弥补了其在按揭贷款业务上的损失。
  反观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来源单一且过度依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存贷款和债券投资业务。在金融危机中因为经营项目单一而倒下的机构,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前车之鉴;而汇丰的例子从正面提醒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实行综合化经营、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要预防经营风险,金融机构应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实行多栖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金融机构应当多发展零风险或风险程度很低的中间业务。金融机构的零风险业务,诸如汇兑结算、金融咨询、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保管箱业务等在我国都不多,有极为广阔的市场。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风险很低的中间业务,诸如参与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策划及项目融资、理财顾问、投资管理、信息咨询等。经营范围的扩大, 可增强金融机构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更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但是金融机构在走"合并扩张、混业经营"的道路时,结合中国的国情是极其必要的, 避免舍本求末,扩大金融风险。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现在已经受到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因为金融机构系统越来越庞大,它们的产品已经走向了"多栖化"的发展道路,其业务对IT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加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使得一点儿"操作"上的失误,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比如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缺乏内控;日本大和银行的倒闭则是典型的缺乏外部监管。这些例子让人毛骨悚然,使我们不得不对如何防范操作风险给予更多的关注。
  通过剖析一系列已发案件,不难发现,案件只是操作风险的极端表现形式,案件的背后反射出的是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所以,要防范操作风险,首先应当要求金融业逐步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各级管理层为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通过进行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与制约,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此外,还应该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它们为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了制度保证,具有"内因"作用;其次,有了内控,就必须严格执行。因为"执行应该成为一家公司的战略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就需要外部的监管,特别是对薄弱环节的监管,这属于"外因"作用。总之,内因起着主导和关键作用,外因则成为影响其生存发展的诱导因素,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最后,金融机构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堵截操作风险,以工商银行为例,其在票据业务的风险管理上采取了不少措施,搞了一些创新,如建立了票据营业部、对分行实行了票据移存等。各分行的票据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移存到票据营业部,而且移存还要按照票据的时间序列,先进的票据先移,不允许替代。这种创新做法避免了很多操作风险。这是很值得其他银行进行学习并推广的。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本属于操作风险之范畴,但鉴于其独特性,以及所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单独成段。它是指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原因而导致的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管理风险的产生必然和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息息相关,不过和分配制度似乎关系更大。如果"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管理人员均难以做到尽职尽责。但是,若采取激励制度——把管理者的业绩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每个管理者都具有"经济人"利益自我维护的倾向。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激励管理层的热情,促使其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身价值与管理能力,最终与金融机构实现完美的"双赢"。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一个经济实体不能或不愿按时偿还其债务的可能性。它是令人"谈虎变色"的金融危机的根源,也是本文的重点,将在下一节中展开详述。
  二、信用风险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一)信用风险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金融债务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因为负债过多,再加上不少银行的自有资金比例过低,甚至资不抵债,从而引发其对存款客户的支付危机,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极其容易发生挤兑现象——当人们听说某银行现金流不足时,由于担心银行倒闭无法取出自己的存款,而纷纷去提取自己的存款——它必然导致银行倒闭。更可怕的是,银行的倒闭具有"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会引起其他银行,包括境外银行接连发生挤兑,对国家的货币体系、支付体系、价格体系和产权体系等均可造成严重威胁,金融危机便由此爆发并迅速蔓延。
  然而,这仅仅是导致信用风险的表面原因。究其根源,在于金融机构债权软约束和债务硬约束的失衡。也就是说,客户对金融机构的债务可以违约,而银行对客户的负债是不能也不允许负债的,这就导致了权利义务不对等,成为潜伏在金融业信用领域中的巨大漏洞。所以金融业的信用风险,准确地说,不是金融机构的不讲信用,而是其客户的不讲信用的风险。金融债务的收回风险分为客户"不愿还"和"不能还"两种,下面就这两种风险分别加以说明,并提出对策。
  (二)"不愿还"及其防范对策
  休谟曾针对履行诺言的信用问题提出了"承担义务意愿"的概念:"我们在这里虚构一种新的心灵活动,我们称之为承担义务的意愿;而我们就假设道德以这个意愿为基础。"休谟在这里所提出的意愿是纯粹基于个人心理的,通俗地讲,就是诚实守信的主观愿望和动机。那么,对个人而言,要解决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不愿还"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其信用意愿,它来源于人们内在的品德、修养和外部的约束。
  企业的信用意愿与之相比,较为复杂,是指企业是否愿意履行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或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各种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因为企业行为是个体行为的总和,信用意愿表现为企业中个体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决策行为。这种决策受到企业的宗旨、文化、企业家价值观、企业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利益的判断等相关因素的直接影响,此外,还要受到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员工信用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解决企业的"不愿还"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其信用意愿,它只能来源于不断完善的企业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
  (三)"不能还"及其防范对策
  客户不能还,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引发信用风险的原因。笔者认为,在社会上成立一个专门的金融信用中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它作为金融交易的桥梁与纽带,在培养金融信用、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加速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金融信用中介机构的核心业务是经营服务性的金融产品,因此其信用义务归根结底表现为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义务。
  当客户想要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时,应当先通过金融信用中介机构,由其对该客户进行信用调查,诸如借款人财务审计报告、担保物评估报告、验资报告等并给出信用分值,由金融机构做出贷款与否,信用贷款抑或是抵押贷款的最后决定。这有助于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经营实力和偿债能力的判断,有助于其对获取信息的识别,提高其贷款决策的准确性。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术业专攻",不必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财力浪费在调查客户信用,抑或是对抵押物进行监督,抑或是出现不能偿还的官司上。
  需要说明的是,金融信用中介机构本身以其客观公正的社会公信力成为信用机制运行的关键,并在征信系统中发挥重要的把关作用。但现在一些社会中介机构本身信用程度很差,常常提供不真实的信用信息,误导、欺骗社会、企业和个人,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因此,需要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失信的中介机构。市场信用立法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明确其法律和经济责任。扶持和监督信用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信用中介机构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三、信用立法迫在眉睫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信用,并形成了深厚的信用文化积淀。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强调了信用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日,传统信用道德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发挥的作用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从而引发了大量的信用缺失问题。
  尽管我国各级立法机关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涉及信用,但都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点到为止,未曾深入。这根本就本能算作是信用立法,仅仅是道德规范进入了法律。然而,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光是一种道德诉求,而是关乎人民的健康、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兴衰。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使没有诚信的人和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治,就会影响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声望。
  由此,制定专门的信用法律已经势在必行。不少行业、地方借助中央发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契机,直接以"信用"冠名的立法迅速大量出台。这些立法不再抽象地体现信用道德的要求,而是将信用具体化为信息,以切实可行的规则去规范信用行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至此,信用从道德的制高点降落到当今的世俗社会,信用规范完成了由道德向法律的转换。信用由单一的道德规范变成了道德、法律的双重规范。而且,信用立法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们期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全面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如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作用,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关键是在"党组织与企业生产经营能否结合在一起"这一问题上存在理论困惑。在实践中,许多人认为党组织是政治组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结果造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两张皮"现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仅仅停留在党务工作这一层面。  由此可见,很有必要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来
期刊
图书馆馆员直接面对广大读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了图书馆的形象。因此,要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切切实实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须要在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以及业务培训工作中下功夫。  一、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现代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大致可分为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信息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素质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传播过程中形
期刊
要开拓市场就必须调查市场,研究市场,掌握市场动态和需求结构。而电力市场调研正好是掌握市场动态和需求结构的提前预知,由于电力市场调研是供电企业进行电力市场经营、规划、生产和销售决策,运用恰当的程序,有系统、有计划的收集、加工、处理电力市场信息,并得出结论的系列调研活动。  电力市场调研对指导供电企业的整体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只要加强电力市场调研,就可使供电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合理投产新
期刊
一、引言  我国35KV及以下配电网的供电系统目前大多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或中性点不接地的运行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当该系统正常运行时,全部的三相对地电压都与相电压相同,而当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时,完好相对地电压就会升高为线电压,故障相对地电压则会降为零,因此电网的线电压和相电压并不会发生改变,进而确保电网中的用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但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最多只能以这种模式运行两
期刊
一、河南独具深厚的根文化这一优势资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数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  (一)始祖文化资源  "三皇五帝"是中华文明的发轫者,均可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汇总各种文献对"三皇五帝"的不同记载,有事迹和遗迹可循的历史人物有12位,即:伏羲(太昊、太皞、人皇)、女娲、燧人(天皇)、炎帝(神农、地皇)、黄帝(轩辕)、祝融、共工、少昊(少皞、金天氏、
期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在会计理念和具体内容上都有前所未有的创新,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要掌握并具体运用,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扎实的功底,更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此外,由于会计环境的复杂性,准则不可能涵盖所有现实和潜在的事项或
期刊
一、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激励流于形式,物质激励手段单一  "物质激励主要是对公务员超负荷劳动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肯定,而精神激励的作用则在于满足公务员的荣誉感。"[1]我国目前沿用的与计划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靠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公务员激励方式,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已经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了。政治宣传和说教已经脱离现实,通过评比表彰、舆论宣传、授予荣誉称号等方
期刊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电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电子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大量的应用。一方面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等设备核心元件耐过电流、耐雷电压的水平越来越低,敏感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易遭受雷电波侵入,致使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二、二次设备自带的防雷保护元件不满足标准要求  目前,部分二次系统集成商在提供设备时,也附带配套加装有防
期刊
一、电能计量装置  (一)电能计量装置概念  一般我们把电能表与其配合使用的测量互感器,二次回路及计量箱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电能计量装置。  (二)电能计量装置在发、供、用电中的地位  电能是国民经济、工业、商业等人民生活的重要二次能源,电能在现代社会中是普遍使用,不管是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还是公用事业,农业以及日常人民生活等,它们都是离不开电能的,如果一个现代化社会,如没有电能是没法生存下去的,
期刊
一、会计环境定义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境况的总和。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没有对会计环境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谈会计创新与发展,无异于构造空中楼阁。  二、目前我国会计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体制现状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