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项目的创新实践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建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路径: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课内实验是项目的分解,增加创新性试验项目;项目化管理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项目、实训项目相结合;完善教师的培养、考核与激励体制;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体系和项目立项制度。
[关键词]本科生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实践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赵晖(1973-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数据通信。(山东 淄博 255049)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基于信息安全加密与移动互联网的教室选排系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13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84-02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和指导中发现,参与项目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基于项目的创新实践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项目化不理想的地方影响了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基础课不容易项目化
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既强调专业基础,同时也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然而,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不能保证出创新,虽然这些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但难以用项目的方式来贯穿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整体的意识观,总是让学生管中窥豹,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项目化不理想
专业选修课不像专业基础课那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深的理论,看上去就像一些知识点的罗列,如信息编码、交换技术等。当然这些课程是有主线的,但太长,课程开始学生对于这些还是感兴趣的,但很快学生就反映仅仅是在了解记忆一些孤立的、空洞的概念。教师由于没有机会亲自去体会生产实际,所以无法用一个大型的项目将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所以这些课程的授课方法项目化不理想,影响了授课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课内实验孤立,课外试验项目化不足
目前,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实验,验证性的较多,设计性实验相对少,即使是设计性试验也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点上,且有实验指导和步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这些实验多为验证某个知识点或某种理论,实验大多是孤立的,对知识点的纵横连贯较差,这样就很难把多个小实验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大项目,也就无法促进学生的纵深思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试验室,但是多是学生用于验证的实验,而由一个项目组来实施的基于现实的项目却不多。
(四)课程设计的项目化管理程度不高
当前,虽然课程设计一般都为一个小项目,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和预期目标后就让学生自由发挥了,这确实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学生不了解生产实际,所以整个的设计开发过程不规范,许多在生产实际中注重的环节反而在此不受重视,或者很多重要环节被轻视了。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参与过社会上实际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所以,对课程设计的项目化指导与管理是有很大缺陷的,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重科研项目轻实践项目,学生参与度低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本科生往往是打下手,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并且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无法拓展自己的思维,并真正参与其中,并且以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除非是极优秀的学生,否则很难深入其中的,所以应当适当提高实践类项目的比重。
(六)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师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积极性
目前,对教师的考核与奖励机制重科研轻实践,加之学校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创新活动的激励不足,导致了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生产实践项目,而这些实践类项目不仅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方位的发展。同样就学生方面来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实践中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认可,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构建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路径
在分析以上影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对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的教育观念、教学与实践方法、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专业基础的教学要联系科研项目,按照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进行教学,并联系学科前沿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改变过去围绕教材和知识点的方法,要以项目为载体展开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并且要加强学科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以此提高学生全局的认知和分析,能促进其创新的思维和实践。适当增加公共选修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把工程项目中形成的成果应用到学生培养上。
(二)课内实验是项目的分解,增加创新性试验项目
由于在课堂上使用了完整的项目来讲解知识点,那么随堂的各个实验是完全可以用一个类似的项目分解出来的,这样做既做到设计性实验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增强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实验之初树立全局观念,要讲解清楚这是个大项目,分解了许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是一个实验,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验难度逐渐提高,最后有机地归结为一个成型的项目。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项目分析和实施的能力。 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做好创新实验的立项工作,在学生没有能力进行基于项目的实验时,实验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与社会实际开罗项目,让有意向的学生能够进行项目化的实验。
(三)项目化管理的课程设计
就像个较大的设计性实验一样给出最后的开发运行结果绝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以项目化方式来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把真实的生产实际还原于课堂,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一般学生4~5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其中一位组长,由组员选出。成员之间以有利于项目开展的方式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内协调管理和组间取长补短等。项目以申请立项、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和验收等几个环节开展,学生们由被动完成项目变成了主动地组间竞赛,变成了你追我赶、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此间鼓励使用灵活的小组内部组织方式,鼓励学生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鼓励使用新的开发技术,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此种方式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综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项目、实训项目相结合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当前本科生实践能力差已经成为束缚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毕业设计结合社会生产科研实际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密切与企业合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渗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当前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毕业设计有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有结合教师社会项目的,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校外以参与项目实训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实训项目与将来的就业密切联系。这些项目也体现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紧跟新技术和新概念,与时俱进。
(五)完善教师的培养、考核与激励体制
教师是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直接引导者,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所以教师的创新能力、责任心和参与程度,都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兼有学术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感染学生,所以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与激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
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都会派教师去教育科研机构观摩学习教学和实践,同时鼓励教师去校外的企业参加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这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缩小了高校与社会脱节的距离。此外还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奖励,一方面,在考核上更注重教师的教育和实践项目,在酬金上也有所倾斜;另一方面对于指导创新效果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
(六)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体系和项目立项制度
当前我校有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比赛类如ACM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有大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赛事,也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社团的形式来进行项目实践,如理工青年社团的教室选排系统的开发等。还有教师立项学生参与和学生自己立项的,但是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我校的项目申报比例明显不足,学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
这些实践和项目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都非常有益,但在学生自发的项目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好逸恶劳,只想要最后的成果不想付出劳动;或者遇到难题就想放弃等;其中有非常多的学生因为其他的事情而中途放弃。所以要对这些活动加强督导和管理,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使这些创新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对于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工作也要落到实处,用一整套的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
开展基于项目教学和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得到全面塑造与提高。经过项目化实践的学生,其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都明显优于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面向社会都能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正是我们进行改革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2]袁励红.论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2).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4]王海骊,张晓彤.关于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0(2).
[5]王超群.北京化工大学校企合作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报,2010(11).
[关键词]本科生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实践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赵晖(1973-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数据通信。(山东 淄博 255049)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基于信息安全加密与移动互联网的教室选排系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13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84-02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和指导中发现,参与项目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基于项目的创新实践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项目化不理想的地方影响了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基础课不容易项目化
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既强调专业基础,同时也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然而,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不能保证出创新,虽然这些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但难以用项目的方式来贯穿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整体的意识观,总是让学生管中窥豹,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项目化不理想
专业选修课不像专业基础课那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深的理论,看上去就像一些知识点的罗列,如信息编码、交换技术等。当然这些课程是有主线的,但太长,课程开始学生对于这些还是感兴趣的,但很快学生就反映仅仅是在了解记忆一些孤立的、空洞的概念。教师由于没有机会亲自去体会生产实际,所以无法用一个大型的项目将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所以这些课程的授课方法项目化不理想,影响了授课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课内实验孤立,课外试验项目化不足
目前,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实验,验证性的较多,设计性实验相对少,即使是设计性试验也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点上,且有实验指导和步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这些实验多为验证某个知识点或某种理论,实验大多是孤立的,对知识点的纵横连贯较差,这样就很难把多个小实验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大项目,也就无法促进学生的纵深思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试验室,但是多是学生用于验证的实验,而由一个项目组来实施的基于现实的项目却不多。
(四)课程设计的项目化管理程度不高
当前,虽然课程设计一般都为一个小项目,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和预期目标后就让学生自由发挥了,这确实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学生不了解生产实际,所以整个的设计开发过程不规范,许多在生产实际中注重的环节反而在此不受重视,或者很多重要环节被轻视了。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参与过社会上实际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所以,对课程设计的项目化指导与管理是有很大缺陷的,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重科研项目轻实践项目,学生参与度低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本科生往往是打下手,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并且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无法拓展自己的思维,并真正参与其中,并且以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除非是极优秀的学生,否则很难深入其中的,所以应当适当提高实践类项目的比重。
(六)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师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积极性
目前,对教师的考核与奖励机制重科研轻实践,加之学校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创新活动的激励不足,导致了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生产实践项目,而这些实践类项目不仅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方位的发展。同样就学生方面来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实践中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认可,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构建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路径
在分析以上影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对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的教育观念、教学与实践方法、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专业基础的教学要联系科研项目,按照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进行教学,并联系学科前沿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改变过去围绕教材和知识点的方法,要以项目为载体展开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并且要加强学科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以此提高学生全局的认知和分析,能促进其创新的思维和实践。适当增加公共选修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把工程项目中形成的成果应用到学生培养上。
(二)课内实验是项目的分解,增加创新性试验项目
由于在课堂上使用了完整的项目来讲解知识点,那么随堂的各个实验是完全可以用一个类似的项目分解出来的,这样做既做到设计性实验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增强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实验之初树立全局观念,要讲解清楚这是个大项目,分解了许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是一个实验,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验难度逐渐提高,最后有机地归结为一个成型的项目。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项目分析和实施的能力。 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做好创新实验的立项工作,在学生没有能力进行基于项目的实验时,实验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与社会实际开罗项目,让有意向的学生能够进行项目化的实验。
(三)项目化管理的课程设计
就像个较大的设计性实验一样给出最后的开发运行结果绝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以项目化方式来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把真实的生产实际还原于课堂,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一般学生4~5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其中一位组长,由组员选出。成员之间以有利于项目开展的方式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内协调管理和组间取长补短等。项目以申请立项、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和验收等几个环节开展,学生们由被动完成项目变成了主动地组间竞赛,变成了你追我赶、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此间鼓励使用灵活的小组内部组织方式,鼓励学生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鼓励使用新的开发技术,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此种方式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综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项目、实训项目相结合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当前本科生实践能力差已经成为束缚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毕业设计结合社会生产科研实际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密切与企业合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渗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当前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毕业设计有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有结合教师社会项目的,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校外以参与项目实训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实训项目与将来的就业密切联系。这些项目也体现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紧跟新技术和新概念,与时俱进。
(五)完善教师的培养、考核与激励体制
教师是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直接引导者,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所以教师的创新能力、责任心和参与程度,都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兼有学术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感染学生,所以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与激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
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都会派教师去教育科研机构观摩学习教学和实践,同时鼓励教师去校外的企业参加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这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缩小了高校与社会脱节的距离。此外还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奖励,一方面,在考核上更注重教师的教育和实践项目,在酬金上也有所倾斜;另一方面对于指导创新效果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
(六)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体系和项目立项制度
当前我校有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比赛类如ACM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有大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赛事,也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社团的形式来进行项目实践,如理工青年社团的教室选排系统的开发等。还有教师立项学生参与和学生自己立项的,但是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我校的项目申报比例明显不足,学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
这些实践和项目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都非常有益,但在学生自发的项目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好逸恶劳,只想要最后的成果不想付出劳动;或者遇到难题就想放弃等;其中有非常多的学生因为其他的事情而中途放弃。所以要对这些活动加强督导和管理,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使这些创新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对于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工作也要落到实处,用一整套的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
开展基于项目教学和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得到全面塑造与提高。经过项目化实践的学生,其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都明显优于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面向社会都能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正是我们进行改革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2]袁励红.论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2).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4]王海骊,张晓彤.关于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0(2).
[5]王超群.北京化工大学校企合作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