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非,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发表了众多具有先锋色彩的小说,在他长达十年创作沉寂后,于2004年再度开山,发表了《人面桃花》,这部作品被誉为格非的转型之作,与之后发表于2007年的《山河入梦》,2011年的《春尽江南》合称“江南三部曲”,这一系列小说作为连续性的长篇巨制,讲述了一场延续三代的“桃源之梦”。谭端午与庞家钰夫妻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时代与个人的乌托邦都在矛盾的焰火中化为灰烬,精神家园被毁灭。庞家钰作为作品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其宿命般的行走,无可奈何的存在,对乌托邦精神永远的追寻,表现了格非一以贯之的相较于男性的边缘化叙述,对于女性矛盾生存的想象性叙述。
【关键词】:格非;春尽江南;女性形象;乌托邦
格非在《春尽江南》中描写了一个日益堕落的社会,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被污染的土地,河水,食物随处可见,空气中也不再是雾岚相继,而是雾霾弥漫。社会环境更是不堪,物欲、肉欲、酒色充斥其间,人人都生活在迷乱与选择之中,是否还存在那开满鲜花的世界,如何在功利主义至上的今天得到灵魂的安慰,生命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不同处境下的人给了我们不同的选择,尽管经历不同,乌托邦精神都在他们身上流淌过,指引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只要是为自己内心去争取,结果已不再重要,只要那种追逐的勇气以及心灵深处的悸动依然存在,乌托邦精神就有存在的意义。
时代在疯狂地变化,无数的人在追赶这变化的脚步。以前网络中不是有这样的调侃:“你可以追不上刘翔的脚步,但你一定要追上GDP的脚步”,书中主人公谭端午的妻子庞家玉就是这样一个追赶者。
庞家玉原名秀蓉,作为一个仰慕诗人的少女与谭端午相遇,一夜雨露之后,两人分离,当秀蓉以为“我已是你的人”,已经找到人生的依靠,迎接她的却是背叛。一年之后两人再次相遇,“谭端午已经清楚意识到,秀蓉在改掉她名字的同时,也改变了整整一个时代”。①过去的秀蓉已然死去,但不能说家玉的心底忘却了那份她珍视的爱情。尽管她改名换姓,自学律师,开办事务所,买了房车,过上了时代所要求的体面生活,但她仍然在与谭端午二次相遇后,毅然决然地离开将要结婚的男友,与谭端午结合。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与她个人的敏感忧郁格格不入,她“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掉队,一步也不要落下”②,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有一件隐身衣,能够生活在陌生人之中。可以说家玉的心中既有理想、超脱、诗意的一面,却又在现实生活的牢笼里无处可逃。她身为律师,却为肩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不断折磨,面对无力辩护的杀人案,履行所有必要的程序,一种无力感与荒谬感深深袭来,甚至在阅读案情时会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她努力工作,成为一个社会认同的成功人士,却在面对被强占的房子时,只能依靠黑社会的力量将其解决,这样的无奈更加令她内心的忧虑与彷徨不断积累。她不断努力,只求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却也不得不沉沦在这世俗的肮脏之中。她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平静,却只能在肉欲的高潮中宣泄内心的渴望。她用卑微的妥协换取现世的生存,她用一切世俗理念来约束自己,甚至自己的下一代,例如用成绩来要求儿子若若。家玉的存在就是一个矛盾体,尽管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隐秘脉搏,却无法忽略心中那份纤细敏感以及对家人深深地爱恋。在疯狂时代的岔路口,生存上在不断追赶,精神上却越走越远。在这种拉扯中,她接到自己身患绝症的通知,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追赶毫无意义了,所有人都会掉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一切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只会成为默默无闻的死人。而在这时,现实生活给了她更大的讽刺,一个猥亵他的人竟让她感受到自身还有存在的意义,一连串的变故令她终于明白,现世过得再安稳也会出现裂缝,只有在精神家园中才能寻求真正的宁静。而那个西藏之梦一直在她心中,从未断灭。
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庞家玉的敏感细腻让她在复杂的现实中不断被拉扯、分裂,合伙人徐景阳对他的评价是“家玉的情感太纤细了,太脆弱了。她不适合干这一行。直到离职前,她在阅读案件的时候,还是会 流眼泪。这又何必?太多负面的东西压在她心里,像结石一样,化不掉……”③,家玉不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存在于这个时代,从崇拜诗人的李秀蓉到投降现实的庞家玉,性格之中的忧愁与倔强从来都没有改变,她认为世上只存在活人和死人两种,自己就是一个“行尸走肉”之人,而死人又可以分为“死亡一次的人”和“死亡两次的人”,自己又属于只能死一次的人,因为不会在世上留下任何痕迹,没有人记得他曾存在,可见家玉心中的无限悲凉,她失望的看着这个世界,悲观与忧愁占领了她,但生存仍将继续,个人的生存境遇中的悲剧一幕幕的上演着,年少的被抛弃,中年的情感空虚,生活之中的肉欲放纵以及太多的不堪事件,致使她原本就脆弱的心灵更添伤痛,生命的最后,还遭遇癌症的折磨,终于,在双重伤痛中明白自己的初心仍未改变,自身的矛盾使她成为时代熔炉中最无奈的一片能火花。
小说的开头中,有一篇谭端午所作的《祭台上的月亮》,看似是对秀蓉的一篇告别,也是一篇对于时代的祭文,而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就是那祭台上的祭品。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人治到法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的迷茫却不断加深,法律到底是什么,公平又何处可循,端午和家玉在唐宁湾的房子,被恶意抢占,家玉作为一名律师却无法为自己维护正义,连警察也难办的事却被黑社会轻易搞定,更加不堪的是王元庆一新期盼的理想乌托邦“花家舍”最终成为男人的销金窟,一种无言的讽刺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异变,这是一个诡异的时代,“法律并不真正关心公平……法律的着眼点,其实是社会管理的效果和相应的成本。自从现代法律诞生以来,他就从来没有带来过真正的公平……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法律条文本身,而是对他的解释和灵活应用”④,“资本家在读马克思,黑社会老大感慨中国没有法律,吉士呢,很不得天下的美女供我片刻享乐。被酒色掏空的一个人,却在呼吁重建社会道德……”⑤,多么讽刺,原本应当成为社会成员自我展现的平台,却成为欲望交织的肮脏交易场,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被颠覆,当灰色收入大于法定收入,当医疗、住房、教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压在人们身上,当社会中的人不再是朝前看,而是朝钱看,孔方兄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偶像,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在一步步溃败,金钱至上、功利主义至上、优胜劣汰的时代已然来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已是不易,跟何况“诗意的蹁跹”,时代的桎梏让人们不得不紧跟现实的步伐,到底应该如何存在。妥协适应,则会痛苦忧伤;矛盾的存活,更甚迷失本性,扭曲心灵;麻木逃避,则是画地为牢,随波逐流,终将要陷于时代的孤岛;负重前行,则需要坚定的意志与无畏的精神。可以说时代的牢笼囚禁着每一个人。
身世的浮尘裹挟在时代的巨变之中,难以满足的心被生活一步步压榨,庞家玉的路程像是一曲时代悲歌,永远的追赶和永远的荒谬,纯洁的李秀蓉与世俗化的庞家玉在时代面前不断撕扯,现实的妥协只能是她的无奈之举,她还没能完全满足物质层面的东西,又何谈追寻更高一层的需求。从庞家玉的身上我们看到时代对一个善良、向上、美好的女人的过度挤压,物质世界随时都会崩塌,只有精神上的希望才能带来真正的平静,这种内心的希望就是庞家玉的乌托邦,是一种可以带来安宁与自由的精神,当西藏之梦再次出现,她不再压抑,勇敢走出去,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也愿意死在追寻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乌托邦精神让她找回生命的意义,跳脱了物质世界的牢笼,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2]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9,343
[3]、[4]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90
[5]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36
【关键词】:格非;春尽江南;女性形象;乌托邦
格非在《春尽江南》中描写了一个日益堕落的社会,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被污染的土地,河水,食物随处可见,空气中也不再是雾岚相继,而是雾霾弥漫。社会环境更是不堪,物欲、肉欲、酒色充斥其间,人人都生活在迷乱与选择之中,是否还存在那开满鲜花的世界,如何在功利主义至上的今天得到灵魂的安慰,生命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不同处境下的人给了我们不同的选择,尽管经历不同,乌托邦精神都在他们身上流淌过,指引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只要是为自己内心去争取,结果已不再重要,只要那种追逐的勇气以及心灵深处的悸动依然存在,乌托邦精神就有存在的意义。
时代在疯狂地变化,无数的人在追赶这变化的脚步。以前网络中不是有这样的调侃:“你可以追不上刘翔的脚步,但你一定要追上GDP的脚步”,书中主人公谭端午的妻子庞家玉就是这样一个追赶者。
庞家玉原名秀蓉,作为一个仰慕诗人的少女与谭端午相遇,一夜雨露之后,两人分离,当秀蓉以为“我已是你的人”,已经找到人生的依靠,迎接她的却是背叛。一年之后两人再次相遇,“谭端午已经清楚意识到,秀蓉在改掉她名字的同时,也改变了整整一个时代”。①过去的秀蓉已然死去,但不能说家玉的心底忘却了那份她珍视的爱情。尽管她改名换姓,自学律师,开办事务所,买了房车,过上了时代所要求的体面生活,但她仍然在与谭端午二次相遇后,毅然决然地离开将要结婚的男友,与谭端午结合。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与她个人的敏感忧郁格格不入,她“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掉队,一步也不要落下”②,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有一件隐身衣,能够生活在陌生人之中。可以说家玉的心中既有理想、超脱、诗意的一面,却又在现实生活的牢笼里无处可逃。她身为律师,却为肩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不断折磨,面对无力辩护的杀人案,履行所有必要的程序,一种无力感与荒谬感深深袭来,甚至在阅读案情时会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她努力工作,成为一个社会认同的成功人士,却在面对被强占的房子时,只能依靠黑社会的力量将其解决,这样的无奈更加令她内心的忧虑与彷徨不断积累。她不断努力,只求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却也不得不沉沦在这世俗的肮脏之中。她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平静,却只能在肉欲的高潮中宣泄内心的渴望。她用卑微的妥协换取现世的生存,她用一切世俗理念来约束自己,甚至自己的下一代,例如用成绩来要求儿子若若。家玉的存在就是一个矛盾体,尽管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隐秘脉搏,却无法忽略心中那份纤细敏感以及对家人深深地爱恋。在疯狂时代的岔路口,生存上在不断追赶,精神上却越走越远。在这种拉扯中,她接到自己身患绝症的通知,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追赶毫无意义了,所有人都会掉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一切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只会成为默默无闻的死人。而在这时,现实生活给了她更大的讽刺,一个猥亵他的人竟让她感受到自身还有存在的意义,一连串的变故令她终于明白,现世过得再安稳也会出现裂缝,只有在精神家园中才能寻求真正的宁静。而那个西藏之梦一直在她心中,从未断灭。
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庞家玉的敏感细腻让她在复杂的现实中不断被拉扯、分裂,合伙人徐景阳对他的评价是“家玉的情感太纤细了,太脆弱了。她不适合干这一行。直到离职前,她在阅读案件的时候,还是会 流眼泪。这又何必?太多负面的东西压在她心里,像结石一样,化不掉……”③,家玉不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存在于这个时代,从崇拜诗人的李秀蓉到投降现实的庞家玉,性格之中的忧愁与倔强从来都没有改变,她认为世上只存在活人和死人两种,自己就是一个“行尸走肉”之人,而死人又可以分为“死亡一次的人”和“死亡两次的人”,自己又属于只能死一次的人,因为不会在世上留下任何痕迹,没有人记得他曾存在,可见家玉心中的无限悲凉,她失望的看着这个世界,悲观与忧愁占领了她,但生存仍将继续,个人的生存境遇中的悲剧一幕幕的上演着,年少的被抛弃,中年的情感空虚,生活之中的肉欲放纵以及太多的不堪事件,致使她原本就脆弱的心灵更添伤痛,生命的最后,还遭遇癌症的折磨,终于,在双重伤痛中明白自己的初心仍未改变,自身的矛盾使她成为时代熔炉中最无奈的一片能火花。
小说的开头中,有一篇谭端午所作的《祭台上的月亮》,看似是对秀蓉的一篇告别,也是一篇对于时代的祭文,而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就是那祭台上的祭品。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人治到法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的迷茫却不断加深,法律到底是什么,公平又何处可循,端午和家玉在唐宁湾的房子,被恶意抢占,家玉作为一名律师却无法为自己维护正义,连警察也难办的事却被黑社会轻易搞定,更加不堪的是王元庆一新期盼的理想乌托邦“花家舍”最终成为男人的销金窟,一种无言的讽刺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异变,这是一个诡异的时代,“法律并不真正关心公平……法律的着眼点,其实是社会管理的效果和相应的成本。自从现代法律诞生以来,他就从来没有带来过真正的公平……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法律条文本身,而是对他的解释和灵活应用”④,“资本家在读马克思,黑社会老大感慨中国没有法律,吉士呢,很不得天下的美女供我片刻享乐。被酒色掏空的一个人,却在呼吁重建社会道德……”⑤,多么讽刺,原本应当成为社会成员自我展现的平台,却成为欲望交织的肮脏交易场,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被颠覆,当灰色收入大于法定收入,当医疗、住房、教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压在人们身上,当社会中的人不再是朝前看,而是朝钱看,孔方兄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偶像,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在一步步溃败,金钱至上、功利主义至上、优胜劣汰的时代已然来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已是不易,跟何况“诗意的蹁跹”,时代的桎梏让人们不得不紧跟现实的步伐,到底应该如何存在。妥协适应,则会痛苦忧伤;矛盾的存活,更甚迷失本性,扭曲心灵;麻木逃避,则是画地为牢,随波逐流,终将要陷于时代的孤岛;负重前行,则需要坚定的意志与无畏的精神。可以说时代的牢笼囚禁着每一个人。
身世的浮尘裹挟在时代的巨变之中,难以满足的心被生活一步步压榨,庞家玉的路程像是一曲时代悲歌,永远的追赶和永远的荒谬,纯洁的李秀蓉与世俗化的庞家玉在时代面前不断撕扯,现实的妥协只能是她的无奈之举,她还没能完全满足物质层面的东西,又何谈追寻更高一层的需求。从庞家玉的身上我们看到时代对一个善良、向上、美好的女人的过度挤压,物质世界随时都会崩塌,只有精神上的希望才能带来真正的平静,这种内心的希望就是庞家玉的乌托邦,是一种可以带来安宁与自由的精神,当西藏之梦再次出现,她不再压抑,勇敢走出去,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也愿意死在追寻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乌托邦精神让她找回生命的意义,跳脱了物质世界的牢笼,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2]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9,343
[3]、[4]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90
[5]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