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生殿》的主题主要围绕爱情展开,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绝非一般的帝王与后妃之爱,而是由普通的男女爱情发展为一种至诚真爱,这是对真实人性的勇敢追求,是人性的自然回归。
[关键词]《长生殿》;至爱真情;理想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80-02
一、历来关于《长生殿》主题的讨论
对我国名剧《长生殿》主题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都紧紧围绕爱情展开。
(一)双重主题说
这种观点明确指出《长生殿》的主题包括政治和爱情两个方面,这是符合作品艺术实际的。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三种说法:一是矛盾观点。这种说法一方面极力歌颂李、杨爱情,另一方面又大肆揭露他们荒淫腐败的生活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二是统一观点。这种看法认为爱国和爱情在《长生殿》中是统一存在的。三是主副观点。认为《长生殿》中爱国和爱情主题同时存在,但是有主副之分。
(二)爱情主题说
这种观点认为李、杨爱情既是剧中描写的重点,也是剧本真正的主题所在。剧中的其他描写都是为了加强爱情主题。
(三)政治主题说
这种观点否认作品的爱情主题,认为“围绕这个恋情产生的一切矛盾和斗争都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存,这才是本书的主题”,作者只是借古喻今而已。
(四)荒淫说
这种观点认为《长生殿》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至爱主题的真实发展
以上关于《长生殿》主题的解读既有其合理性,又存在片面性。准确地说,《长生殿》是爱情的颂歌,所歌颂的是理想化的至爱真情。历史上的杨玉环,本来是寿王李瑁的妃子,而且传说与安禄山有暧昧关系。《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在处理这一熟为人知的历史题材时,采取了“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的原则,完全净化了杨玉环的感情。但在白朴的《梧桐雨》中,既透露了杨玉环与安禄山的暧昧,又写李、杨爱情,这种爱情本身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洪昇通过艺术的净化,达到了歌颂至情真爱的目的。作者不仅删除了关于杨贵妃的“秽语”,而且还详细描写了李、杨从“定情”到“密誓”的爱情纠葛、感情渐趋专一的过程。杨玉环因为与虢国夫人争宠“忤旨”而被贬谪出宫之后,她断发续情的一举一动和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无疑都写得相当真实感人。杨玉环再次入宫后,李隆基对其感情不专一,与梅妃幽会,杨直冲翠花西阁,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没有表现出任何天子的威风,而是窘态百出,不像一般的皇帝和妃子的关系,说明李隆基为自己的行为开始忏悔。
作者还写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对音乐舞蹈的共同爱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知音互赏式的爱情模式的描写。唐明皇最初仅仅看重的是杨玉环的惊人美色,杨玉环追求的也仅仅是李隆基的权势。渐渐地,“他们通过在爱情上的共同爱好、追求、创造,达到心灵上的融合,从而极大地发展和巩固了他们的天赐良缘。”
梅妃曾作过《惊鸿》一曲,并且博得李隆基的夸奖。杨玉环不甘落下风,也作《霓裳羽衣》曲,使得李隆基赞赏杨玉环“美人韵事,都被其占尽”。并说:“此谱,真乃千古奇音,《惊鸿》何足道也!”杨贵妃关于舞曲的评论精当内行,而李隆基也相当佩服、欣赏,赞曰:“妃子所言,曲尽歌舞之蕴。”作者还描写了李、杨两人共同仔细斟酌曲谱和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曼妙舞姿的欣赏。李、杨在音乐、舞蹈艺术上可谓是难得的知音,李隆基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性,也包含有对其艺术才华的欣赏这个因素,作品写到《密誓》,彻底完成了李、杨由泛爱到非常专一的爱情的深化和升华。
通过《埋玉》这出戏,让李、杨爱情经受了生死考验,深入表现他们爱情的精诚专一。二人的感情到了真正可以愿意为对方牺牲的忘我程度,面对军队发生变故,他们考虑的是对方的人身安危。杨玉环首先想到的是李隆基的为难,再三催促李隆基:“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并且替唐明皇考虑愿意用自己的死来换取江山社稷的稳固。而唐明皇更是不忍心贵妃被活活逼迫而死,并对贵妃表示“军队若禁加,拼带你陨黄沙”。
三、理想人性的现实追求
《长生殿》第一次将帝王和妃子的爱情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肯定而且极力歌颂他们之间非常纯真、高尚的爱情。由此可以看出,爱情不仅存在于普通老百姓中间,而且也存在于帝王的生活当中,这是人性所致。
(一)平等人格的追求
《长生殿》中极力突出杨玉环的艺术才能,这不是简单地只为写她所具有的艺术才能,而是具有普遍意义,既是充分肯定女子才华,又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否定,也是对女人地位的一种肯定。《长生殿》中对女子地位的突出,以及赞扬杨玉环的才华,具有主张男女平等的意义。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誓词是“我李隆基与杨玉环”,而不是以“朕”自称,这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在追求人格平等,是人性的自然体现。
(二)肯定女人不是祸水
《长生殿》以前的许多作品,比如《梧桐雨》等,都将杨玉环看成是误国误君的红颜祸水。而《长生殿》所描写的杨玉环形象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天生丽质、情德高尚的魅力女子形象,绝非妖妇。即使杨玉环曾经有过罪责,也在她离开人世之前做了足够的忏悔。《长生殿》在杨玉环的塑造上,打破了封建传统观念,给予她一个完整的人格形象,接近了现实,回归了人性,少了清规戒律。作品并没有塑造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比如杨贵妃的嫉妒、不顾大局以及骄奢淫逸等都是作为她那个角色的真实表现,完全符合人物特点。
(三)爱情的现实性发展
《长生殿》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李、杨爱情的发展。剧本上半部分描写唐明皇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赐予定情物。也许这时的李隆基只爱杨贵妃的美色,并没有多少感情。后来杨贵妃因为虢国夫人之事惹恼了唐明皇而被放私第,考验他们爱情的时候到了。杨贵妃发表衷肠,唐明皇不顾皇宫的规矩和自己的尊严,毅然决然地召贵妃入宫,这是真情的体现。
在真情的发展道路上,难免有波折。唐明皇偷偷宠幸梅妃而引发的冲突使他终于明白了杨玉环的真情。后来的《制谱》一出,描写了他们对彼此的那种欣赏。《舞盘》中,一个跳舞,一个击鼓,志趣相投。《絮阁》一出又深感杨的“深情”。《密誓》一折,他们的爱情发生了转折,有了质的飞跃,李、杨爱情彻底达到两颗心灵的契合。《埋玉》一折则是李、杨爱情的高潮。他们的爱情脱离了宫廷和一般爱情的俗气和污浊的地方。
(四)爱情的理想化追求
《长生殿》的下半部主要描写李、杨爱情的理想化发展。李隆基将爱情看成是“九五之尊”、“四海之富”,杨玉环为了爱更是能“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有何惜人间再受罚折”。在李、杨所处的那个时代,个人的婚姻爱情严格受到伦理道的德约束,所有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和伦理准则,谈不上任何个人的自由独立、理想和价值体现。《长生殿》中李、杨双方把互相的爱慕看成是高于一切的,这种思想观念本身就很理想化,也说明人的个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及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追求。这是符合人的生存意识的。
洪昇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的剧作家,他没有把李、杨爱情放在阶级论思想上,把李、杨爱情写成了平民夫妻。他也没有把李、杨爱情当作一个现实生活的集中和概括来写,而是理想化地当作一个特例来写。作者既没有严格按照本来面目去写,也不是捏造事实,只是尊重自己的主观感情。他没有描写历史事实,也没有在舞台上陈列历史人物僵尸,而是在变化了的李、杨爱情故事中糅进了他本身对夫妻情感的体验和理想,借李、杨爱情故事宣扬自己理想的情爱观。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李亚娟.政治背景下的爱情婚姻[J].探讨与争鸣(理论月刊),2004,(3).
[4]徐子方.《长生殿》主题及其他[J].艺术百家,2006,(5).
[5]周锡山.帝王后妃情爱题材的发展和《长生殿》的重大艺术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6]汪龙麟.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4).
[7]汪翠萍.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1999,(3).
[8]王长友.夫妻爱情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9,(2).
[关键词]《长生殿》;至爱真情;理想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80-02
一、历来关于《长生殿》主题的讨论
对我国名剧《长生殿》主题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都紧紧围绕爱情展开。
(一)双重主题说
这种观点明确指出《长生殿》的主题包括政治和爱情两个方面,这是符合作品艺术实际的。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三种说法:一是矛盾观点。这种说法一方面极力歌颂李、杨爱情,另一方面又大肆揭露他们荒淫腐败的生活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二是统一观点。这种看法认为爱国和爱情在《长生殿》中是统一存在的。三是主副观点。认为《长生殿》中爱国和爱情主题同时存在,但是有主副之分。
(二)爱情主题说
这种观点认为李、杨爱情既是剧中描写的重点,也是剧本真正的主题所在。剧中的其他描写都是为了加强爱情主题。
(三)政治主题说
这种观点否认作品的爱情主题,认为“围绕这个恋情产生的一切矛盾和斗争都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存,这才是本书的主题”,作者只是借古喻今而已。
(四)荒淫说
这种观点认为《长生殿》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至爱主题的真实发展
以上关于《长生殿》主题的解读既有其合理性,又存在片面性。准确地说,《长生殿》是爱情的颂歌,所歌颂的是理想化的至爱真情。历史上的杨玉环,本来是寿王李瑁的妃子,而且传说与安禄山有暧昧关系。《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在处理这一熟为人知的历史题材时,采取了“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的原则,完全净化了杨玉环的感情。但在白朴的《梧桐雨》中,既透露了杨玉环与安禄山的暧昧,又写李、杨爱情,这种爱情本身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洪昇通过艺术的净化,达到了歌颂至情真爱的目的。作者不仅删除了关于杨贵妃的“秽语”,而且还详细描写了李、杨从“定情”到“密誓”的爱情纠葛、感情渐趋专一的过程。杨玉环因为与虢国夫人争宠“忤旨”而被贬谪出宫之后,她断发续情的一举一动和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无疑都写得相当真实感人。杨玉环再次入宫后,李隆基对其感情不专一,与梅妃幽会,杨直冲翠花西阁,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没有表现出任何天子的威风,而是窘态百出,不像一般的皇帝和妃子的关系,说明李隆基为自己的行为开始忏悔。
作者还写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对音乐舞蹈的共同爱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知音互赏式的爱情模式的描写。唐明皇最初仅仅看重的是杨玉环的惊人美色,杨玉环追求的也仅仅是李隆基的权势。渐渐地,“他们通过在爱情上的共同爱好、追求、创造,达到心灵上的融合,从而极大地发展和巩固了他们的天赐良缘。”
梅妃曾作过《惊鸿》一曲,并且博得李隆基的夸奖。杨玉环不甘落下风,也作《霓裳羽衣》曲,使得李隆基赞赏杨玉环“美人韵事,都被其占尽”。并说:“此谱,真乃千古奇音,《惊鸿》何足道也!”杨贵妃关于舞曲的评论精当内行,而李隆基也相当佩服、欣赏,赞曰:“妃子所言,曲尽歌舞之蕴。”作者还描写了李、杨两人共同仔细斟酌曲谱和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曼妙舞姿的欣赏。李、杨在音乐、舞蹈艺术上可谓是难得的知音,李隆基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性,也包含有对其艺术才华的欣赏这个因素,作品写到《密誓》,彻底完成了李、杨由泛爱到非常专一的爱情的深化和升华。
通过《埋玉》这出戏,让李、杨爱情经受了生死考验,深入表现他们爱情的精诚专一。二人的感情到了真正可以愿意为对方牺牲的忘我程度,面对军队发生变故,他们考虑的是对方的人身安危。杨玉环首先想到的是李隆基的为难,再三催促李隆基:“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并且替唐明皇考虑愿意用自己的死来换取江山社稷的稳固。而唐明皇更是不忍心贵妃被活活逼迫而死,并对贵妃表示“军队若禁加,拼带你陨黄沙”。
三、理想人性的现实追求
《长生殿》第一次将帝王和妃子的爱情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肯定而且极力歌颂他们之间非常纯真、高尚的爱情。由此可以看出,爱情不仅存在于普通老百姓中间,而且也存在于帝王的生活当中,这是人性所致。
(一)平等人格的追求
《长生殿》中极力突出杨玉环的艺术才能,这不是简单地只为写她所具有的艺术才能,而是具有普遍意义,既是充分肯定女子才华,又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否定,也是对女人地位的一种肯定。《长生殿》中对女子地位的突出,以及赞扬杨玉环的才华,具有主张男女平等的意义。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誓词是“我李隆基与杨玉环”,而不是以“朕”自称,这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在追求人格平等,是人性的自然体现。
(二)肯定女人不是祸水
《长生殿》以前的许多作品,比如《梧桐雨》等,都将杨玉环看成是误国误君的红颜祸水。而《长生殿》所描写的杨玉环形象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天生丽质、情德高尚的魅力女子形象,绝非妖妇。即使杨玉环曾经有过罪责,也在她离开人世之前做了足够的忏悔。《长生殿》在杨玉环的塑造上,打破了封建传统观念,给予她一个完整的人格形象,接近了现实,回归了人性,少了清规戒律。作品并没有塑造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比如杨贵妃的嫉妒、不顾大局以及骄奢淫逸等都是作为她那个角色的真实表现,完全符合人物特点。
(三)爱情的现实性发展
《长生殿》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李、杨爱情的发展。剧本上半部分描写唐明皇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赐予定情物。也许这时的李隆基只爱杨贵妃的美色,并没有多少感情。后来杨贵妃因为虢国夫人之事惹恼了唐明皇而被放私第,考验他们爱情的时候到了。杨贵妃发表衷肠,唐明皇不顾皇宫的规矩和自己的尊严,毅然决然地召贵妃入宫,这是真情的体现。
在真情的发展道路上,难免有波折。唐明皇偷偷宠幸梅妃而引发的冲突使他终于明白了杨玉环的真情。后来的《制谱》一出,描写了他们对彼此的那种欣赏。《舞盘》中,一个跳舞,一个击鼓,志趣相投。《絮阁》一出又深感杨的“深情”。《密誓》一折,他们的爱情发生了转折,有了质的飞跃,李、杨爱情彻底达到两颗心灵的契合。《埋玉》一折则是李、杨爱情的高潮。他们的爱情脱离了宫廷和一般爱情的俗气和污浊的地方。
(四)爱情的理想化追求
《长生殿》的下半部主要描写李、杨爱情的理想化发展。李隆基将爱情看成是“九五之尊”、“四海之富”,杨玉环为了爱更是能“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有何惜人间再受罚折”。在李、杨所处的那个时代,个人的婚姻爱情严格受到伦理道的德约束,所有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和伦理准则,谈不上任何个人的自由独立、理想和价值体现。《长生殿》中李、杨双方把互相的爱慕看成是高于一切的,这种思想观念本身就很理想化,也说明人的个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及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追求。这是符合人的生存意识的。
洪昇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的剧作家,他没有把李、杨爱情放在阶级论思想上,把李、杨爱情写成了平民夫妻。他也没有把李、杨爱情当作一个现实生活的集中和概括来写,而是理想化地当作一个特例来写。作者既没有严格按照本来面目去写,也不是捏造事实,只是尊重自己的主观感情。他没有描写历史事实,也没有在舞台上陈列历史人物僵尸,而是在变化了的李、杨爱情故事中糅进了他本身对夫妻情感的体验和理想,借李、杨爱情故事宣扬自己理想的情爱观。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李亚娟.政治背景下的爱情婚姻[J].探讨与争鸣(理论月刊),2004,(3).
[4]徐子方.《长生殿》主题及其他[J].艺术百家,2006,(5).
[5]周锡山.帝王后妃情爱题材的发展和《长生殿》的重大艺术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6]汪龙麟.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4).
[7]汪翠萍.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1999,(3).
[8]王长友.夫妻爱情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