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儿科专家林巧稚小时侯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生物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大家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这一堂生物课给林巧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生不忘。为什么一堂普通的生物课会给孩子留下如此难忘的回忆?分析这堂课,教师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枯燥的说教,所有结论的得出,所有哲理的获得都来自两个字——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像林巧稚的生物老师那样,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儿童由于受年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提高朗读水平,在朗读中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
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自主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朗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中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3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
4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体验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在情境虚拟中体验,可以在假设想象中体验,但有些体验却无法在虚拟和想象中实现,如《我家跨上了高速公路》一课,没有上过网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网络的神奇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有条件,教师组织学生上一次网,亲自体验一下网络查询、发送邮件的神奇和快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一定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学知识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像林巧稚的生物老师那样,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儿童由于受年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提高朗读水平,在朗读中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
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自主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朗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中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3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
4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体验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在情境虚拟中体验,可以在假设想象中体验,但有些体验却无法在虚拟和想象中实现,如《我家跨上了高速公路》一课,没有上过网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网络的神奇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有条件,教师组织学生上一次网,亲自体验一下网络查询、发送邮件的神奇和快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一定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学知识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