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中学生有效提问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修七)Unit 20 Lesson 3“Scientific Breakthroughs”为例,提出以“学生提问—学生探究”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步骤地指导中学生有效提问,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学生提问;思辨能力

研究背景


  哈佛大学有一句格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转引自顾润生,2010)。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的过程。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师生提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提问中的角色地位,我们可以将课堂提问分为三种主要模式:“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经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提问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教育”趋势的迅猛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英语教师逐渐意識到学生主动提问更能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些教育家更是明确地指出了学生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John S. Brubacher)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另一位美国教育家胡佛(Kenneth H. Hoover)则指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转引自李如密,1996)。中国教育也一直倡导让学生提问,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宋振韶(2003)认为,学生自己提问能够增强其主体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提问开展教学的模式在我国还远未实现。多数教师仍然遵循“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致使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问题意识非常薄弱。针对这一现象,袁振国(1999)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了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教育,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笔者观摩了2016年“全国第十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活动”中的31节英语优质课;同时在近两年中,先后进班观察了11所北京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30位英语教师的研究课和汇报课。经观察发现,课堂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层面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让提出的问题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地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即使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了学生提问环节,也是把这一环节安排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未被有效落实。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焦德宇和郑东辉(2017)通过访谈师生和观察学生课堂提问情况发现,学生不提问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不知问”“不想问”“不敢问”和“不会问”四个方面。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中学生有效提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正成为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教学提问相关文献研究


  教学提问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去大部分研究的关注点都在教师(Long& Sato,1983;安德森,2009;郑志恋,2004;徐立群,2010)。随着教学改革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的出现,提问研究的主体转向了学生(宋振韶,2003;Bowker,2010;顾润生,2010)。
  截至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提问的重要性(Chin,2002;Chin & Osborne,2008);课堂学生提问的现状,包括提问的类型、方式以及影响因素(叶入荣,2012;刘燕梅、周晓玲,2016);针对现状提出的改进、实施策略(顾润生,2010;池彩翎,2014);相关行动研究,以及其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态度的调查(柳娜等,2007;白燕琴,2014)。但目前仍未有具体的教学模式或者方法供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

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笔者自2013年开始致力于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问策略。教学指导过程可具体归纳为: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榜样示范有效提问;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发现问题;学生加强实践练习,提高提问水平;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1. 提高教师的问题性思维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最喜欢模仿教师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问题性思维品质和质疑精神。
  课前,教师应反复阅读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文本内容,明晰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明确作者的态度,理解教学内容的编写目的、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应用价值等。同时,教师本人要具有良好的问题性思维品质,无论对教材内容还是对教学参考上的讲解,都应辩证地分析、看待,明确自己的观点。   要求学生设计有效问题,教师必须率先示范。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以课标为指导,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其思维水平的参考性问题(胡青球,2004;舒白梅、黎敏玲,2008;吴筱明,2013;唐慧,2018)。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层次地设计六类问题,即记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减少记忆型和理解型问题,增加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和创造型四类高层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得到启迪、学以致用,体现英语教育的工具性。
  例如,笔者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高中一年级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1) Is Yang Liwei a national hero?(评价型问题)
  (2) What contributes to William’s sisters’ success as super tennis stars?(分析型问题)
  (3) Based on Amsterdam’s success in “shared bikes”, how can shared bikes become popular in Beijing to cover the last mile, achieving seamless connection?(应用型问题)
  在教授北师大版《英语》(选修七)Unit 20 Lesson 3“Scientific Breakthroughs”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思考:
  (1) What does this passage intend to tell us? (分析型问题)
  (2) This series of textbook was edited around 2003. 15 years later,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is found not true or inaccurate. Can you find some? (评价型问题)
  (3) Our Chinese scientists’ work condition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Why can’t we make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win more Nobel Prizes? (评价型问题)
  (4) What science spirits should we develop to become pioneer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应用型问题)
  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才能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对子活动和小组研究来分享见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术研究习惯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经常接触、研究、讨论这些参考性问题,能逐步理解有效问题的特征,为今后自己独立设计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现疑难问题
  略读(Skimming)和跳读(Scanning)能够让学生发现文章的主旨大意和相关细节,但高层次的问题源自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深入思考。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能够自主发现语言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
  在学习“Scientific Breakthroughs”这一课时,有些学生发现他们不理解correspond、wrestle with、figure out等词汇和词组的用法;有些学生语法基础薄弱,长难句分析能力较差,不理解长句“Einstein then showed in his‘theory of relativity’ that not even time, mass or length are constant—they change according to our experience of them.”;有些学生对爱因斯坦、弗莱明等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的时间和内容等存有疑问。
  教师鼓励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要避免问题的肤浅和表面化。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通过百度、谷歌、维基百科等互联网资源准确找到上述知识性问题的答案。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的相关技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记忆型、理解型等低层次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学生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哈勃望远镜、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以及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否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话题进行了提问和质疑。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语言层面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某一科学领域的兴趣,使其理解了科学发现所必备的两个要素——毅力和机遇。
  3.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辩证地学习教材、敢于质疑
  21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点是善于质疑和敢于创新。在学校教育中,中國学生总是视教师和教材为权威,不敢质疑。要想让学生善于提问,就必须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定式,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使用的有些中学英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或与社会现实不符。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中所提到的网坛巨星威廉姆斯姐妹虽仍然驰骋在网球场上,但已失去了绝对优势,被哈勒普、沃兹尼亚奇所取代;昔日英雄阿姆斯特朗已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而走下神坛;21世纪初所勾勒的虚拟现实(virtue reality, VR)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美景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教材对未来世界的一些预测,例如北师大版《英语》(选修七)Unit 20“New Frontiers”Lesson 1“Futurology”中提到的许多内容,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提出疑问、向权威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思考,形成新知识。   本课是阅读技能课(Skill Focus),側重学习阅读策略——“真假信息辨别策略”(Reading Strategies: Identifying accurate information)。教材中所提供的练习4是对本策略的练习和巩固,共计12小题,要求学生阅读五位科学家的重大科学发现并辨析真假。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要求:“If it is false, please state the reason.”下面是其中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是非判断题:
  (1) Einstein observed changes in time, size and mass. (T)
  (2) Hubble discovered that our galaxy is bigger than we thought it was. (F)
  (3) There was a blue mould around the bacteria in the dish. (F)
  (4) Fleming developed the process for making penicillin. (NI)
  练习4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追加设计了更高层次的练习5“Read beyond the text: Challenge the text and authority”。
  There are some inaccurate statements in the passage, for example, “Fleming and penicillin”. According to research papers,“Florey and Ernst Chain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Can you find more?
  练习5鼓励学生去发现近期科学研究所证实的本课中的知识性错误,引导学生到学术网站、权威网站上检索信息,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科学“小”发现,指导学生开展初步的学术研究。
  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笔者将练习4和练习5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第二天的全国性研究课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
  W同学:What I found is that Fleming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discovered the existence and usage of penicillin, but he did not find the way to purify it. Therefore he gave his results to Florey and Chain, and a few years later they two found out how to purify it. So all of them contributed to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but Fleming’s experienc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
  L同学:The passage said the first computer “was only finished after the war in 1946”, but it is said that this computer had been put into use during the war and helped people break the code from Germany.
  D同学:The passage said Spencer discovered microwaves when he was experimenting with radars and noticed a chocolate melting in his pocket. According to Wikipedia, Spencer found the thermal effects of microwave instead of microwave.
  4. 教师讲解设计有效问题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水平,教师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从何问起。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笔者建议教师要将理论讲解与范例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从模仿教师和优秀生的高质量问题开始,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教师在讲解方法时,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减少提问记忆型和理解型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等方式,设计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等问题。以下表格是笔者以北师大版《英语》(必修三)Unit 9 Lesson 1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四类高层次问题的定义和示例。
  5. 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提问能力
  在教师的日常示范引领和系统介绍下,学生了解了有效问题的特点、基本种类等,之后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运用。具体分两个步骤进行:
  (1)课前预习,深入学习,提出问题
  学生的好问题需要有时间的保障,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入理解后,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加入预习作业,鼓励学生预习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下面是10名学生在预习“Scientific Breakthroughs”这一课时设计的问题。学生的有些问题相同或类似,例如全班有3位学生设计了类似问题①的问题,笔者将其归纳整合为以下6个问题:   ① Which discove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② For a scientist,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luck or hard work?
  ③ What does “Nature made penicillin. I just found it” means?
  ④ Do you think these five stories in the passage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hat are they?
  ⑤ What kind of personalities do you think a scientist should have? Try to use the examples in this passage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⑥ What skills does the author use to make the paragraphs more coherent?



  筆者在学生毕业后,对提出以上6个问题的10名学生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0人均被“985”院校录取,其中7人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考入名校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英语学科方面也不例外。所以,英语学科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2)教师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备课,在课堂上放任学生进行无主题、随意地讨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问题讨论的引领者,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备课、深入钻研,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事先设疑,以便适时增补、拓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效引导课堂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课前应浏览学生作业,基于对学生作业的调查,选取4—6个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查漏补缺,引导学生以个人、小组等形式再次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并思考篇章题目、篇章结构、语言衔接与连贯,特别是知识的运用与创新等。同时,每节课要给学生“留白”,给学生实质性的提问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使课堂成为充满乐趣的师生交流场所。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出创造型问题。
  6.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崇德,201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秋芳(2012)指出,如果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这种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深入思考,通过纸质媒介资料、互联网等方式查找信息,力求自己找到答案。对于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小组合作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学生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

结论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角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教师不但要示范并设计科学、合理、独具匠心的问题,还要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科学提问,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并对学生的问题有预判,能够准确、科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Bowker, M. H. 2010. Teaching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Instead of Answering Them [J]. Thought & Action, 26(1): 127-134
  Chin, C. 2002. Student-Generated Q u e s t i o n s : E n c o u r a g i n g Inquisitive Minds in Learning Science [J]. Teaching and Learning, 23(1): 59-67
  Chin, C. & Osborne, J. 2008. Students’Questions: a Potential Resourc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J].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44(1): 1-39
  Long, M. H. & Sato, C. J. 1983.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C]// Seliger, H. W. & Long, M. H.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白燕琴. 2014. 学生提问行动研究 [J]. 海外英语, (3): 93-94
  池彩翎. 2014. 如何教会学生提问题 [J].基础教育研究, (1): 62
  顾润生. 2010. 浅议学生主动发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J]. 基础教育研究, (1): 16-17
  胡青球. 2004.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 外语界, (6): 22-27
  焦德宇, 郑东辉. 2017. 学生课堂提问困境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J]. 全球教育展望, 356(3): 67-74
  李如密. 1996. 课堂提问艺术探微[J]. 教学与管理, (2): 3-5
  林崇德. 2016.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柳娜, 李琴, 陈文存. 2007. 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行动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6): 49-51
  刘燕梅, 周晓玲. 2016.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提问调查研究 [J].海外英语, (14): 56-57
  洛林 · W. 安德森. 2009.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舒白梅,黎敏玲. 2008.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认知思维导向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 61-66
  宋振韶. 2003. 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上) [J]. 学科教育,(1): 22-25
  唐慧. 2018.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问层级模型探究[J]. 英语教师, (4): 150-154
  文秋芳. 2012. 中國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吴筱明. 2013. 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 (6): 73-75
  徐立群. 2010. 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类型的调查与分析 [J]. 外语界, (3): 60-65
  叶入荣. 2012. 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32): 55-58
  袁振国. 1999. 反思科学教育 [J].中小学管理, (12): 2-4
  郑志恋. 2004. 英语教学中思索性问题策略与思维能力培养 [J]. 外语界, (5): 30-34,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甘肃省合作市气象站1960~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甘肃省合作市近54a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合作市≥0℃、≥5℃和≥10℃初日均呈提前趋势,
会议
本论文主要以偏钨酸铵(AMT)为钨源,通过对前驱体的不同设计和方法制备了WC基复合材料,并以此为基体材料负载Pt以后评价其电催化性能,讨论了基体微观结构与醇电氧化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如下:1、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Pt多相分离微球复合材料作为前驱体,先经过600℃间接煅烧完成高温组分扩散,然后在管式炉中通过800℃的高温渗碳自构建得到多分散纳米核壳WC@C/Pt样品,其中,Pt纳米颗粒得到了有
  将GIS技术应用于农村信息服务中,通过开源WebGIS平台,实现了农产品供求与价格信息的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分析与空间定位,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了供应信息、求购信息和
  华山松大小蠹是我国特有害虫,主要危害华山松,每年给我国林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明确华山松大小蠹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对有效控制其扩散蔓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最
会议
  以温室内、外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以往积累的观测试验结果及实地调查,根据对应关系确定不同发育期黄瓜低温冷害温室内、外致灾指标;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构建日光温
会议
离子液体是一类不同于传统分子溶剂的液态离子化合物,独特的阴、阳离子结构和组成使其性质介于“分子溶剂”和“无机电解质”之间。离子液体的“溶剂”特性表现为对多数极性
2014年7月11日至7月12日,首届“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媒体文化比较研究”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
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候鸟迁徙中线的必经之路,每年有大天鹅(Cygnus cygnus)、灰鹤(Grus grus)等珍禽迁徙至此并停留。鸟类多样性丰富。保护区内鸟类的生境质量
授课者把握什么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会场布置突出党内活动的特点。其次要求听课对象携带规定资料准时到会,并提出必要的课堂纪律要求。第三,授课者在授课过程中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