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jiare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该文综述r国内外关于HUS的治疗方案,目前公认的有效措施包括急性期对于肾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牛、必要时予血浆置换或血浆输注以及早期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对于小典型HUS,治疗的重点在于纠正补体调节因子的缺陷.急性期后则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早期限制蛋白质摄入和长期应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延缓.肾损害进程、改善预后的主要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Th17、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 细胞)通过IL-21、STAT3等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共同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IL-21作为Th17、Tfh细胞共同的细胞因子,对二者分化发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就目前Th17、Tf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炎症性肠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降钙素原作为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是反映机体感染程度的一个生物学指标,可对细菌感染进行预测判断.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胸片和血常规,但仍缺乏特异性,降钙素原在儿童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该文主要就降钙素原在儿童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儿童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许多肺内疾病和(或)肺外疾病所致的严重应激反应和(或)严重炎症反应而导致的肺组织内皮和上皮受损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很高.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纤维化和抗炎症药物,但由于其疗效差异较大,故在治疗ALI/ARDS中一直存在争议.近年研究表明其作用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及亲和力有密切关系。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是宫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症状性感染,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性耳聋、肝脾肿大、小头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等.研究表明妊娠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特征,如感染的时间、血清学结果、羊水中病毒载量等与子代结局关系密切.该文就育龄期妇女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高危因素、妊娠妇女感染筛查以及胎儿宫内感染诊断及预后评价的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血清微量元素钙、铁、锌的关系.方法 通过SpectrAA-240FS原子吸收光谱仪对161例儿童进行血清钙、铁、锌的测定,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组(83例)和正常组(78例)两组.结果 反复呼吸道感染组的血清钙水平为(76.2±12.9) mg/L,正常组的血清钙水平为(93.3±20.1)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复呼吸道感染组
母乳作为新生儿营养的惟一标准,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归因于它含有的种类繁多的蛋白质.胆盐刺激脂酶和淀粉酶在消化中发挥辅助功能促进母乳中微量和大量营养物质的利用.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K-酪蛋白、溶菌酶以及乳过氧化物酶具有抗微生物的活性,它们可以抵抗胃肠道中的蛋白水解作用,从而以完整或部分水解的形式为母乳喂养婴儿提供对病原微生物和病毒的防护.细胞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和趋化因子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而胰岛素样生
巨细胞病毒人群感染率较高.初次感染后,巨细胞病毒通过其独特的免疫逃避机制抑制宿主固有及获得性免疫应答,使机体无法完全清除病毒而形成潜伏感染.然而,其感染的免疫逃避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巨细胞病毒可通过阻止感染细胞表面病毒抗原的表达来影响T细胞的识别,以及调节NK细胞表面抑制性/活化性受体-配体之间的平衡来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等多种途径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反应,达到免疫抑制的目的.该文阐述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脐静脉血、脐动脉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6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所分娩新生儿(重度子痫前期组)与30例健康产妇所分娩新生儿(对照组)的脐静脉血、脐动脉血VEGF水平。重度子痫前期组新生儿按照其出生体质量.胎龄分类分为小于胎龄儿15例(SGA组)和适于胎龄儿11例(AGA组)。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组脐静脉血、脐
期刊
“卫生学假说”可能是导致近年来儿童哮喘发病率增加的原因,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的益生菌制剂能够预防和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但对预防、治疗哮喘的结论不一,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显示了益生菌在哮喘的预防或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机制仍在探索中,以乳酸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制剂在未来可能为儿童哮喘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因药物种类繁多及药物滥用问题严重,药物性肾损伤日益增多.其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如血流动力学改变、药物对肾组织的直接损害、炎症损伤、肾内梗阻、横纹肌溶解及代谢紊乱等.药物常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肾脏损伤,每种途径又可相互影响,加重肾脏损伤.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积极预防、用药后密切监测、及时干预对该病的发生发展非常重要,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旦发生肾损伤,预后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