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新教材课后习题的二次开发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也作了相应调整或修订,语文新教材的课后习题呈现出强调学生思维训练、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性特色。但是,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课后习题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知识、重结论等问题较突出,课后习题的功能和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二度开发和优化使用。
  一、初中语文新教材课后习题呈现的新特色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为例,相比课改前传统教材课后习题重基础、重知识、重技能等特点,新教材在习题设计中越来越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习题内容和形式都显示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等特点。
  (一)新教材课后习题注重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定位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新教材的课后习题也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大量综合性、开放性的习题,充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例如课文《济南的冬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道课后习题,在现在的新教材中这样设计:“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个方面?”同样的训练内容在传统教材中是这样设计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两相对比,新教材习题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启迪,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大大增强,相比传统教材的习题设计,新教材的习题设计更利于学生在能力训练和思维拓展方面获得发展。
  这种能力训练和思维拓展,还体现在习题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性和示范性的引导。如课文《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研讨与练习”二的设计,首先是从总体上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段概括性导学的内容既有知识拓展,又对学生有思维的点拨引导,避免了空泛、机械的为问而问。紧接着是具体的训练要求:“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这里的训练要求为学生指引了具体的学习路径,明确了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训练指向非常明确。习题设计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语言表述,都体现了启发性、示范性等人性化特点,对学生的有效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新教材课后习题贴近生活,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批判主义教育理论家吉鲁曾说:“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1]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板块提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2]32这里所倡导的就是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包括教材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未来发展相联系,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与生活、与世界的沟通和互动中学习语文,使语文学习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得力助手。新教材在习题板块呈现出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注重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感悟语文。例如课文《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道习题:“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 ‘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对课文中这些深含生活情味的话语,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和体验,习题设计时就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类似情形相联系,从生活中去体悟,这样学生或许就会有很多感同身受的体验,对课文中的诸多细节就容易理解和领悟了。
  新教材课后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也是为了通过习题训练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实践的实际效用,体会到语文对提升自己素养和能力的促进作用,降低学生因语文学科远离社会生活而产生排斥感的可能性,在这种语文与自我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暗示下,使学生能从内心真正肯定语文、亲近语文,进而自主去探索语文深潜的奥秘,在良好兴趣的指导下使学生能以更好的情感状态进入语文学习,加快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新教材课后习题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课程和教学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课后习题板块命名为“研讨与练习”,无论是“研讨”还是“练习”,都意味着需要实践,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语文。新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就有很多需要学生亲自实践的习题,如《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的第四题:“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行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枣儿》(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后习题中的第三题:“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的活动。”这种课外实践活动题,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语文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去感悟语文的韵味,去探索语文的美,这样的课后习题训练,真正打通了学生语文学习课内、课外的实践通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这样的语文训练才是接近语文学习的本真。
  二、语文新教材课后习题的二次开发策略
  (一)课前导向:让课后习题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影响着语文课程实施的效果,而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比较重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但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后习题的有效利用。事实上,课后习题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依据。课后习题一般都是课文内容的概括化和问题化,是对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的导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教师拟定准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后习题一般指示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教师利用课后习题可以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据此可以设计出既科学合理且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例如课文《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研讨与练习”有三道习题:“一、阅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二、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三、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如果有,说给同学们听听。”三道习题正是学生学习本文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学生要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其二是学生需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其三就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这种生物现象的兴趣和价值观。据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有据可依,本文教学目标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为三个层次:课文的说明顺序、课文的说明方法以及情感目标的落实。
  课后习题也是教师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教师顺利推进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课前的预习有的放矢,教师应该布置具体而清晰的预习任务,很多时候课后习题可以成为学生预习首选的课程资源。如课文《台阶》的教学,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没有学生课前的预习,学生不熟读课文的话,教师教学时可能感到比较吃力,课堂教学很难顺利推进。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第一题“熟读课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以第三人称把课文故事进行复述介绍,并提示学生老师会在新课前检测预习效果。学生有了具体的预习任务,预习目标清晰,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就能落到实处,课堂学习才会有效果。
  (二)课中活用:让课后习题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课后习题,往往能够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教学时应把课后习题有机融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聚焦和丰实。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借助课后习题来开展课堂讨论和探究性学习。例如《愚公移山》课后习题第三题:“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挖山不止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您怎么看?”当课堂教学中讨论和分析愚公形象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课后的这道习题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认识和评价愚公,这样,既达到了就地取材整合了教材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也实现了课文教学和课后练习的有效对接和迁移。
  新教材课后习题的开放性特点非常突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开放性习题开展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课后习题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如《我的母亲》课后习题第三题就综合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首先就课文中作者受母亲的影响来问:“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阅读文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是对学生“读”的训练;接下来问:“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这是训练学生“说”与“听”的能力,需要学生主动地说,认真地倾听和评价,培养的是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是要求“写一个片段”,这训练的是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一道习题,涉及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样的习题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打通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和实践通道,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
  (三)课后拓展:让课后习题成为语文实践的主要渠道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3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文教学应体现出这种综合性、实践性。课后习题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语文实践的最好素材,特别是那些与生活、与社会密切联系的综合性习题,是学生衔接语文课内外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习题可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导向生活和社会,把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与生活对接,指引学生的思维通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例如课文《云南的歌会》的课后习题第四题,要求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甚至“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这样的习题训练就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这样的语文课程实践,既拓展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培养了语文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亲自动手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新教材课后习题中有大量这样的综合训练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发挥语文教学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这种综合资源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新教材中选入很多人文类、科技类的优秀文章,课后习题同样会要求学生主动拓展知识、探索科学领域等综合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习题指导学生去开展探究性学习,把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
其他文献
摘 要:简单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两大主题。以乙醇的催化氧化教学为例,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提出从主动建构、理解学习和有效迁移三环节出发,优化学生知识建构,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以铝的氧化物教学为例,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提出从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探究、迁移应用三环节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高阶思维、有效迁移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摘 要:现代语言观认为语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好的教育性和示范性。语篇分析时教师要充分把握主题意义、语篇特征、观点、价值观教育、文化理解等几个要义,提高教材应用质量,促进人的语言、文化与思维融合发展,彰显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语篇分析;英语教材;育人价值  现代语言观认为语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篇不是语言的形式单位,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语音、
迈克尔轻轻敲着姐姐家的房门。姐姐打开门,面容憔悴,看得出她刚哭过。  “蒂莫西在自己的房间,说想一个人待着……”她求助地看着弟弟迈克尔,声音渐渐低下来。  “没关系,”迈克尔搂着姐姐的肩膀说,“我会跟他谈谈。”  迈克尔敲敲蒂莫西卧室的门,然后把门打开,刚好把头伸进去。“伙计,你好。”他平静地问,“我可以进来吗?”  蒂莫西躺在床上,用枕头盖住眼睛。听到舅舅的声音,蒂莫西坐起来,用手擦了擦眼睛,然
摘 要:实施科学本质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但现行关于科学本质的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笼统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策略浅表化等问题. 而“整合领悟”教学模式以同化理论和核心素养培养相关策略为指导,聚焦科学本质相关内容,对相关物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重组与整合,并通过主题教学的方式整合提出指向科学本质相关内容的重点问题(群),可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  “七月流火”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七月”指农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农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农历的七月
一    解脱了。真好。  这是我从火车站口出来时说的第一句话。这里的人行色匆匆,连抬头看看天空的时间都显得极为奢侈。  我伸出手掌,想兜住阳光,可是这里的光线比家门口的要亮得多。于是我的眼睛有点被灼痛的感觉,从来没有过的,内心好像已经赤裸裸地暴露在炎日之下的感觉。但很快这种感觉便被来来往往的人的嘈杂声以及尖锐的车子鸣笛声湮没。  开机。我随便按个陌生号码,发了条短信——我在这里,呼吸到了很自由的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原始产生和发展过程,包括知识背景的还原、思维逻辑的还原、科学模型创造过程的还原、立体磁场的还原、思想和方法迁移的还原,并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发展为路径,以科学素养为核心,揭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知识背景;思维逻辑;科学模型;立体磁场;科学思想和方法  一、教的指向:教科学知识还是教科学思想  有个问题一
“嘘,听说了吗,最近班里来了一个名叫生字的插班生,谁会成为它的同桌呢?”  “橘子码头停不下的一艘船,竟变成了月牙儿挂在夜空中。”  “小伙伴,你找到和我们一起捉迷藏的星星了吗?你可知它躲进苹果里睡着了!”  “哎呀,花蕾又和树叶闹别扭了。不过没关系,它们很快就会和好的。”  你知道吗?肥皂其实是条香喷喷的小鱼儿,铅笔是一棵春天的小树,蟋蟀的记性不太好,草地变成了一本童话。  先别急着摇头,翻翻这
摘 要:要有理想的输出,少不了足够的输入。相对于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读后续写除了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输入,增加学生的写作积累,更少不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利用教材增加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积累,更应该利用真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提高学生对类似文本的解读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该类文章核心内容、文本脉络、写作手法的熟悉度,为学生在考场上顺利完成考试,获得理想的分数提供帮助。  关键词:读
伴随着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地迈步起航,走向课改的深处。回眸近几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有许多欣慰,也感到有许多不足。欣慰的是奋战于课堂一线的广大教师为课改付出了艰辛而有成效的努力,高中语文课堂试图从原来机械而枯燥的应对高考的教学中走了出来,转向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显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不足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