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管理中的无为的管理思想的阐述,明确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恰当的为、是更有作为的主要思路,明确了无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简要分析阐述了企业管理中的无为而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无为 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 领导力
0 引言
我们常听说有些企业的领导人成天爬山打球,然而企业经营得照样井井有条;而有些企业领导人日夜操劳,结果企业的管理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管理少、操劳少的企业领导人反而能把企业管理得更好呢?这里面存在一个管理上的哲学思想问题,即“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做到恰当的“有为”,是要通过“有为”的手段来实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却落得积劳成疾、蜀国衰落的下场,而曹操却善于识人、用人、信人,使魏国能培养出各种人才而发展去。这就说明了企业领导者想要将企业治理得当,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其重要意义。
1 “无为而治”思想的由来
无为的思想最早来自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其中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流派中都有着类似的阐述,但仔细分析却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 [1]忘知(四十八章)篇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干涉自然规律则可以自取天下,破环自然规律做事则不足以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表示不用为就已经全部都为了,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为。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在儒家思想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在《论语》中有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又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老子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虽然字面相同,但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任能。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同时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下属分职而任。《长短经·大体》[2]篇曰:“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意思就是领导者应修身正己,举贤用能,则事已无为而治矣。
“无为而治”在法家思想流派又有新的诠释。法家思想认为领导者应该举贤用能,不应做臣下的事情,只需要考核下属的结果断事即可,这样不仅能掩藏自身的喜好,让下属不好揣摩,而尽其所能去办事,而且通过考核结果,赏罚分明,从而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韩非子·主道》篇曰:“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意思就是说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的道理。虽然韩非的理论是为了封建君主能更好的巩固中央集权,但“领导者无为即更有为”的管理思想有着很多现实参考意义。
2 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时常推崇一些鞠躬尽瘁的公司领导人,认为他们日夜操劳,早起晚归,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有些企业领导甚至还说我一年从来都没有休过假等等。这些事迹我们不便说其有多少娇饰之嫌,但我们完全可以说其不会识人、用人、信人。只有领导手下无人可用,才会让领导亲力亲为,领导才会千头万绪,心力交瘁。试想一下一个连公司的车都要最高领导来亲自过问管理的公司,它怎样能做到分职而任,精细管理,怎样能做到人才辈出,企业传承。所以说不是领导者辛苦,而是领导者不能识人用人,不能领会无为而治的道理。
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修订大会上曾经说过,“为什么成功的外国公司的大老板成天打高尔夫球,而我们的高层领导疲惫不堪?就是因为我们还未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无为而治,它体现的是好像不需要怎么管,但事物都在前进,为什么?这是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科学体系在推动前进。一个真正能做到无为而治的企业,是不需要依赖哪个领导人哪个企业家而存在的。一个企业的魂如果是企业家,这个企业就是最悲惨、最没有希望、最不可靠的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试想下,如果哪天企业的最高领导坐的飞机出了事故,如果哪天企业的最高领导出现了腐败行为而被判罪入狱,难道说这个企业就要马上不行了吗?如果是这样,那就千万不能买这家企业的股票啦,我是银行都不会给这样的企业贷款。”任正非的讲话说明当一个企业建立起一个完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人才、机制为中心的完整的企业体系时,这个企业的魂就已经不是企业家了,这个企业将真正实现以客户需求而主要源动力的自然发展的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有些企业家在自己年岁已高接近退休准备找接班人时,却发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接班。原因何在?这是企业家没有建立起企业体系,没有能培养人才,没有能全面授权、选贤用能,没有认识到无为而治重要意义的結果。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病重,齐桓公问曰,“谁能为相,管仲对曰请去竖刁、易牙、开方此三人”。宋代苏洵写《管仲论》[3]明确指责管仲不能放权授权培养人才,不能给齐桓公推荐合适的能接任相国的人才,这是导致齐国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如果企业领导人不能建立起人才成长的机制与体系,企业想要长治久安,恐怕很难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建立起人才成长的机制与体系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有为手段,这在企业精神传承中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必要性与重要性
领导者无为不是说无所作为,反而领导者应该通过有为来实现无为的境界。领导者应该善于选贤用能,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大多数学历低的人之所以能当上老板,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愿意并敢找比自己强的人来帮助自己,而且他们还敢于授权。他们用自己的无能,刺激了团队的有能;用自己的无用,激发了团队的有用;用自己的无为,迫使团队大有所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无能而有能,无用而有用,无为而有为”的管理方法,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诸葛亮太有能,反而束缚臣下的能力,去世时难找蜀国的继承人;曹操善于识人用人,却能使魏国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许多企业之所以都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很多领导者没有从长远考虑,总是认为下属没有自己做得好,或者担心授权后还要重做,甚至害怕下属“威高震主”,所以什么事情干脆自己办,做一些枝干的事。就因为这样,下属没有锻炼的机会,你也没法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发展下去,你只会越来越累,企业越办越糟糕。
可见,领导者不授权,不“无为”,企业就会失去活力、动力和方向。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闲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如何让企业活得更久更强大。当然这个“闲人”其实不闲,在企业当中,企业运营的格局、战略、思维、运作的模式和系统都离不开领导人的思想,就如同树干从根部不断地吸收养料和水分输送给各个树枝分叉。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用一种无形的思路指挥全局,最终实现无为而有治,这才是立大业的根本之道。
华为任正非常说,“我们不是靠人来领导这个公司,我们是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人是会走的,不走也会死的,而机制是没有生命的,这种无生命的管理体系,是未来企业百年千年的最大财富”。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常说:“我什么都不想干,不想管。我也告诉我的部下,不要整天想自己怎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管好,而是要想如何把事情让别人去干,找谁干,怎样为别人创造一个环境,你要做的是掌控住这个体系。”所以建立企业的规则、制度化体系是一个企业实现“无为而治”及企业长久传承重要的“有为”措施。有效的管理将通过恰当的“为”去实现“无为”的最高境界。
4 领导者如何贯彻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
领导者为实现企业的无为而治,综合有效而且最紧要的有为的措施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激励管理、人才管理、控制管理。
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领导人首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企业的战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不是正确,企业的目标是不是能得以实现。如果一个领导者都没有为企业制定完善的战略及长期的规划,就认为可以无为而治,高枕无忧了,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始终要理解“无为而治”实际上是通过更好的更恰当“有为”来实现的。
在GE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看来,“无为而治”并不复杂。他在《胜者为王》书说:“管理其实越少越好,但领导者需要首要回答几个问题,如:你面临的竞争情形如何、拟定竞争对手有何举动、同样的时间你做了什么、你估计竞争对手下一步的竞争策略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而去超越你的竞争对手。”这些问题仔细分析就是一个企业在某个时间段的战略问题,方向问题。如果这个战略方向作对了,其他的事就是交给团队去执行就可以了。但是一旦战略方向错误,企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2)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包括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领导者的组织功能指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合理地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把组织的三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组织管理功能是领导的首要功能,没有领导者的组织过程,一个组织中的人、财、物只可能是独立的、分散的要素,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通过领导者的组织活动,人、财、物之间的合理配置,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各种资源,把合适的资源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装备,这样才能做到组织内所有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负其责,这样企业领导者才能做到考绩核能,无为而成。
3)文化管理。企业领导者应该为企业建立一种秩序,创造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精神境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从中汲取充足的营养并收到教育,从而得到成长。这种文化管理的内涵类似儒家法家思想的“以礼化之”的思想,只要企业精神能深入到员工的内心,企业管理者就可以实现管理越少,员工却越能出成绩,实现“民自化之”管理境界。
形成一种有战斗力、影响力的企业精神与企業文化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锤炼。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带领员工,不断的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去沉淀,去完善。
4)激励管理。激励管理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通过激励方法调动下级职工的积极性,使之能积极努力地实现组织目标。实现组织的目标是领导者的根本任务,但完成这个任务不能仅靠领导者一个人去动手亲自干。领导者需要掌握“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他应在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功能的作用,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各负其责,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领导的激励管理,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的“有为”手段和措施。
5)人才管理。我们说企业管理者要实现无为而治,关键是要有能用的人才。领导者只需要制定好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组织好资源,制定好激励规则,其他的就需要下面的人才去执行,去完成企业组织的目标。企业领导者只需要关注员工的绩效及结果即可,根据绩效来考核评价员工,并对优秀员工进行提拔任用。
企业管理者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公司应该怎样引进留住一流人才,让这些人才甘心情愿在企业里工作呢。某基金公司管理者说过,人才是金融机构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核心的竞争力,而企业机制与文化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核心。企业管理者想要留住人才,一定需要对员工有一个很明晰的职业规划。在这个规划里面,明确的告诉员工其将来的努力方向。然后就是制定公平、灵活而又有挑战性的企业机制,放手让员工按照相关的企业战略目标去有效执行。实现这个人才管理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就能很轻松的为实现企业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打下坚实的人才传承基础。
6)控制管理。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自流,当个“甩手掌柜”,作为领导者应能洞察企业组织内部效率,监控及控制下属的方向与绩效。领导控制功能指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下级和职工,以及整个组织活动的驾驭和支配的功能。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过程中,“偏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偏差”的发生可能源自于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内部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不合格管理人员的影响,纠正“偏差”,消除导致“偏差”的各种因素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能。 領导应该做好分内的事情,不应事事亲为,要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力,放宽权利,进行多级授权管理。但应该随时观察企业体系的良性运作状态,随时引导员工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实现组织的目标、随时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从而达到优势劣汰、选贤用能的目的。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阶段绩效报告、组织效能检查调查、员工代表会议反馈等。
企业管理者的授权是有其科学性的,有授权也有集权的控制措施。当企业管理者过度授权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另一个现象:本来很简单的团队组织,开始出现大批的冗员,变得庞大不堪,办事效率逐渐低下。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三国时代的蜀国,刘禅和诸葛亮的权力关系。刘禅给了诸葛亮无限的权力,但他只是一味地去授权,忘记了自己作为皇帝,一国之主,有自己应付的责任,有监督诸葛亮的权力。诸葛亮七出祁山,没有给蜀汉公司创造利润不说,投入的成本也没有收回,他并没有因此被问责,这是有权无责的授权。尽管诸葛亮本人的人品无可挑剔,但他的不断出征,让蜀汉的国力每况愈下,直到“汉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蜀主对诸葛亮充分放权,自己没有集权,使得除了诸葛亮以外的人,没有工作信心,缺乏工作干劲,造成了人才的凋落。这些反而成了蜀汉这家公司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
5 结语
企业发展能不能基业长青,要靠企业的人才。企业的人才能不能发挥最高绩效就要靠领导者的有效管理。“无为而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有生命力的有效管理思想,这种思想虽出自我国古代各种思想流派,但它已经在现今被很多国内甚至国外的企业家作为治理公司的法宝。总结本文,“无为而治”总的思想就是通过恰当的“有为”的措施,实现“无为”的治理。“无为而治”思想中的“无为”与“有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样而密不可分。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已经从不断的管理实践中领悟到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真谛。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长短经》 赵蕤
[3]《苏洵集》《管仲论》
[4]《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作者:赵伟。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肖毅雄,( 1972-)男,湖北云梦,汉族,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单位名称(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单位所在省市(广东深圳)单位邮编(518001)
关键词:无为 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 领导力
0 引言
我们常听说有些企业的领导人成天爬山打球,然而企业经营得照样井井有条;而有些企业领导人日夜操劳,结果企业的管理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管理少、操劳少的企业领导人反而能把企业管理得更好呢?这里面存在一个管理上的哲学思想问题,即“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做到恰当的“有为”,是要通过“有为”的手段来实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却落得积劳成疾、蜀国衰落的下场,而曹操却善于识人、用人、信人,使魏国能培养出各种人才而发展去。这就说明了企业领导者想要将企业治理得当,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其重要意义。
1 “无为而治”思想的由来
无为的思想最早来自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其中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流派中都有着类似的阐述,但仔细分析却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 [1]忘知(四十八章)篇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干涉自然规律则可以自取天下,破环自然规律做事则不足以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表示不用为就已经全部都为了,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为。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在儒家思想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在《论语》中有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又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老子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虽然字面相同,但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任能。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同时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下属分职而任。《长短经·大体》[2]篇曰:“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意思就是领导者应修身正己,举贤用能,则事已无为而治矣。
“无为而治”在法家思想流派又有新的诠释。法家思想认为领导者应该举贤用能,不应做臣下的事情,只需要考核下属的结果断事即可,这样不仅能掩藏自身的喜好,让下属不好揣摩,而尽其所能去办事,而且通过考核结果,赏罚分明,从而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韩非子·主道》篇曰:“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意思就是说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的道理。虽然韩非的理论是为了封建君主能更好的巩固中央集权,但“领导者无为即更有为”的管理思想有着很多现实参考意义。
2 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时常推崇一些鞠躬尽瘁的公司领导人,认为他们日夜操劳,早起晚归,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有些企业领导甚至还说我一年从来都没有休过假等等。这些事迹我们不便说其有多少娇饰之嫌,但我们完全可以说其不会识人、用人、信人。只有领导手下无人可用,才会让领导亲力亲为,领导才会千头万绪,心力交瘁。试想一下一个连公司的车都要最高领导来亲自过问管理的公司,它怎样能做到分职而任,精细管理,怎样能做到人才辈出,企业传承。所以说不是领导者辛苦,而是领导者不能识人用人,不能领会无为而治的道理。
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修订大会上曾经说过,“为什么成功的外国公司的大老板成天打高尔夫球,而我们的高层领导疲惫不堪?就是因为我们还未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无为而治,它体现的是好像不需要怎么管,但事物都在前进,为什么?这是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科学体系在推动前进。一个真正能做到无为而治的企业,是不需要依赖哪个领导人哪个企业家而存在的。一个企业的魂如果是企业家,这个企业就是最悲惨、最没有希望、最不可靠的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试想下,如果哪天企业的最高领导坐的飞机出了事故,如果哪天企业的最高领导出现了腐败行为而被判罪入狱,难道说这个企业就要马上不行了吗?如果是这样,那就千万不能买这家企业的股票啦,我是银行都不会给这样的企业贷款。”任正非的讲话说明当一个企业建立起一个完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人才、机制为中心的完整的企业体系时,这个企业的魂就已经不是企业家了,这个企业将真正实现以客户需求而主要源动力的自然发展的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有些企业家在自己年岁已高接近退休准备找接班人时,却发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接班。原因何在?这是企业家没有建立起企业体系,没有能培养人才,没有能全面授权、选贤用能,没有认识到无为而治重要意义的結果。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病重,齐桓公问曰,“谁能为相,管仲对曰请去竖刁、易牙、开方此三人”。宋代苏洵写《管仲论》[3]明确指责管仲不能放权授权培养人才,不能给齐桓公推荐合适的能接任相国的人才,这是导致齐国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如果企业领导人不能建立起人才成长的机制与体系,企业想要长治久安,恐怕很难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建立起人才成长的机制与体系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有为手段,这在企业精神传承中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必要性与重要性
领导者无为不是说无所作为,反而领导者应该通过有为来实现无为的境界。领导者应该善于选贤用能,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大多数学历低的人之所以能当上老板,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愿意并敢找比自己强的人来帮助自己,而且他们还敢于授权。他们用自己的无能,刺激了团队的有能;用自己的无用,激发了团队的有用;用自己的无为,迫使团队大有所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无能而有能,无用而有用,无为而有为”的管理方法,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诸葛亮太有能,反而束缚臣下的能力,去世时难找蜀国的继承人;曹操善于识人用人,却能使魏国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许多企业之所以都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很多领导者没有从长远考虑,总是认为下属没有自己做得好,或者担心授权后还要重做,甚至害怕下属“威高震主”,所以什么事情干脆自己办,做一些枝干的事。就因为这样,下属没有锻炼的机会,你也没法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发展下去,你只会越来越累,企业越办越糟糕。
可见,领导者不授权,不“无为”,企业就会失去活力、动力和方向。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闲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如何让企业活得更久更强大。当然这个“闲人”其实不闲,在企业当中,企业运营的格局、战略、思维、运作的模式和系统都离不开领导人的思想,就如同树干从根部不断地吸收养料和水分输送给各个树枝分叉。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用一种无形的思路指挥全局,最终实现无为而有治,这才是立大业的根本之道。
华为任正非常说,“我们不是靠人来领导这个公司,我们是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人是会走的,不走也会死的,而机制是没有生命的,这种无生命的管理体系,是未来企业百年千年的最大财富”。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常说:“我什么都不想干,不想管。我也告诉我的部下,不要整天想自己怎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管好,而是要想如何把事情让别人去干,找谁干,怎样为别人创造一个环境,你要做的是掌控住这个体系。”所以建立企业的规则、制度化体系是一个企业实现“无为而治”及企业长久传承重要的“有为”措施。有效的管理将通过恰当的“为”去实现“无为”的最高境界。
4 领导者如何贯彻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
领导者为实现企业的无为而治,综合有效而且最紧要的有为的措施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激励管理、人才管理、控制管理。
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领导人首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企业的战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不是正确,企业的目标是不是能得以实现。如果一个领导者都没有为企业制定完善的战略及长期的规划,就认为可以无为而治,高枕无忧了,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始终要理解“无为而治”实际上是通过更好的更恰当“有为”来实现的。
在GE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看来,“无为而治”并不复杂。他在《胜者为王》书说:“管理其实越少越好,但领导者需要首要回答几个问题,如:你面临的竞争情形如何、拟定竞争对手有何举动、同样的时间你做了什么、你估计竞争对手下一步的竞争策略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而去超越你的竞争对手。”这些问题仔细分析就是一个企业在某个时间段的战略问题,方向问题。如果这个战略方向作对了,其他的事就是交给团队去执行就可以了。但是一旦战略方向错误,企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2)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包括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领导者的组织功能指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合理地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把组织的三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组织管理功能是领导的首要功能,没有领导者的组织过程,一个组织中的人、财、物只可能是独立的、分散的要素,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通过领导者的组织活动,人、财、物之间的合理配置,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各种资源,把合适的资源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装备,这样才能做到组织内所有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负其责,这样企业领导者才能做到考绩核能,无为而成。
3)文化管理。企业领导者应该为企业建立一种秩序,创造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精神境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从中汲取充足的营养并收到教育,从而得到成长。这种文化管理的内涵类似儒家法家思想的“以礼化之”的思想,只要企业精神能深入到员工的内心,企业管理者就可以实现管理越少,员工却越能出成绩,实现“民自化之”管理境界。
形成一种有战斗力、影响力的企业精神与企業文化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锤炼。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带领员工,不断的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去沉淀,去完善。
4)激励管理。激励管理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通过激励方法调动下级职工的积极性,使之能积极努力地实现组织目标。实现组织的目标是领导者的根本任务,但完成这个任务不能仅靠领导者一个人去动手亲自干。领导者需要掌握“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他应在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功能的作用,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各负其责,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领导的激励管理,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的“有为”手段和措施。
5)人才管理。我们说企业管理者要实现无为而治,关键是要有能用的人才。领导者只需要制定好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组织好资源,制定好激励规则,其他的就需要下面的人才去执行,去完成企业组织的目标。企业领导者只需要关注员工的绩效及结果即可,根据绩效来考核评价员工,并对优秀员工进行提拔任用。
企业管理者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公司应该怎样引进留住一流人才,让这些人才甘心情愿在企业里工作呢。某基金公司管理者说过,人才是金融机构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核心的竞争力,而企业机制与文化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核心。企业管理者想要留住人才,一定需要对员工有一个很明晰的职业规划。在这个规划里面,明确的告诉员工其将来的努力方向。然后就是制定公平、灵活而又有挑战性的企业机制,放手让员工按照相关的企业战略目标去有效执行。实现这个人才管理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就能很轻松的为实现企业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打下坚实的人才传承基础。
6)控制管理。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自流,当个“甩手掌柜”,作为领导者应能洞察企业组织内部效率,监控及控制下属的方向与绩效。领导控制功能指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下级和职工,以及整个组织活动的驾驭和支配的功能。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过程中,“偏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偏差”的发生可能源自于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内部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不合格管理人员的影响,纠正“偏差”,消除导致“偏差”的各种因素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能。 領导应该做好分内的事情,不应事事亲为,要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力,放宽权利,进行多级授权管理。但应该随时观察企业体系的良性运作状态,随时引导员工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实现组织的目标、随时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从而达到优势劣汰、选贤用能的目的。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阶段绩效报告、组织效能检查调查、员工代表会议反馈等。
企业管理者的授权是有其科学性的,有授权也有集权的控制措施。当企业管理者过度授权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另一个现象:本来很简单的团队组织,开始出现大批的冗员,变得庞大不堪,办事效率逐渐低下。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三国时代的蜀国,刘禅和诸葛亮的权力关系。刘禅给了诸葛亮无限的权力,但他只是一味地去授权,忘记了自己作为皇帝,一国之主,有自己应付的责任,有监督诸葛亮的权力。诸葛亮七出祁山,没有给蜀汉公司创造利润不说,投入的成本也没有收回,他并没有因此被问责,这是有权无责的授权。尽管诸葛亮本人的人品无可挑剔,但他的不断出征,让蜀汉的国力每况愈下,直到“汉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蜀主对诸葛亮充分放权,自己没有集权,使得除了诸葛亮以外的人,没有工作信心,缺乏工作干劲,造成了人才的凋落。这些反而成了蜀汉这家公司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
5 结语
企业发展能不能基业长青,要靠企业的人才。企业的人才能不能发挥最高绩效就要靠领导者的有效管理。“无为而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有生命力的有效管理思想,这种思想虽出自我国古代各种思想流派,但它已经在现今被很多国内甚至国外的企业家作为治理公司的法宝。总结本文,“无为而治”总的思想就是通过恰当的“有为”的措施,实现“无为”的治理。“无为而治”思想中的“无为”与“有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样而密不可分。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已经从不断的管理实践中领悟到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真谛。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长短经》 赵蕤
[3]《苏洵集》《管仲论》
[4]《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作者:赵伟。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肖毅雄,( 1972-)男,湖北云梦,汉族,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单位名称(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单位所在省市(广东深圳)单位邮编(5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