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日记》与被隐没的日本红学家目加田诚

来源 :红楼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加田诚是日本昭和时代较早关注并热爱《红楼梦》的中国学家.他留学北京时写下《北平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三读《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既聘请旗人“红学家”奚待园进行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又广泛搜集《红楼梦》版本及相关研究文献,与红学家胡适、俞平伯进行交流,对《红楼梦》的阅读目的 经历了从语学到文学的转变.回国后,他长期在九州大学开设《红楼梦》课程,计划用现代日语口语体翻译《红楼梦》,是第一部《红楼梦》百二十回日语全译本松枝茂夫译本的幕后功臣.他以共情式的研究,探讨文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本质,从作者创作心理、人物设置意图、《红楼梦》主旨、研究《红楼梦》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他文献
高质量发展阶段论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判定,在此理论和经验背景下,我们应当改进对工作环境的概念设计,突破发展社会学旧理论的束缚.“高质量工作环境”这一新概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它的本征属性,在宏观发展模式和微观工作环境之间建立理论联系,以增强全社会对工作环境问题的敏感性,拓展工作环境研究的宏观视野.
基层社会建设有赖于治理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即组织效能的活跃与持续提升.民国乡村建设实验的“菏泽模式”建立了一套以“乡农学校”为权力中心的实行“全面责任制”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该模式下,菏泽实验县实施民众“自卫训练”赋能政权建设,树立基层权力组织权威,在政权和民众之间建立权益关联和政治认同;以“精神陶炼”重塑乡村道德氛围,强化意识形态服从和文化认同;以“互助合作社”连接民众生产生活需求,进行公共资源分配.这一模式适应了转型时期社会条件的变化,重建了基层社会秩序,各项社会改革举措卓有成效.在当时抗战趋紧的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涉及从不同层面构建小说事件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小说第七回叙事的多方面关联,为深入理解小说碎片化叙事的一些不宜察觉的特征,包括理解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教育部提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对改进和丰富中学基础教育、推动《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需要了解作者及家世,重视版本选择,注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区别,重视前五回的作用,理解重要诗词的作用,抓住主要情节线索,厘清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重视阅读辅导资料的选择等问题.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体育纪录片《冰雪道路》的推出对于普及冬奥知识、推广冰雪运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模态话语体系对《冰雪道路》加以分析,认为《冰雪道路》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内外兼修的讲述语言、多元化的意义表征,构建出了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兼具的话语形象,成为北京冬奥会来临前夕冰雪文化宣传与知识科普的极佳范式.
嘉庆十年出版的《续红楼梦新编》,总四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篇幅记叙的是贾府老少爷们及亲朋臣僚勤政立功的事迹,作者有意识地围绕着河务、漕运这等国之要务架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完成了前书《红楼梦》对贾府复兴的预设.“治黄保漕”、大运河航运等写实性的描写和相关政论的记录,形象地再现了京杭大运河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命脉中的功能作用,使得小说具备了运河文化的研究价值.
《红楼梦》作为一部表现众多女性人物的伟大小说,对女性的生活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女红作为古代女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从事的工作,在小说中也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较之此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女红书写具有数量多、场景真、图画美的特点,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场景展示、小说主旨等方面也具有绝妙的建构作用和叙事功能.此外,女红还具有比附女德的功能.
自拍式纪实影像,是视频社交中纪实视频的品质升级,也是纪录片内涵在新的媒介语境下的投射与延伸.本文认为,新的媒介语境下,带有创新性意义的自拍式记录,推进和拓宽了纪实影像的空间发展,呈现出更多面复杂的空间类型建构,形成了更深刻新颖的空间意义生产,身体、实践、公共关系等因素的介入,使空间生产表现出主体性、自发性与公共性的意义.
《红楼圆梦》作为《红楼梦》的续书,长期以来作者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直到《管庭芬日记》的出版,作者俞宝华才受到学界关注.前人研究未提及的《新年杂事诗》是考证俞宝华为《红楼圆梦》作者的新材料.俞宝华早年受知于朱珪、阮元等名家,但在相关的文学交往活动中,流露出偃蹇不遇的心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说,结合俞宝华生平活动以及家世情况,《红楼圆梦》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其科举不顺的补恨情怀,另一方面反映了对《红楼梦》遗憾的补恨心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