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 先说项羽,宴会开始,要杀的人来了,放在自家案板上的肉却飞了。指挥决策不坚定,听从项伯劝说,没有完全执行范增的建议。临机处置能力弱,让项庄现场实施刺杀,时机和用人都欠妥。整体安排有漏洞,使刘邦能从宴会中脱身逃走。情报渠道遭破坏,刘邦回去即杀告密的左司马曹无伤。作为一个要成就霸业的领袖来讲,项羽的局限性太明显,那就是优柔寡断,集中体现在用人上。自家人,项庄武艺不精、反应不快,让樊哙钻了空档;项伯腐儒一个,关键时刻轻信别人,替人家说话。该用的人不好好用,既然采纳范谋士的计谋,就应好好筹划,周密组织。采纳人家的建议,只用一半,刘邦来了又放走,既伤范增的心,又留无穷后患。项羽在决策及用人上存在大问题,根本上讲是缺乏应有的战略眼光,这是最要命的,加上不善用人、优柔寡断,造就了失败的“鸿门宴”以及之后的韩信弃之而投刘邦。
再看刘邦,市侩味道很浓,做起事来很随意,但人家关键时刻很清醒,不管是用人还是决策很有战略眼光,把生活与做事分得很开,市井之气全无。刘邦刚进咸阳时,纸醉金迷了几天。樊哙闯进秦宫,先是一顿斥责,尔后将其拖走,刘邦则从善如流。鸿门宴上闯营救主也是樊哙。刘邦敢于听骂、勇于赴生死宴,都说明他善于用人、能够容人、大智大勇,宴会后服从项羽、谦虚低调,充分体现了为成就霸业而牺牲暂时既得利益的长远眼光。
一场宴会,充分反映了项羽个人的局限性,体现了刘邦对其个人局限性的有效克服。从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到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仅仅4年的时间。鸿门宴,一个转折点,是项羽走向没落的开始,也是刘邦走向成功的开始。
一片石之战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没多久,因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迟迟不降,遂亲率大军于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后清军加入,李自成迅速溃败。4月13日李自成发兵,月底即退出北京。经此一战,明朝剩下的精锐——吴三桂部归降大清;李自成精神和心理上完全溃败,他迅速逃离一片石,又很快逃离北京,战场上一败再败;多尔衮则率清军长驱直入,为日后一统江山奠定胜局。这场会战之所以具有典型性,在于一片石的极端重要性,在于李自成与多尔衮首次较量的决战性。
一片石又叫九门口,关城修在山海关北15公里峡谷中,九个护城拱门并排横贯在山隘之间,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由此往东可至锦州、沈阳,往西可达遵化、北京,被称为“京东首关”,是明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能招降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当伺机迅速干净地将其灭掉,久经战仗的李自成及其谋士们肯定也如此想,但具体操作又当别论。知彼不够,知己不足,是李自成军事败北的主因。知彼不够,对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合、清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够,否则李自成不会在看到清军加入后惊慌失措、迅速溃败。知己不足,策应不给力,用于配合主力夹击吴三桂的唐通是明朝降将,部队为前“官军”与农民军混合,过早地被清军大败于一片石;主力不给力,对吴三桂部明显占优,清军一加入却迅速崩溃;京城主事的牛金星援军也不给力。战前准备不力,加上战场应变不力,只能自吞苦果。
再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密信,大军立刻直奔山海关,同时写信给吴三桂许以“裂土封王”,把唐通一军先吃掉,尔后乘吴三桂与李自成混战呈现败相之时,才在吴三桂百般企求下率军杀出,尽收渔翁之利,慑服吴三桂,杀尽李自成锐气。每一步几乎稳操胜券,追求效益最大化。
李自成的失败,不能怪陈圆圆的美丽,也不能怪吴三桂父亲的顽固,更不能怪吴三桂。李自成没有看到清军的必然参与,正如他之前没有最大限度地争取吴三桂,不愿相信山海关与吴三桂对于大顺王朝的极端重要性,也没认识到清军极强的战斗力和极大的野心,直接判断是轻敌,直接后果是惨败。深层次讲,他既没有做好建立一个封建王朝的全盘准备,也没有做好抵御强敌入侵的心理准备,这缘于他个人的目光短浅,做事过于仓促,加上军事筹划不力,当面对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几代人艰苦努力和精心准备的猝然猛烈的军事进攻时,失败是早晚的事。
一片石之战,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善于游击作战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盛极而衰,据说于1645年5月被杀于九宫山,距离一片石之战仅一年多一点。垂涎中原久矣的清军迅速杀入北京,建立大清帝国。“一片石”,是压垮李自成的夺命石,是成就大清帝国的奠基石。(程静倩)
再看刘邦,市侩味道很浓,做起事来很随意,但人家关键时刻很清醒,不管是用人还是决策很有战略眼光,把生活与做事分得很开,市井之气全无。刘邦刚进咸阳时,纸醉金迷了几天。樊哙闯进秦宫,先是一顿斥责,尔后将其拖走,刘邦则从善如流。鸿门宴上闯营救主也是樊哙。刘邦敢于听骂、勇于赴生死宴,都说明他善于用人、能够容人、大智大勇,宴会后服从项羽、谦虚低调,充分体现了为成就霸业而牺牲暂时既得利益的长远眼光。
一场宴会,充分反映了项羽个人的局限性,体现了刘邦对其个人局限性的有效克服。从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到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仅仅4年的时间。鸿门宴,一个转折点,是项羽走向没落的开始,也是刘邦走向成功的开始。
一片石之战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没多久,因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迟迟不降,遂亲率大军于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后清军加入,李自成迅速溃败。4月13日李自成发兵,月底即退出北京。经此一战,明朝剩下的精锐——吴三桂部归降大清;李自成精神和心理上完全溃败,他迅速逃离一片石,又很快逃离北京,战场上一败再败;多尔衮则率清军长驱直入,为日后一统江山奠定胜局。这场会战之所以具有典型性,在于一片石的极端重要性,在于李自成与多尔衮首次较量的决战性。
一片石又叫九门口,关城修在山海关北15公里峡谷中,九个护城拱门并排横贯在山隘之间,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由此往东可至锦州、沈阳,往西可达遵化、北京,被称为“京东首关”,是明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能招降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当伺机迅速干净地将其灭掉,久经战仗的李自成及其谋士们肯定也如此想,但具体操作又当别论。知彼不够,知己不足,是李自成军事败北的主因。知彼不够,对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合、清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够,否则李自成不会在看到清军加入后惊慌失措、迅速溃败。知己不足,策应不给力,用于配合主力夹击吴三桂的唐通是明朝降将,部队为前“官军”与农民军混合,过早地被清军大败于一片石;主力不给力,对吴三桂部明显占优,清军一加入却迅速崩溃;京城主事的牛金星援军也不给力。战前准备不力,加上战场应变不力,只能自吞苦果。
再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密信,大军立刻直奔山海关,同时写信给吴三桂许以“裂土封王”,把唐通一军先吃掉,尔后乘吴三桂与李自成混战呈现败相之时,才在吴三桂百般企求下率军杀出,尽收渔翁之利,慑服吴三桂,杀尽李自成锐气。每一步几乎稳操胜券,追求效益最大化。
李自成的失败,不能怪陈圆圆的美丽,也不能怪吴三桂父亲的顽固,更不能怪吴三桂。李自成没有看到清军的必然参与,正如他之前没有最大限度地争取吴三桂,不愿相信山海关与吴三桂对于大顺王朝的极端重要性,也没认识到清军极强的战斗力和极大的野心,直接判断是轻敌,直接后果是惨败。深层次讲,他既没有做好建立一个封建王朝的全盘准备,也没有做好抵御强敌入侵的心理准备,这缘于他个人的目光短浅,做事过于仓促,加上军事筹划不力,当面对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几代人艰苦努力和精心准备的猝然猛烈的军事进攻时,失败是早晚的事。
一片石之战,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善于游击作战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盛极而衰,据说于1645年5月被杀于九宫山,距离一片石之战仅一年多一点。垂涎中原久矣的清军迅速杀入北京,建立大清帝国。“一片石”,是压垮李自成的夺命石,是成就大清帝国的奠基石。(程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