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卖稿生活

来源 :大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o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过去的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是中国图书界"第二渠道"(做书与卖书)最热闹之际。这个时期的书商们对图书的策划组稿、编辑出版、经营发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作用,也扶植了一批青年作者。许多书商把眼光盯向了大学校园的才子们,于是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许多名牌大学校园中的文科学子通过给书商们写书、编书,或把自己已写好、编好的书稿卖给他们出版发行,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稿酬。这一方面补充了他们生活与学习上的开支,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著书立说"的梦想。但是,他们也挨部分书商欺骗,有拿走书稿未拿到稿酬或只拿了一小部分甚至再无消息的,有书出来了署名却改变了的;他们也协助书商参与做了一些档次低下、内容粗俗,甚至是非法的书籍。
  最近笔者采访了几位当时正在京城念大学、如今还在文化教育战线工作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园作家。谈起当年经历,他们仍然感慨万千,并将此戏称为自己在大学时代的"卖稿生涯",可以想见其中有几许的辛酸,也有几许的收获。
  
  书是这样出来的
  
  萧毓坚(北师大历史系1994级,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我最早认识书商,还在1995年读二年级。那时我不过是个刚从南方乡间走进"天子脚下"的穷书生,啥也不懂,只有一点文化与文学基础,既心同天齐又眼高手低,到处给各报刊投稿却"广种薄收"成绩可怜。一次,我的一个大四师兄介绍他的中学同学、京城众多"文化打工仔"之一周祥(化名)给我。正是他把我带进了光怪陆离、奇异错综、形形色色的书商世界。正是他不断劝我:"你给报刊写这些 '豆腐块'有什么影响?要钱没钱,要名没名,要分量没分量,小打小闹而已!你自己的书,题材不畅销,作者名气又小,谁会给你出版?真是白费工夫!还不如帮书商写书,稿费又多,书又能出,还能给自己署名,将来成名也快,事半功倍,何乐不为?"我这方面的知识有限,辨别与判断能力又差,加上他句句说中我的心思,就很快被他打动,毫不犹豫上了其 "贼船"。
  那时北京的书商很多,很活跃,也很猖獗。他们的几个主要"据点"就有和平里附近的"××饭店"、西直门附近的"××大厦"、白石桥附近的"国家××局"大院。周祥成天带着我在这些地方逗留、出入,寻找"创作"的机会。
  从此我大半时间在外联系书商,给他们写东西,"攒稿子",甚至"剪刀加胶水"。所以我班的同学平时很少见我的影子,认为我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士"。不过大家也理解我,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傻书生,过去文章发表不了,书出版不了,没有收入,生活困窘;如今有人请写书,有稿费拿,还可署名,怎么不愿意?哪怕是火坑也要跳,是陷阱也敢钻的。给了一部分钱(几乎不可能全给),挺多嘛,很高兴;给了一点点,也不错,还是有些高兴;什么也没给,算了,以后再联系其他书商吧,并不难过。可署名,高兴得很;不署名,也无所谓,只要给稿费。写一些或粗陋或低劣的东西,也答应了,只要给稿费,反正不署名不怕坏名声。
  我这时终于明白,书还可以这样出:不用自己投稿到出版社,然后望穿秋水地等啊等啊,头发白了书也出不来;而在书商这里,是人家主动约你写稿,是人家叫你写什么,题材、人物、提要、内容、目录、材料等由他们给或由他们定,是人家给你送稿费来,分步,先是定金,30%左右,完稿后又有30%左右,出书后还有30%左右;他们竟可以从出版社拿到书号,自己编辑、印刷、发行。他们的书,一下子就印出来了,特别是印刷、封面包装、题材与题目都好的,卖得又快又多。他们的畅销书,什么"武侠小说""通俗传奇""名人传记""文教普及""实用大全""长篇纪实""社科类读物" "少儿读物"等等,闻所未闻,新奇特别,自有一套。于是我还知道了,书也是一种商品,很多"泥腿子"就是靠做书、卖书发了大财。
  周祥最早介绍我认识的书商,一个是姓万的江西人,一个是姓张的东北人。我们先是给万某的"雪××女×王系列"(西南某畅销通俗小说品牌)写"续书",即他先买下"雪××"亲手写的一部稿子,然后让我们以该书为蓝本,主角、主题、风格基本不变,但换一个题目,自己编情节,两人各写一部,15万字左右,稿酬为2000元。于是我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写,大约10天就交稿了。我比较认真,写得也比较合符要求,万某前后一共给了我1500元;而周祥嫌稿酬低,敷衍了事,写得又不好,书商只给了他1200元。万某生得很黑,整个一农民模样,非常小气,能给我们这么多也算是造化了。记得当时周祥还对我愤愤不平,因为这个活是他拉的,我应该给他"中介费"。至于我给了他多少,现在已经忘了,但肯定给了的。
  张某此人倒是很豪爽,老是拉我们出去吃饭,吃他们的东北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猪肉炖酸白菜"),老是说我们大学生挺不容易的,似乎他便是那联合国派来的扶贫官员。张某的眼睛看字很辛苦,总要把书稿凑得很近才行,但平常走路好像无大碍。他对民国、军阀、军事、社会奇闻之类的题材特别感兴趣,让我弄个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的传记,还有四川军阀杨森的传奇故事给他。我很快拉了哲学系94 级的王××(后来读了本系的研究生,现在美国留学)、历史系94级的乔××(现在老家河北某市党委组织部工作)一起开笔。我出的选题,再定提纲与目录、要求与进度,最后我负责修改统稿,并由我联系书商和处理出版社的卖稿与出书事宜;他们则具体找资料、写稿(当然我也写几个章节),最后大家一起署名,一起分稿费。两部稿子完成后,前者定名为《涛起涛落:张国焘的悲剧人生》,写了近40万字;后者定名为《军阀杨森外传》(甚至还想取名为《大军阀杨森与他的十七房姨太太》),也写了近30万字。在写作过程中,其实当时不止我们三人,还有好几个我们的同学、朋友,包括研究生都参与了。但由于各方面的复杂原因,这两部书稿至今还压在我的抽屉里,没能变成正式出版物,就算是自己早期的练笔,留作历史纪念吧,将来也好给后代们看看,他的祖先当初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
  除了提供这两个并未成功的线索给我外(因为我弄不到书号或书号太贵,张某自己也一直没有买下我们的稿子),我与张某合作成功的只有一次,那已是在我认识他很长时间后了(1996年),他要搞一部十六开的各种社会历史奇闻大全,让我写了两篇(其中一篇是写新中国最大的政治诈骗犯李万铭),各1万字左右,给了我600元。
  
  我的制造"伟人"经历
  
  晓小(北大国政系1995级研究生,现居北京,某出版社编辑,青年诗人)
  河北不法书商冯某(我们叫他"冯老师",暗里又因其一毛不拔称其"铁公鸡")是我打交道比较多、比较久的一个,而且给我的记忆也极深刻。此人既吝啬又奸诈,没有一点做人处事的原则,可谓臭名远扬。他最大的本领但也可以说是他的窝囊之处,就是很娘们,因为对出版社(拖欠书号管理费)、作者(拖欠稿费或占据人家书稿或不给作者署名)、印刷厂(拖欠印刷费)、书店(索要很高的折扣)经常耍赖,便总有实在赖不了的时候,于是躺在地上放泼,哭喊不停,为自己"诉苦"、"申辩"。
  他以搞历史政治题材"擅长",什么《西柏坡秘闻》《中南海秘闻》《井冈山秘闻》《遵义秘闻》《韶山秘闻》《延安秘闻》等,以及大部头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伟人周恩来》《一代伟人邓小平》等。
  1996年夏天,"铁公鸡"让我找几个人去给他写书,也就是那部《一代伟人邓小平》。因为当时已放暑假,我联系了我校、人大、中财、北理工的几个老乡、同学,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租了一辆小巴车,开赴他家。
  我们"一代伟人写作组"这批人马,其中也是怪事连连,令人啼笑皆非。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专业、年级,且水平、人品、性格又都参差不齐,许多人原来还不认识,这样在任务安排、进度质量、利益分配上就有很多掣肘与争执。而我这个"包工头"本来就不善于跟人打交道,脾气也急,又没做过这种事,一盘散沙、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就很正常了。
  "铁公鸡"给我们的稿酬标准极低,才55 元每万字,全书150万字才8000元左右。当然做起来很容易,也很滑稽。那大部头看起来洋洋大观、气派堂皇,却完全是胡乱做出来的:先确定一个章节目录,然后从"铁公鸡"处拿来大量关于本书"传主"邓小平的书、文章(如他的文选、传记等)或写他、提到他的书、文章(如别人的回忆录、自传等),从中选取相关内容、段落、章节放进去,将那些文字复印再粘贴好就大致可以了,然后在文字前再写一两百字的"引言""概述"什么的,大功告成了。这样在150万字中,需要我们写的不过几千字而已。这般写书真的太容易,也难怪"铁公鸡" 给的稿酬低了。
  我开始后悔带这么多人来了,若早知道能这样做,我一个人就可以做成,而且做得更快、更好。因为别看这么容易、简单,我带的这帮人没有我牵头仍做不出。比如开始让他们拿出个提纲目录来,他们几个人共同拟出了好几稿,"铁公鸡"都不满意(当时我还在忙自己的)。于是"铁公鸡"让我出面,我只搞出一稿就通过了。又比如,这些人或态度不认真,只知道偷懒;或水平糟糕,连这种最粗糙的活也不会干、干不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引言"、"概述"写得既短又差;选取内容、段落、章节时不知道弄得更精粹些,而是囫囵地全放进去,毫无思考、选择与编排,最后还得我来返工重做。可他们要稿酬却非常不客气,要跟我这个牵头者平分。不过他们跟我平分的只是第一笔"定金",只占全部稿酬的1/5;而我除了与他们平分这1/5外,后来还通过自己的多次努力,一个人拿到了剩下的2/5。还有2/5, "铁公鸡"是不可能发善心全部兑现的。要想让他全部兑现,除非太阳打西边出。
  
  感谢书商
  
  肖飞(人大中文系1994级,现居南方,某大学教师)
  有两位书商是真正帮助过我的,在书商中我与他们的关系相对也是最好的。一位是文×,一位是吴×。他们都是我自己去找到的,也都是我的湖南老乡。文×是"纵×文化公司"的老总,吴×是"津×文化公司"的老总。他们都在"国图"附近,一个在"北京××学院"里,一个在"国家××局"大院内。文×是文氏三兄弟同做分区(按全国划区)经理,他自己还兼着董事长;吴×更是"家庭作坊"(这在书商中并不少见),除了他本人做总经理外,还有母亲、父亲为他全面把关。文×我认识较早,在 1996年暑假;吴×我认识晚了1年,在1997年下半年。
  文×我刚认识他时,是给他弄其一部专著中的一章,10万字,给了我2000元,因为有很多资料整理的成分,稿酬并不算少。那时我常到他那里打长途电话回家,他也同意;我自己的几个文学作品,他找手下帮我录入;他还用小车送过我回人大。他先以做经济类的书为主,后来改为做影视类的,我都帮不上多大的忙,所以合作的次数并不多。1998年我回了南方,我们更是很长时间没有交往与合作。
  直到2001年,我的专著《大学校园里的"第四只眼"》一书寻求出版,便找到了他。于是我们又交往、合作起来,他对此书评价较高,竟很快帮我出了,书出得又快又好,基本上是按我的意思出;印得也不少,有一定的全国性反响,也是我迄今的代表作。这部书他给了我 5000元钱,还有1000册左右的书,很优厚的了,且我一要书即给我从北京托运过来。他说要把我包装成他的"纵×"牌知名作家。我与他的合作便成了长期的,朋友、老乡为主,不完全是一次性的买卖关系,看是否盈利是否有赚。
  不过他也不只看到我是老乡,就对我这么好。他与许多作者、出版社、印刷厂、书店合作都挺愉快,比较讲信用、有原则,诚实、可靠,所以他也不用"打游击",多年来就一直在"北京××学院"里。而这样的书商,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吴×则在1997年底到1998年上半年,给我约稿,让我写了本《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这本书看起来像部科普读物,实际上是部人文性很强的反思类作品,反思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对社会人文各个方面的副作用。由于这本书需要寻找很多最新科技成果,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清华的同学帮找资料、写初稿。因为全书的提纲目录、主要基调、内容思路是我定的,是我在主持、引导、统稿,最后又是我多次修改、定稿、校对的,所以最后还是署了我一个人的名字,稿费我也拿了80%多。这部书实际上也就成了我的第一部著作,而且我也没觉得自己这部"处女作"有什么惭愧与后悔。它的题目、内容、思想、知识、行文、价值、影响还过得去。全书22万字,他们给了不到6000元(原定35元/千字,但扣了一些个人所得税;而且去掉空白部分后此书的真正字数也不到20万字),不多也不少。我在北京时给了一半(3000元),另外一半(2900元)在我回南方后又给我汇寄了过来,还算讲信用的。
  出了这部书我就回到了南方工作,当时吴 ×还让我弄一部反映中国的"共产主义试验田"河南南街村的书,暂名《南街村调查》,因为当时有一部叫《马家军调查》的书挺火的。他给了些资料,我自己也找了许多资料,写出了初稿,他又帮我打印了;但至今依然没出,锁在我的抽屉里,仿佛永世见不得阳光。后来他也换了地址,可能离开了京城,我找不到他,他也没来找我。
  
  编后语
  
  人与人是不同的,书商也一样;所以,最主要的是要认清人。在出版日趋自由,书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譬如 "卖稿"这样的手段来获得物质生活所需要的钱财。但是,作为时代骄子,我们更应肩负起的是一种历史与时代的责任,更应该进行反思--庸俗化下,我们是附庸还是拒庸或者劝庸教化呢?丧失责任心的学子是可怕的,为庸俗摇旗呐喊则更是可悲的。
  
其他文献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漂亮,却因为某些原因而绽放美丽;世界上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出色,却因为某些原因而精彩。所以,罗英不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却因为工作而美丽,不是一个最优秀的学生,却因为智慧而精彩。     美丽的开始     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工作的美丽,是这个刚满二十岁、参加武汉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团竞选的女生深情的道白:"我的老师秦前红告诉我们,学法律是一种美丽,而我要说的是工作着也
期刊
前段时间,学生创业纷纷折戟,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而滕云的图龙公司却一路跨越发展红红火火,分割了湖南建筑模型市场70%的份额,并跻身湖南民营企业500 强的行列。为此,中国教育电视台《关注》栏目再次将镜头对准了滕云:这个开创了湖南省最大的建筑模型、电脑建筑画基地的学生老板今年只有28岁,属兔,既是湖南大学建筑专业的在校研究生,又是统领图龙公司的老板。用他的话说,今天的他已在社会的高压锅下快速成长起来,
期刊
在篮球场看到耿锐的时候,他正好投了一记漂亮的三分篮,看着眼前这个在长沙38℃酷暑下纵使挥汗如雨也依然全情投入,笑得像个孩子般开心的男生,一时间我竟无法把他和首期绝对男人冠军、fun4娱乐开奖主播,T型台上的男模特等一系列耀眼时尚的名词联系到一起。   耿锐是标准的北方男生,家住青岛的他从小就在海边长大。   "大海是我的故乡,有首歌里唱道:海边出生,海里成长,这就像我的真实写照一样。" 耿锐说:"
期刊
如果你经常翻阅大学学报和学术期刊的话,你会发现有些文章有两个作者,第一作者为博导和硕导,第二作者为研究生。最初看到,我也为导师提携新人而感动。但后来读研究生的朋友告诉我,那样的文章几乎全出自研究生之手,导师仅仅是把关浏览一下,甚至看都不看,便在第一作者的位置上署上名字。这样做似乎没有什么不妥,报刊既得名又得文章,导师又出新作,而缺乏发表机会的研究生也借此露了露脸,皆大欢喜。但作为圈外人,我是越看越
期刊
杰和青虽不在同一个班,但同一个年级,就隔短短一段走廊。认识算是偶然中的必然--青对苹果的那份独特喜爱则是让杰注意到青的原因。   杰成长在一个单身家庭里,他和大家一样上学、上课、下课、放学......但是回家,他就与别人的不同,他总是在父亲住处居住一段时间,再到母亲住处居住一段时间。有了新家庭的爸爸仍旧疼爱他,但他知道那已不是他的家了,渐渐去得很少;而妈妈总是很忙,每天早上妈妈总是来不及给他做早餐
期刊
"研热"现象的形成原因     长期以来,考研问题和就业问题可以说一直是倍受高校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也可以说这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最后必将面临的一个选择。从总体看来,虽然每年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就业,但是考研的队伍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壮大。因此,考研似乎成了一股潮流,一种趋势。 那么,考研确实有用吗?我们为什么要考研呢?   提高学识,继续深造,实现远大的抱负。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期刊
一、那些相似又不同的男主角们  都说“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那么少年漫的套路,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先从少年漫的男主角们身上下手,努力寻找一些相同点,总的来说,少年漫的男主角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01废柴逆袭型  这个类型的男主角,可以说是大部分少年漫的标配了。主人公从一个做什么都不行的废柴,在迷之巧合的情况下,不停地打怪升级,并一路开挂,横扫全世界。  比如在《家庭教师Hitm
期刊
游弋在美丽与被动之间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D&G事件在长达两个月之后终于冷却,视频中那位颇受争议的中国模特选择了在这个更为平静的节点站出来,面对大众。她所发表的声明逐条分点、条理清晰,歉意以外,以事实为例证,更完整地呈现出了何为模特。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生来便自带光环、自带资源的人,大多数人不过是来自平凡家庭,很多人都是通过艺考、自服装表演专业入行,普遍在年级尚小的时候便开始穿梭于T台之上。
期刊
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种:男人、女人、好人、坏人、朋克、闪客、丁克、侠客、小资、BoBo族......其中,也会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的喜欢音乐叫做《犯贱》,他们说"贱"话、吃"贱"食、得"贱"病、取"贱" 名、玩"贱"游戏、做"贱"骨头。   有人骂他们"犯贱",那么他们直接告诉对方:无耻是无耻者的墓志铭,"贱"是"贱人"的通行证。   举个例子吧,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卡拉!"你又问:
期刊
也许你与我一样,手中只有一张成教、中专或高职的文凭,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我们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奶酪?以电脑行业为例,如何开始我们人生的起步呢?     网络职业     网络职业的范围很广,包括了自由职业者,但这也局限于很小一部分有专长的人士。对于大众来说,局域网架设人员、调试人员、维护人员,以及网吧的管理人员、网站的设计更新人员等都属于网络职业。上述职业都适合于低学历的朋友们初试牛刀,刚开始入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