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学思于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3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两年的博士后。1999年回国后带领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高分子化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事聚乳酸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
回国后,陈学思选择了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医用高分子作为研究方向,并组建研究团队。刚回国的时候,科研环境比较艰苦,团队也仅仅只有几人,他带领团队,选取了国内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进行聚丙交酯也就是聚乳酸的开发和产业化攻关,聚乳酸是以植物多糖经过发酵制得的乳酸为原料,经过化学化工过程后制备的一种环境友好的可降解生物材料。
人类在创造塑料树脂方便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以其加工容易、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等优势渗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塑料的广泛应用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大量耗费着有限的石油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因此,寻求和开发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获得环境友好的新材料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重大课题,生物降解聚乳酸塑料的研发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是艰难的,也是让人兴奋的。在簡陋的实验室里,激励陈学思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的是那份始终存在的使命感,是面对白色污染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回国后,他们率先从乳酸开始,预聚生成低分子量的预聚物后使其解聚得到丙交酯单体,最终将其重结晶后开环聚合,成功合成了几克聚乳酸,这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他们成功合成了几十克聚乳酸,最后在实验室的环境中,成功合成了公斤级的高纯度聚乳酸。
陈学思始终认为,合成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研究方面,还要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进而形成产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社会的发展。他始终坚信并坚持科研要从实际应用出发,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当然,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化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哪怕是看似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去做,到最后就会有希望。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由陈学思带领的团队从几人增加到几百人,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与创新中发表SCI研究论文700余篇,获授权专利235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同浙江海正集团的合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仅在合作的最初3年中,陈学思团队在浙江台州就建成了每年30吨的PLA中试生产线,在2006年底完成了每年5000吨年生产线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在2007年则实现了5000吨的年生产能力;如今正扩大建设每年5万吨的生产线,这在聚乳酸的产业化方面是一个巨大突破。
陈学思和他的团队历经19年的攻坚克难,在浙江海正集团实现了万吨级聚乳酸的稳定生产,突破了美国在全球的技术垄断。产品质量跻身世界前列。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西欧和日本等国,在国内加工的制品如餐具、圆珠笔、淋膜纸杯等大量销往国外。树脂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元以上,制品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30亿元以上。经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鉴定,“万吨级聚乳酸产业化成套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18年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在吉林省建成了另一条万吨级生产线,成功推动了吉林省“禁塑令”的实施。陈学思相信,未来聚乳酸制品将在汽车、高铁等工程塑料上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针对人类疾病治疗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性、相容性和功能性难以满足临床的科学难题,陈学思团队建立了国际公认的可控制设备和功能化新策略,开发了不同种类适用于临床应用的材料,为材料在骨折固定器件、组织工程支架和药物缓释载体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进行开创性探索。
从2007年起,陈学思率领团队科技骨干组建了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公司从200万元现金投入开始,发展到市值5亿元。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了医用级可吸收高分子原材料规模化的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了产能10吨的生产线,打破了医用聚乳酸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回首过去的12年奋斗历程,陈学思和一群想为中国生物材料发展尽己之力的中科院应化所的科研人员,在地方政府和科学院的支持下,在朋友们的信任鼓励下,志在中国生物材料,实现医用聚乳酸材料国产化,解决临床体内可吸收产品原料问题,开发临床需要的体内可吸收植入器材,免除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他预见未来可吸收高分子医用植入器件的应用将更为广泛,为人类的疾病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多的便利保证。
在聚乳酸领域研究和实现产业化的同时,陈学思和他的团队在纳米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合成制备的纳米抗肿瘤药物,陈学思团队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并与沈阳药科大学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将科技成果转化到沈阳东星制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了纳米药物的临床前评价,这是国内第一个高分子担载的纳米药物注射制剂。
在谈到创新创业的经验和体会时,陈学思说,首先,在创业初期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人生至关重要的事是有远大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雄心壮志,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其次,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创业不是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成功,路途上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个创业者在面临困境时,总能激发出体内的斗志,愈挫愈强。最后,要有不服输的精神,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也要有从头再来的魄力。创业维艰,守成更不易。要保证一个企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要有生存内核——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社会发展得很快,如果不能紧跟潮流,就会被市场淘汰。作为领头雁更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引领团队的方向,激发团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性竞争,和谐前行,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
学成归国
回国后,陈学思选择了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医用高分子作为研究方向,并组建研究团队。刚回国的时候,科研环境比较艰苦,团队也仅仅只有几人,他带领团队,选取了国内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进行聚丙交酯也就是聚乳酸的开发和产业化攻关,聚乳酸是以植物多糖经过发酵制得的乳酸为原料,经过化学化工过程后制备的一种环境友好的可降解生物材料。
人类在创造塑料树脂方便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以其加工容易、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等优势渗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塑料的广泛应用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大量耗费着有限的石油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因此,寻求和开发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获得环境友好的新材料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重大课题,生物降解聚乳酸塑料的研发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是艰难的,也是让人兴奋的。在簡陋的实验室里,激励陈学思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的是那份始终存在的使命感,是面对白色污染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回国后,他们率先从乳酸开始,预聚生成低分子量的预聚物后使其解聚得到丙交酯单体,最终将其重结晶后开环聚合,成功合成了几克聚乳酸,这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他们成功合成了几十克聚乳酸,最后在实验室的环境中,成功合成了公斤级的高纯度聚乳酸。
陈学思始终认为,合成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研究方面,还要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进而形成产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社会的发展。他始终坚信并坚持科研要从实际应用出发,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当然,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化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哪怕是看似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去做,到最后就会有希望。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由陈学思带领的团队从几人增加到几百人,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与创新中发表SCI研究论文700余篇,获授权专利235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突破垄断
同浙江海正集团的合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仅在合作的最初3年中,陈学思团队在浙江台州就建成了每年30吨的PLA中试生产线,在2006年底完成了每年5000吨年生产线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在2007年则实现了5000吨的年生产能力;如今正扩大建设每年5万吨的生产线,这在聚乳酸的产业化方面是一个巨大突破。
陈学思和他的团队历经19年的攻坚克难,在浙江海正集团实现了万吨级聚乳酸的稳定生产,突破了美国在全球的技术垄断。产品质量跻身世界前列。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西欧和日本等国,在国内加工的制品如餐具、圆珠笔、淋膜纸杯等大量销往国外。树脂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元以上,制品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30亿元以上。经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鉴定,“万吨级聚乳酸产业化成套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18年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在吉林省建成了另一条万吨级生产线,成功推动了吉林省“禁塑令”的实施。陈学思相信,未来聚乳酸制品将在汽车、高铁等工程塑料上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针对人类疾病治疗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性、相容性和功能性难以满足临床的科学难题,陈学思团队建立了国际公认的可控制设备和功能化新策略,开发了不同种类适用于临床应用的材料,为材料在骨折固定器件、组织工程支架和药物缓释载体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进行开创性探索。
造福人类
从2007年起,陈学思率领团队科技骨干组建了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公司从200万元现金投入开始,发展到市值5亿元。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了医用级可吸收高分子原材料规模化的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了产能10吨的生产线,打破了医用聚乳酸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回首过去的12年奋斗历程,陈学思和一群想为中国生物材料发展尽己之力的中科院应化所的科研人员,在地方政府和科学院的支持下,在朋友们的信任鼓励下,志在中国生物材料,实现医用聚乳酸材料国产化,解决临床体内可吸收产品原料问题,开发临床需要的体内可吸收植入器材,免除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他预见未来可吸收高分子医用植入器件的应用将更为广泛,为人类的疾病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多的便利保证。
在聚乳酸领域研究和实现产业化的同时,陈学思和他的团队在纳米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合成制备的纳米抗肿瘤药物,陈学思团队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并与沈阳药科大学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将科技成果转化到沈阳东星制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了纳米药物的临床前评价,这是国内第一个高分子担载的纳米药物注射制剂。
在谈到创新创业的经验和体会时,陈学思说,首先,在创业初期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人生至关重要的事是有远大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雄心壮志,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其次,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创业不是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成功,路途上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个创业者在面临困境时,总能激发出体内的斗志,愈挫愈强。最后,要有不服输的精神,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也要有从头再来的魄力。创业维艰,守成更不易。要保证一个企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要有生存内核——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社会发展得很快,如果不能紧跟潮流,就会被市场淘汰。作为领头雁更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引领团队的方向,激发团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性竞争,和谐前行,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