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风险管理研究的领域集中在金融投资风险、财务结算风险、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而专门研究国际贸易中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则很少,众多的经营进口业务的进出口公司,只能在业务中摸索对风险的管理而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收效甚微,同时由于风险预警和管理不当而遭受经济损失更是经常的事情。对于广大的进出口公司来说,系统而有效地对进口风险进行管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它直接影响到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国际贸易行为,同时也关系到很多进出口公司的生存问题。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选取了“石化产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这一命题,针对石化产品进口业务所具有的特点,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各种风险的属性和种类以及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方法。
一、石化产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进出口体制的发展,外贸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变的复杂多样了。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外贸经营额的快速增加,以及经营方式、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手段的更新,新的风险因素也不断的产生,中国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正在接受新的挑战。
由于中国外贸体制自身的欠缺与不足,对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造成了许多影响和困难。目前,进出口企业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状况,总的来说,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外贸经营公司数量众多,情况复杂
从80年代的国家垄断外贸经营权,到90年代的逐步放开,再到2003年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生产企业都有权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外贸经营企业从最初的几百家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数以十万计。这些企业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由于企业所有权的不同,在行业的统一管理上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2.外贸行业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协会对于外贸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管理和规范
商务部和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这些政府管理部门主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于外贸行业的发展上面,对于风险管理问题自然重视不够,至今没有出台一部关于外贸进出口行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法规、意见或建议。
3.进出口企业风险现阶段主要是由企业自行分析、控制和管理
公司内部管理部门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有的公司对于进出口风险管理相当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进出口业务的风险进行专业的分析、控制和管理。例如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SINOCHEM)就成立了总公司风险管理部。SINOCHEM风险管理部是一个专门针对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问题而成立的一个部门。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和研究在进口业务中风险的种类、性质、产生根源以及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SINOCHEM风险管理部每年都会对自身企业在经营中产生的风险损失进行汇总,并对个案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编写相应的案例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例,每年定期对各个业务和管理部门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以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
4.风险管理措施缺少科学性,主观性、随意性大
由于大多数外贸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员工,所以在风险管理方面缺少专业的人员。因此企业业务人员在进行进出口业务时对风险的规避、防范、转嫁和管理就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很大,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和制度。
二、石化产品进口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类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涉外经营业务普遍增多,与国外客商做生意、与外商合作经营、对外投资等逐渐成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在这种情况下,频繁与外方企业进行直接接触的众多的外贸公司在从事进口业务时就面临着国际市场风险(包括产品、价格、广告、国际结算等方面的风险)、汇率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运输风险等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方面比较常见的风险有以下五种:
1.信用风险——外方违约造成的风险
由于国际交易存在距离和时空的限制,交易双方的交易活动一般不能面对面地进行;而且买卖双方的给付行为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给信用较差的卖方提供了一些“作弊”的机会--即卖方提供的产品规格、质量与合同规定的不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信用风险。针对这种违约所造成的风险,买方抵御的唯一办法,就是依据中国商检机构检验后出具的报告,向卖方提出索赔。
2.市场风险——卖方延迟交货或无货可供造成的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市场交易环境的限制,责任不强的卖方经常会出现延迟交货或不交货的情况。卖方延迟交货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卖方延误了交货日期。二是航次安排的不当。而无货可供一般是在签订合同后,由于市场的变化使得卖方将原来的供货提供给了另外的买方。无论是延迟交货还是无货可供都会给国内用户造成损失的风险,就又可能要承担这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3.经营风险——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代理商
国门开放后,出国做生意的人多了,内外勾结骗取外贸企业资金财产的丑闻时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外贸企业在没有资质审查的情况下轻信对方,再就是对方无德无信。有时与卖方所做的前一两笔生意往往很顺利,让你相信他守信用,而一旦相信了他,他会利用你的信任趁机欺骗你一把,然后就逃之夭夭。这种在经营中的风险也是非常常见的。
4.商业信用风险——多种付款方式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在外贸交易中经常采用的几种付款方式有:T/T后付、T/T预付、D/P托收、D/A托收、L/C即期、L/C远期等几种付款方式,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风险存在。
5.石化产品本身具有的易燃易爆易腐蚀特性带来的仓储运输风险
三、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众多外贸企业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上的不规范,使得每年都有很多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十类问题:
1.合同条款不明确,为履行合同埋下隐患 目前世界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活动都要遵循INCOTERM2010通则所约定的国际贸易规则,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来说,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具体条款都会有一些差别。在这些差别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关于合同适用的法律所属国以及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目前,中国的进出口公司使用的合同文本中都会明确标注“合同一旦产生争议或纠纷,将只能适用中国的法律体系,并必须在中国境内解决争议或纠纷,具体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将可以视情况而定”等内容。但是有些贸易活动中签署的合同应用的是外方提供的合同文本,该合同条款中规定的是适用于外国的法律体系,这样在合同履行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争议或纠纷,解决起来就会对国内外贸企业产生一定的风险,因为大多数国内外贸公司对外方的法律体系并不熟悉。
2.对于进口业务的另外两方缺少必要的资信调查,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
对于进出口公司而言,因为其要与国外客户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又要与国内客户签订商品销售合同;所以很自然的,进出口公司关于合作企业资信调查也必须有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国外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中小企业,国内外贸企业都会感觉无从下手。
2.1为了得到这些国外企业的资信证明,他们通常采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2.1.1通过国际互联网登陆这些国外企业的网站进行了解。网站上的内容一般比较丰富,不仅有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且还会有关于公司经营业务及生产运营方面的一些具体信息。通过登陆这些网站往往会得到大量的相关信息;但是,值得广大外贸企业注意的是,网络跟现实世界一样会存在着欺骗与阴谋。例如,在Internet上登陆美国在线(AOL)可以搜索出Incret Systerm公司的网站,通过网站上的介绍资料,会发现这是一家经营建筑、化工材料的跨国公司,其业务已经拓展到数十个国家,覆盖众多的领域,每年经营额数十亿美元等非常详细的信息。但是,这其实是一个骗局,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别有用心的人虚构出来的。对该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Internet Systerm公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公司,网站中所描述的公司的繁荣景象纯数子虚乌有。这家公司其实就是一些从中国大陆到美国定居的华人纠集在一起,专门研究中国大陆的贸易体制的漏洞,并游走与中美两国众多厂商之间,伺机行骗的“皮包公司”。
2.1.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政府与民间贸易机构。即使通过这样的途径,也有可能得到虚假的资信材料。
2.1.3通过向各国驻华使领馆商务部门咨询。但是对那些中小型的企业,使领馆商务部门也没有存档的资料,他们一般也是进行临时的调查。
2.1.4通过与国内业内的同行交流信息,取长补短。但是国内同行得到的外国企业的资信材料也多是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可信度不高。
相对于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会容易一些,因为调查的渠道比较短。
2.2目前外贸企业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通常采用以下方式:
2.2.1可以向这些国内客户索要他们的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料,并可以在该企业注册地的工商机关核实其资料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
2.2.2与其他业内同行的横向沟通。
3.由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对石化产品市场行情难以做出精准的分析
由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多变,特别是2008年以来石油石化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是综合业务素质很高的业务人员对某一石化产品的市场行情也往往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如果要想准确的了解现有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不仅要对该石化产品本身相当了解,而且还要对其产业链的上下游行业情况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还要关注与该产品市场行情变化有关的其它因素(比如地缘政治因素等);所以要对产品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这个时间至少需要几个月,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4.对物流环节的控制有限,使物资在流通中存在灭失的风险
货物在各国间的流通是国际贸易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国际贸易中物资的流动距离大,运输方式多,流动时间长,所以在商品流动中的风险也多,且不易控制。因此,流通环节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合同的执行。
物流环节涉及从货物的备货、发货、运输、仓储等各个方面,各环节都存在着货物损毁的潜在风险。例如,货物可能因气候因素导致陆运送货不及时,海运货物发生破损或灭失等情况;在仓储时发生虫咬、暴雨浸渍等货损情况。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目前外贸企业在进口业务中对物流环节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对货物进行保险来转嫁和减少损失。
5.对货权缺乏必要的控制,导致在货权转移过程中存在风险
进出口企业对于货物控制货权都十分重视,对于货权问题的认识也是很深刻的。货权的控制在贸易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控制好了货权,进出口企业的风险将会最大限度的缩小。通常情况下,为了有利于货权的控制和保障进出口企业的利益,他们与国内最终用户签订的石化产品销售合同都会规定付款方式为款到发货而不是货到付款,通俗的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6.资金的收付方式的多样给进口业务带来了风险
对于资金的收付相应的也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在国际资金支付方面,资金流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信用证(L/C),托收(D/P、D/A),电汇(T/T)等。这里只有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托收和电汇都属于商业信用。
在国内资金支付方面,主要采用同城支票,异地电汇、银行承兑汇票等形式。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
虽然说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银行信用,银行在为其客户出据银行汇票时都会在客户帐户中按比例冻结部分款项,以便汇票支付时使用。但是由于我国银行管理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对于汇票的使用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国内,不仅是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银行可以应客户要求开据银行承兑汇票,一些资金实力非常小信誉也比较差的农村信用社也可以开据银行承兑汇票。在现实的贸易往来中,这些汇票往往都以背书形式转让几次甚至十几次,对于汇票的真假暂且不论,单单就汇票背书转让过程中的破损和背书印件的清晰完整问题就会使很多企业头疼不已。进出口公司一般也都有过因为汇票破损和背书问题而遭银行拒绝对汇票承付的情况。 虽然进出口企业与国内最终用户签订的销售合同都会规定付款方式为款到发货,但是如果收到的货款是银行承兑汇票,进出口企业往往也会在收到汇票的同时将货权转移给国内客户。而一旦进出口公司在向银行承兑汇票时发生问题要求向国内客户退票并重新付款时,由于汇票已被转让多次,一级一级的向上追索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面对一些不配合的国内客户,追索工作将会变的越发困难。
7.报关、商检等环节也为石化产品进口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在货物到港后,就面临着向海关申报和对货物进行必要的商检等过程。如果货物申报不及时,会产生海关滞报罚金和其他港口附加费用,申报税号错误也同样会对贸易造成影响。
8.汇率、反倾销等宏观环节带来的风险
国际贸易由于交易国别的不同,使用的货币也会不同,汇率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国内进出口企业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一般都会采用美元报价,而欧洲客户往往更愿意接受欧元报价,外币与人民币的结算时间差就带来了汇兑风险,而且人民币近年来持续的大幅升值给大多数外贸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9.战争、风暴、海盗和罢工等特殊事件带来的风险
战争、风暴、海盗和罢工等特殊事件带来的风险均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为防范这些风险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向保险公司进行该险种的投保。
10.合同具体操作执行中的风险问题和对于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执行的不利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有经验的进出口企业都会有一些应对的方法,体现在具体业务操作上就是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于不同的风险都会规定不同的解决方式,如果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风险发生的几率应该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业务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违反规章制度,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代替了严格的操作规章,继而发生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风险。
四、应对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九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1.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基层工作和中层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该机构应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并且应当赋予该机构足够的权力进行公司客户、产品以及合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以便将公司的各种资源充分整合。
2.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并切忌使用D/A、D/P付款方式,更不能用远期赊账等方式。特别在石化产品进口代理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②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③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④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石化产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不使用户挤占本企业的现金;在进口信用证开出后,由于财务在账务处理上只是货币资金内的一个转移,而并不与用户的预收账款发生联系,故在台账上应相应地扣减该用户所使用的现金数,这样就能在财务上准确反映出用户来款及结算情况。
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凡是出现过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将其公布在“黑名单”上,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5.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进口业务从合同签订前的谈判开始,要经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海(空)运输、报关,货物贮存,货款收付等诸多环节。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即从合同的谈判、签约、开立信用证一直跟踪负责到最后的信用证支付、为国内客户开据发票、合同终结。这种作法弊端甚多,如果业务员对于众多业务流程中的某一环节的操作不熟悉,将会大大提高风险的程度。更为严重的是,某个业务人员一旦跳槽,其经办的未完业务的继续进行,包括货款的正常回收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为了将进口业务能够做到分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还是应该按照进口业务的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具体说就是,同客户谈判的业务人员就负责合同的谈判与签约,当合同签约生效后,这些业务员的工作也就结束了;负责信用证制单、审单的其他业务人员会及时跟进,接手合同的执行过程;同时,物流过程、财务监督等流程的业务人员也都会逐步跟进,负责执行自己在合同流程中应该负责的工作。
通过合同流程的分工合作,将会大大提高各个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出错误的概率。由于各个业务流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的业务人员都必须认真负责,如果在自己负责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业务操作。所以这一新机制的使用也会大大提高业务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凝聚力。
6.建立和完善ERP系统业务审批制度
在业务流程细分、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之后,审批监督等职能也要随之配套建立起来。
传统的进口业务监督机制很不完善,往往是依靠业务经理对于业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传统的这种监督机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不仅体现在被监督的业务人员身上,还体现在行使监督只能的管理人员身上。例如,业务人员在具体业务操作时,对于出现的问题,如果该问题处于管理规定的模糊管理范畴,且问题能够向一个好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业务人员通常的做法就是忽略点公司有关业务操作规定的要求,不向上级请示而自行解决问题。如果问题顺利得以解决,皆大欢喜;但是如果问题没有妥善的解决,当问题被管理部门介入时往往已经不是处理问题的最有利时机了,业务人员的这种违规对于问题的最终解决人为的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对于进口业务操作的管理监督一直是一个难度较高的课题。传统的单靠人工管理监督的方式由于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良好的管理规定的具体执行往往出现偏差。随着ERP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一个完整的进口业务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实的复制在了计算机上。对于各个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风险级别的划分,并根据这些客观因素,给予不同岗位的管理者不同的授权,体现在具体的管理审批上就是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有不同的管理审批权限。例如,在合同的审批方面就可以主要依据合同金额确定合同的审批权限。这里也列举一家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ERP系统关于进口业务签约权限的相关规定:
合同签约中有关的支付条款风险的划分
按照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的不同,收款风险划分为以下四级:
A:T/T后付、D/P30天以上、D/A30天以上和银行承兑汇票后付;
B:T/T即期、D/P即期和D/A即期;
C:L/G90天以上、L/C90天以上和银行远期承兑汇票90天以上;
D:L/G90天(含)以下、T/T先付和银行即期承兑汇票。
7.形成合同执行过程的ERP系统时时跟踪预警体系
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将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体现在ERP系统中,业务员的每项业务操作以及各项业务审批都必须无条件的通过系统,再辅助以人工申请、审批的程序,可以有效的对业务操作进行时时监控和管理。
运用ERP系统管理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客观的管理规定体现在具体的计算机操作执行程序上面,可以根据各种风险级别对合同执行的风险进行评级处理。
例如,可以将风险定为1-5级,当每一级别的风险可能发生时,ERP系统的预警系统将会被启动,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管理人员通报风险信息。并且根据风险级别的不同,计算机预警系统通报风险的管理者级别也相应的不同,从而将业务和管理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为最低,进而规范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合同的执行过程时时监督,将各环节可能的风险发生概率降为最低。
8.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和成立货权管理部门
货权管理可以说是在货物进口管理的中心议题,货权控制的安全有效可以将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旦风险发生也可以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货权管理问题,应该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和成立货权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是为了是货权的管理有章可依,成立货权管理部门则是为了能够更专业、高效的进行货权管理工作。这里列举一家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ERP系统关于进口业务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
库存商品实行出入库核算管理制度;
所有进口货物的仓储业务,均由货权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并定期会同总公司财务部和有关业务部进行查库、验货,确保公司存货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根据经营业务需要,用户分布,市场竞争情况,择优确定定点仓储单位。
9.责任倒查追究机制
所谓的责任倒查追究机制就是在风险出现后,对于风险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对于那些本应由管理业务人员的各级管理者可以发现和杜绝的风险,而没有避免风险的发生,最终产生损失的,应该对这些管理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处罚。
对于已经出现风险问题的进口业务,应当由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机构独立对风险出现的原因做综合全面的分析,并出据风险分析报告,对于相应的当事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并给予扣发奖金、工资或追究其他经济责任等处罚;各级责任人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或有不法行为的,将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简介:李海波,男,1977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栖霞,现任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炼化与销售部。管理学硕士,具有10余年石油和化工进出口和销售管理经验,针对国内石化行业的营销和风险管理、客户管理和加油站零售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选取了“石化产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这一命题,针对石化产品进口业务所具有的特点,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各种风险的属性和种类以及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方法。
一、石化产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进出口体制的发展,外贸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变的复杂多样了。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外贸经营额的快速增加,以及经营方式、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手段的更新,新的风险因素也不断的产生,中国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正在接受新的挑战。
由于中国外贸体制自身的欠缺与不足,对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造成了许多影响和困难。目前,进出口企业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状况,总的来说,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外贸经营公司数量众多,情况复杂
从80年代的国家垄断外贸经营权,到90年代的逐步放开,再到2003年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生产企业都有权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外贸经营企业从最初的几百家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数以十万计。这些企业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由于企业所有权的不同,在行业的统一管理上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2.外贸行业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协会对于外贸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管理和规范
商务部和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这些政府管理部门主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于外贸行业的发展上面,对于风险管理问题自然重视不够,至今没有出台一部关于外贸进出口行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法规、意见或建议。
3.进出口企业风险现阶段主要是由企业自行分析、控制和管理
公司内部管理部门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有的公司对于进出口风险管理相当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进出口业务的风险进行专业的分析、控制和管理。例如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SINOCHEM)就成立了总公司风险管理部。SINOCHEM风险管理部是一个专门针对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问题而成立的一个部门。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和研究在进口业务中风险的种类、性质、产生根源以及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SINOCHEM风险管理部每年都会对自身企业在经营中产生的风险损失进行汇总,并对个案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编写相应的案例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例,每年定期对各个业务和管理部门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以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
4.风险管理措施缺少科学性,主观性、随意性大
由于大多数外贸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员工,所以在风险管理方面缺少专业的人员。因此企业业务人员在进行进出口业务时对风险的规避、防范、转嫁和管理就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很大,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和制度。
二、石化产品进口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类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涉外经营业务普遍增多,与国外客商做生意、与外商合作经营、对外投资等逐渐成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在这种情况下,频繁与外方企业进行直接接触的众多的外贸公司在从事进口业务时就面临着国际市场风险(包括产品、价格、广告、国际结算等方面的风险)、汇率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运输风险等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方面比较常见的风险有以下五种:
1.信用风险——外方违约造成的风险
由于国际交易存在距离和时空的限制,交易双方的交易活动一般不能面对面地进行;而且买卖双方的给付行为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给信用较差的卖方提供了一些“作弊”的机会--即卖方提供的产品规格、质量与合同规定的不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信用风险。针对这种违约所造成的风险,买方抵御的唯一办法,就是依据中国商检机构检验后出具的报告,向卖方提出索赔。
2.市场风险——卖方延迟交货或无货可供造成的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市场交易环境的限制,责任不强的卖方经常会出现延迟交货或不交货的情况。卖方延迟交货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卖方延误了交货日期。二是航次安排的不当。而无货可供一般是在签订合同后,由于市场的变化使得卖方将原来的供货提供给了另外的买方。无论是延迟交货还是无货可供都会给国内用户造成损失的风险,就又可能要承担这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3.经营风险——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代理商
国门开放后,出国做生意的人多了,内外勾结骗取外贸企业资金财产的丑闻时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外贸企业在没有资质审查的情况下轻信对方,再就是对方无德无信。有时与卖方所做的前一两笔生意往往很顺利,让你相信他守信用,而一旦相信了他,他会利用你的信任趁机欺骗你一把,然后就逃之夭夭。这种在经营中的风险也是非常常见的。
4.商业信用风险——多种付款方式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在外贸交易中经常采用的几种付款方式有:T/T后付、T/T预付、D/P托收、D/A托收、L/C即期、L/C远期等几种付款方式,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风险存在。
5.石化产品本身具有的易燃易爆易腐蚀特性带来的仓储运输风险
三、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众多外贸企业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上的不规范,使得每年都有很多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十类问题:
1.合同条款不明确,为履行合同埋下隐患 目前世界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活动都要遵循INCOTERM2010通则所约定的国际贸易规则,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来说,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具体条款都会有一些差别。在这些差别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关于合同适用的法律所属国以及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目前,中国的进出口公司使用的合同文本中都会明确标注“合同一旦产生争议或纠纷,将只能适用中国的法律体系,并必须在中国境内解决争议或纠纷,具体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将可以视情况而定”等内容。但是有些贸易活动中签署的合同应用的是外方提供的合同文本,该合同条款中规定的是适用于外国的法律体系,这样在合同履行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争议或纠纷,解决起来就会对国内外贸企业产生一定的风险,因为大多数国内外贸公司对外方的法律体系并不熟悉。
2.对于进口业务的另外两方缺少必要的资信调查,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
对于进出口公司而言,因为其要与国外客户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又要与国内客户签订商品销售合同;所以很自然的,进出口公司关于合作企业资信调查也必须有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国外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中小企业,国内外贸企业都会感觉无从下手。
2.1为了得到这些国外企业的资信证明,他们通常采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2.1.1通过国际互联网登陆这些国外企业的网站进行了解。网站上的内容一般比较丰富,不仅有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且还会有关于公司经营业务及生产运营方面的一些具体信息。通过登陆这些网站往往会得到大量的相关信息;但是,值得广大外贸企业注意的是,网络跟现实世界一样会存在着欺骗与阴谋。例如,在Internet上登陆美国在线(AOL)可以搜索出Incret Systerm公司的网站,通过网站上的介绍资料,会发现这是一家经营建筑、化工材料的跨国公司,其业务已经拓展到数十个国家,覆盖众多的领域,每年经营额数十亿美元等非常详细的信息。但是,这其实是一个骗局,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别有用心的人虚构出来的。对该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Internet Systerm公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公司,网站中所描述的公司的繁荣景象纯数子虚乌有。这家公司其实就是一些从中国大陆到美国定居的华人纠集在一起,专门研究中国大陆的贸易体制的漏洞,并游走与中美两国众多厂商之间,伺机行骗的“皮包公司”。
2.1.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政府与民间贸易机构。即使通过这样的途径,也有可能得到虚假的资信材料。
2.1.3通过向各国驻华使领馆商务部门咨询。但是对那些中小型的企业,使领馆商务部门也没有存档的资料,他们一般也是进行临时的调查。
2.1.4通过与国内业内的同行交流信息,取长补短。但是国内同行得到的外国企业的资信材料也多是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可信度不高。
相对于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会容易一些,因为调查的渠道比较短。
2.2目前外贸企业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通常采用以下方式:
2.2.1可以向这些国内客户索要他们的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料,并可以在该企业注册地的工商机关核实其资料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
2.2.2与其他业内同行的横向沟通。
3.由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对石化产品市场行情难以做出精准的分析
由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多变,特别是2008年以来石油石化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是综合业务素质很高的业务人员对某一石化产品的市场行情也往往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如果要想准确的了解现有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不仅要对该石化产品本身相当了解,而且还要对其产业链的上下游行业情况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还要关注与该产品市场行情变化有关的其它因素(比如地缘政治因素等);所以要对产品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这个时间至少需要几个月,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4.对物流环节的控制有限,使物资在流通中存在灭失的风险
货物在各国间的流通是国际贸易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国际贸易中物资的流动距离大,运输方式多,流动时间长,所以在商品流动中的风险也多,且不易控制。因此,流通环节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合同的执行。
物流环节涉及从货物的备货、发货、运输、仓储等各个方面,各环节都存在着货物损毁的潜在风险。例如,货物可能因气候因素导致陆运送货不及时,海运货物发生破损或灭失等情况;在仓储时发生虫咬、暴雨浸渍等货损情况。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目前外贸企业在进口业务中对物流环节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对货物进行保险来转嫁和减少损失。
5.对货权缺乏必要的控制,导致在货权转移过程中存在风险
进出口企业对于货物控制货权都十分重视,对于货权问题的认识也是很深刻的。货权的控制在贸易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控制好了货权,进出口企业的风险将会最大限度的缩小。通常情况下,为了有利于货权的控制和保障进出口企业的利益,他们与国内最终用户签订的石化产品销售合同都会规定付款方式为款到发货而不是货到付款,通俗的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6.资金的收付方式的多样给进口业务带来了风险
对于资金的收付相应的也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在国际资金支付方面,资金流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信用证(L/C),托收(D/P、D/A),电汇(T/T)等。这里只有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托收和电汇都属于商业信用。
在国内资金支付方面,主要采用同城支票,异地电汇、银行承兑汇票等形式。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
虽然说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银行信用,银行在为其客户出据银行汇票时都会在客户帐户中按比例冻结部分款项,以便汇票支付时使用。但是由于我国银行管理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对于汇票的使用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国内,不仅是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银行可以应客户要求开据银行承兑汇票,一些资金实力非常小信誉也比较差的农村信用社也可以开据银行承兑汇票。在现实的贸易往来中,这些汇票往往都以背书形式转让几次甚至十几次,对于汇票的真假暂且不论,单单就汇票背书转让过程中的破损和背书印件的清晰完整问题就会使很多企业头疼不已。进出口公司一般也都有过因为汇票破损和背书问题而遭银行拒绝对汇票承付的情况。 虽然进出口企业与国内最终用户签订的销售合同都会规定付款方式为款到发货,但是如果收到的货款是银行承兑汇票,进出口企业往往也会在收到汇票的同时将货权转移给国内客户。而一旦进出口公司在向银行承兑汇票时发生问题要求向国内客户退票并重新付款时,由于汇票已被转让多次,一级一级的向上追索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面对一些不配合的国内客户,追索工作将会变的越发困难。
7.报关、商检等环节也为石化产品进口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在货物到港后,就面临着向海关申报和对货物进行必要的商检等过程。如果货物申报不及时,会产生海关滞报罚金和其他港口附加费用,申报税号错误也同样会对贸易造成影响。
8.汇率、反倾销等宏观环节带来的风险
国际贸易由于交易国别的不同,使用的货币也会不同,汇率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国内进出口企业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一般都会采用美元报价,而欧洲客户往往更愿意接受欧元报价,外币与人民币的结算时间差就带来了汇兑风险,而且人民币近年来持续的大幅升值给大多数外贸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9.战争、风暴、海盗和罢工等特殊事件带来的风险
战争、风暴、海盗和罢工等特殊事件带来的风险均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为防范这些风险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向保险公司进行该险种的投保。
10.合同具体操作执行中的风险问题和对于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执行的不利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有经验的进出口企业都会有一些应对的方法,体现在具体业务操作上就是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于不同的风险都会规定不同的解决方式,如果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风险发生的几率应该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业务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违反规章制度,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代替了严格的操作规章,继而发生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风险。
四、应对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九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1.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基层工作和中层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该机构应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并且应当赋予该机构足够的权力进行公司客户、产品以及合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以便将公司的各种资源充分整合。
2.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并切忌使用D/A、D/P付款方式,更不能用远期赊账等方式。特别在石化产品进口代理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②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③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④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石化产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不使用户挤占本企业的现金;在进口信用证开出后,由于财务在账务处理上只是货币资金内的一个转移,而并不与用户的预收账款发生联系,故在台账上应相应地扣减该用户所使用的现金数,这样就能在财务上准确反映出用户来款及结算情况。
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凡是出现过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将其公布在“黑名单”上,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5.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进口业务从合同签订前的谈判开始,要经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海(空)运输、报关,货物贮存,货款收付等诸多环节。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即从合同的谈判、签约、开立信用证一直跟踪负责到最后的信用证支付、为国内客户开据发票、合同终结。这种作法弊端甚多,如果业务员对于众多业务流程中的某一环节的操作不熟悉,将会大大提高风险的程度。更为严重的是,某个业务人员一旦跳槽,其经办的未完业务的继续进行,包括货款的正常回收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为了将进口业务能够做到分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还是应该按照进口业务的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具体说就是,同客户谈判的业务人员就负责合同的谈判与签约,当合同签约生效后,这些业务员的工作也就结束了;负责信用证制单、审单的其他业务人员会及时跟进,接手合同的执行过程;同时,物流过程、财务监督等流程的业务人员也都会逐步跟进,负责执行自己在合同流程中应该负责的工作。
通过合同流程的分工合作,将会大大提高各个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出错误的概率。由于各个业务流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的业务人员都必须认真负责,如果在自己负责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业务操作。所以这一新机制的使用也会大大提高业务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凝聚力。
6.建立和完善ERP系统业务审批制度
在业务流程细分、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之后,审批监督等职能也要随之配套建立起来。
传统的进口业务监督机制很不完善,往往是依靠业务经理对于业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传统的这种监督机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不仅体现在被监督的业务人员身上,还体现在行使监督只能的管理人员身上。例如,业务人员在具体业务操作时,对于出现的问题,如果该问题处于管理规定的模糊管理范畴,且问题能够向一个好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业务人员通常的做法就是忽略点公司有关业务操作规定的要求,不向上级请示而自行解决问题。如果问题顺利得以解决,皆大欢喜;但是如果问题没有妥善的解决,当问题被管理部门介入时往往已经不是处理问题的最有利时机了,业务人员的这种违规对于问题的最终解决人为的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对于进口业务操作的管理监督一直是一个难度较高的课题。传统的单靠人工管理监督的方式由于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良好的管理规定的具体执行往往出现偏差。随着ERP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一个完整的进口业务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实的复制在了计算机上。对于各个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风险级别的划分,并根据这些客观因素,给予不同岗位的管理者不同的授权,体现在具体的管理审批上就是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有不同的管理审批权限。例如,在合同的审批方面就可以主要依据合同金额确定合同的审批权限。这里也列举一家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ERP系统关于进口业务签约权限的相关规定:
合同签约中有关的支付条款风险的划分
按照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的不同,收款风险划分为以下四级:
A:T/T后付、D/P30天以上、D/A30天以上和银行承兑汇票后付;
B:T/T即期、D/P即期和D/A即期;
C:L/G90天以上、L/C90天以上和银行远期承兑汇票90天以上;
D:L/G90天(含)以下、T/T先付和银行即期承兑汇票。
7.形成合同执行过程的ERP系统时时跟踪预警体系
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将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体现在ERP系统中,业务员的每项业务操作以及各项业务审批都必须无条件的通过系统,再辅助以人工申请、审批的程序,可以有效的对业务操作进行时时监控和管理。
运用ERP系统管理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客观的管理规定体现在具体的计算机操作执行程序上面,可以根据各种风险级别对合同执行的风险进行评级处理。
例如,可以将风险定为1-5级,当每一级别的风险可能发生时,ERP系统的预警系统将会被启动,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管理人员通报风险信息。并且根据风险级别的不同,计算机预警系统通报风险的管理者级别也相应的不同,从而将业务和管理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为最低,进而规范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合同的执行过程时时监督,将各环节可能的风险发生概率降为最低。
8.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和成立货权管理部门
货权管理可以说是在货物进口管理的中心议题,货权控制的安全有效可以将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旦风险发生也可以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货权管理问题,应该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和成立货权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是为了是货权的管理有章可依,成立货权管理部门则是为了能够更专业、高效的进行货权管理工作。这里列举一家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ERP系统关于进口业务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
库存商品实行出入库核算管理制度;
所有进口货物的仓储业务,均由货权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并定期会同总公司财务部和有关业务部进行查库、验货,确保公司存货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根据经营业务需要,用户分布,市场竞争情况,择优确定定点仓储单位。
9.责任倒查追究机制
所谓的责任倒查追究机制就是在风险出现后,对于风险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对于那些本应由管理业务人员的各级管理者可以发现和杜绝的风险,而没有避免风险的发生,最终产生损失的,应该对这些管理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处罚。
对于已经出现风险问题的进口业务,应当由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机构独立对风险出现的原因做综合全面的分析,并出据风险分析报告,对于相应的当事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并给予扣发奖金、工资或追究其他经济责任等处罚;各级责任人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或有不法行为的,将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简介:李海波,男,1977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栖霞,现任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炼化与销售部。管理学硕士,具有10余年石油和化工进出口和销售管理经验,针对国内石化行业的营销和风险管理、客户管理和加油站零售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