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来源 :孔学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书院,追步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考课也以明理致用为务,是晚清著名的古学书院。今存《经心书院集》《经心书院续集》《黄州课士录》三种课艺总集,可见当日考课的大致情形。经史、经济和词章,这是两书院的学术定位。课艺命题注重融入时代意识和乡邦情结,不仅培植生徒的学问之基、经世之才,也激发生徒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术、时代和乡邦,是两书院的“情怀”所在,而举业、励志和怡情,则是书院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两书院的课艺总集,直观而典型地呈现了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关键词:武昌经心书院  黄州经古书院  考课  课艺
  作者鲁小俊,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  武汉 430072)。
  清代书院特重考课,考课的试卷通称课艺,也叫课作、课卷。按考课内容分,清代书院主要有三种类型。大多数书院考课八股文(其中有的兼课试帖诗),可称为“时文书院”。自阮元在杭州创设诂经精舍(1801年),在广州创设学海堂(1820年),考课经史词章的书院蔚起,成为晚清教育和文化的新景观。“士人始知八股试帖之外,尚有朴学,非以时艺试帖取科名为学也。”“士人不复于举业中讨生活,皆力臻康、乾、嘉、道诸老之学,贱视烂墨卷如敝屣,光绪中叶以前之风气如此。”这类书院为“古学书院”。19世纪60年代以后,时务之学、泰西之学,成为部分书院考课的主要内容,这类书院属于“新学书院”。武昌经心书院和黄州经古书院,是晚清有代表性的古学书院。本文以两书院的课艺为中心,从学术定位、时代意识、乡邦情结、实现路径等方面,探究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一、三种课艺总集:经心、经古书院的考课成果 [见英文版第61页,下同]
  武昌经心书院,同治八年(1869)创设,次年建成。初以经解、史论、诗赋、杂著课士,继分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科(1897年),后又改为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四科(1899年)。经心书院的创设,得力于时任湖北学政张之洞的主导。其后,张任四川学政和两广总督,创设成都尊经书院和广州广雅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于次年在武昌创设两湖书院,又将黄州河东书院改为经古书院,并安排门生周锡恩掌教经古书院。
  将考课成果选编成册,是清代中后期書院的风尚。湖北书院的课艺总集,现今所能见到的有六种。其中汉阳《晴川书院课艺》(1868年刊)、江夏《高观书院课艺》(1887年刊)、武昌《江汉书院课艺》(1891—1892年刊),皆为八股文总集,这三所书院也是传统的时文书院。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书院追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读书求通材”,“学期有用”,其考课题目也以明理致用为务。两书院的考课成果,汇编为三种课艺总集:
  (1)《经心书院集》,光绪十四年(1888)冬仲湖北官书处刊,左绍佐序。凡四卷:卷一、卷二“经解”10题49篇,卷三“论著”7题22篇,卷四“诗赋”16题46篇。作者及入选篇数情况:陈培庚13篇,张增12篇,周以存8篇,陈曾望7篇,杨介康、钱桂笙各6篇,王家凤、黄觐恩各5篇,李心地、石超、姚虞各4篇,陈之茂3篇,陈嗣贤、李文藻、刘景琳、王廷儒、高崇煦、娄正寅、朱筠声、舒福清各2篇,郭集琛、屈开埏、刘传镛、熊汝明、常兆璜、尹家楣、萧树声、严用彬、陈登庸、李文熙、夏良材、姚汝说、万綮、张极翔、石致中、杨昌萃、邱兆华、朱希文、张序宾、余培麟、徐第瀛、彭承骧、彭邦桢、陈略各1篇。
  (2)《经心书院续集》,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仲湖北官书处刊,谭献序。凡十二卷:卷一、卷二“说经”29题44篇,卷三至卷五“考史”48题89篇,卷六至卷八“著述”34题70篇,卷九至卷十二“辞章”。入选篇数较多者:黄云魁21篇,郭拱辰19篇,钟龙瑞16篇,甘鹏云、贺汝珩各15篇,朱楙春14篇,刘铭勋13篇,陈伦、雷以震、刘培钧各11篇,甘葆真10篇,雷以成、周昌甲各8篇,王廷梓7篇,张正钧、许钟岳、徐荫松各6篇,陈鸿儒、丁彝、权量、陈则汪、黄炳琳各5篇,夏先鼎、赵增典、姚汝说、刘邦骏、郭定钧、卓从乾、黄廷燮、马文炳各4篇,张瑞国、周家藩、周之桢、陈鸿勋、范孟津、朱衣各3篇。其他作者一二篇不等:陈问巽、余长春、陈宧、刘匹熊、张琴、王传珍、关道倬、李文翰、覃寿彭、程文藻、陈庆萱、汪宝增、鲁秉周、周兆奎、周世傅、陈曾寿、陈礼、邱岳、周以蕃、闻谷、陈拔莘、孟晋祺、陈元珖、刘以忠、闻廷炬、周家弼、水祖培。
  (3)《黄州课士录》(经古书院课艺集),光绪十七年(1891)刊于黄郡,山长周锡恩编定,钟鹏程校字,王葆周覆校,李方豫序、周锡恩序、杨寿昌跋。凡四卷:卷一“考订”13题15篇,卷二“性理”12题24篇,卷三“经济”13题21篇,卷四至卷八“词章”,其中赋13题41篇,杂文2题6篇,诗12题96篇。作者及入选篇数情况:夏仁寿19篇,童树棠18篇,王葆心15篇,钟鹏程、梅作芙各11篇,王懋官、曹集蓉各9篇,闻宗谷8篇,范曾绶6篇,叶启寿、胡浩、谢椿各5篇,鲁家璧、刘鹏各4篇,帅培寅、王葆周、李自英、霍凤喈各3篇,赵隽杭、涂廷桂、李林滋、张炳寿、王茂桓、张寿之、王树勋、黄子朂、洪席珍、程廷藻、黄巨源、毕自厚、陈庆萱、吴临翰、李鸿渚、闻廷炬各2篇,殷炳楠、陈正保、童德润、周绂藻、李焱龙、戴阿鲁、毕惠康、王楚乔、许堃、石相钦、王国桢、范毓璜、王葆龢、刘镜华、余仁恭、周锦森、毕自芬、范曾绪、许集奎、萧璟、胡有焕、毛声远、余嗣勋、何楚楠、王殿华、张朗、余锦琪、阙名各1篇,周锡恩拟作2篇。卷末又有王懋官等36家《题辞》。
  《黄州课士录》周锡恩序云:“自庚寅(1890)夏迄辛卯(1891)春,诸生课作,千有余篇。兹择其尤雅,刊若干卷。”是集所收共203篇,用稿率约为20%。《经心书院集》和《经心书院续集》的用稿率无考,但择优刊登的原则是普遍性的。有文入选以上三种课艺总集的生徒,有一部分寂寂无名;也有一些人,后来在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如曾任湖北咨议局议员的陈培庚(进士)、著有《畏斋集》的陈曾望(举人)、协纂《湖北通志》的杨介康(进士)、掌教存古学堂的钱桂笙(解元)、著有《庚子避乱记》的尹家楣(进士)、曾主持湖北图书馆的姚汝说(举人)、主修《湖北文征》的甘鹏云(进士)、曾任交通部次长的权量(商科举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职的周之桢(进士)、曾主政四川的陈宧(拔贡)、著有《苍虬阁诗》的陈曾寿(进士)、方志学家王葆心(举人)、曾任湖北图书馆馆长的毕惠康(生员)、著有《万国史述要》的王楚乔(举人)等等。两所书院培育人才的成就,于此可见大概。   二、经史、经济和词章:经心、经古书院的学术定位 [62]
  两书院的三种课艺总集,编选成书时分作“经解”“著述”“诗赋”,或“说经”“考史”“著述”“辞章”,或“考订”“性理”“经济”“辞章”等类。综合而言,考课命题涵盖三类学问:经史之学、经济之学和词章之学。
  经史题如《郑君笺〈诗〉多以韩易毛说》《千乘之国解》《纳约自牖说》《读〈郑风·风雨〉篇》《孟子之学长于〈诗〉〈书〉说》《〈春秋〉阙文说》《释蜾蠃》《祝祭于祊解》《〈荀子〉引〈诗〉考》《禹河故道迁徙考》《老子与韩非同传论》《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说》《〈五代史志〉附〈隋书〉论》《〈通鉴〉不载文人论》《羊叔子论》《书〈宋史·虞允文传〉后》《〈宋史·儒学传〉原于〈后汉书·党锢〉论》《李广、程不识论》《阮籍、嵇康论》《明季东林复社论》等。左绍佐《序》有言:“治经为先,词章亦必由经学出,乃为有本。”谭献《序》亦云:“课士以经训文辞者,所以劝读书求通材也。夫学期有用,约先以博,古昔圣贤之道术,以《诗》《书》《易》《礼》《春秋》植之,以诸子百家史乘辅之,经纶润色,见知见仁,无空言也。”经史之学为治学之本,经心、经古书院之名正合此意。
  经济题如《保甲源流利弊说》《收铜器以救钱法议》《变武科议》《黄州险要论》《长安应建陪都议》《湖北水利策》《食货民生之本说》《海防江防论》《铁路议》《拟保高丽以防俄患疏》《裁驿费以养电线议》《泰西以商耗中国,中国宜讲商税说》《长江水师参用兵轮议》《团练宜修寨堡说》等。这方面《黄州课士录》选文尤多。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有云:“黄州课士题目,有显微镜、千里镜、气球、蚊子船等咏;时务有拿破仑汉武帝合论、和林考、唐律与西律比较、倡论中国宜改用金本位策。张之洞见之,曰:‘予老门生,只汝一人提倡时务,举省官吏士大夫,对于中国时局,皆瞆瞆无所知,而汝何独醒也?’之洞益器重之,并嘱随带道员蔡锡勇(曾留学西洋,为之洞属下办理洋务要人),时与锡恩谈外国学问、政治、兵事、制造各种情形。”晚清时务、泰西之学昌盛,经古书院可谓得风气之先。
  词章题如《拟宋玉〈钓赋〉》《宋玉悲秋賦》《刘向校书赋》《惟楚有材赋》《拟庾子山〈春赋〉》《拟谢惠莲〈雪赋〉》《拟鲍明远〈舞鹤赋〉》《短镫檠赋》《拟张文献公〈白羽扇赋〉》《寒溪寺老桂赋》《梅影赋》《拟苏子瞻〈前赤壁赋〉》《拟白居易〈动静相交养赋〉》《拟韩昌黎〈感春〉四首》《拟杜工部〈诸将〉五首》《拟左太冲〈招隐诗〉二首》《拟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拟谢康乐诗》《和陶〈饮酒〉诗》《拟鲍明远〈数诗〉》《大器晚成赋》《喜雨诗》《拟朱文公〈寿母生朝〉》《拟杜〈咏怀古迹〉》《拟放翁〈感愤〉诗》《拟苏子瞻〈武昌铜剑歌〉》《拟东坡〈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拟韩孟〈斗鸡联句〉》《黄州古迹五咏》《夏日琴台游记》《叙楚国先贤》《湖北舆图山川颂》《汉上迎秋诗》《读张杨园先生全集书后》《拟韩退之〈五箴〉》《秋阴、秋雨、秋晴》《洋器四咏》等。词章题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模拟前贤名作,二是多写日常题材、励志题材和地方风物,这也是书院文学训练的基本路数。
  一般而言,清代书院的课艺总集,八股文多有批语、评点,经史词章之文少有批点。两书院的三种总集,唯有《黄州课士录》中的部分诗文,刊有眉批或总评。评语多简略,如“诂训摄契,文意晓然”“刊除枝碎,撮举宏义,得乾嘉诸经师一派”“文亦风回云浩,自然老成”“清深华妙”“气格清深”“清远有唐音”“深心独造”“文以辨洁为能”“雅赡”“典雅”云云。几乎都是正面评价,乃因入选总集之文,皆为优中选优,有批评性意见的课艺往往未能收入总集。
  课士以经史、经济和词章,是对书院沦为科举附庸的纠偏。谭献在《经心书院续集·序》中指出:“国家沿明制,以四书五经义取士,而提学试有经古,春秋试有策对,钦定十三经、廿四史、九通,旁及群籍,著录四库,颁示天下学官,所以造士通圣贤微言大义之归、古今治乱兴衰之故,非不备也。而世俗之士,歆侥幸,径简易,帖括自封,房行徒究,甚至毕生未诵五经之全,里塾不睹史家之籍。人才升降,其以是乎?其以是乎?”谭献所言所忧,是晚清的普遍问题。刘成禺就谈到:“咸丰以至光绪中叶,人崇墨卷,士不读书。”薛福成《应诏陈言疏》(1875年)也说:“世之慕速化者,置经史实学于不问,竞取近科闱墨,摹拟剽窃以弋科第。”他还提到前岁中式举人徐景春,不知《公羊传》为何书,以至贻笑海内。经心、经古书院的课士方式,正是对这一风气的反拨。
  放眼全国,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之后,继起者有:长沙湘水校经堂(1831年)、江宁惜阴书院(1838年)、南昌经训书院(1840年)、广州菊坡精舍(1867年)、福州致用书院(1873年)、成都尊经书院(1875年)、上海求志书院(1876年)、上海格致书院(1876年)、宁乡沩水校经堂(1876年)、宁波辨志文会(1879年)、衡阳船山书院(1882年)、江阴南菁讲舍(1884年)、苏州学古堂(1888年)、沅州沅水校经堂(1888年)、广州广雅书院(1888年)、昆明经正书院(1891年)、衡山研经书院(1893年)等。这些书院在全国书院总数中的占比仍很小,但足以引人瞩目。湖北地区幸赖经心、经古书院,在晚清古学书院的区域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左绍佐序《经心书院集》有云:“学术难言也,文字之于为学又难言也。课试之作,不必有所感而生,有所积而后发也,其于文字又难言也。然而量才评力,非此不能得其勤惰明蔽之迹,是又不可以已也。寻其勤惰明蔽之迹,因而致之,而奋发磨砻之事随之以起,人材又往往出于其间,作兴之机,将于是乎在。”书院课艺是一种命题作文,与通常的“抒情”“言志”之作有别,其主要价值在于思想、学术、文学和举业的训练。不过,即便是“不必有所感而生,有所积而后发”的命题作文,其间也可以有“情怀”存焉。这“情怀”除了学术追求之外,还有两点:一是时代意识,二是乡邦情结。
  三、“象牙塔”内外:经心、经古书院的时代意识 [64]   晚清社会,时局也是变局。以八股文训练为主要事务的时文书院,因为文体的特殊性,较难将时代意识融入考课命题。但经心、经古书院这类研习经史词章的古学书院,考课也可以贴近时代脉搏,其方式一为“显”,一为“隐”。
  贴近时代脉搏之“显”者,吟咏新物,发表时评,建言献策。至于所吟、所议的内容,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重大制度问题。
  《黄州课士录》所收《洋器四咏》,分咏显微镜、时辰表、电灯、气球,收录曹集蓉、王葆心、王懋官等九位生徒之作。王葆心诗有云:“君不见泰西小学考索工,千百小儿争玩弄。”(《显微镜》)“西人重利兼好游,一声啸出山海秋。纪年一千八百数,纪月三十又一周。幻中出奇奇出幻,呜呼!璇玑玉衡至此皆可休。”(《时辰表》)这是西方器物文明给书院生徒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再如《拟保高丽以防俄患疏》,当是有鉴于国事日危,“俄情叵测”,山长周锡恩拟定该题,以考察生徒对国情的关注和思考。生徒王懋官先从北、东、南、西四个方向,陈述俄国的领土范围。四面之中,唯东向无所阻碍,直至黑龙江与太平洋交界之处,“较之中华,拓两倍焉,然其心究无厌也”。而俄国三面环海,因其为“寒冷之地”,“急需者,海口耳”。三个口岸中,其余兩处开拓难度极大,“舍高丽其谁”;再往前推进,高丽不支,唇亡齿寒,“俄人之窥伺中原,不得不先图高丽”,“高丽毗邻辽沈,逼近京师,一旦有事,则根本易摇”,故保高丽才能保中华。至于具体策略,一是戍兵全罗、庆尚二道,“故日本无所肆其毒”;二是设军于江华岛,“以杜其分师旁袭,又保高丽之奇兵也”;三是死守平壤,“则王京无西南之援”。王懋官的分析和对策,显示出非凡的战略视野。又如《广建育婴堂说》,乃有感于当时影响颇大的“丹阳教案”,加之“溺女乃楚中恶俗,伤生害理,君子痛心”,山长拟定这一题目,极具现实意义。生徒钟鹏程对建设育婴堂提出了详细策略,周锡恩赞赏有加,评点称其“意周法密,布施此文,胜于黄金买祈陀园也”。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后期,弊端尤多。如何改革选士制度,也是书院考课的重要选题。《经心书院集》中的《科举论》,《经心书院续集》中的《九品中正得失论》《宋十科举士法议》《明代察典得失论》,《黄州课士录》中的《变武科议》等文,或考察历史流变,或针砭现实问题,对于科举制度何去何从,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看法。不过,生徒所作也不乏简单化的思路。如《经心书院续集》所收周昌甲《求志篇》称:“三代圣贤,设生今日,未尝不习科举,但不过本其所蕴,出其所素定,必不沾沾于得器之计。”在作者看来,科举的根本问题在于士子应试的心术不纯。他倡导“学圣贤之学,比志圣贤之志”,试图用道德建设拯救科举之弊,其不切于实用可知。
  贴近时代脉搏之“隐”者,借拟古悲秋之幽情,寄托遭逢大变局之感怀。
  其表现,一是多拟杜之作。学习杜诗,自与其典范价值相关;而另一层意义,当是晚清的社会状况,与杜诗的背景多有相似之处。《经心书院集》有《拟杜工部〈诸将〉五首》,《经心书院续集》有《拟杜〈咏怀古迹〉》组诗、《〈诸将〉拟杜》组诗。《诸将》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边境之祸尚未根除,杜甫忧从中来,社稷安危,念兹在兹。书院师生模拟杜诗,既是训练写诗技能,个中亦有异代知音之感。如《〈诸将〉拟杜》第二组中的第一首:“十年戎马靖妖氛,海国新传警报闻。镇日惊惶思旧将,晨星零落几雄军。师连齐鲁窥边月,路入蓬瀛拥阵云。异类披猖终破灭,须收后效继前勋。”(黄震魁作)该诗结尾表达了肃清异敌、还我太平的信心。拟杜诸诗,内容和思想都接近原诗,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响应。《经心书院续集》又有《拟放翁〈感愤诗〉》:“何时再下平戎诏,踏碎黄河夜夜冰。”(陈伦作)追步放翁,也与模拟老杜一脉相承。
  二是多悲秋之作。悲秋本是中国文学的常见题材,“悲秋之祖”宋玉即湖北人,《经心书院集》中也收录《宋玉悲秋赋》一篇,借以致敬先贤。而书院师生的悲秋感怀,似乎又有一种特别的焦虑感。《经心书院续集》中,权量《汉上迎秋诗》其一云:“微凉初逗汉江头,回首乡关乐未休。竹几山明浑见画,糟床酒熟不知愁。霜寒粳稻肥黄蟹,水冷芙蓉净白鸥。随分耕渔堪自适,无端做客惹悲秋。”本是其乐融融的做客访友,稻香蟹肥,白鹭悠飞,可悲秋之感,依然无端生发。其三云:“丹心欲共灯花结,白发偏随漏水长。”周昌甲《汉上迎秋诗》:“慷慨曾几时,朝华夕就槁。”“毋待时日蹉,须鬓嗟潦倒。”水祖培《霜华赋》:“底事渐惊双鬓改,长安不见怅长江。”诸如此类,频现悲白发之叹。生徒多为青年人,山长却让他们写这种“老气横秋”的题目。这里也许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训练之意,同时也许还有学业未成的焦虑,以及遭逢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局促和不安。
  四、“惟楚有材”:经心、经古书院的乡邦情结 [66]
  课艺的乡邦情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文化史的建构,二是地方风物的体验。经心书院在武昌,经古书院在黄州,书院师生对于两地的文化和风物多有留意。
  书院考课通常多模拟之作,通过模拟来训练写作技能。而乡邦先贤,又往往成为重要的模仿对象。对于书院师生而言,乡邦先贤具有距离上的亲近感,从而可以产生更为直接的激励意义。《经心书院集》有《拟宋玉〈钓赋〉》,《黄州课士录》有《拟〈大言〉〈小言〉赋》,这是学习楚国文学家宋玉。《经心书院续集》有《拟庾子山〈春赋〉》,这是模拟曾任郢州别驾(治所在今武昌)的江陵人庾信。苏轼虽不是荆楚人士,但他贬谪黄州期间,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成为书院师生主要的致敬对象。《经心书院续集》有《拟苏子瞻〈前赤壁赋〉》,《黄州课士录》有《拟苏子瞻〈武昌铜剑歌〉》《拟东坡〈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等。
  不仅模拟前贤,书院师生还尝试通过品评前贤,建构地方学术史、文学史。《经心书院续集》有《叙楚国先贤》(朱楙春作),模拟朱育《会稽对》,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追述楚地卓有成就的先贤。其叙考据之学,有铎椒、邓粲、欧阳元、崔遵之;义理之学,有周敦颐、朱震、赵复、周尧卿、冀元亨;词章之学,有屈原、宋玉、黄香、刘珍等。类似的还有《拟辑〈湖北诗征〉序例》(雷以震作),称屈原为“万世祖师”,认为“天下文章莫大是乎”;而后依次论述宋玉、景差、庾信、杜甫、孟浩然、潘大临、三袁、钟惺等作家的渊源关系,可谓“湖北诗史”。   《黄州课士录》中的《论黄州诗绝句》,共134首,涉及宋代、明代、清代的九十多位黄州诗人,其中又以本朝人居多。这组论诗绝句,首论宋代潘大临:
  柯山葱倩画图开,风雨重阳句自裁。屈宋以来犹崛起,苏黄而外此奇才。(梅作芙作)
  奇才久已重庭坚,风雨重阳思惘然。千载七言人脍炙,好诗原不在多传。(夏仁寿作)
  南圃东湖次第开,江山点缀要奇才。催租偶败重阳兴,终得苏髯句法来。(黄子勗作)
  三首绝句赞赏潘大临的奇才,遥想他与苏、黄的交集,特别称道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论及的宋代诗人还有何颉之、林敏功、来敏修、夏倪等四人。所论明代诗人,有董朴、陈溱、田重器、何景明、王廷陈、王一鸣、王一翥、李文祥、吴良吉、陈仁近、张步云、邓楚望、王同道、寇学海、易之贞、瞿九思、汪美、汪勋、朱期至、周宏禴、梅国桢、石昆玉、瞿甲、杨大鳌、杨晋、袁希燮、吴亮嗣、邱齐云、梅之焕等四十三人。如论何景明云:“信阳复古振群英,当代谣哇尽废声。俊逸参军谁妙悟,一篇明月忆平生。”(王葆周作)论寇学海云:“一簏溪水绿鳞鳞,游子诗曾各惜春。藜杖湿扶花外雨,风情想见寇山人。”(梅作芙作)所论清代诗人,按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朝排列,有顾景星、刘子壮、李炳然、张希良、王材任、金德嘉、舒逢吉、潘焕龙、熊五纬、陈锦、范昌棣等近四十人。如论潘焕龙云:“三载校书居秘阁,十年相马遇燕台。何如老作闲伴去,四树梅花一笑开。”(范毓璜作)论熊五纬云:“一腔忠义寓于诗,抱负宏深欲济时。选句欲嫌方志略,寥寥只载刺猫诗。”(石相钦作)这组《论黄州诗绝句》,论及宋至清末九十多位诗人,可作“黄州诗史”来读。山长拟定、生徒写作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展对地方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植赓续文化命脉的使命感。
  课艺的乡邦情结还体现在多写地方风物。这里有自然风物,如《经心书院集》中的《云梦赋》,以“楚有七泽,尝见其一”为韵,虽为想象之作,但以楚为荣的豪情溢于言表。又如《黄州课士录》中的《羊山草木诗》(山长周锡恩作),吟咏盆松、蕉、乌柏、柿子、月季、枯杨、竹、姜,可谓黄州的“羊山植物志”。《寒溪寺老桂赋》中,鲁家璧“秋到武昌,空山忽香”一句,为山长所激赏,评点有云:“‘秋到武昌’八字,涵盖他人千句万句。正如祖咏成‘林表明霁色’,便可投卷而出也。”更多的是人文风物,如《经心书院续集》中的《江城五月落梅花赋》《湖北舆图山川颂》《楚学祠碑》《卓刀泉铭》《洪山祭罗忠节公文》,《黄州课士录》中的《青云塔赋》《黄州古迹五咏》(王元之竹楼、韩魏公读书堂、苏子瞻乳母墓、秦少游海棠桥、杜子皇饥凤轩)等。《湖北舆图山川颂》中,陈则汪赞美湖北山川“宿应翼轸,富甲东南”,“险可御强,泽及无涘”,自有一种生于斯土的自豪。
  《黄州课士录》附录《题辞》,作者有三十多人,包括王懋官、霍凤喈、钟鹏程、程廷藻、鲁家璧、王楚乔、余春凤、范曾绶等。这些人中有生徒,也有官员和乡绅。由此,书院山长、书院生徒和地方官绅,围绕课艺总集,构成了一个命题、答题、阅读、品评的体系。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乡邦情结。如余锦琪题辞:“炳灵江汉英,蕲黄堪领袖。”闻宗谷题辞:“沅芷湘兰屈宋思,满腔忠爱郁离奇。二千年奉乡先辈,一卷嵚崟续楚辞。”毕惠康题辞:“自从茂叔讲筵开,铸就英英绝世才。一代鸿文今让楚,须知桃李赖人栽。”这种乡邦情结,最简明的表述就是“惟楚有材”,《經心书院集》中即有一篇《惟楚有材赋》(杨介康作)。前有乡邦名贤,今有书院师生,乡邦之兴,国家之兴,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五、举业、励志和怡情:两书院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 [67]
  如果说学术定位、时代意识和乡邦情结,属于“情怀”的范畴,那么兼顾举业、励志劝学和张弛有度,可算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举业、励志和怡情,这三者在两书院的课艺中也有具体呈现。
  其一,就文体而言,清代科举“名为三场并试,实则首场为重,首场又四书艺为重”。时文书院以举业训练为要务,八股文自是主要的考课文体。经心、经古书院力矫其弊,其考课文体也就与八股文无关,而涉及杂体文、赋和古今体诗等“古学”文体。三种课艺总集的题目数量,如下表所示:
  三种总集的共同之处,是杂体文居多,然后是赋和古今体诗。其中杂体文包括考、原、释、解、辨、述、说、表、疏、论、议、序、跋、启、记、箴、铭、颂、赞等,既考察生徒的学术功底,也引导生徒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是与考课八股文旨趣大异的。
  不过,若以为杂文诗赋与科举无关,则又不然。且不论“博学鸿词”这种特科,以一赋一诗取士;即便常科考试中,“自童试及科岁试、乡会二试,以至各朝考、散馆、大考、考差皆有诗,小试间作赋,散馆、大考皆先作赋,则诗赋未尝废也。自科试至乡会试、殿试皆对策,自童试以至进士、朝考、大考及考军机、御史皆作论,则策论未尝废也”。“春秋两闱,经策与制艺兼试;殿廷试以策论;馆阁试以诗赋;至提学岁科两试,则经解古学别为一场:固未尝专重时文而以经学词章为可忽也”。因此经心、经古书院的考课文体,也是有益于举业的,只不过其成效更为长远而已,其期待在于“异日出而润色鸿业,高文典册,以鸣国家之盛者也”。
  其二,无论纯粹的学术研究,还是兼顾举业训练,皆需正心诚意、勤勉治学方能有成。而词章之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既可以“学术”,也可以“人生”。因此在词章命题中融入“修身”“劝学”的励志内容,也是应有之义。以《经心书院续集》为例,其中有《日长如小年赋》,收录刘培钧、雷以震、刘铭勋、刘邦骏、陈伦五人课艺,为集中同题之作较多者。题以“至于我辈当惜分阴”为韵,劝学之意甚为明显。再如《矫轻警堕论》,意在警示学子。王廷梓在文中指出:“君子为学之方,莫大于变化气质。”“气质之病,不可胜穷。而毗于阳者,每失之轻;毗于阴者,每失之堕。故轻与堕二端,足以括天下学人之病。”又如《读〈曲礼〉作四箴》,包括“傲箴”“欲箴”“志箴”“乐箴”四则;《读书箴》,包括“戒欺”“求慊”“矫轻”“警堕”四则。郭拱辰在《戒欺》中写道:“勿畏其难,而忽其易。力匪克任,勿曰能专。谊虽偶得,勿曰已安。学苟退也,勿谓孟晋。学苟疑也,勿谓笃信。”   又如《拟韩退之〈五箴〉》,包括“游箴”“言箴”“行箴”“好恶箴”“知名箴”五则,徐荫松在小序中有言:“少窥陈籍,则企向圣贤之域,而不知时之易逝也。荏苒及今,道不加修,而疚恶之生,与日俱积。欲不为下流之归也难矣,因作五箴以自讼云。”
  诸如此类的修身、励志、劝学之言,由生徒在课艺中写出,比起由山长训示,更能有切肤之感。课艺刊刻流布,书院生徒观摩品鉴,也更容易感同身受。
  值得注意的是,《经心书院续集》中有一篇《大器晚成赋》,作者是周昌甲。其文推崇“不急炫以求售”方为“大器”,有云:“大木之长千寻乃见工师之得,大鼎之锤百炼乃有太庙之饰。”“躁就者其精必无余也,浅投者其具必不美也。”“本千秋之在抱,期万有之毕罗。捷径不求,声价则璧珍自重;闭门而造,工夫与岁月俱多。想经营惨淡之年,盖曲成此器也。”书院出此题,不鼓励急于求成,不宣扬“赢在起跑线”,既可以激励生徒潜心问学,对于年龄较大、科名未就的生徒而言,也能有心理安慰作用。就更大范围来看,经心、经古这类古学书院,博习经史词章,不课八股试帖,所具有的也正是培植“大器”的长远眼光。
  其三,在学术文章之外,两书院的课艺也写到日常生活。或咏物写景,或记游吟赏,如《经心书院续集》中的《待雪》《咏雪》《探梅》《酿雪》《销夏》《霜华》《秋褉诗》《冬怀诗》《喜雨诗》《踏青词》《夏日游琴台记》,《黄州课士录》中的《秋阴》《秋雨》《秋晴》《秋海棠》等。命题者有意引导生徒,将视野从典籍拓展到日常,书院生活也由此多了几份闲适和诗意。
  即使是依赖文献的拟作、赋作,也有不少与时令、自然相关者。如《经心书院集》中的《拟韩昌黎〈感春〉四首》,《经心书院续集》中的《拟庾子山〈春赋〉》《拟谢惠莲〈雪赋〉》《拟〈冬子夜歌〉》《五月江深草阁寒赋》《竹醉日赋》《夜明祭月赋》《霜华赋》《露赋》《蝉赋》《湌菊赋》,《黄州课士录》中的《拟谢希逸〈月赋〉》《红叶赋》《秋鹰赋》《梅影赋》《寒溪寺老桂赋》等。近世文学的一个倾向即“日常化”,“也就是向实际生活的靠拢”,“日常生活与儒学人生价值的一体化”是一种境界。书院课艺是命题作文,它的“日常化”还有另外的意义:可观、可感、可亲的日常題材,不仅更容易入手以完成写作,从而培植信心和成就感,还可以在严肃的学术写作之外,获得较为轻松的调节。
  能起到调节作用的,还有“以文为戏”。这类游戏性质的课艺,如《经心书院续集》中的《拟甘蕉自陈表》《荷花生日寿言》《拟鲍明远〈数诗〉》,《黄州课士录》中的《拟韩孟斗鸡联句》,数量不多但都以趣味见长。《拟甘蕉自陈表》,源自沈约的《修竹弹甘蕉文》,本即俳谐文,书院命题让甘蕉上表为自己辩护,翻出新意。《荷花生日寿言》,也是以拟人手法呈现雅趣。《拟鲍明远〈数诗〉》,将数字嵌入诗中,有奇妙之趣。《拟韩孟斗鸡联句》收录五位生徒作品,评语有“入后沉激动人,如观太史公《刺客》诸传”“刁斗森严,如程不识治军”云云,可见想象和描摹之奇巧。像这样的游戏文字,以及前述日常题材,都能起到怡情的效果。“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考课命题中的张弛有度,也是写作之道、问学之道。
  六、小结 [69]
  因张之洞的主导和支持,武昌经心书院和黄州经古书院,追步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以明理致用为宗旨,不课八股试帖,专课经史词章。当日书院考课的成果,大多已经不存于世。幸赖《经心书院集》《经心书院续集》《黄州课士录》三种课艺总集,今人可略知当日考课之情形。两书院的考课内容,涵盖经史之学、经济之学和词章之学,这三者也是两书院的学术定位。课艺命题注重融入时代意识和乡邦情结,不仅培植生徒的学问之基、经世之才,也激发生徒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术、时代和乡邦,是两书院的“情怀”所在,而举业、励志和怡情,则是书院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在晚清多元化的书院格局中,两书院的课艺总集,直观而典型地呈现了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责任编辑:杨翌琳   责任校对:刘光炎)
其他文献
【开窗启思】  绿色的原野上,一朵红花点缀其中,便会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把这个生活图景移植到作文上,便是“点面结合”。所谓“点”是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是指对人事景物的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述和“面”的概括描述的有机结合,能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技巧点拨】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个
期刊
【名家佳段】  在乌鲁木齐的一些巷子里,也有这样的泥泞河道奇观。那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从来没有想到这厚实的泥泞下面,竟沉睡着沥青路面!我从没想过,这些巷子竟修过柏油路。“这是怎么回事?”我迷惑了。“有拆修房屋的,把老房土老墙土倾倒在路上,这样,就把路面盖上了。”“老新疆”如是回答。是吗?我仍然觉得难以置信。有了好路却又莫名其妙地把它掩盖起来,那怎么可能呢?  见到那些北京上海的大城市的养
期刊
【考点综述】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板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并为之失分。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5—8小题,分值在20—23分,约占总分值的18%—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文片段。主要检测内容包括:①文言实词的理解;②文言虚词的理解;③文言句子的朗读和停顿;④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⑤文言文
期刊
摘要:如何在文教制度的变迁中考察冯友兰的哲学,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本文试图从文教制度变迁中冯友兰身份的尴尬处境出发,揭示冯友兰哲学中存在的思想紧张。并进而指出目前冯友兰哲学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出路。  关键词:文教制度 冯友兰 身份  作者樊志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一方面,我
期刊
摘要:“律己”与“律他”仅仅关乎人的道德行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道德上的“律己”,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即自己为自己的行为立律、下令,具有无条件的强制性。而道德上的“律他”,却是柔性的、弹性的,它不能成为对他人的一道命令、一种强制、一种“不准”。两者的原则界限,集中体现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区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是建立在“自保”“自利”基础上的行
期刊
摘要: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即通过讲学活动传播其心学思想,黔中士子从其学者人数颇多,遂形成全国最早的阳明心学地域学派——黔中王门。黔中王门学者与宦黔心学官员相互配合,自正德后期以迄万历年间,先后整理和刊刻了六部阳明典籍。种类及数量之多,即使置于全国亦十分突出。其中《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即代表官方的王杏与代表地方的陈文学、叶梧相互合作的产物,乃极为罕见的阳明文集早期单行刻本,无论是版本还是史料价值
期刊
摘要:与西方道德哲学通行的理性、感性两分法不同,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其内部便是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从《论语》中分疏出三分法,牢牢抓住这个特点,对于彰显儒家思想特质极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了解休谟伦理难题何以在孔子身上无法立身,为解决这个困扰西方哲学数百年的问题提供儒家独特的智慧,更有利于认清儒学发展“一源两流”的现象,正确看待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将双方融合为一的有机系统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接受、译介以及再研究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海外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这期间,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从作为文献资料的阶段,经过国别中国史研究阶段,一直到今天的问题史阶段。文章上述三个阶段的出版物(论文、专著、丛书)、学术大事记(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重要的思潮等为出发点,勾勒出这四十年间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海外中国学 中国历史研究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魏晋王弼的玄学思想及近现代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标志性。这种与现代学术中的“哲学”相关的玄学之思(玄思),如置放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置放在儒家传统思想的脉络中来考量,其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魅与惑”,对玄学与玄学研究的作用作双重的断定:“魅”不仅是强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玄学(尤其是王弼的玄学)和玄学的研究(主要是讨论汤用彤的玄学研究
期刊
摘要:儒道两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思想流派,其分歧也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分歧。那么儒道两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分歧对于人生又意味着什么?起码从孔子对老子的拜访起,两家不同的关怀侧重就已经蕴含其中;而杨朱之以“为我”标宗与子思之高扬“天命”,又说明儒道两家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追求指向。到了孟子和庄子,又使两家的宗旨得以精彩地分呈;而“天性”与“德性”也就成为两家不同的精神地基。儒道两家不同的关注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