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其他文献
随着中央政策和各部委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已进入加快落实阶段.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实践对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三元社会结构理论阐明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基层实践的主要动力及治理的内在逻辑.以西部3个脱贫村产业帮扶为例,探讨行政主导、市场主导和社会主导3类基层实践类型的实践过程,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推进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实践特色及形成条件.最后,讨论行政主导基层实践、市场主导基层实践和社会主导基层实践推进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存在的问题,并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任务,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各级政府在实践层面需要加快探索的一项重大政策议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于有效巩固脱贫成效,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治理的视角探析了欠发达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逻辑,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在治理模式上由探索性的运动式治理向制度性的常态化治理转型;在治理主体上由政府主
2020年底,中国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宣布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然而我们还面临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以及新贫困发生的问题.国际比较发现,中国贫困发生率在面对不同贫困标准时变化较大,提示我们必须考虑脱贫的稳定性挑战.对过去数年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发现,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率放缓且占比未能明显增加,而转移性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财产性收入占比则无明显变化.这一格局是在各种扶贫措施的强力推行下发生的,但是这一系列的举措并不必然反映在收入增加的维度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
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是过渡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衔接的底线要求.基于返贫风险发生的内在逻辑,从收入水平和收入波动两大维度来考察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建档立卡户微观数据和实地调研发现:2014—2020年样本县脱贫人口总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这主要有赖于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不同收入组间的差距在拉大,内部流动性很强,增加了收入水平的不稳定性;受生命历程、市场因素、外部冲击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脱贫人口依然面临较大的返贫风险;从“水平-波动”双维度估算,样本县稳定脱贫人群约占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向农村派驻工作队,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传统,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驻村帮扶与原有的干部下乡和农村工作队在时间节点、制度安排和作用上都有所差别.精准扶贫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中国乡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折时期,驻村帮扶的短期效果体现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长期效果则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
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兼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本质是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大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出现了“产业进园”的新趋势.以H县“镇园产业联盟”为例,采用拓展个案的研究方法,从党建引领与政府主导、村社承载与内生组织化、利益联结与农户嵌入、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4个方面探讨了此模式的微观运作机制与逻辑.与以往作为空间的规模化产业园不同,“镇园产业联盟”被看作一种新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秩序,这种在党政主导下,基于社区内生组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
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往往是合力因素使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的生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历史的合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道路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既开创了当代社会主义新形态,又突破与超越了西方霸权话语体系,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断提供明证,是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成功展现了中国智慧,为世界作出了和平性、生存性和发展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