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七拍: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gl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城市不仅仅要拥有充斥着大时代、大社会的宏大的广场和宽广的街区,还要有小街小巷的浅吟低唱诸般细节。后者汇聚成的小时代、小社会,恰恰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细节,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才真正汇集成了一个城市文化的潜流。七拍,就属于这种潜流。这个组合成立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当她们“再七拍”时,我们才隙讶地发现,原来在“再七拍”的背后,她们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之类的宏远构想与规划。她们其实在倡导的是一种难得拥有和弥足珍贵的自由而闲淡的生活方式。仅仅这种自由与闲淡就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交响。当我时常沉浸在“再七拍”的这种交响时,内心的喜悦与惬意实在是溢于言表,亲切之极。
  王清丽的大气,余萍的圆融,高虹的清澈,黄海蓉的爽朗,王衍茹的闲散,林欣的坚毅,刘晓峰的沉思,昭示出的是七拍的文化品质和浪漫才情。她们时聚时散,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组合标准,亦鲜有这种主义或那种主义的条框束缚,但弥漫其间的品质却是独立、平等和自由。她们在艺术上的差异而叉鲜活的视觉表达,不仅于平凡的讲述中折照出这个时代,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和生活新理念。她们以自我独立的视觉讲述,成为我们置身这个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王清丽的个展,人气爆棚,那种“坏画境界”和色彩修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回味。她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昭示出这个群体的气质,即开放性、立场性和原创品质的追求上。在赞美之余依然有清醒而亲切的声音在提醒著她如何继续前行。真诚的批评,难得的坦诚,多向度的交流,也使这个个展在我个人的策展生涯上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余萍的《游湖山佳趣图》、《游山亭独坐图》、《观境》、《赏·江岸望山国》,于看似传统的图示中,彰显出的是当代的情理与韵致,心手相一的随性涂抹,营造的是一种时空穿越的浪漫幻境,其间夹杂着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梦幻与现实的交织,农耕与现代的混杂漫游气质,空幻迷离、幽静深邃的品质,时常把我带入一种虚空与虚幻中。其实在其视觉叙事逻辑深处,又有着从去传统到再传统,从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一种学术深度。
  高虹清澈忧郁的眼神,注定她的视觉表达带有种悲剧色彩。而悲剧在古希腊又寓意着一种崇高。从“秘密地盛开”这个令我记忆犹新又令我陶醉的个展中走出的高虹,带来的是《悲观主义的花朵》这种纯净的系列表达。凝视的眼神,微闭的忧思,孤独而又迷离的神情有时也把阅读者带入到一种孤寂状态。这既是个体自我内心的一种守护,更是和社会的一种疏离与清醒。而清醒不仅仅付出的是代价,更是孤独的守望。
  印象中的海蓉总是那么谦虚、有礼、有节。当那个令人熟悉,又令人艳羡,充斥着迷人记忆的青春激情已成为回忆时,她坚定地从这个给她带来无尽荣誉的视觉叙事策略中走出,转而走向《城市向左》,这不仅仅是题材的转向和图像的变换,实则是其思想走向深度表达的一种境界。这是对城市化的过渡扩张,迈向现代性的高歌猛进的一种沉思和洞察性表达。那种迷人的色调,率性的表达,才情的流动,又时时让我驻足其间,尽享她带给我的那种片刻的安宁与奢望。
  林欣的视觉表达带有一种少有的坚定和自信。这不仅缘于她非常幸运地抓住了这个时代敏感的神经,即数字化的生存与交往带来的生活观念的变化,表现为走向符号化的视觉叙事所带来的那种冷漠与疏离、空寂与迷幻,那种虚拟技术带来的一种生活幻境,还在于她揭示了在科技日渐发达之时,对人的奴役之烈,即我们虽然尽享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种种便捷,但弥漫在高科技背后的却是对人的深深的奴役。
  王衍茹的视觉图像充斥着抽象表现主义的情愫。似山似水又不是,不是又是,真应了那句经典禅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弥漫其间的是王衍茹敏感而叉细腻的才情韵致,奔涌与激情,酣畅的表达,流动多姿的色彩,散发出的是一种妙趣天成的山水石林浑然一体的不似之似之境。由此,才洞悉白石老人那种“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深意,更懂得宾虹老人所言“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也。一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此亦欺世盗名之画也。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也”的真意。但其视觉图景背后所彰显出的那种特立独行的品质和对自由精神的追寻才真是她的深刻之处。
  在我的印象中,刘晓峰总是不善言辞,若有所恩,带给我的是一种少有的神秘感,黑灰色的图像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忧郁和神秘,更是一种纯粹、简约和静谧。近期的视觉表达无疑是走向了一种多元叙事路径,装置、转印、平面、纸质,都在透露着这么一种信息,即晓峰已从之前的静守走向一种开放与交融。她希冀融入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但又幻想内心有种孤独的守望。而《自由自在》这种装置恰恰是晓峰近期视觉思考的主轴。灯光、不锈钢、玻璃就如同林欣的综合装置,其实也预示出了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对“再七拍”及其视觉国景,我曾不止一次地追问,为什么是七拍?为什么还要再七拍?七位女性艺术家,她们情趣相投,艺术表达相异,她们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组合,还是生活上的关照者,她们以自我低调的含蓄与才情尽显,于平淡而又无奇的视觉讲述中,以自我小时代、社会平常人物的平常叙事,诉说着这个大时代的无尽话题。
其他文献
陈瑞(以下简称“陈”):这次展览和以前区别很大,甚至和你年初做的那个版画展可以说完全是两个风格或者说两个概念。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是怎么做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罗凡(以下简称“罗”):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吧。前面那个展览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是版画专业毕业的,这么些年一直想对版画语言有一个交代。上个个展以后,我给自己的自由度放宽了,没像以前那么拘谨,觉得想做什么样的艺术,然后就更加自由地去做。 
期刊
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艺术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也使穿越现实与非现实的新媒体艺术泛滥。自2007年智能手机出现后,艺术的领域再次得到了扩张。通过便携电子产品和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很多知名艺术家得以实现脱离传统绘画工具(笔与颜料)进行创作,用网上搜集的素材拼贴组合完成的作品,用移动方式投入“增强现实”的作品也开始纷纷出现。而近年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光州双年展以及上海双年展等大规模艺术展览上出现的艺术
期刊
“北纬30度上下的轴心时代被雅斯贝尔斯发现。”这句话有三个重点:无奈的地段和紧迫的时段,以及发现和被发现的“个人”们。这个掐头去尾的时代,这个强弩之末的地带,以及力不从心的“个人”们。漩涡里的鱼如果意识不到离心力是谈不上原则的。如果能意识到离心力是螺旋形的,艺术感就觉醒了,因为这是一种“没有接口的准确”的唯一形式。  每一个时代都有所处时代的自设藩篱的当代性。看看这些曾经的当代艺术家们吧:马萨乔(
期刊
现代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族群关系,但同时,个体内心世界的狂欢却因此而打开了另一扇窗,并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野蛮滋生。从早期的《未眠》与《五感》到新近的《陈列物》系列作品,伴随着内在景观的变化,龚辰宇的绘画语言日渐纯熟,笔法及画面张力愈显游刃有余,粗放的笔触相互堆砌,点线率性地勾勒出多变的形象,同时对对象适度畸变,整个画面在变奏中放射出强劲的表现力。龚辰宇也愈加善于通过解构画面来挑逗观者的审美习惯,
期刊
峨眉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峨眉山——的所在地,历来因“峨眉天下秀”而享誉中外。为了沟通自然遗产、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血脉,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把峨眉山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都市,首届“峨眉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于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2月20日在峨眉当代艺术馆、峨眉山市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亚洲及欧美多国的近百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作品与公
期刊
九官格  ——精确的视觉化  2015.12.6-2016.1.3  明园艺术中心  今天,西方艺术的空间表达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观看习惯和空间感知。文艺复兴初逐步形成的线性透视法所确立的网格状的图式,从15世纪前半叶的佛罗伦萨一直扩展到欧洲早期现代的几乎所有国家。19世纪中期以来,摄影术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技术乃至于当代计算机3D建模技术,本质上依然是一个限定了上下、内外的框架(取景框),在取
期刊
当“极简主义”走向“绝对实在”,面对一张白布,要求观众要做出肯定时,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指出:极简主义者利用“剧场“为其作品的“物性”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情境,去除“剧场”,这些作品没有价值。  “极简主义”对“物性”的强调是“现代主义”对“形式”价值肯定走到极致的结果,当“形式”成为“极简”的时候,对这些形式作品“物性”的强调是必然的。但从逻辑上讲,这样的“物性”能不能使“作
期刊
盒子的隐喻与物的线索  自家峰(以下简称“白”):今天,对于更年轻一点的读者而言,了解你的作品更多的是“日常的物”之后的各个系列,这个线索已经持续了有十多年了。记得从人像到物的转型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的,在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物象之后,你有没有尝试回过去画人呢?  张恩利(以下简称“张”):有,但是可能是另外一个方式了。  白:是两个并行的线索,  张:不,并行的说法好像两种风格不相干,实际上对
期刊
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的个展中,文献作为一种补充介绍,总是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起到铺垫或补充的作用。但是,鲜有像周加华那样,在展厅的整个一楼洋洋洒洒地用图片、资料与影像,甚至结合装置与空间营造,把自己的艺术人生来了个“和盘托出”。  周加华的人生很多彩,周加华的绘画很纯粹。一楼文献展区的丰富与二楼作品展区的单纯形成了对立而统一的关系,构成了“周加华”式的立体叙事。所以,他很贴切地将展览设定为“图
期刊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是由上海外难美术馆与HUGOBOSS合作推出的一个两年一次的奖项。大奖是HUGO BOSS全球艺术计划的项目之一,该艺术计划还包括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合作,面向全球、备受推祟的“HUGO BOSS艺术奖”(HBAA)项目。HUGO BOSS亚洲1新锐艺术家大奖于2013年首度举办,专注于支持和表彰亚洲范围内表现杰出的年轻艺术家。2015年,第二届亚洲大奖将其视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