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是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在课内培养,但从效果上看,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最好的补充和运用。本文探讨了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实践证明,凡是喜欢读书,书读得多的学生,语文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只注重课内,而忽略课外,功夫只用了一半。许多仁人志士,就是因为“书”而改变自己的一生从而为国家舍生取义的,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又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一个捷径。但就目前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性
许多中学生似乎是受开卷有益的影响,不分析所读内容质量的好坏,成就的高低,遇上课外的东西就读。诚然,这样的阅读远期效用是有的。但目前中学生作业的负担和应考的负担较重,升学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较大,如这样没有目的的阅读,势必会影响到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甚至完不成作业,考试成绩差。这样的阅读就起不到课外知识对课内知识的补充作用,许多时候,还会起到主次颠倒的作用。
(二)追赶时髦
时下一些中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标准,不是根据课内知识的要求,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凭时髦,社会上流行什么书他就看什么书,这周金庸的“武侠小说”,下周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再下一周读席慕蓉的诗或尤今的散文。这种学生的阅读动机并不是想从这一系列的课外读物中获取什么知识,而是显示自己的见识不落伍,行动不掉队。我并不是说这样的书我们中学生不能读,而是我们中学生的时间有限,评判标准有限,以致造成书读了不少,但语文成绩反而不好的结果。
(三)趣味主导
趣味是阅读的先导,但不是主导。依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来看,如他们的课外阅读只停留在“趣味”上,势必影响到视野的开阔,评判标准的低下,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充实自己的知识,还应该多看些科技说明文、学术论文,但这些文章大多没啥趣味。针对这三种现象,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必要的引导以致硬性规定,这样才能防止学生无目的的滥读。
二、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强化意识
说明要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必须做哪些工作,克服哪些毛病。使学生产生兴趣,心中有数,愿意配合,做起来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落到实处。
(二)逐步提出要求
要求的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紧扣教材逐步提出。循序渐进、区分主次、难易,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的扩展。
例如,根据初中各年级确立不同的课外阅读内容,阅读优秀作文。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既有本班同学的优秀作文,又有作文选上的优秀作文。读时思考人家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有无美中不足;自己的作文哪些地方不如人家,哪些地方又比人家写得好。这样,最容易使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同自己的写典型结合对照。较直接地发现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较快。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课外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众彩纷呈,而且思想内容深刻,有时可以是旨意深远,优美动人。深刻探讨文学作品内涵,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鼓舞他们追求新生活,热爱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学生读起来感到踏实,也就有了兴趣、勤于动笔。
2.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明确写读书笔记对于巩固记性,积累知识,提高分析能力,以及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方面所起的作用。掌握做摘录、写心得、编目录的方法,从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反复读的习惯。“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学生应时常重温旧书和笔记,日积月累,而且随知识的增长,加上智力的发展,于是,学文章、分析事理的能力也就无形中增强了。
三、拓宽课外阅读领域
(一)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多样
作为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可在学校现有的图书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文学类读物、现代读物、古代读物以及外国读物等都应包括在阅读范围内。这里有必要提出的是,读物中应包括报刊,指导学生阅读报刊非常重要。一是因为报刊等于百科全书,各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包,人们从报刊上得到的知识,可能不比在学校里得到的少多少;二是因为报刊上主要是反映当前的情况、信息。使读者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因此,我们应使报刊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
(二)通过看电视和听广播促使阅读
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正确辨别人事能力较低等客观原因以及受所学范文的“圣洁”和“完美”影响,导致了主观上沉重的心理负荷,这样常使得学生们在阅读时比较辛苦。因此,让他们通过媒体传播来追根求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虽然媒体的传播是靠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的,但为何不想想学生为电视里的人物津津乐道时,何尝不是另一种阅读?他们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声音可阅读的内容“伸发放大”。实际上,这也是综前所述基本上的升华深化,“档次”提高的阅读,是一种上升到人格意义上更深层的阅读。
总之,对于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是一项错综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本着“放风筝”的方式让他们在书海中畅游,放其飞,又拽其线,始终不脱离“课外阅读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这一宗旨。
作者简介:王妍玲,女,四川青川人,现任教于青川县马鹿乡初级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实践证明,凡是喜欢读书,书读得多的学生,语文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只注重课内,而忽略课外,功夫只用了一半。许多仁人志士,就是因为“书”而改变自己的一生从而为国家舍生取义的,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又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一个捷径。但就目前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性
许多中学生似乎是受开卷有益的影响,不分析所读内容质量的好坏,成就的高低,遇上课外的东西就读。诚然,这样的阅读远期效用是有的。但目前中学生作业的负担和应考的负担较重,升学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较大,如这样没有目的的阅读,势必会影响到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甚至完不成作业,考试成绩差。这样的阅读就起不到课外知识对课内知识的补充作用,许多时候,还会起到主次颠倒的作用。
(二)追赶时髦
时下一些中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标准,不是根据课内知识的要求,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凭时髦,社会上流行什么书他就看什么书,这周金庸的“武侠小说”,下周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再下一周读席慕蓉的诗或尤今的散文。这种学生的阅读动机并不是想从这一系列的课外读物中获取什么知识,而是显示自己的见识不落伍,行动不掉队。我并不是说这样的书我们中学生不能读,而是我们中学生的时间有限,评判标准有限,以致造成书读了不少,但语文成绩反而不好的结果。
(三)趣味主导
趣味是阅读的先导,但不是主导。依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来看,如他们的课外阅读只停留在“趣味”上,势必影响到视野的开阔,评判标准的低下,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充实自己的知识,还应该多看些科技说明文、学术论文,但这些文章大多没啥趣味。针对这三种现象,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必要的引导以致硬性规定,这样才能防止学生无目的的滥读。
二、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强化意识
说明要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必须做哪些工作,克服哪些毛病。使学生产生兴趣,心中有数,愿意配合,做起来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落到实处。
(二)逐步提出要求
要求的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紧扣教材逐步提出。循序渐进、区分主次、难易,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的扩展。
例如,根据初中各年级确立不同的课外阅读内容,阅读优秀作文。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既有本班同学的优秀作文,又有作文选上的优秀作文。读时思考人家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有无美中不足;自己的作文哪些地方不如人家,哪些地方又比人家写得好。这样,最容易使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同自己的写典型结合对照。较直接地发现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较快。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课外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众彩纷呈,而且思想内容深刻,有时可以是旨意深远,优美动人。深刻探讨文学作品内涵,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鼓舞他们追求新生活,热爱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学生读起来感到踏实,也就有了兴趣、勤于动笔。
2.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明确写读书笔记对于巩固记性,积累知识,提高分析能力,以及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方面所起的作用。掌握做摘录、写心得、编目录的方法,从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反复读的习惯。“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学生应时常重温旧书和笔记,日积月累,而且随知识的增长,加上智力的发展,于是,学文章、分析事理的能力也就无形中增强了。
三、拓宽课外阅读领域
(一)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多样
作为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可在学校现有的图书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文学类读物、现代读物、古代读物以及外国读物等都应包括在阅读范围内。这里有必要提出的是,读物中应包括报刊,指导学生阅读报刊非常重要。一是因为报刊等于百科全书,各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包,人们从报刊上得到的知识,可能不比在学校里得到的少多少;二是因为报刊上主要是反映当前的情况、信息。使读者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因此,我们应使报刊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
(二)通过看电视和听广播促使阅读
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正确辨别人事能力较低等客观原因以及受所学范文的“圣洁”和“完美”影响,导致了主观上沉重的心理负荷,这样常使得学生们在阅读时比较辛苦。因此,让他们通过媒体传播来追根求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虽然媒体的传播是靠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的,但为何不想想学生为电视里的人物津津乐道时,何尝不是另一种阅读?他们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声音可阅读的内容“伸发放大”。实际上,这也是综前所述基本上的升华深化,“档次”提高的阅读,是一种上升到人格意义上更深层的阅读。
总之,对于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是一项错综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本着“放风筝”的方式让他们在书海中畅游,放其飞,又拽其线,始终不脱离“课外阅读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这一宗旨。
作者简介:王妍玲,女,四川青川人,现任教于青川县马鹿乡初级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