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驳错误论调 反证己方观点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hine1116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的论证方式。驳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先指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驳论据,批驳对方的论据是荒谬、错误的,驳倒了论据,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驳论证,即揭示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技法探微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解析
  选段是驳斥对方的论证。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一部分所谓“中国人”的其卖国行径。首先,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缥缈、精神麻醉的路。结合鲁迅本篇的写作背景,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上层统治者,他们自欺欺人,妄图以求神拜佛掩盖他们乞求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接着,选段第三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一、二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对立的论点。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传统,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中泛滥的严重性。然后,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中国的脊梁”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所作的形象的高度评价。
  仿写
  有人会说,在当今社会,读书一点用都没有,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就业也成问题,与其这样,还不如趁早步入社会,以免一事无成。但是,“人可一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书”,这是众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对读书、学习的坚定态度。只听说卓越人物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从未耳闻卓越人物大肆鼓吹读书无用论。中国的往圣先贤们都对读书如醉如痴,是读书有用论的忠诚拥护者。假如读书无用,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达到令后人望尘莫及的思想高度的呢?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又如何能流传千古而不朽呢?读书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有用的,而且其作用是惊人的。读书无用论是站不住脚的,终将是会被追求真理的人们抛弃的。
  (湖北孝感市楚澴中学 吴登航)
  结语
  在驳论文的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分析对方的错误言论,找出其弊端及根源,选准批驳的突破口,或驳论点,或驳论据,或驳论证;二是要根据需要,用确凿的事实或道理作为反驳的依据;三是以批驳为主,但要破中有立,提出正确的观点。
  技巧延伸
  在国人的眼里,“垮掉”是一个不太好的词语,是跟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垮掉的一代基本上被视为不健康、没有出息的一代。而國家民族的前途与希望都要寄托在青年人身上,“80后”垮掉了,国家民族的前景岂不堪忧?
  真是这样吗?时间再往前推十年,我记得那时很多年纪稍长的人也对“70后”意见很大,忧心在怀,也有反感,甚至到了“不与70后交朋友”的地步,他们眼里“70后”一代显然也是垮掉的一代。可是现在是较少人担忧“70后”了,是不是他们已经垮得无可救药了?我看不是的,70后现在大展身手,在各行各业都有挑大梁的。还有,我们的爷爷辈对我们的父辈估计也是大失所望的,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在文革里为所欲为,内心里是否也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从他们身上看不到明天的希望?
  我从来也不认为有垮掉的一代,没有哪一代是垮掉的,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历史使命,每一代主观上都努力振兴我们的民族,我只能说我更喜欢哪一代人,而不是自大到妄说哪一代人不行。如果非要说有垮掉的一代,我看魏晋时代的名士们才是真正垮掉的一代,放浪行骸。可是很显然,那一代又是人性得以最大程度张扬的一代。如果说人性张扬就是垮掉,那么垮掉就不该是件坏事。
  在说垮掉的一代时,我们常常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很多时候,我们说某一代人垮掉,并不是用观其一生的视角,而是截取他青春年少的那一段来说事。这样与其说是一代人的垮掉,不如说是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特性。青春年少时精力过剩,要充分释放,而这个时候,恰巧社会的宽容度相对较高,伸展的空间很大,于是很多逾出常轨的事情就做出来了,比如现在的“80后”,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这在他们的父辈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不可理喻的。
  长辈看不习惯了,就说他们垮掉了。其实,过了这个时期,就像是退潮后的平静,一切恢复过来,也就无所谓垮掉不垮掉了。在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时,我想更多地忽视了这样一种生理现象,或者说把一种生理现象夸大成社会现象,甚至夸大为社会危害。
  依此看,“垮掉的一代”正与循规蹈矩的一代相对,社会的进步需要垮掉的一代来推动,而不是循规蹈矩的一代。正如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进步也需要付出代价,如果一代人要为之付出代价,这代价恐怕就是“垮掉”。
  ——《80后真是垮掉的一代吗》(廖保平)片段
  解析
  这篇驳论文层层剥笋,先设立一个“靶子”,然后剥去重重表象,拨开层层疑云,逐渐显露出事情的真相和本质。作者先亮出“80后垮掉了”的错误论调,既而层层批驳:“70后”没有垮掉,此为一层;“父辈”没有垮掉,此为二层;“魏晋时代的名士们”没有垮掉,此为三层;过了叛逆期,“就像是退潮后的平静,一切恢复过来,也就无所谓垮掉不垮掉了”,此为四层。如此层层批驳,最终除去迷雾,显露本质:“垮掉的一代”胜于“循规蹈矩的一代”,社会的进步需要“垮掉的一代”来推动。
其他文献
文题展示  1.从学过的小说里选择一篇,尝试缩写,300字左右。  2.从学过的议论性文章里选择一篇,缩写为200字左右的短文。  3.班上要编写一本“班级读书档案”,邀请同学用缩写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此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思路指引  缩写,是对原文的压缩,是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长文章缩成短文章的一种写作形式。学习缩写,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理解能力、
期刊
我和父母、两个姐姐一起住在哈佛尔,家里经济十分拮据。那个时候,每到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散步,期待能与于勒相遇。他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于勒,是父亲的弟弟。他年轻时行为不正,将钱财挥霍一空。后来,人们打发他到美洲去。不久后,于勒就來信说赚了钱。他一下子成了父母口中正直、有良心的人。  十年之久,再也没有于勒的消息。那个时候,有个公务员在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之后,终于决定和二姐结婚。他们举行婚礼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練习
期刊
不知怎的,从小到大我就倍受老师恩宠。每次考试后,老师都会给我换座位,每次的同桌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以至于让我有点自卑,直到步入初中。  初中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很想借此机会,改变自己。反正老师同学们也不认识我,只要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能成为好学生并不难,这样想着,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努力。  第一次考试成绩公布,我破天荒地考了全班第四。要知道,小学时的我从没进过前十名。老师按成绩重新
期刊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家里、在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怎样。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亲人都不了解,或者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他们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会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有教养的人需要优雅风度。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即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
期刊
编辑寄语  《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新学期刚刚开始,正是制订计划的时候,同学们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呢?本学期,学习上有什么目标?生活上又有什么想做的呢?这些目标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不妨拿出日历,为每周、每日做一份计划吧。可以将计划与同学、老师分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自己的计划。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同学们都
期刊
导语  在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观点的揭示和材料的组织。典范的议论文应该结构完整,论证严密,逻辑性强。作者通过严密的论证过程,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无形中植入读者的头脑,读罢文章,读者会对观点表示信服,同时,也感慨于作者论证思路严密,议论语言生动凝练,这才是一篇好的议论文所要达到的效果。  技法探微  解析  《怀疑与学问》开篇引用名言,并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学者
期刊
午饭后,我来到二楼阳台乘凉,躺在沙发上,悠闲地数着天边的云,一片、两片……夏日炎炎,热气从四面八方涌来,天地闷热如同蒸笼,我心中也因此变得焦躁不安。①忽然,太阳被云遮住了,本来洁白的云染上了愈来愈浓重的墨色。热气渐渐消散了,一阵微风不知从何处而来,吹动了我家后院的丝瓜叶,叶片随风摆动,发出簌簌声响,惊动了丝瓜架上歇脚的麻雀,麻雀们叽叽喳喳地展开了翅膀,身影在风中远去。刚刚艳阳高照、闷热得几乎令人窒
期刊
心田之上,挂着一幅幅画卷。  孤独,是心田上的一抹光彩。贝多芬在钢琴前弹奏起铿锵的《命运交响曲》时,他曾孤独过;鲁迅在黑暗中点亮灯火奋笔疾书时,他曾孤独过;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独自搭起木屋时,他也曾孤独过……在孤独中,他们忘记了身躯的疲惫,忘记了生活的沉重,忘记了社会的纷扰,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现实中没有的美好。曾读过这么一句话:“在我的生命中,有些地方是空白和闲静的。我忙碌的日子,便在那里找到了阳光和
期刊
“《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这是清代学者张书绅对《西游记》一书的高度评价。到了近代,鲁迅先生评价《西游记》称:“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由此可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确实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没落的书香世家。他自幼敏慧好学,博览群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可他生活在弘治到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