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当的拓展延伸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能力。根据新课标精神,数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模式,其重点由教师为中心转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其中“拓展延伸”一环更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深化,如何有效地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拓展教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拓展教学的内容
在数学的拓展教学中,它的内容如何确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所实施的拓展教学的内容应进行合理筛选。
1.具有生活性的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的理念。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生而言,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样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容易理解,促使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就拓展训练的内容,如果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那么学习将是无意义、无兴趣、无热情的被动学习。
例如“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传统的巩固练习是根据数据进行有关表面积的计算,仅仅着眼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而我却设计了“做粉笔盒给老师”的实践活动: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做一个深为5厘米的粉笔盒送给学校的老师。制作粉笔盒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充分调用数学知识储备,更要创造性地运用。具体做法也不再局限于一种,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以下几种制作方法,分别介绍如下:第一种:30×10×5=1500(立方厘米);第二种:35×10×5=1750(立方厘米);第三种:20×20×5=2000(立方厘米)。以上三种不同的方法制作得都是符合条件要求的粉笔盒。特别是第二、第三种方法,材料的利用率达到100%,同时也得出了当盒底为正方形时容积最大。这样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了创造的乐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比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校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分数可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实物。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2.富有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内容。数学知识的拓展训练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其组织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应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让学生去“做科学”,而不是靠教师“讲科学”。要做到这一点,拓展训练的内容必须是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运用多种的学习方法所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对新知强烈需求的基础上。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相遇应用题后,我曾给学生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乙地开来的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算一算这两辆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
题目出示后,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针对学生的不断假说,我组织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1)学生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知道是或不是,请说明理由。
(2)(上述要求提出以后,多数同学不知从哪里开始进行讨论,说明学生上面的回答仅仅是猜测而已。)这时我就让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两车是同时出发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3)组织学生继续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讨论。
(4)反馈学生的讨论情况。(如果两车是同时出发的,会产生哪几种结果。)
(5)你们能否通过计算,来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对的还是错的。(组织学生计算,并结合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对问题的思考过程。)
(6)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反馈思考过程。
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结果,而且还能分析上述的思维过程,就是要学生弄清并记住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怎样得出结论的。让學生自己对自己提出的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得出结论,使学生把原来所学的关于“相遇应用题”知识很好地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巩固和深化了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迁移能力。
二、灵活安排拓展教学的组织形式
拓展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合适的组织形式。
1.个人自主探索。这是由学生的个体性所决定的。如果让学生以个体为学习单位,那么学生就会有很多时间,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学习的,课间、中午、晚上,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时间。对老师给出的问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思考、探索。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智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2.集体交流研讨。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对某些需要讨论的问题作相互的切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上。小组合作交流,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答案,需要不断地相互交流信息,不断地判断各种信息的正误,并寻求不同的理由,确认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答案。学生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判断、分析与筛取中提高学习能力的。
3.寻求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某个阶段遇到了困难,老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具体的讨论交流过程中,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学生在接受肯定(或否定)的同时,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教师对学生的恰到好处的、不失时机的帮助,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研究学习的效果。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进行拓展教学正是秉承了这种教学理念,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更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转变不仅是靠教师单纯的技巧和手段的转变,更是理念、情感的转变以及教师学养和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地提升数学教学的境界。
一、合理选择拓展教学的内容
在数学的拓展教学中,它的内容如何确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所实施的拓展教学的内容应进行合理筛选。
1.具有生活性的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的理念。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生而言,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样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容易理解,促使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就拓展训练的内容,如果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那么学习将是无意义、无兴趣、无热情的被动学习。
例如“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传统的巩固练习是根据数据进行有关表面积的计算,仅仅着眼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而我却设计了“做粉笔盒给老师”的实践活动: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做一个深为5厘米的粉笔盒送给学校的老师。制作粉笔盒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充分调用数学知识储备,更要创造性地运用。具体做法也不再局限于一种,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以下几种制作方法,分别介绍如下:第一种:30×10×5=1500(立方厘米);第二种:35×10×5=1750(立方厘米);第三种:20×20×5=2000(立方厘米)。以上三种不同的方法制作得都是符合条件要求的粉笔盒。特别是第二、第三种方法,材料的利用率达到100%,同时也得出了当盒底为正方形时容积最大。这样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了创造的乐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比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校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分数可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实物。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2.富有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内容。数学知识的拓展训练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其组织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应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让学生去“做科学”,而不是靠教师“讲科学”。要做到这一点,拓展训练的内容必须是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运用多种的学习方法所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对新知强烈需求的基础上。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相遇应用题后,我曾给学生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乙地开来的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算一算这两辆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
题目出示后,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针对学生的不断假说,我组织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1)学生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知道是或不是,请说明理由。
(2)(上述要求提出以后,多数同学不知从哪里开始进行讨论,说明学生上面的回答仅仅是猜测而已。)这时我就让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两车是同时出发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3)组织学生继续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讨论。
(4)反馈学生的讨论情况。(如果两车是同时出发的,会产生哪几种结果。)
(5)你们能否通过计算,来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对的还是错的。(组织学生计算,并结合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对问题的思考过程。)
(6)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反馈思考过程。
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结果,而且还能分析上述的思维过程,就是要学生弄清并记住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怎样得出结论的。让學生自己对自己提出的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得出结论,使学生把原来所学的关于“相遇应用题”知识很好地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巩固和深化了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迁移能力。
二、灵活安排拓展教学的组织形式
拓展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合适的组织形式。
1.个人自主探索。这是由学生的个体性所决定的。如果让学生以个体为学习单位,那么学生就会有很多时间,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学习的,课间、中午、晚上,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时间。对老师给出的问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思考、探索。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智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2.集体交流研讨。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对某些需要讨论的问题作相互的切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上。小组合作交流,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答案,需要不断地相互交流信息,不断地判断各种信息的正误,并寻求不同的理由,确认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答案。学生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判断、分析与筛取中提高学习能力的。
3.寻求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某个阶段遇到了困难,老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具体的讨论交流过程中,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学生在接受肯定(或否定)的同时,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教师对学生的恰到好处的、不失时机的帮助,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研究学习的效果。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进行拓展教学正是秉承了这种教学理念,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更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转变不仅是靠教师单纯的技巧和手段的转变,更是理念、情感的转变以及教师学养和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地提升数学教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