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的一些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必修课程共7个学习任务群,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非常具有现代意义的一个学习任务群,对多媒体社会背景下学生阅读与交流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早已突破传统单一的纸媒传播方式,进入了多媒介传播时代。除了传统的纸媒外,还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介。具体而言,电视媒介有电影、综艺节目等媒介传播方式,网络媒介有微信、微博等媒介传播方式。当代人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可以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的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要求。
   二、研究目的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这是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给出的定义。
   笔者在组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时,力求让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形成批判性思维;获得生命的感发,得到精神的提升。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具体策略
   鉴于媒介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针对不同媒介的特点,笔者制定了不同的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所需的各种能力。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的是关于电视综艺节目和电影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策略。
   (一)《一本好书》,巧借经典片段引读,用问题带动学生抓住作品旨要
   《一本好书》是前不久央视热播的一档场景式读书节目。该节目用12期还原了11本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通过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了书中情节。经典场景的展现呈现了书中的主要情节,让学生了解了故事梗概,是一种较好的跨媒介阅读的方式。除了了解故事基本情节外,笔者认为观看这档节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抓住作品的旨要,展开深入地思考和探究,获得一些厚重的东西。于是,笔者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本好书》这档节目,以便迅速地抓住文学作品向我们传递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情感。在观看第一期节目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前,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月亮”和“六便士”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2.主人公为什么从理性节奏的生活中走向另一个极端?
   3.主人公为什么要逃离欧洲社会到荒岛去?
   4.小说中“我”的作用是什么?
   5.你怎样看待荷兰画家斯特罗夫?
   在笔者问题的引读下,学生观看了节目,并各抒己见写下了对作品、对人物的看法。 学生们的回答可以说精彩纷呈。针对问题2,学生写道:“他的内心有着一个天才的理想,他选择逃离,逃离平庸而无从释放自己的生活。”“思特里克兰德明白了人生的目标与意义,拒绝世俗生活,义无反顾踏上追梦之旅,寻找自己生命的本真。”“他唯一遵从的是潜藏于自己体内的冲撞的蛮力和野性。他更接近于一种纯粹的身心世界。逃离理性的桎梏,他那些看似疯狂堕落的行为,恰恰是他复归本真的体现,他的天性和本心在这出离世俗的疯癫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针对问题3,学生写道:“文明社会是世俗的,处于其中,必然受其影响,无法真正获得心灵的解脱。”“欧洲文明社会太虚伪浮躁,纯粹的艺术无法在此生根发芽,因此他决定逃离,逃到清净的地方,完成自我救赎。”“绘画于他而言,是一种表达和创造美与痛苦的过程,欧洲文明社会中平淡安逸的氛围让他无法触碰到美的高度。同时,绘画于他而言,也是精神的载体和灵魂的绳梯,借此他得以逃离束缚,得到释放,进而前往追求一方净土。”
   观看这档节目,并且通过老师问题的引读,学生一下就抓住了节目中经典场景呈现的要义,了解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叙事方式,抓住了作品传达的主要思想,深入理解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并能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自己的有见地的评价。
   (二)《奇葩说》,利用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
   《奇葩说》这档综艺节目以“说话”为主,它的呈现方式虽然较为特别,但总体而言仍是一档辩论类节目。《奇葩说》辩题的选择既包括社会热点话题、伦理问题、爱情问题,也包括“烧脑”问题等。虽然节目带有一丝娱乐色彩、较为活泼,摆脱了传统辩论严肃刻板的氛围,但节目中正反双方的辩论有理有据,不失严密的逻辑。论辩双方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懂得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论辩角度,辩论有较强的条理性,体现出了强大的理性思辨能力。让学生观看《奇葩说》不仅能够学习到论辩的方式,更能够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维,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跨媒介阅读的方式。笔者认为在学生观看节目受到启发后,让学生根据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更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品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
   比如在观看了《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这期节目后,笔者就利用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写下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受到论辩双方的启发,不仅能立足于辩手的观点和逻辑,更能够高于辩手的观点和思考,做出了非常精彩的论述。有学生这样写道:“‘键盘侠’是一个很矛盾的概念,一方面他们惩恶扬善,扶持正义;另一方面他们‘大放厥词’,却又不承担自己言论的责任。我的观点是:在法律限度内做一个理性的键盤侠。人们总是低估了言论的杀伤力,忽视了语言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键盘侠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尽情享受这言论自由的权利时,却丝毫不曾考虑过自己的言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虽然提倡呼吁言论自由,但网络不是乌托邦。我们处于法制化的社会,凡是均应置于法律之下。键盘侠在行驶自己法定的权益时,也应该履行自己法定的义务。感性之余,社会的秩序是要靠理性来维护的。”还有学生对“键盘侠”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辨析:“从表现上看,所谓‘键盘侠’即在网络上义愤填膺,锄强扶弱的人群,但如果从本质上看,‘键盘侠’还须分为三种,无立场无实践的跟风者、有立场无实践的真‘键盘侠’,以及有立场敢作敢为的真侠客。”
   观看《奇葩说》,启发了学生的思考;进一步讨论交流,让学生更会思考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三)影视鉴赏,进行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感发
   影视鉴赏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一种很常见且简单易操作的方式。鉴赏各种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体悟到各种不同生活经历、社会阶层人的人生感受,能够进一步反省自我,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鉴赏影视作品,尤其是鉴赏一些经典的影片,能让学生获得人文的熏陶,触发学生对生命最真实的感受。
   本学年,笔者让学生鉴赏了《入殓师》《战马》《剪刀手爱德华》《忠犬八公》《白日梦想家》等经典影片。学生由此感受到了课堂之外的真实的生活,激发了对生活、对生命最真切的感受。一位学生在观看了《入殓师》后,深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电影传达给我最多的,还是关于‘生与死’的感悟。人生接来送往,都是心的洗礼,对待死的敬意,又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我们更应用死亡来寻觅生命之光,珍惜生命,活在当下。电影中的NK舍长说‘活着,就要吃美味’,这是对珍惜当下最好的解释。‘死不过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通往下一程’,这也告诉我们无需忌惮死亡,我们更应向死而生。”
   影视鉴赏这样一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的熏陶,让学生经历了心的洗礼,获得了生命的感发。
   四、总结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始终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相信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提升思维能力、获得精神感发的教学策略会是适应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运用所学鉴赏知识对相关传统节日诗歌进行鉴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风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创意   近年来,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各色的西方节日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苦人”形象   2.领悟主题,感知笑与零度叙事中的残酷   3.拓展阅读,体会鲁迅作品的时代超越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渺小与记忆——梳理课文情节   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曾经回忆,在先生所有的小说创作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但当我们预习过《孔乙己》这篇小说会发现,孔乙己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绰号。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渺小到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
章桂周,安徽省舒城中学教师。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中学语文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解读文章如过江之鲫,但多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传统要素入手,多为文本细读,争论一词一物之胜。即使少数论文引进了西方的叙事学理论,也多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角度来谈,而鲜见谈论叙事结构的。叙事结构是指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原则,是整个叙事学的重镇,也可以说是叙事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笔者不揣冒昧,欲以《
“如果完全不學习现代派小说,就会使我们的中学生孤陋寡闻,闭目塞听,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打开心胸,去接纳现代派小说,以扩展审美视察,增长审美经验。”[1]面对激情的呼唤,现代派小说自2000年大张旗鼓地进入了高中语文教学平台,可一直面临的却是尴尬的处境:“老师不教,学生不学,高考不考”[2]。  没有人会否认包括现代派小说在内的现代派文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没有人会否认其在学习实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值得关注的是,全国11道作文题,有10道是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其中全国卷3道加上全国新高考卷2道全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自2015年应运而生,经过5年探索历程,2020年已经出现一统天下的局面。展望未来,这种题型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方向。  下面笔者以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题型特点以及今年高考命题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曹荐科,浙江省庆元县濛洲高级中学教师。  所谓诗性语文,就是以诗意情景、诗情表达、诗性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诗性感觉,让诗意与诗情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地流露与呈现,以“浸润”与“体验”为特征,涵盖言语、文化、审美三个层面,在创设情境中营造诗意氛围,在言语表达中激发课堂诗情,在浸润体验中追寻语文诗意的语文教学理念。  诗歌的本质属性就是诗性,而诗性回归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符合语文学科本质的。以诗性引导创
“友好容易理解难”是日本著名学者竹内实先生的一句名言。1975年竹内实先生在《日本和中国的接触与交流——以历史为鉴》一文中就指出:“友好这个词,说起来确实是并不怎么费力气的”,“如互相派遣代表团,举行宴会、握手、表达亲切之情等等,在那种种热烈的气氛中,其中难免虚假的应酬。”因此“理解总比友好更困难一些”。(《竹内实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5卷,第304页。以下出自该卷的引文均只标
永不过站的人    在这个城市里,有个不起眼的普通人,他每天搭乘公车,去到各种地方,从来也不会坐过站。  有时路途短,他在车上吃糖葫芦,每一站吃掉一个山楂果,最后一个山楂果吃完,他起身下车,刚好就是他要去的那一站。  有时路途更短,他走上车,开始暗暗地唱一首歌,一首歌唱完,车门咣地打开,车到站了,他下车,果然就是他要去的那一站。  有时,路途就稍微长一点,他带了书看,事先折好页,嗯,就从第七页,看
当前,群文阅读已成为语文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的“热词”。截至2020年4月,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群文阅读”和“群文阅读教学”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显示,与之相关的期刊文献超过1300篇、硕博论文超过100篇。肇始于2015年的群文阅读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热”,成为了语文界的一个现象级“事件”。这种“热”,体现在研究成果上的数量近五年来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这种“热”,也体现在研究对象分布涉及各类学校、
2016年开始,“核心素养”一词风靡中国教育界。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其中包含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同时也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   众多专家学者、一线任课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大都把关注点放在爱国、敬业、求实、求真、宽容、感恩、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