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在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十分注重社会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者们在长时间的革命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批判、继承、发展、创新而形成的。它的内容丰富且生动,并始终以最广大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思想的总基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及当前中国舆论工作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舆论,基本观点
对于处于社会中的人来说,舆论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舆论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社会评论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总和。”1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光辉下,以实事求是和人民为先作为基本理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和丰富,对新时代下舆论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舆论思想
16世纪初期,最早提出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就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凡属认为重要的事都要提交摄护格朗特会议,由摄护格朗特通知各人所管理的住户,开会讨论,将决定报告议事会。有时问题须交全岛大会审议。”2这种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观点,使舆论成为了一种将全体公民纳入政府体系参政议政的一种手段。当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18、19世纪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注重利用报刊,将报刊作为无产阶级进行舆论宣传的工具,以圣西门、欧文、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将报刊作为舆论引导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如圣西门将舆论界定为“世界的女皇”,认为:“在任何国家都有一种力量高于政府,这就是舆论的力量。”3不得不承认,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舆论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指导意义:它认识到了舆论的本质——普通大众的普遍观点,并致力于将“取之于民”的舆论“用之于民”;同时,它也认识到了舆论载体——报纸的重要性,圣西门、傅里叶不仅通过大量著作来向公众宣传其政治愿景,同时也利用报纸来作为舆论宣传的工具,这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空想社会主义终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希冀,它的舆论观点也笼罩着理想化的特点,比如舆论监督的推行与社会实际发展水平不符、将舆论的作用过于放大等,都是其舆论思想中不成熟的部分。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主要内容
1、舆论是一种政治斗争的武器
毛泽东曾说过:“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4,“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5。因此,不论是在19世纪欧洲工人革命的斗争中,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场革命斗争中,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汇集人心、宣传其政治理念、唤醒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人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武器。
2、人民群众是社会舆论的主体
舆论,作为公众社会心理的集中表现,自然与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民作为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的创造者,是一系列社会事物的管理和监督权力,而舆论,就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形式之一;同时,舆论的就是“众人之言”,是社会大多数的公众对某一事件或某项行为发出的声音,因此,舆论和人民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指导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的指导理论。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列宁则认为,舆论可以成为监督无产阶级执政党和无产阶级执政党内部工作人员的武器,而舆论监督的主体,必须是人民群众;毛泽东认为,党的舆论工作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组织舆论进而引导舆论为革命的利益服务。这就是毛泽东舆论思想关于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7”。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力推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大众化,相继提出“三贴近”、“走转改”、“以人为本”等走进群众、贴近群众的舆论工作方式,这些源于实践又经实践检验过的工作作风,是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人民性的集中表现。
3、舆论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要注重对舆论载体的运用
舆论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中国共产党也十分注重对社会报刊的掌握,像建国前“新青年”、建国后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在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中,无产阶级的“自由报刊”理论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报纸是要慎重选择运用的重要舆论载体。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舆论的载体已不单单是报纸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互联网正在逐渐代替报纸的“社会舆论的纸币”的位子,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流通载体。
4、强调社会舆论的意识形态,坚持党对社会舆论的主导
舆论具有可导性。舆论的可导性体现在舆论的产生和传播中,在某些特殊时候,舆论引导者会刻意制造事端去引导舆论,或者在某些事情发生后,引导者会故意制造某些声音或将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更具有话题性的舆论上,从而去引导舆论的发展。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輿论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人手中将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为舆论这一特性性,使得在历次政治革命和政治斗争中,无论是革命派还是反革命派都竭尽全力的夺取舆论的制高点,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却可能成为整个战局的制胜点。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视为整个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政治生命线,也是党在开展一系列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底线,“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8对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能够“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社会公众心理,舆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政治集团有力的政治工具。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一直都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观点的梳理与总结,不仅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研究,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慰增,何得乐,阿去克,夏志厚.《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04:14卷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31页、第50页
3.王玉如.马克思主义舆论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J].黄冈师专学报,1993,(01):18-21.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版,第178页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版,第6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九页
7.高云才,《毛泽东舆论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价值》《新闻战线》,1994年第2期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8页
作者简介
万小慧(1995—),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东问题研究。单位所在省市邮编:江西南昌邮编:33010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舆论,基本观点
对于处于社会中的人来说,舆论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舆论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社会评论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总和。”1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光辉下,以实事求是和人民为先作为基本理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和丰富,对新时代下舆论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舆论思想
16世纪初期,最早提出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就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凡属认为重要的事都要提交摄护格朗特会议,由摄护格朗特通知各人所管理的住户,开会讨论,将决定报告议事会。有时问题须交全岛大会审议。”2这种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观点,使舆论成为了一种将全体公民纳入政府体系参政议政的一种手段。当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18、19世纪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注重利用报刊,将报刊作为无产阶级进行舆论宣传的工具,以圣西门、欧文、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将报刊作为舆论引导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如圣西门将舆论界定为“世界的女皇”,认为:“在任何国家都有一种力量高于政府,这就是舆论的力量。”3不得不承认,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舆论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指导意义:它认识到了舆论的本质——普通大众的普遍观点,并致力于将“取之于民”的舆论“用之于民”;同时,它也认识到了舆论载体——报纸的重要性,圣西门、傅里叶不仅通过大量著作来向公众宣传其政治愿景,同时也利用报纸来作为舆论宣传的工具,这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空想社会主义终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希冀,它的舆论观点也笼罩着理想化的特点,比如舆论监督的推行与社会实际发展水平不符、将舆论的作用过于放大等,都是其舆论思想中不成熟的部分。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主要内容
1、舆论是一种政治斗争的武器
毛泽东曾说过:“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4,“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5。因此,不论是在19世纪欧洲工人革命的斗争中,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场革命斗争中,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汇集人心、宣传其政治理念、唤醒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人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武器。
2、人民群众是社会舆论的主体
舆论,作为公众社会心理的集中表现,自然与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民作为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的创造者,是一系列社会事物的管理和监督权力,而舆论,就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形式之一;同时,舆论的就是“众人之言”,是社会大多数的公众对某一事件或某项行为发出的声音,因此,舆论和人民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指导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的指导理论。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列宁则认为,舆论可以成为监督无产阶级执政党和无产阶级执政党内部工作人员的武器,而舆论监督的主体,必须是人民群众;毛泽东认为,党的舆论工作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组织舆论进而引导舆论为革命的利益服务。这就是毛泽东舆论思想关于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7”。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力推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大众化,相继提出“三贴近”、“走转改”、“以人为本”等走进群众、贴近群众的舆论工作方式,这些源于实践又经实践检验过的工作作风,是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人民性的集中表现。
3、舆论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要注重对舆论载体的运用
舆论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中国共产党也十分注重对社会报刊的掌握,像建国前“新青年”、建国后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在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中,无产阶级的“自由报刊”理论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报纸是要慎重选择运用的重要舆论载体。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舆论的载体已不单单是报纸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互联网正在逐渐代替报纸的“社会舆论的纸币”的位子,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流通载体。
4、强调社会舆论的意识形态,坚持党对社会舆论的主导
舆论具有可导性。舆论的可导性体现在舆论的产生和传播中,在某些特殊时候,舆论引导者会刻意制造事端去引导舆论,或者在某些事情发生后,引导者会故意制造某些声音或将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更具有话题性的舆论上,从而去引导舆论的发展。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輿论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人手中将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为舆论这一特性性,使得在历次政治革命和政治斗争中,无论是革命派还是反革命派都竭尽全力的夺取舆论的制高点,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却可能成为整个战局的制胜点。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视为整个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政治生命线,也是党在开展一系列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底线,“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8对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能够“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社会公众心理,舆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政治集团有力的政治工具。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一直都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观点的梳理与总结,不仅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研究,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慰增,何得乐,阿去克,夏志厚.《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04:14卷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31页、第50页
3.王玉如.马克思主义舆论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J].黄冈师专学报,1993,(01):18-21.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版,第178页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版,第6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九页
7.高云才,《毛泽东舆论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价值》《新闻战线》,1994年第2期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8页
作者简介
万小慧(1995—),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东问题研究。单位所在省市邮编:江西南昌邮编:3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