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来源 :中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yy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其他文献
入夜的澀谷,和别的地方都不一样。要我说,白天的涩谷就是一具入眠的空壳,到了晚上,这个地方就彻底复苏了。摘下面具的人群变得生动、奔放,汇聚在一起,像是跳动的脉搏里流动的血液。  而这些人的脉搏里流动着的,无疑是酒。  我曾经是一个调酒师,通常和这些人隔着一个吧台,站在另一面。这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权力——酒好像是这个狂欢国度的通行证,而给你发这个通行证的人,正是我。  有一个女人,曾经频繁地在某一个时间
期刊
对我而言,《波斯语课》的第一个场景始于厨房外,一男一女,两位纳粹军官呼着白气,倚在加工厂的墙上抽烟,如两只灰壳的潮虫,在恶劣的气候里结伴旅行。男的说:我听说今晚有一场舞会,一起去吗?女的说:抱歉,我有其他安排了。男的问:什么安排?女的说:跟你没关系。遭拒之后,男军官显得有些局促,开始对之前的一夜情经历进行无谓的辩解——这一刻,我险些以为他们在翻拍《志明与春娇》,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情感发生的空间想象
期刊
1  大约是月亮升起来了,窗帘突然泛白了。蓝岚走到窗前,分开手臂,“哗啦”一下拉开窗帘,她没料到月亮竟然这样亮,像是一个火车头开着车灯停在窗外,马上就要开过来的样子,她被照得定住了,只来得及下意识地伸手挡一下眼睛。等到适应了那光亮,她猛地把窗户向外推开,带点回击的意思,月亮遭此一袭,似乎没那么亮了。定下神的一瞬间,就看到远处的山黑魆魆的,山脊上的树木毛刺刺的,月光给它们剪影。山上传来笑声和歌声,空
期刊
到家已近午夜,莫名無法平复心情,也不是躁动,就像心脏被石头死死压住,眼睛被一块黑布严严实实蒙住。无所事事去便利店买了包烟,尽管并不会抽。在那些黄黄绿绿的烟盒包装里,挑了一盒蓝色的,走到便利店外的秋夜中。街对面一对小情侣沉默对峙着,在为什么事儿争执不下,恰好陷入目光拔河的短暂均衡时刻。我折回去,问店员要了个火机,他目光抬起又顺势向对街方向挥动几下,他的脸在灯下晃动如一面白皙的小旗,示意我去看我刚刚看
期刊
A  嚼褪黑素软糖时,舌尖突然触碰到了一颗芝麻。  一颗躲开了一晚上的唇枪舌战、一次刻意的呕吐和延绵二十公里的无差别想念的黑芝麻。黑色不是舌尖辨认出来的,而是记忆记得的:客户点的寿司端上来后,他已经喝多了,清酒太上头,他看着密密麻麻的黑芝麻和白米饭,海苔上密密麻麻的黑绿色无序纹理,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很小,像一颗航空母舰上被旋紧在接缝的黑色铆钉。他就在那个时刻产生了呕吐的执念。必须在这个该死的难搞的客
期刊
如果不是偶然看到石黑一雄早期的短篇小说《中毒》,在那个百无聊赖的周六下午,在那本《世界文学》杂志上,看到以少年口吻写下的那些平静得近乎冷酷的日记,我可能会一直错过石黑一雄。  实际上早在2003年,我就看到了他的成名作《长日将尽》。过于缓慢的节奏,英国管家琐碎乏味的生活,让我没有熬过五十页就放弃了。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得布克奖,甚至觉得把石黑一雄跟V.S.奈保尔和萨尔曼·拉什迪并列为“英国文坛移民三
期刊
娜娜想要买一只穿着今年时兴的欧洲“挤奶女工”式粉色格子裙、风格“田园俏皮”的棕色毛绒熊,想了两天,又放弃了。实在要买也买得起,但这个标价也太贵了,就两个手掌并起来那么大的一个熊。上一次明确地作一笔奢侈的消费是去年秋天,报名参加了一个旅行团去阿根廷,二十个人的小团,两万八千块,娜娜有生以来最奢侈的一次性消费。提前三个月“早鸟”报名减去一千二百,再买一份保险,总共交了两万七千整。当时报这个团,是预期年
期刊
当然,所有人都是喜欢下班的,但是对于鹿琪来说,他曾经觉得上班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了下班。  鹿琪的工作有点特殊,他在一个小型的驻场剧团里面当演员,那是一出只有三个男演员出演的小舞台剧,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讨巧可爱的人设,角色之间时不时还有一些说不明白的情愫互相萦绕,久而久之这群男孩子都有了各自的狂热粉丝。每天晚上,有一群固定的年轻女孩儿来剧场里看他们,她们并不一定多欣赏这出戏的剧情和他们的演技,反而
期刊
在大城市生活的三十几年里,何安易有两次与月亮有关的深刻记忆。  一次是四五岁的中秋夜,她和妈妈坐在爸爸“老坦克”的一前一后,像搭着艘小船拐过新村的花园。母女俩一起哼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空气里充满桂花的甜香。  一次是三十岁。何安易接到电话赶去医院。父亲躺在急诊室里,一身刺鼻酒气。也就是从那天起,父亲像是变了个人,性情易怒得让人退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滴酒不沾的他喝了那么多,直到现在还是
期刊
2009年,刚去西班牙读书不久的我接受翻译《告密者》中文版的邀约时,盯着封面上“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这个陌生的名字,内心一片茫然——尽管拉美文学在中国读者中向来具有吸引力,“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术语,我们也耳熟能详,然而当面对巴斯克斯以及他这一代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世纪才崭露头角的拉美小说家时,我们总不免流露一丝犹豫和好奇:与前辈作家相比,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2014年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