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揭晓 等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揭晓
  为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文化部揭晓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据介绍,该标识是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向海内外征集的,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启用后,将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文化部将专门制定相关规定,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
  
  西安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的整体申遗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市在6月9日落幕的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上建议,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西安市有关负责人在论坛上建议,以中国为发起国,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对丝绸之路全线遗址进行全面考察论证,安全完整、科学系统、认真地筛选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并按计划以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工作。据了解,西安市在推动“丝绸之路”整体申遗的同时,也在积极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小浪底再现“巨龙腾飞”黄河第五次调水调沙开始
  2006年6月15日,黄河小浪底再现“巨龙腾飞”盛景,黄河第五次调水调沙正式开始。当日9时,黄河小浪底大坝多个明流洞、排沙洞同时开启,放水量达到每秒3 500立方米,形成壮丽的巨瀑景观。此后每秒3 000多立方米的泄流量将一直持续到6月底,因此从15日到30日,才是观“瀑”的好时机。依托此次调水调沙举办的2006年中国黄河小浪底观瀑节也将于18日拉开序幕。
  
  甘肃惊现距今约200万年的副长吻猴头骨化石
  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发现的一块灵长类动物猴头骨化石,日前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有关专家研究鉴定,为国内惟一现存的副长吻猴头骨化石,给它新定名为“甘肃副长吻猴”,是研究中国第四纪初期古动物、古地理和古气候的重要资料。据专家介绍,甘肃副长吻猴生存的时代属于第四纪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从东乡化石标本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的龙担区域,已从茂密的森林变为稀疏的草原,气候已从多雨炎热转变为寒冷干燥,这类猴是一种为适应当时的气候环境,向摄食比较干硬食物方向转化的猴类。
  
  
  
  甘肃启动境内长城资源调查
  基于2005年启动的“长城保护工程”以甘肃、河北两省为试点,更为了摸清家底,建立科学、准确、翔实的档案,为长城的研究、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甘肃省于近日启动了境内长城资源调查,并将临洮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玉门市境内的汉长城和山丹县境内的明长城确定为此次长城资源调查的主要对象。甘肃省文物局透露,本次调查将针对境内长城主体及沿线的烽燧、亭候、城障、关隘等和与长城及其附属建筑有关的遗迹、遗物,包括地上和地下遗迹现象和文化遗存,掌握其地理位置、走向、历史沿革、建筑方法等内容。
  
  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7月3日于甘肃天水举行
   由甘肃省政府主办的2006(丙戌)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7月3日将在天水举行。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境内及周围分布着众多与伏羲、女娲有关的人文遗址、遗迹。公祭伏羲大典,是四海华人同祭人文始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海内外华人联络与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一次盛会。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6月13日在兰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公祭伏羲大典的相关事宜。公祭伏羲大典因严谨的祭祀程序,庄严肃穆的氛围,独特的民俗展示,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甘肃疏勒河工程生态效应凸现
  2006年6月12日,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在玉门市花海总干举行向该市干海子自然保护区输生态水仪式。这次计划向花海调水9 000万立方米,其中,向玉门干海子输生态水3 000万立方米,夏季输水1 600万立方米,逐步改善干海子候鸟保护区生态环境,再现昔日“碧波荡漾,候鸟飞翔”的美丽景象。这是继前不久甘肃省疏管局在双塔水库向下游输生态水后,又一次大的输水工程。地处石油河下游的玉门市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由于上游灌溉面积的增加,下游进入花海盆地的水量减少,地表水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量开采,使干海子候鸟保护区成为干海。为了遏制盆地内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增强干海子候鸟保护区的自我修复能力,2006年,在“保证输水工程安全运行、服务灌区人民”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加强给干海子输水。向生态输水,既保证了花海盆地内人工林地、草地的正常生长,又使地下水得到了适当的补充,更可喜的是干涸了数年的干海子,经过近几年的输水,现已恢复了一部分水域。
  
  拉萨启动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为使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周边环境符合保护和旅游环境建设的要求,突出布达拉宫这一西藏标志性古建筑,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已于5月启动。此项工程共投资8 000多万元,改造项目包括水系、转经道、绿化、道路、停车场等。同时,将拆除宗角禄康公园周边部分遮挡视线的建筑。
其他文献
  
期刊
受酒泉市旅游局委托,我们几次三番到酒泉,希望能给酒泉市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一个有新意的整合开发方案来。每次去都是三伏天,酒泉的地气高得骇人。  第一次绕着整个酒泉市区转了一天,有些失望。老市区内历史古建筑尚存多处,但都是零星分布,淹没在新建的高楼大厦之中,显得那么孤立和单薄。这一两年,西汉胜迹成了酒泉市区惟一可以拿得出来的旅游景点,鼓楼因为失修多年而关闭,被炒闹得很厉害的西凉王墓还未打造成景区,在
期刊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之一,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唐代高僧释道世的《法苑珠林》记载:“晋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渡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泰始年之所立也’。”这是炳灵寺在史书中有确切纪年的最早记载。保存在炳灵寺的169窟北壁6龛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是迄今国内石窟中发现的保存最早的纪年题
期刊
1.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艺术宝库是莫高窟。  2.世界上自然形成的最长的巨型睡佛在敦煌,长达2200米。  3.大漠奇观——敦煌鸣沙山,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这样巨大的鸣沙区,可谓世界之最。  4.世界奇观——月牙泉,是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5.世界上只有两尊象牙佛,其中一尊就在瓜州榆林窟内。  6.世界上独一无二、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夜光杯,产于酒泉,驰名中外。
期刊
酒泉,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当代中国西部正在崛起的城市。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和浩瀚无边的茫茫戈壁,水草丰茂的绿洲和肥沃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厚的文化积淀,共同构筑了这雄浑、美丽的西部之都。中国石油工业从这里崛起,“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在这里腾飞,飞天艺术的故乡——敦煌莫高窟享誉世界,闻名遐迩。  随着酒泉市工业园区及新城区的逐步建设和完善,给新酒泉注满了无限生机。尤其是酒泉世纪广场的投入使用
期刊
  
期刊
近年来,兰州铁路局兰州车站、兰州客运段、银川客运段等窗口单位,紧跟当前客运发展水平和旅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法和服务内容,面对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努力为广大旅客提供优质服务,保证走得舒心、玩得开心、坐车安心,以优质的服务和诚信成为全路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兰州车部地处西北铁路枢纽,连接陇海、包兰、兰青、兰新四条铁路干线,是西北路网中的一等客运站,也是兰州铁路局精神文明建设
期刊
编者按:一直以来,兵马俑被人们认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随后,自兵马俑被发现就一直主持考古发掘达数十年之久、被誉为秦始皇兵马俑之父的“国宝级”老专家袁仲一,对此予以一一辩驳,形成了让国内外学人大开眼界的学术争鸣大观。本刊根据互联网信息对这场争论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197
期刊
现在喜好书画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可算作其中一员,对杨志印的画我十分喜爱,因此我想用一个非专业的普通观众的眼光,谈一些我的粗浅看法。  杨志印先生的画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点:  一是和谐之美。细细品读杨先生的画作,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的构思到意境的展开以及情趣、风格、笔墨色彩的运用,画面人和物的安排,远近疏密的关系等,无不体现出一种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和谐统一。  看杨志印先生的画作,会把人带入
期刊
丝绸之路将多国联合申遗  从中国出发、全长7000多公里、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代大通道——丝绸之路,于8月掀开了多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崭新一页。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等丝绸之路亚欧沿线国家的代表于8月2日和中国的代表一起汇聚在新疆吐鲁番,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代表们最终将形成共同行动纲领,这标志着丝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