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铁道行业标准《铁路车机联控作业》

来源 :铁道技术监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机联控是车务、机务等行车有关人员提示行车安全信息、确认行车要求的互控方式.为满足现场作业实际需求,制定TB/T 30003—2020《铁路车机联控作业》.介绍标准制定背景、制定原则、主要技术内容,以便标准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TB/T 30003—2020.
其他文献
铁路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是服务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重要力量,其改革发展事关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大局稳定.针对铁路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在国家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监管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面临的巨大考验和机遇,以及形势政策变化开展研究.分析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政策对铁路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影响.结合铁路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现状,提出铁路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改革发展思路.
为解决石砟漏斗车中门卸砟易在轨道中间形成堆砟的难题,设计卸货门开度调控装置.介绍卸货门开度调控装置设计目标和思路,详细论述其结构设计、工作原理和参数计算,总结技术特点,并开展卸货门开度与调控标记匹配性和卸货试验.试验证明,在车辆运行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卸货门开度调控装置可以对中间和两侧卸货门单位时间内卸砟量进行控制,有效提高线路铺设石砟效率和卸砟作业安全,满足设计要求.
分析车轮磨耗,预测车轮寿命,对降低车辆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地铁2号线拖车车轮为例,比较传统方法和数据拟合方法确定磨耗量的差异.数据拟合方法通过窗函数滤掉偶然录入错误数据,用中值滤波器剔除不满足要求的数据,对预处理后的轮径值进行线性拟合,得到轮径与运行里程线性拟合方程,线性拟合方程斜率即车轮磨耗量.传统分析方法采用大约相距1年的2次轮径测量数据,求车轮年平均磨耗,其准确性受2次测量值准确性与测量时间间隔的影响较大,预测车轮寿命偏差较大.数据拟合方法考虑的轮径数据更多,相邻轮径数据时间间隔更短,得出的
针对道岔状态不良,通过建立涵盖道岔全生命周期的故障树模型,计算最小割集、顶事件概率和基本事件的临界重要度,对道岔状态不良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围绕风险控制的消除、预防、减轻后果、事故应急4个方面,研究提出8项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建立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矩阵,来评价措施有效性.结果表明,道岔状态不良属于风险程度较高的危害事件,在实施相应控制措施后,能够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
地铁车辆结构形式和功能配置的多样化,给地铁列车互联互通带来一定困难.针对目前我国地铁车辆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多样性开展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修改完善当前地铁车辆技术条件,编制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4种车型技术规格书.分析技术规格书中车体技术条件与既有地铁列车执行标准及规范的主要差异,为标准化地铁列车研制项目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提供参考.
为了降低地铁车辆客室照明系统能耗,设计基于自动调光的节能控制方案.介绍控制方案要求、原理和控制电路.阐述控制方案的硬软件结构及其功能.结合某城市地铁4号线运营实际,统计客室照明系统电能消耗,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控制方案后,客室照明系统电能节约达30%,节能效果显著.控制方案为后续地铁车辆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为了降低地铁车辆电子地图控制板检测难度、提高检测效率,提出一套系统的检测方法.首先,按照配置检测资源、绘制图纸和检查外观的步骤,做好检测前准备工作.然后,按照电源电路、通信电路、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驱动电路的顺序检测电子地图控制板,便于快速查找故障,准确定位故障点.这种检测方法对于其他类型集成电路板检测也具有借鉴意义.
针对现场参照物调节法和对比试块调节法存在不能不断合理调节各通道灵敏度,以及探伤仪对小尺寸钢轨缺陷检出能力低的问题,分析、研究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探伤质量影响因素,提出采用20%林状回波调节法调整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灵敏度.介绍20%林状回波调节法调整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灵敏度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经现场验证,该方法能够提升钢轨缺陷检出能力,符合TB/T 2340—2012《钢轨超声波探伤仪》中关于钢轨缺陷检出能力的规定,提高钢轨超声波探伤质量.
由于传统机车配重调整方法用的配重铁重量只能估算、生产周期长、重量比较大,不仅不精确、灵活性差,而且调整过程非常繁琐.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一种铁路机车配重精准调整方法.详细介绍配重精准调整流程、配重理论重量计算方法、配重装置结构、单元砝码数量确定方法.采用配重精准调整方法可以灵活、快速、准确地调整机车配重.
实验室内部质量监控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归一化误差(|En|值)法、z比分法和t检验法.针对电气检测中最常用的电压检测,分别采用3种评价方法分析检测结果,探讨3种方法的差异和适用范围.结果显示,3种方法对此次比对结果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样品特点和比对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