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者无畏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为了理想不懈追求
  为了准备将于2010年3月份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武术节”。这一段时间的训练在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然而,训练过程中总是遭受着机械滞缓等弊病无休止的困扰
  今天上午10时许,怀揣着一份激动和忐忑我又一次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没有冗长的寒喧,喘息少定老师就带我到了室外的走廊验收“作业”。第一式“金刚捣碓”尚未走完,老师就已然洞悉了我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说:“练拳要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不可畏畏缩缩,气怯心慌。练拳确要内外兼修。而所谓的“内”,并非寻常所言的玄而又玄的内功,而是人的气质修养。所以练拳的过程就是挖掘人体潜能,提高技击水平的过程:也是完善人格,提高修养的过程。人应该追求完美。
  老师对拳法“避免肤浅与不实,而是直接进入问题核心”(李小龙语)的解读与平和坚毅的声音让我的内心若有所动,师言:“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抑或养生的技术,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如果将太极拳停留在技术动作的层面,就很难不断实现质的跃升。如果居于狭隘的一己之见,不能解放思想,甚至陷入虚幻的泥沼,不但难有收获,更谈不上境界和风格。一个没有思想的武者,一个缺少修养的武者,一个把自己禁锢在狭隘的小圈子里而不敢突出的实现思想境界提升的武者,不是真正的武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既是民族的精神,人类的财富,也应是武者的状态和追求。从1997年冬日那个黑黜黜的早晨开始,十二个年头老师予以的不放弃,让我由一个悲观狭隘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个内心蓬勃沉实积极追求的人。同时,也让我不但见证了十二年来老师在太极拳技术与风格上一次次质的突破与飞跃,也见证了老师为继承和弘扬洪先生的事业,为继承和弘扬洪式太极拳开山辟路奋斗不息的无畏无惧。而这些,也正是一个真正武者的气质、修养最有力的诠释。
  李小龙在谈到我国武术的历史和现状时说:“武术的根本不在枝节上,而在枝节处的争论是可以由根本处了解的。”可以说,今天老师正是帮助我实现了一次“根本处”的思想和理念上的禁锢的解放!
  
  (二)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元旦到了,又有了到老师那里学拳的机会,因为元旦那天学校有事情没有能够到老师身边跟师兄弟们一起研拳,直到元月2日上午才得以到菏泽学院,自感一天半的迟到让自己少学了很多知识。
  晚饭后,我和老师、江西的杨维干并小师弟逸豪在办公室休憩小谈。
  于老师办公桌侧盘桓良久的杨维干突然对办公桌正前方资料柜上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匾额产生了兴趣,不自觉间竟若有所思的静静地读起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老师惬意的笑了,便娓娓说起了“着熟”、“神明”的问题,最后,老师说:“拳打百遍,有百遍的体会;拳打千遍,有千遍的体会,正所谓‘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但也并非所有的人拳打万遍都能够明白理法,掌握规律的,这需要用功练,用心去总结。我暗暗点头,“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两句定格在了眼前。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那么如何用力呢?
  ——窃以为,就如老师常言“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
  谈笑之间半个小时已经悄然过去,我与杨维干,小师弟逸豪以及先后来到办公室的邢宏宇、王涛两位师弟开始练拳和试验,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又过去了,我们没有丝毫的疲倦,老师也来了兴致,为我们讲解靠法。在距离沙发一米处老师以右手向下一采我的右手,同时潜身进右腿至我的身体右侧,此时他的右肩已吃住了我的腋下,随即一个瞬间发力,刹那间我的整个身体拔地而起,只觉身子一飘人已跌进了沙发。接下来,我频频试手,却总不能如老师着肩一触对方即飘身而出,看老师发现了我的困惑,他做了一次“肩靠”的示范和讲解,并且又让我尽情体验了两次飘身而出的感觉,最后,老师说:“你看,你做的是肩靠,虽然肩部到位了,但步法没跟上,如果手、肩、步配合好了,功效就一定能达到,这就叫‘手到腿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发人如薅草’”。
  是呀,手到身到,不正是“上下相随”吗?!手到腿到,不也正是练拳的一个基本要求吗?老师溢满笑意的眼光在我脸上一掠,似乎透过了我的身体。
其他文献
我看到《中华武术》第九期(本文为洪均生先生遗稿,所说时间指1989年)中于水同志的《四两能拨千斤吗》一文,甚感兴趣,认为确有研究讨论的必要。于同志谈出“以小力胜大力”小标题为“力的转换”,并说:“力的作用并非只有绝对大小这一个标准来决定。……至少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接触面积、给对方造成的损害……即以小力胜大力必须通过一定的力学结构才能实现……人体本身也具有与杠杆相似的结构,加之自我平衡能力、
期刊
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哈佛的教授讲太极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还演练太极。一开始我觉得挺没劲,后来感到自己的确低估老美了,本以为他们只会模仿动作,而没有对太极、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这是绝对错误的。在半小时的基础授课中,那个美国老头不止一次提到东方哲学追求的平衡、自然、放松,无欲无求,虽然在讲授基本动作(杨式太极)时没有我们洪式拳那么严格,但最基本的、要做到的他都强调,甚至我故意给他一个肩膀紧张,一个放松
期刊
采访手记:  2014年12月8日,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上海市虹口区举办2014年精武体育文化高峰论坛。期间举行了总教练聘任仪式。一位儒雅的老者,走上主席台,向与会同仁郑重地行了一个武术抱拳礼。随后从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长颜建平手中接过精武总教练的聘书。  他的名字叫王培锟,聘任仪式结束后,我对王老进行了采访。采访王老前,我读过王老的著作《漫步武林》,序言中王老写道:我出生在武风甚浓的闽地,从小生性爱
期刊
我自2009年认识和接触李驻军老师共3次,对李师的印象是除了他治学严谨、教拳细致、善于积累、用心总结外,令我敬佩的是他在确立洪式太极拳历史地位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举措,为此也确立了李驻军老师在传承和推广洪式太极拳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李师第一次正式提出使用“洪式太极拳”这一名称。洪式太极拳虽以前在研习者中似曾有人提到,但从未有人正式提出使用,也从未见诸
期刊
韩保礼先生,山东章丘宫王庄人,生于1936年3月(旧历),卒于2005年8月13日。为洪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明师。  韩先生自幼喜爱武术,1966年在同事(也是先生师兄)许贵成介绍下拜洪均生先生为师,随师三十载,用功刻苦,深得洪师喜爱,并得先生真传,功夫深厚。韩先生性格豪爽厚重,毫无门户之见,青年时期常随洪师走动于济南武术界,先后得到老武术家延崇仁等先生的指点,功夫、人品皆享有盛誉。  韩先生随
期刊
从与李驻军老师意外相遇,初识洪式太极拳已接近一个月,这一个月来,虽然没有练出什么成绩,但每天都在懵懵憧憧地练习着,自己也不知道到底都练了些什么,每一天都在翘首期盼着老师的光盘。直到一个礼拜前,蔡宪融师兄从中国把光盘带过来给我,才渐渐明白了一些基本的眼法,手法,步法与身法等。  其中有一老师自己总结的功法——里外缠,一种随时随地可以练习的手法,在我非常有限的练习时间以外总能想起它。一次在店里,一位顾
期刊
2007年3月初,学校刚开学几天,事务特多,大约下午五点左右接到曾与我交流过的拳友(陈华)电话,说今晚有个练大成拳的朋友想与我认识,很明显是主动找我交流来了。我曾接触过很多这种场合,了解一些武术界的行规,如果拒绝便会被别人误解,因此便随口答应了。  当晚,我们约在经常练拳的板障山前专门会友的地方,经陈介绍得知那位大成拳朋友叫田刚,曾在河南练习多年大成拳,看那身高、眼神、眉毛均带有大成拳的张扬和霸气
期刊
太极拳存在很久了,久远得让人觉得像是个踟躇缓行的老人依在功夫这个墙根下晒太阳,习惯的在墙上蹭着似有还无的痒,安详的看着一只小猫在他身边逗着尾巴,时不时的会加入身边老友的絮叨。中国功夫一如呼啸山庄里的倾斜,瘦削的,倒向一边荆棘的枞树,它的繁华鼎盛即将成为老人悠远的回忆。但是洪式太极拳发芽了,它悄悄而顽强地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那是一棵一挺立便饱受风雨洗礼的树,却依然道劲苍翠。雍容大气的浪漫是它离根最近
期刊
结缘洪均生师,缘于太极。最初,闻陈式太极拳太难,未敢涉足。为健身,从孙继先老师学杨式太极拳。几年后,碰到洪师弟子孟宪彬老师,便与二、三拳友,抱着试试的态度向孟老师学习。岂料一学,便产生浓厚兴趣。洪均生老师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螺旋运动,那看似自然又似乎超出自然、周身配合的拳法,顿使我略领悟“太极拳,缠法也”之奥妙,“试试”的心理变成了“学下去”的决心。  不久,孟老师把我引见给洪师。虽是初识,洪师
期刊
一、修炼太极拳法,当存海纳百川的胸怀。    初到威海时,由于当地居民对洪式太极拳缺乏了解,再加上健身方式的多样化和群众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大家对洪式太极并没有很快的接纳。许多健身爱好者不了解洪式太极练用结合的特点,通常都怀着试试的态度,来接触洪式太极。如何改变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尤其是消除对洪式太极的疑虑,成为我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我当时常常思考,太极拳这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的是古老的东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