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已建立了较为稳健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因此绩效评价成为财政管理改革的内在要求。財政支出绩效评价应是为达到特定的财政支出目标,遵循具体的原则,应用科学的评价技术与方法,对财政支出整个过程进行效率、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的活动。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与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保证真实、科学合理、实用和简便。财政部2009年6月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绩效相关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主客体的不同,可分类为财政支出项目、单位、部门和综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4 个层级,评价结果应清楚地反映支出和绩效之间的对应关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的方法有:①成本-效益分析法,指将某个时间段内项目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来评价项目完成度的方法,通过多个预算方案比较选择最佳的支出方案,适用于成本、效益能精确计量的项目效益评价;②最低成本法,指选择成本费用最低的项目,适用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等成本易于计量而效益难以量化的公共支出项目;③综合评价法,即对多种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综合计算出评价值,具有覆盖面广、精度高等特点,难点在于权重的分配上;④公众评判法,采用专家评估、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效益的支出项目进行评价的方法;⑤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指罗列出影响财政支出和效益的各项因素,计算分析投入产出比率的变化,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2.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1)平衡计分卡理念。①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使用非财务指标和因果关指标,能有效辨别出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和绩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可执行的、不脱离实际的长期战略目标,再通过因果关系链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不偏离长期目标的短期目标,兼顾、平衡了短期和长期目标;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在原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进行补充。财务指标通过财务视角使得政府保持对项目短期业绩的关注,非财务视角则明确揭示政府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应如何实现,并找出财务表现的根源;③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之间的平衡。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一方面通过财务指标对政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则通过基于因果关系链设置的内部过程等非财务指标来对政府目标完进行过程管理,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④成果与动因之间的平衡。准确地找到产生政府所追求成果的动因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获得所要的成果。平衡记分卡按照因果关系构建,实现了成果与动因的平衡。(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经济类、利益相关类、内部流程类和持续改进类四个类别,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三、完善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政策建议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完善阶段,需要政府将资源配置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维系市场运行,而不是干预市场经济,政府类型应由“经济建设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因此,凡是应由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财政支出就没有绩效可言,而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领域,应按照生产、供给相分离的理论,发挥市场效率优势,通过成本-效益比较分析,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最优、数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提高政府绩效水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转变传统的对政府的认识。首先,必须承认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让渡,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要明确其权力范围,不能随意扩张或缩小;其次,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政府的职责之一是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政府也受法律的约束,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监督;最后,有必要建立政府与群众灵活的沟通机制,鼓励基层群众参与政府管理,以便于政府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以及采取决策。
2.划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范围
根据政府间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为基础,在各级政府间进行财权和财力的重新配置,降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立法征收适合本区域的地方性税种,保证地方政府有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在保障了地方财力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地方财力管理机制,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土地出让金等纳入管理范围,并增强财力统筹能力,避免地方政府财权部门化分散问题,保障地方政府实现独立财权。以立法的形式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则、程序、监管内容以及政策目标,确定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地方政府能够得到预期内的转移支付,提高资金管理、支配效率,解决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
3.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首先,应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相关法律,尽快出台全国性及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绩效评价规章,推动评价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应进一步对评价办法细化,对绩效评价范围、指标设定、评价程序等做出具体规定,有助于其他省市予以借鉴;其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涉及预算、资金转移过程监督、资金运用效果评价等流程,因此需要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督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协作。改善目前绩效评价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及法律化的现状,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也可以引入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充当部分角色,从而在保证客观的基础上多方面的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进行;最后,有必要建立一个可提供历史对比、横向分析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对各项目从投入到产出再到后续影响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以保障绩效评价的可持续展开。对信息的分类上,可以分为总绩效、部门绩效、项目绩效等层次。在支出类别上可以分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覆盖到项目的立项决策、规划、实施一直到产生效益的全过程。同时,建立可共享的财政信息网络,保证各个部门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用以指导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欣.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探析[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06)
[2]张雁力.浅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与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保证真实、科学合理、实用和简便。财政部2009年6月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绩效相关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主客体的不同,可分类为财政支出项目、单位、部门和综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4 个层级,评价结果应清楚地反映支出和绩效之间的对应关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的方法有:①成本-效益分析法,指将某个时间段内项目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来评价项目完成度的方法,通过多个预算方案比较选择最佳的支出方案,适用于成本、效益能精确计量的项目效益评价;②最低成本法,指选择成本费用最低的项目,适用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等成本易于计量而效益难以量化的公共支出项目;③综合评价法,即对多种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综合计算出评价值,具有覆盖面广、精度高等特点,难点在于权重的分配上;④公众评判法,采用专家评估、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效益的支出项目进行评价的方法;⑤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指罗列出影响财政支出和效益的各项因素,计算分析投入产出比率的变化,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2.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1)平衡计分卡理念。①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使用非财务指标和因果关指标,能有效辨别出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和绩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可执行的、不脱离实际的长期战略目标,再通过因果关系链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不偏离长期目标的短期目标,兼顾、平衡了短期和长期目标;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在原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进行补充。财务指标通过财务视角使得政府保持对项目短期业绩的关注,非财务视角则明确揭示政府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应如何实现,并找出财务表现的根源;③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之间的平衡。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一方面通过财务指标对政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则通过基于因果关系链设置的内部过程等非财务指标来对政府目标完进行过程管理,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④成果与动因之间的平衡。准确地找到产生政府所追求成果的动因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获得所要的成果。平衡记分卡按照因果关系构建,实现了成果与动因的平衡。(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经济类、利益相关类、内部流程类和持续改进类四个类别,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三、完善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政策建议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完善阶段,需要政府将资源配置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维系市场运行,而不是干预市场经济,政府类型应由“经济建设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因此,凡是应由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财政支出就没有绩效可言,而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领域,应按照生产、供给相分离的理论,发挥市场效率优势,通过成本-效益比较分析,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最优、数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提高政府绩效水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转变传统的对政府的认识。首先,必须承认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让渡,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要明确其权力范围,不能随意扩张或缩小;其次,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政府的职责之一是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政府也受法律的约束,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监督;最后,有必要建立政府与群众灵活的沟通机制,鼓励基层群众参与政府管理,以便于政府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以及采取决策。
2.划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范围
根据政府间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为基础,在各级政府间进行财权和财力的重新配置,降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立法征收适合本区域的地方性税种,保证地方政府有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在保障了地方财力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地方财力管理机制,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土地出让金等纳入管理范围,并增强财力统筹能力,避免地方政府财权部门化分散问题,保障地方政府实现独立财权。以立法的形式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则、程序、监管内容以及政策目标,确定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地方政府能够得到预期内的转移支付,提高资金管理、支配效率,解决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
3.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首先,应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相关法律,尽快出台全国性及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绩效评价规章,推动评价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应进一步对评价办法细化,对绩效评价范围、指标设定、评价程序等做出具体规定,有助于其他省市予以借鉴;其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涉及预算、资金转移过程监督、资金运用效果评价等流程,因此需要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督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协作。改善目前绩效评价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及法律化的现状,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也可以引入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充当部分角色,从而在保证客观的基础上多方面的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进行;最后,有必要建立一个可提供历史对比、横向分析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对各项目从投入到产出再到后续影响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以保障绩效评价的可持续展开。对信息的分类上,可以分为总绩效、部门绩效、项目绩效等层次。在支出类别上可以分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覆盖到项目的立项决策、规划、实施一直到产生效益的全过程。同时,建立可共享的财政信息网络,保证各个部门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用以指导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欣.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探析[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06)
[2]张雁力.浅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