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不可或缺的写作活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界,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其本质是整合、融合。把“跨界”引入写作活动,突破学科界限,融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以拓宽写作的视野和领域。
  一、用脚步“穿越”,寻访生活的味道
  “穿越”教室的围墙,将户内与户外结合起来,这一“跨界”为写作活动开辟了“生活课堂”。
  三年级的第二学期,按惯例,班级将组织学生过10岁集体生日。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活动,每位学生创作自己的第一本书,主题是《野菜,家乡的味道——寻访南京“七头一脑”》,作为献给10岁生日的礼物。这本书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模板,图文并茂,其中文字部分主要包含“好玩的序”“不一样的开头”“我发现啦”“快采摘吧”“味道如何”“踏青的故事”“我的结尾”七个部分。“好玩的序”由教师撰写,其余由学生分阶段完成。
  习作教学与南京特有的野菜“七头一脑”的活动,就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写作活动,包含了真实的背景、事件、写作目的和真实的写作任务, 活动为写作本身提供实践过程和写作体验,自始至终与写作紧密结合。
  教师借助图片,指导学生初步认识“七头一脑”的样子和名称。这“七头一脑”即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野蒜头、苜蓿头、芦蒿头、豌豆头、菊花脑,简称“南京八野”。借助休息日,学生可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田间地头找一找,采一采。
  学生的亲身体验,带来不一样的作文开头:“春天,是疯吃野菜的季节,经过昨天的细雨绵绵,南京的野菜可是又要‘嗖嗖’地往上长啦。这不,我们全家总动员去寻找春天的味道。”“每年春天,南京城就会陷入对野菜的狂热之中。‘不爱荤菜爱野菜’是南京人一怪,我也不例外,闹着妈妈带我到江心洲挖野菜。” “‘南京人不识宝,一口白饭一口草’,每一盘飘着淡淡清香的野菜,就是浓浓的春滋味儿。” 开头就是指文章的落笔处,着笔,开篇。演员讲亮相,歌手讲起腔,写文章要讲究开头。好的开头,使全文焕发生机。
  田野里,小河边,山腳下,小手采野菜,寻找老味道,学生的文字世界也变得格外温馨亲切。学生以一种“写的状态”去生活,融合学与用、知与行、课内与课外,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在“我发现啦”这一片段里,亲密的接触,美丽的遇见,令人陶醉:来到香椿头的老家——爷爷家的后院。我离香椿树还有10米远,就看见树上的叶子仿佛一束束小火把,在微风中摇晃。走近香椿树,呀!原来香椿叶不是全红的,底部有些绿,渐渐地有些发紫,到了叶尖才变成深红色。
  写作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小作者们一步步寻访“七头一脑”,品味生活的味道,一句句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书写“我的第一本书”。他们穿越教室的“围墙”,演绎脚尖、鼻尖、耳尖以及指尖、舌尖、心尖的风采,让“写”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二、让种子“串门”,分享童年的故事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必然需要“跨界思维”,突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通,建构崭新的学习时空。一场以“种子的聚会”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轻松“跨界”。
  科学课带领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红豆、绿豆、芝麻、小米……原本被学生们忽视的种子被隆重邀请进了课堂。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了解这些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美术课指导学生将小种子们通过一定的组合,拼贴出种子画。学生们兴味盎然,利用种子的巧妙搭配,绘成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种子画,如《丰收》《扬帆起航》《快乐的池塘》《功夫熊猫》等。习作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享了制作种子画的过程及成果:
  我们把猫头鹰的画剪下来贴在卡纸上。猫头鹰的眼睛,用的是黑米和白米,黑白分明,炯炯有神。脸部用的是燕麦。鼻子、翅膀、尾巴用的是葵花子。为了让羽毛顺滑,所有的葵花子都要朝一个方向粘贴。肚子用黄豆、绿豆拼贴而成,看上去圆滚滚的。
  ——《猫头鹰》
  小蚂蚁的身体用的是红豆和黑豆做的,一共三层。我先在纸上涂上胶水,再放豆子,豆子个个圆溜溜的,镊子真不好夹住,一用劲儿,豆子就跑了。妈妈说:“要用巧劲儿,来,我夹一个给你看看。”妈妈轻轻夹豆子,放在胶水上,好几个都粘住了。我也来试一试,轻轻夹,不着急,居然真的夹住豆子了。
  ——《小蚂蚁过河》
  要把这些豆子一个个整整齐齐排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豆子总是不听我的使唤,有的粘到我的手指头上,有的粘得歪七扭八,还有的粘好了又掉下来。该做花瓣了,本来计划用南瓜子和葵花子做花瓣,现在感觉太单调了。到哪里可以找到彩色的种子呢?我灵机一动,想到小区里有一种火棘树,它的种子像火一样,拿它做花瓣肯定很不错。
  ——《春暖花开》
  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种子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学生们意犹未尽,用心经营种子的故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位学生在《种子的运动会》中写道:“第一个项目是游泳比赛,小鱼当裁判,它一吹响口哨,运动员们就争先恐后地向前游去。椰子获得了冠军,因为它经常在海边训练。接下来是跳远比赛,兔子当裁判,它一声令下,种子们就向四面八方跳了出去。凤仙花种子又轻又小,毫无疑问地得了冠军。红豆、绿豆、黄豆也不甘示弱,分别得了第二、三、四名。最后是飞行比赛,小鸟当裁判,它拍拍翅膀,选手们就乘着风出发了。杨树种子扇动着翅膀,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蒲公英和柳树种子紧紧地跟在后面……”此外,学生们还创作了《种子的春夏秋冬》《种子旅行记》等,情节生动,童趣盎然。
  种子“串”了科学、美术、语文学科的门,让学习呈现一种敞开的状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身其中,在不同学科的知识海洋中徜徉,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收益倍增。学科“跨界”,创造了融合的学习样态,从单一学科内部走向多学科融合,从多门学科教师对同主题进行合作教学走向跨学科教师支持学生对复杂多面的主题进行深入学习。
  三、用数字“探究”,探索世界的奥秘   探究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大千世界联系起来,运用观察、访谈、比较、对比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具体的信息和素材,探索其中的奥秘,也因此格外具有挑战性。
  近年来,共享单车风靡全国,特别是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桩式共享单车,为民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随着共享单车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不仅造成使用不便,甚至还会妨碍交通。共享单车规范有序停放十分重要,为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一位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展开实地调查,之后再结合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思考,撰写了《共享单车停放秩序调查——让数据说话》。下页表1是研究报告中关于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统计表。
  针对统计表中的数据,小作者进行了具体分析,居民区停放秩序较好,符合规范的比例为82.6%,其次地铁站符合规范的比例为78.8%,商业服务区符合规范的比例为73.1%,停放秩序稍差一些。停放秩序似乎与该区域的单车数量负相关,比如居民区单车数量最少(304辆),而商业服务区单车数量最多(546辆),这似乎印证了人们的直觉判断:车辆越多就越不容易保证停放规范有序。从表格中小作者又发现:地铁站和商业服务区“车身重心失稳/歪倒”的比例均低于“摆放不整齐/未对齐”的比例,而居民区却相反,车身重心失稳的比例要比摆放不整齐的比例高出很多,推测这可能与居民区附近的地面不规则或不平整有关。
  真问题,真探索,一篇篇题材新颖、逻辑性强的小专题研究报告应运而生:《“乡音无改鬓毛衰”——南京方言传承情况研究报告》《来自亿万年前的伙伴——我们身边的远古植物研究报告》《谁将会是“最佳手气”者——探索微信红包背后的奥秘》《哪种牛奶更适合成长中的我们?》《为什么自来水水管是圆的?》《最少得多少分才能保证世界杯小组出线》《BMI指数与健康》《买房VS租房》《奇特的汽车牌照》《出国旅游与货币汇率》。学生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通过小专题研究来开展学习,用数据分析现象,也用数据表达见解,提出解决策略。写作思维方式实现了从“学习写作”到“写作促进学习”的转变。
  写作活动是以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是学生主动与客观事物或他人相互作用的写作实践探究和研讨反思的过程。跨界,向四面八方打开,因其综合性、衔接性、渗透性、关联性、交叉性,使写作活动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宝船小学)
  責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青年导演鹏飞的新作《又见奈良》于2021年3月19日上映,影片以战后遗孤为背景,主要讲述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陈奶奶去日本奈良寻找养女的故事。这部中日合拍影片入选2020年第3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并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奖。这部关注边缘人、特殊群体的影片与日本岩井俊二导演的影片《燕尾蝶》(1996)有异曲同工之妙。《燕尾蝶》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为背景,讲述中国、非洲
颁奖词  朱煜,我称他为“大仓老师”。他,在讲台上站了26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苦苦摸索,成績骄人。让人欣喜的是,他,潜心研究,著书立说,把经验惠及我们以及大家。  希望他在讲台上继续站下去。因为,我们,都需要他。  ——贾志敏
摘要 MPEG-2l多媒体框架是正在制订中的关于多媒体信息发布和使用的国际标准。它是一个支持通过异构终端和网络,使用户透明地、广泛地、交互地使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综合性的技术标准。本文简要的介绍了MPEG-21多媒体框架标准的研究目标和用户需求,阐述了MPEG-21多媒体框架标准的基本要素,最后重点讨论了MPEG-21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MPEG-21;目标;用户需求;要素;教育应用  
一、故事文体教学的现状综述  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中,编排有特殊单元,包括阅读策略单元、文体单元、作家单元、习作单元、综合性活动单元等,其中文体单元包含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小说等。  笔者以为,文体单元中的故事文体教学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文体意识淡薄。在文体单元的教学中,虽然教师无需刻意地教授文体知识,但不可缺乏文体意识。从教学现状看,文体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文课
举水河拐了十八道弯,这十里却直溜溜像是墨线弹了来的。那河水一个劲儿冲了两岸陡峭的夹口,向南一扭头,在长江北岸撇了个滩头后流进了长江。这滩头后来生长了一大片绿色的树林,有一群乌鹊飞过千山万水,来到这片绿色的树林里,开始建筑属于自己的天地。据说,这便是乌林镇名的由来。   十字街把乌林镇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关。逢集日,南北街摆的多半是鱼虾、水产、干柴、青菜挑子,一份挨着一份。街上人流拥挤,叫卖不断。日过
1948年出生于古巴哈瓦那的美国摄影家阿贝拉多·莫瑞尔(AbelardoMorell),以“相机暗箱”(Camera Obscura)系列黑白照片奠定其当代摄影艺术史地位的初始念头,起于他在担任大学摄影教师时,试图把世界摄影史开篇必然提及的“小孔成像”原理,以实际的摄影图像拍照出来作为教学演示的形象说明。  结果,这个在观念上相当于折返摄影史原点的拍摄尝试,开启了阿贝拉多·莫瑞尔跻身当代世界杰出摄
作为与统编本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旨在“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学习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可见,《教学用书》对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此书在一线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如何呢?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使用一年级《教学用书》呢?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展了调查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年级《教学用书》的使用策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 能够尝试用读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一些问题。  3. 能够大致了解文中介绍的那块琥珀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激趣质疑  相声演员郭德纲说,于谦家里有一块琥珀,这块琥珀里有一头长颈鹿,你觉得可信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見)  你们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琥珀
在我的学校银城小学,有一条石头小径,悠悠长长,它的尽头是品实园。行走在这条小径上,低头看,你会发现小径上刻有一行行“脚印”伸向远方。向前看,品实园中果实累累,花香四溢。我喜欢在这条小径上漫步,赏景之余,感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充实,品味“向前一步,风光无限”的欣喜。于是,我坚信,在追寻专业之路上,前进,一直是成长最正确的姿势。  躬身,前进的第一个姿势  刚工作的时候,我只是单纯地喜欢给孩子们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  作1”  【教学思考】  这是一次写春游建议的习作练习: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最充分。  看谁的理由最充分。这个要求很清楚,就是让学生具体描写春景。本学期是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让学生在放开手脚的前提下,把文章写具体,显得尤为重要。  写成建议书。例文告诉学生写建议的一般格式:开头提出建议,中间表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