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思维培养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影响思维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式开展训练活动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主体性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4-01
思维能力不等同于知识,但又蕴含在知识之中。鉴此,在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时候,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询问、探究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的内在冲动。好奇心是思维的驱动力。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希帕蒂娅10岁时一次与父亲外出散步看见太阳下物体的影子长短不一表现出很大的好奇,他父亲及时地利用她的好奇心启发道:“你不是想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想想看现在有没有办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个10岁的孩子成功地测出金字塔的确切高度。可见好奇心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正是好奇心的推动,人们才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而分析它、解决它。波利亚认为,导致学习最佳动机的是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是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魅力,因而教学中应该选择学生认为有趣的事例。这样我们就将学生置于好奇的状态中,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比如讲解等可能事件概率问题时,不妨给出问题:“你能求出购买一张‘30送7’体育彩票的中奖概率吗?”传授解三角形问题时给出问题:“你能用皮尺和测角器求出一条河对岸的塔的高度吗?”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源自生活,易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冲动,他们的思维就会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就能主动地思考以求将问题解决。这样好奇心就发展为求知欲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在这种“我要学”的课堂氛围里,教师再作有针对性的分析,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诱导联想
联想是人脑对已有的感知和表象进行加工,寻找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它是形象思维的另一主要方式。作为客观事物量的规定性的数学,其概念、命题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的方法达到对概念、命题产生由此及彼的认识和把握。例如椭圆与双曲线都是有心型双曲线,在概念、方程、图形等方面比较接近,因此在双曲线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诱导学生联想椭圆的某些性质。又如依据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相反关系,新授反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就可以引领学生由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产生联想。再如讲解关于直角三形的证明问题时可以联想射影定理和勾股定理,联想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体验,而且便于知识的迁移,便于记忆。
3.以疑引思
“疑”是思维的起始。有疑问才能解决疑难。因此,教师能将学生的疑问引发出来,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前提。疑问,可以是学生疑而问之,也可以是教师问而使学生疑之。一个善教者,不但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或含糊不清的认识设疑或激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寻根溯源的思考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从回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教师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例如在解题教学中可给学生归纳下列提问:未知数是多少?数据条件是什么?以前曾见过它吗?你知道一些有关的问题吗?能否想出一个相同的、相似的熟悉问题?能想出一个更容易、更一般、更特殊类似的问题吗?能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吗?能用这一结果或方法到别的问题上去吗?等等。教学中常如此问学生、引导学生,就能不断提高其“问题”能力。而且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思辨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4.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在人的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重组,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使思维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笔者听说过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儿童解一道数学题的故事。题目是:“9 x x=29 29 29,求x是多少”。这个孩子看到题目后很快便得到了答案:“39”。他是这样想的,因为29比9多20,所以他把20分为两半,然后在其余两个29上各加上一个10。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代数的儿童而言,可以看出他的解题过程充满了想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超越知识的限制,进入一个无所不能境界,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5.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创新思维则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对于中学生而言,回答问题与众不同,构思或设想之别出心裁都属于创新,敢于反驳,敢于猜想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以习题的巧思妙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水根、王延文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郭亨杰.思维的拓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主体性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4-01
思维能力不等同于知识,但又蕴含在知识之中。鉴此,在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时候,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询问、探究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的内在冲动。好奇心是思维的驱动力。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希帕蒂娅10岁时一次与父亲外出散步看见太阳下物体的影子长短不一表现出很大的好奇,他父亲及时地利用她的好奇心启发道:“你不是想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想想看现在有没有办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个10岁的孩子成功地测出金字塔的确切高度。可见好奇心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正是好奇心的推动,人们才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而分析它、解决它。波利亚认为,导致学习最佳动机的是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是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魅力,因而教学中应该选择学生认为有趣的事例。这样我们就将学生置于好奇的状态中,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比如讲解等可能事件概率问题时,不妨给出问题:“你能求出购买一张‘30送7’体育彩票的中奖概率吗?”传授解三角形问题时给出问题:“你能用皮尺和测角器求出一条河对岸的塔的高度吗?”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源自生活,易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冲动,他们的思维就会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就能主动地思考以求将问题解决。这样好奇心就发展为求知欲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在这种“我要学”的课堂氛围里,教师再作有针对性的分析,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诱导联想
联想是人脑对已有的感知和表象进行加工,寻找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它是形象思维的另一主要方式。作为客观事物量的规定性的数学,其概念、命题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的方法达到对概念、命题产生由此及彼的认识和把握。例如椭圆与双曲线都是有心型双曲线,在概念、方程、图形等方面比较接近,因此在双曲线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诱导学生联想椭圆的某些性质。又如依据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相反关系,新授反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就可以引领学生由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产生联想。再如讲解关于直角三形的证明问题时可以联想射影定理和勾股定理,联想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体验,而且便于知识的迁移,便于记忆。
3.以疑引思
“疑”是思维的起始。有疑问才能解决疑难。因此,教师能将学生的疑问引发出来,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前提。疑问,可以是学生疑而问之,也可以是教师问而使学生疑之。一个善教者,不但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或含糊不清的认识设疑或激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寻根溯源的思考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从回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教师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例如在解题教学中可给学生归纳下列提问:未知数是多少?数据条件是什么?以前曾见过它吗?你知道一些有关的问题吗?能否想出一个相同的、相似的熟悉问题?能想出一个更容易、更一般、更特殊类似的问题吗?能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吗?能用这一结果或方法到别的问题上去吗?等等。教学中常如此问学生、引导学生,就能不断提高其“问题”能力。而且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思辨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4.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在人的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重组,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使思维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笔者听说过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儿童解一道数学题的故事。题目是:“9 x x=29 29 29,求x是多少”。这个孩子看到题目后很快便得到了答案:“39”。他是这样想的,因为29比9多20,所以他把20分为两半,然后在其余两个29上各加上一个10。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代数的儿童而言,可以看出他的解题过程充满了想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超越知识的限制,进入一个无所不能境界,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5.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创新思维则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对于中学生而言,回答问题与众不同,构思或设想之别出心裁都属于创新,敢于反驳,敢于猜想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以习题的巧思妙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水根、王延文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郭亨杰.思维的拓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