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善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出现职业倦怠感时,体育教师要努力付出,赢回别人的认同;要学会不断学习和反思,树立自我认同感;需要在工作中、教研活动中找回自己的归属感,在荣誉中提升自己的成就感。从而消除职业倦怠感,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关键詞】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感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89-02
  有研究表明,教龄在10年左右的教师是出现职业倦怠状态最为严重的阶段。这一阶段,体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较强,但刚入职时的工作热情却渐渐淡去,产生焦虑、疑惑、彷徨甚至怀疑自己的情绪。现结合自我的职业发展空间、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改善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一、学会不断学习和反思,树立自我认同感
  长期以来,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和轻视,很多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一只哨子两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这给大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谁都可以来教体育,体育老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不高。如何树立他人和自我认同感呢?
  首先要学会不断反思,外塑形象。一旦出现倦怠感,体育教师应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形象进行反思,自己举止是否得体大方,着装是否整齐规范,是否遵守各类教育法规,是否严格要求自己。只有遵守师德规范,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用自身洋溢的正能量来感染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才能树立自我的认同感。
  其次要学会不断学习,内强素质。体育教师应该以先进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掌握训练学、生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此来指导体育教学,并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不断总结,寻找出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探索出全新的教研之路,不断展示体育教师的新形象。
  二、创设和谐教研组,营造自我归属感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教研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后盾,是教师学习、交流、合作的主阵地。
  首先,学校要创设条件,营造和谐进取的教研组。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急需解决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这样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使得每位老师都能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其次,在布置具体工作时,要从关心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师的个人能力、爱好、个性等,合理安排工作,让每位教师各取所长,精准工作,从而挖掘出个体潜力,增强教研组的朝气与活力。对于出现职业懈怠感的教师,尤其要关心、重视,也应委以重任。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勇于挑战,个体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个体的归属感也就不由自主地增强了。
  提高个体归属感,还可通过工作、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来实现。体育组的教师一向很团结,这与一些体育集体项目讲究团队合作精神密不可分。当有教师进行教学竞赛磨课时,整个教研组勠力同心。这一过程,汇聚了同组教师的群体力量;这一过程,也让个体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团队的力量。当出现不顺心的时候,作为同组组员,更要多些关心,多些倾听,多些沟通协商,多些换位思考,真诚相待,以真心“唤”真心的方式,增强组员的归属感。
  教研组的力量越强大,组员越团结,教师的归属感就越强,教师的发展空间也会越宽广,职业倦怠感消失于无形中。
  三、搭建活动平台,提高自我成就感
  搭建好的活动平台,能促进教师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为教师搭建好的活动平台,可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展示教师的自我素质。“教学比武”平台是教师基本功的展示平台,它“逼迫”教师平时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储备技术技能。
  比如:笔者学校体育组根据学校体育工作计划,规定45岁以上的体育教师上示范课,30-45岁的上研究课,30岁以下的上汇报课,并集中在每年11月进行,从而选出1名教师参加学校的教学大赛。教师在活动中各展其能,穷追不舍。在选出教师的磨课过程中,整个教研组群策群力,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种赛课活动,让大家在互补中成熟,在互动中成长。它也让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以提升,让他们的生命得以修炼,也于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自我成就感。
  如果说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对我们的认识,那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社会的态度。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努力付出,就能赢回别人对我们的认同,在工作中找回自己的归属感,在荣誉中提升自己的成就感,从而消除职业倦怠感,时时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常常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万能艳;朱凤江.如何改善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感[J]. 中国学校体育,2017(7):52-53.
  [2]田杰.张掖市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J].西北师范大学,2015(5):1-74.
其他文献
【摘要】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出发, 采用高等数学趣味教育、高数知识的实用化、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全面改革考试评价方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O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54-02  在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程既是一门重要
期刊
【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61-01  温州人喜欢吃海鲜,对墨鱼情有独钟。墨鱼即墨斗鱼,又称乌贼。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海洋奉献给人类一味美食和良药。把墨鱼用盐水煮熟晾干,温州人称其为“明甫干”。为什么墨鱼干称为“明甫干”呢,其中缘由即使是温州本地人,也许大多数不知道来龙去脉。一日偶然看到清人郭钟岳《瓯江小记》记述
期刊
【摘要】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进行研究,对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数字化实验应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 实验 中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推进
期刊
【摘要】复习不同于新课学习,它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巩固、拓展再升华,最终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复杂问题,同时复习又具有紧迫性,在短期内需要达到预期目标有不小难度。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传统题海战术模式已不适应当前高中复习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不断探索、创新复习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复习质量及效率,优化复习情感体验,以此推动高中生物教学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教学 策略研究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才输送和专业培养,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现有的高职物理课程,虽然在整体上比较稳定,可是在很多方面都必须做出积极的革新,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才能在教育的水平上,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文章针对高职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 物理课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初中物理学科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所以,在学习初中物理的时候教师不能仅重视教材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提升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75-01  支架
期刊
【摘要】物理教师必须重新构建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 兴趣 新教材 物理史 知识面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78-02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越来越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当今教育理念下面,成绩仅仅是成为判定学生阶段性好坏的一种因素,而身体素质却成为了学生在中专阶段学习的一个评估标准。不可否认,作为当今时代下的一名中专生,不仅需要成绩拔尖,更需要身体素质良好。著名的教育学家加涅曾经说过:“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关键词】中专体育 阳光理念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89-01  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每种文化都有它潜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我園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开发出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特点的乡土课程,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捕捉乡土特色,充实教师文
期刊
【摘要】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