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正奇怪地处在一个“消费阳痿”的时刻,雄心万丈而又力不从心。“三无”(无文化,无深度,无责任)效应的大行其道,使山寨文化能够以来者不拒的“金鸡”精神,廉价地满足着广大“恩客”千奇百怪的需求。有谁胆敢对山寨文化稍加批评,则可直接上纲上线,扣上一个污蔑大众文化的帽子:老百姓喜欢的就是好的,哪用你指手画脚,嘣儿你个嘣儿呦……
对于电影这种“有奶就是娘”的买卖更是这样,既然山寨精神炙手可热,那么不妨一拍再拍。2009年初的《疯狂的赛车》就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证明了山寨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过亿的票房成为了中国电影复兴的又一佐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疯狂的赛车》的剧本不愧是“十月怀胎”的结果,同盖·里奇《两杆大烟枪》的升级版《掠夺》(又译《偷抢拐骗》)一样,不断增加影片情节的复杂程度成了《疯狂的赛车》吸引观众眼球的筹码,但问题是情节的繁复根本无法弥补影片内容的空洞。
从《疯狂的赛车》的故事来看,这是一个原创的中国故事,但却无法掩盖影片“山寨”气十足的匪气,与其说宁浩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影片风格,还不如说他在模仿盖·里奇叙事结构的路上进一步“山寨化”, 相信任何看过《两杆大烟枪》的人都会为影片令人拍案的结尾叫绝,当主人公犹豫于先接电话还是先扔烟枪之时,观众已经深深地体悟到人在面临命运转折时的艰难选择,但是宁浩则将影片变成了一个纯粹玩弄编剧技巧的演练场,影片不但抛弃了《疯狂的石头》中那些触及现实生活的、弥足珍贵的平民情愫,并且与现实生活毫无干涉的夸张和荒诞更将影片引向了毫无人文情怀的巧合堆砌和雷人台词的噱头秀。
最令人恐怖的是,《疯狂的赛车》竟然表现出一种哗众取宠的嗜血快感,这种对生命无端的轻视,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商业电影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影片最终结局简单明了——尸横遍野。暴力和死亡绝对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徐克早期的影片《地狱无门》和《第一类型危险》中就充斥着让人不寒而栗的死亡与暴力,但这些尸体和鲜血却深深关联着徐克对于当时香港社会的反思,而《疯狂的赛车》只是不断重复着廉价的“意外死亡”,一个个生命的消逝只是观众哄然大笑的噱头,生命已成傀儡,杀人如同儿戏。这个获得喜剧效果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对于一直反对银幕暴力娱乐化的中国电影业,“中影集团”将此影片作为贺岁喜剧片高调宣传,不禁令人费解。没有人会否认《疯狂的赛车》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电影,尽管它是如此充满血腥,但是当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只单纯的记得诸如“干一行爱一行”、“没有胆量哪来的产量”这样的名言时,那么山寨效应已经成为了他们饮鸩止渴的毒药,破亿的可喜票房反而证明了这部电影的副作用是多么巨大。
而稍后出现的《高兴》可能会让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寨主”们大失所望。影片以乐观的基调讲述了一个《马路天使》式的、关于社会边缘人群自娱与悲伤、理想与幻灭的故事。虽然影片不乏“山寨”式的戏仿,如影片开场那个模仿塔尔科夫斯基的影史经典《安德烈·卢布廖夫》中关于人类飞行梦想的段落,但更多的是借由歌舞片的形式,将MC Hotdog式的饶舌、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歌舞片、印度歌舞片与西北民歌进行杂糅,但戏仿只是这些段落的手段,目的是对于社会底层(甚至是按摩小姐)民众梦想和心绪进行诗意的表达,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拾破烂的和按摩小姐在自己的歌舞片中都是绝对的明星。人的力量来自梦想,这就是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东西。山寨文化——自制土飞机,是主人公刘高兴一切美好梦想的来源,最终他自制的“山寨”飞机也真的傲游天际。在这部影片中,山寨文化抛却了哗众取宠、顾影自怜的痼疾,表现出扎根大众、宁折不弯的积极一面。
山寨文化是至善,也可以成为至恶,归根结底看我们如何利用,两部影片恰巧都出现了一个形象的词汇——“怂”,对于那些将山寨文化怯步于无聊调笑和卖弄风骚,而无关执着和梦想的聒噪言行,我们不妨称之为“怂人的疯狂”。
对于电影这种“有奶就是娘”的买卖更是这样,既然山寨精神炙手可热,那么不妨一拍再拍。2009年初的《疯狂的赛车》就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证明了山寨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过亿的票房成为了中国电影复兴的又一佐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疯狂的赛车》的剧本不愧是“十月怀胎”的结果,同盖·里奇《两杆大烟枪》的升级版《掠夺》(又译《偷抢拐骗》)一样,不断增加影片情节的复杂程度成了《疯狂的赛车》吸引观众眼球的筹码,但问题是情节的繁复根本无法弥补影片内容的空洞。
从《疯狂的赛车》的故事来看,这是一个原创的中国故事,但却无法掩盖影片“山寨”气十足的匪气,与其说宁浩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影片风格,还不如说他在模仿盖·里奇叙事结构的路上进一步“山寨化”, 相信任何看过《两杆大烟枪》的人都会为影片令人拍案的结尾叫绝,当主人公犹豫于先接电话还是先扔烟枪之时,观众已经深深地体悟到人在面临命运转折时的艰难选择,但是宁浩则将影片变成了一个纯粹玩弄编剧技巧的演练场,影片不但抛弃了《疯狂的石头》中那些触及现实生活的、弥足珍贵的平民情愫,并且与现实生活毫无干涉的夸张和荒诞更将影片引向了毫无人文情怀的巧合堆砌和雷人台词的噱头秀。
最令人恐怖的是,《疯狂的赛车》竟然表现出一种哗众取宠的嗜血快感,这种对生命无端的轻视,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商业电影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影片最终结局简单明了——尸横遍野。暴力和死亡绝对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徐克早期的影片《地狱无门》和《第一类型危险》中就充斥着让人不寒而栗的死亡与暴力,但这些尸体和鲜血却深深关联着徐克对于当时香港社会的反思,而《疯狂的赛车》只是不断重复着廉价的“意外死亡”,一个个生命的消逝只是观众哄然大笑的噱头,生命已成傀儡,杀人如同儿戏。这个获得喜剧效果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对于一直反对银幕暴力娱乐化的中国电影业,“中影集团”将此影片作为贺岁喜剧片高调宣传,不禁令人费解。没有人会否认《疯狂的赛车》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电影,尽管它是如此充满血腥,但是当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只单纯的记得诸如“干一行爱一行”、“没有胆量哪来的产量”这样的名言时,那么山寨效应已经成为了他们饮鸩止渴的毒药,破亿的可喜票房反而证明了这部电影的副作用是多么巨大。
而稍后出现的《高兴》可能会让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寨主”们大失所望。影片以乐观的基调讲述了一个《马路天使》式的、关于社会边缘人群自娱与悲伤、理想与幻灭的故事。虽然影片不乏“山寨”式的戏仿,如影片开场那个模仿塔尔科夫斯基的影史经典《安德烈·卢布廖夫》中关于人类飞行梦想的段落,但更多的是借由歌舞片的形式,将MC Hotdog式的饶舌、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歌舞片、印度歌舞片与西北民歌进行杂糅,但戏仿只是这些段落的手段,目的是对于社会底层(甚至是按摩小姐)民众梦想和心绪进行诗意的表达,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拾破烂的和按摩小姐在自己的歌舞片中都是绝对的明星。人的力量来自梦想,这就是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东西。山寨文化——自制土飞机,是主人公刘高兴一切美好梦想的来源,最终他自制的“山寨”飞机也真的傲游天际。在这部影片中,山寨文化抛却了哗众取宠、顾影自怜的痼疾,表现出扎根大众、宁折不弯的积极一面。
山寨文化是至善,也可以成为至恶,归根结底看我们如何利用,两部影片恰巧都出现了一个形象的词汇——“怂”,对于那些将山寨文化怯步于无聊调笑和卖弄风骚,而无关执着和梦想的聒噪言行,我们不妨称之为“怂人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