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意象看余华的小说主题流变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其作品风格鲜明,笔触犀利,是文学评论家们研究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将余华小说的主导意象——血作为切入点,用意象分析的模式,透过表象挖掘其背后不同的隐喻意义,探讨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小说主题的流变。
  【关键词】余华;小说主题;意象分析;血
  余华小说主题的的继承与转变是当代作家评论界的关注焦点之一,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的争论,评论界各执己见,说法多样,比较著名说法的有郜元宝、齐红教授的“苦难”主题说。还有夏中义教授的“温情”主题论。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意象的选择决定了意蕴的表现,这种审美意象就自然成为了象征意蕴的载体,意象,象征和意蕴成为了三个重要观照点,用“血”的意象来构成主要叙事话语,表现暴力死亡和苦难温情等母题是余华写作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不同的“血”中流动着不同的主题
  血的呈现方式随主题的流变发生着变化。先锋时期,余华追求的是客观真实,血就像动脉破了一样冲击在读者面前,鲜血淋漓是这一时期暴力与冷漠主题的主要外在形式;到了90年代,“血”作为了负载平凡小人物的生命意义的意象,看不到“血”流出来,而是只能看到流动在生命内部的血,血和生命交融在一起;到了21世纪的创作,小说中的血缘和情感之间走进了质壁分离的状态,“血”不再是维系生命与情感的纽带,而是现代中国人的内心困境的主要羁绊。
  (一)汹涌喷薄的血
  在《古典爱情》和《现实一种》这两篇典型的小说中都对“血”这一意象有具体仔细地大篇幅描写,将其比喻成“绽开的花”奇诡的想象,使全篇小说变成“血”这一意象本身的自我叙述,而一反常态的修辞又赋予象征暴力和死亡的“血”美学的特性,与现实世俗的逻辑形成强烈的反差。余华说:“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们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真实地接近了真实”。这种“暴力化”的叙事,揭示出了“血”中涌动的暴力和欲望,以此来颠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历史理性。
  无论是《鲜血梅花》中的爱情之血,还是《河边的错误》里的断头之血,以及《现实一种》里欲望啃噬的血,表现形式都是鲜血淋漓地流出来,读来让人的心不断地失重坠落,毫无温度可言。在这里,“血”的意象反复出现,只有颜色,没有温度。“零度叙述”不仅稀释了叙事的逻辑与情节,排除了叙述者主体性情感的介入,鲜血淋漓感是这一时期暴力与冷漠主题的主要外在呈现形式。用华丽的“大出血”将鲜血的真实呈现出来放到人们面前,以一种纯粹的展示来寻求读者“内心的真实”。
  (二)隐而不发的血
  《活着》里福贵没有血淋淋的“案发现场”,每一个亲人的去世,都没有“血淋淋”的描绘,“血”都来不及流出来。正是这种隐忍和沉默,更能戳中传统中国人的内敛的生命观。《许三观买血记》里的“血”,就更不一样了。生命需要血,可是生活也需要血,于是整个小说的发展路线就变成了卖血维持生活,补血维持生命,再卖血,再补血······这卖血和补血中间的差价,就是生活本身。他将他生命里所有的热血,都给了他身边的妻儿,哪怕儿子不是他亲生的,哪怕他还是一副传统地非亲生的父亲的嘴脸令人可厌,这种生命之间天然的亲近和温暖,正是以热乎乎的血为纽带。
  在90年代的作品中,我们都看不到“血”流出来,而是只能看到流动在生命内部的血,哪怕是《活着》里有庆的抽血过多,也是流动在另一个生命里。血的意象的外在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凝固在地上的“一滩”污秽,而是延续生命的涓涓细流;不再奔涌而出。虽然在外在呈现形式上“血”更加地虚化了,但是和先锋时期的意象相比更贴近于“内心的真实”,血和生命的本真,存在意义的追问等主题交融在一起,故不知何者为血(意象),何者为主题。
  (三)血缘和情感的质壁分离
  在余华二十一世纪的创作中,“血”的意象又以另外一种社会化的呈现方式——血缘呈现出来。在《兄弟》中,宋钢和李光头不是亲生兄弟,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却有着远远超越亲生兄弟的情感。在《兄弟》中,文革对人的心理伤害在两个无血缘的家庭的温暖中反而显得弱化了,而宋凡平惨烈的身体伤害和他对非亲生的儿子李光头的宽容而温暖的爱中显得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在这里宋凡平的倒下,余华写他的血液染红了泥土,和苍蝇混在一起,这种写法和传统的对英雄的描绘大相径庭,而余华正是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性的观照能力,将“血”就只是当作客观的真实来表现,不渲染他的英雄气概,不表现红卫兵的暴力与残忍。
  这里的几个主要人物,李兰,李光头,苏妈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而他们在这场鲜血淋漓的杀人事件中却显得格外温暖,就如血腥的空气中吹来的风,带着芳香。余华在20世纪的创作中似乎刻意地弱化“血”的力量,而转移到“情”的重视上来。在《第七天》中主人公杨飞和养父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胜似亲生父子一般的情谊;多年的邻居郝阿姨和自己也没有丝毫血缘关系,却对我有着胜似亲生母亲的关怀和爱······这些刻意的安排,使小说主题中的血缘和情感之间走进了质壁分离的状态。
  二、“血”的意象与主题的流变
  从先锋时期到80年代,再到90年代,余华对待“血”这一意象本身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和思考,但是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呈现方式也的确展示了余华对当代中国人生存困境愈加成熟的思考。从汹涌而出,以暴力死亡对抗人性欲望的血;到静静流淌,不显山不露水对抗命运苦难的血;再到不需要血缘也能实现生命之间的亲近与温暖······“血”作为主导意象在小说中维系生命与情感的纽带作用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命的宽容与广博。在这些意象呈现方式的变化中,我看到了余华在人的生存哲学上所作的进一步思考和更加温情的嘗试。
  参考文献:
  [1]余华《虚伪的作品》160页;1998人民日报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通过在有较严重抑郁倾向患者的治疗护理中采用情感关爱护理,探究情感关爱对自杀观念的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科室于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情感关爱,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发展。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期刊
【摘要】人物语言在话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称之为话剧的灵魂。舞台上的人物语言和生活中的人物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舞台中的人物语言主要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语言交流来塑造人物形象,它不仅承担着话剧表演中人物向观众传递信息,同时也肩负着演员表达思想、宣泄感情和揭示剧情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言;话剧;作用;交流  一、什么是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人物语言区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期刊
【摘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现代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网络用户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为78.4%。可以说,青少年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网络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少年在享受网络为其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遭受着网络游戏给其带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负面影响。为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
期刊
【摘要】舞蹈教学是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事业。一直以来,舞蹈课程在高校中的开展存在许多问题,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本文分析了导致学生缺失舞蹈课程学习兴趣的原因,并因此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舞蹈兴趣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学习兴趣;原因;对策  1、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期刊
【摘要】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观念传播,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建筑家们将视线转至拥有灿烂文化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建筑形式,文艺复兴在建筑领域内掀起一股尚古之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就此诞生。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规则秩序,追求和谐稳定。本文主要从这一时期建筑语言及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并结合两例文艺复兴建筑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文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之后国民更加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在此情境下,音乐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多种音乐形式中,我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本文阐述了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相关内容,并对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比较  引言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电影市场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语电影被引进国内,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内地和港台之间,由于语言、文化、社会生活的差异,对外语电影名字的翻译也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文献的仔细研读,并通过对研究材料的仔细分析,浅显地阐述两岸三地对外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差别。  【关键词】两岸三地;电影;译名;差异  外语电影引入中国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电影名字的翻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有着多重的魔幻色彩:蔓延一个家族、绵延百年、于重复循环里探索至毁灭。  【关键词】孤独;魔幻;家族;时空;循环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象的魔幻色彩在群体上表现出一种普遍性、循环性,贯穿整个布恩迪亚家族;反之家族的循环也不断深化了孤独。  一、家族式孤独  《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象在范围上表现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全局性中,在这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小学教育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进一步提升美术绘画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结合实践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探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  
期刊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波恩。4岁那年便跟随父亲学习音乐,童年时的贝多芬常常在父亲的棍棒下一遍一遍练习。凭着先天对音乐的敏锐和后天刻苦的训练,8岁的贝多芬就公开举行了演奏会,10岁便开始作曲,11岁就熟悉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1782年,年仅12岁的贝多芬就担任了宫廷代理管风琴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