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经验与时代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w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兆言的叙事标签甚多,先锋性、实验性、写实性、人文性、历史性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细看他的创作谱系,会发现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明显的叙事倾向和特点,即他很善于将个人经验和日常生活纳入对于时代的描写,将个体生命流程的变迁与社会的巨型起伏相交织,形成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相嵌合的叙事格局。
  《滞留于屋檐的雨滴》同样体现了叶兆言的这一艺术特色。一方面,它凝缩了作者过往的叙事技巧与生活经验,通过陆少林失父一事牵出他的身世之谜,并在他考大学的数次失败里涵纳着时代青年的无限心事。这些故事与题材,在叶兆言的个人经历和以前的《白天不懂夜的黑》、《玫瑰的岁月》等作品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只是将陆少林原生家庭的纠葛当作一个起点、一个开端,重要的是他要通过这个起点打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时代变迁的通道。这是一个人的生存经验,也是我们经历过或目睹过的时代面相。
  这种写作在当代文坛并非主流,却有着别样的贡献,它来自于叶兆言对社会、时代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当下”,将之源源不断地纳入写作范畴。这种书写契合了我对于当代小说一直抱有的一种期待,即在中国已经较为全面地进入现代性发展的路径之后,在城市文明逐渐趋向于成熟和成型之后,作家是否能够直面自己所置身的现实,描写经济发展之下现实生活的万千气象,将人性的变化、挣扎和博弈里蕴藏着的暗角与褶皱细密而结实地呈现出来。
  当然,有一些作家这样写过,或正在这样写。这在“70后”和“80后”那里体现得较为明显,因为他们基本是无历史负担、无历史“阴影”的代際。这样一来,当他们写作时,大都会天然地将自己一览无余看到的生活纳于笔下。我更期待和更为好奇的是,“50后”、“60后”是如何在看待当下的时代、当下的生活。以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穿透力,能否在如此错综复杂、多样驳杂的生活里寻觅到新的题材与契机从而扩展自己的写作界域。在《滞留于屋檐的雨滴》里,我们能够看到时代变迁的力量是如何的惊人,它往往在人还未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与命运时,就将其席卷而去,使其在时代激流的漩涡中举步维艰,进退两难。陆少林因考不上大学,成了电大学生,又觉得没意思,干脆中途退出,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饭馆当厨师。工作之余,他突然又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天天临字帖,迷上了制作砚台,还常常到大学里“蹭课”,旁听古代文学史和古汉语,他的古典文学和古汉语水平比一般大学生都高出许多。这里提及的电大和“集体所有制”含有丰富又鲜活的时代信息,而陆少林个人兴趣的选择,也十分贴合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浪潮带给人们的强烈影响和冲击。
  主人公的生活看似稳定下来了,时代的变化却依然在大幅度地持续。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来说,一桩最重大的事件大概就是“下岗”,陆少林也不可避免,他甚至因为小饭馆的拆迁而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下岗职工。他的生活就像是从“考大学”那里开始绽开了一道缝隙,然后就没完没了、不可阻挡地朝着深渊的方向一路往下撕裂。“陆少林觉得上不上大学不是什么事,没想到还真不一样。一纸大学文凭本来是块遮羞布,不知道却成了一道护身符。”在下岗之后,他开过小馆子、干过保安、当过营业员,后来隐身于郊区专心制作砚台。砚台卖过大价钱,最后整体打包白菜价卖掉,又重新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
  即使我在这里只是将小说的梗概简单勾勒出来,我们也能够在陆少林个人生活的起落沉浮里,清楚地看到时代的波峰浪谷是如何強有力地介入了个体的生活,塑造着、修改着他的人生与命运。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敏感性的作家才会选择和注目的题材,他在这里要展现的,既是当代中国令人晕眩的极速突变,也是个人命运及其生活影像的交叠。
  这样的题材本身蕴含着两难:当下现实的每一帧图景都在变化,都是无常,要捕捉它们的瞬时性面容是艰难的,意义也是稀薄的,这意味着写作的难度将纷至沓来。但是,如果没有人去观察、去记录,将沸腾的时代和生活写下来,后来者就会不得不面对一大段的“中国故事”的空白,这无疑会是中国当代文学和历史的一个重要欠缺。类似于《滞留于屋檐的雨滴》这样的小说的难得之处即在此,它们是在对生活发声,对现实发声。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鲁敏在文坛上素以写淳朴、善良、温厚的“东坝”故土风情而著称,她另有一类小说,以小市民家庭的感情和关系为线索,写出大时代之下的生之艰辛和错综复杂,在平常生活的掩映下溢出残缺或变异人物的影子,比如《墙上的父亲》、《惹尘埃》、《六人晚餐》等。这类小说有点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作家拿着“取景器”对着树荫暗影连续闪拍,可能会捕捉到出人意外又令人惊悚的一幕。《大宴》属于这一类型。写“吃”,似乎又与“吃”
晋人张二棍的诗是朴素的诗,亦是感人的诗;朴素与感人,几乎是好诗的双核,却在当下诗歌中变得稀有。  张二棍的诗与他的职业和生活经历——地质队队员——咬合在一起,这是我对他的诗有特别的亲切感的缘由,基于我自己出生并成长于地质队家属院的事实;但他的诗又超越了我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探队员之歌”一类的“山野诗”,也迥异于文人骚客以亲近自然之名行亵渎自然之实的“山水诗”。当然,诗歌读者完全可以忽略张二
日前,日本青年小说家青山七惠的长篇新作《灯之湖畔》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灯之湖畔》讲述了一个关于坚守和逃离、禁锢与成长的故事。久米灯子被朋友们戏称为“天上的人”,她年纪轻轻,却甘愿守在旅客越来越少的山腰湖畔,经营家里的餐厅。久米家还有沉默寡言的父亲源三、活泼的二姐阿悠和小妹花映。阿悠准备去东京做演员,高中生花映似乎也对自己的前途另有打算。周围的人对灯子的坚持不懈,青梅竹马的淳次、新来的神秘
日前,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知名作家琦库·阿达多创作的插画故事书《巴巴央和魔法星》(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在仪式上,琦库·阿达多分享了该书的创作过程,并认为,好的故事应该有空间让读者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她透露,“作为每晚入睡前的一个仪式”,自己都会给孩子讲怪物巴巴央的故事及它的各种经历,一讲就是四年,在孩子的参与下,故事也不断演绎新的情节,最终成书出版。在琦库·阿达多看来,《巴巴央和魔法星
谈骁的诗里有一股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称,却令我这样人过中年者熟悉的味道,那就是另一位80后作家林东林在书写中表达的:“身体的乡愁”,腿和脚的乡愁。使谈骁显得老成持重的另一面,是他的诗具有粗犷大地般朴实的美,像他诗中还沾着泥土和草屑的土豆。   年轻的谈骁用“恩施时间”置换“北京时间”,这只能是诗人所为。他诗中用得最多的词,是“光”,以及“映照”、“照亮”。它们与这样几组最单纯的词语相依相偎:光明与希望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日前在京揭晓。首先从309部参评作品中产生了75部初选作品和3名翻译奖初选译者。最终,评选出24部获奖作品和3名获奖译者。众多参评作品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多语种多门类不断繁荣发展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的创作态势。长篇小说奖:《白虎寨》李传锋、《破荒》袁仁琮、《时间悄悄的嘴脸》阿拉提·阿斯木、《信仰树》乌·宝音乌力吉、《
四十五岁的德国诗人扬·瓦格纳日前获得了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并获奖金五万欧元,约合人民币三十八万元。负责遴选毕希纳奖得主的德国语言文学院认为:“扬·瓦格纳的诗歌将语言中顽皮的乐趣与熟练的形式控制、音乐般的享受和理智的简洁融为一体,既传统,又当代。”瓦格纳1971年生于汉堡,2001年出版首部诗集《天上的钻探实验》,此后又出版诗集十余部。毕希纳奖由德国语言文学院创办于1950
二类文  转眼已是金秋十月。金风送爽,持蟹赏菊是我国人民的一大乐事。作为美食家的妈妈深谙其中之趣,特意从菜场上买了十几只大螃蟹回来。  那天我一进家门,妈妈就招呼我:“今天我们加餐,来品品美味的螃蟹。”我瞪着水槽里的那些摆脱了束缚、欢脱无比的螃蟹,却提不起兴致,恹恹地说:“作业那么多,哪有时间品尝螃蟹啊?一只螃蟹吃下来,大半個小时过去了。不干!”  我匆匆走进书房,伏案写起了作业。渐渐地,我那飞舞
要说文学叙事与地域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很奇妙的。读朱山坡的小说时,我不时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熟悉的南方幻影和气息,回想起来,在初读同为广西北流作家的林白的小说时也有这种感觉:潮湿、阴郁、飘忽不定的魅影、捉摸不透的意蕴。当然,这并不是无谓的重复,事实上,无论是林白,还是朱山坡,他们的个人风格都是很明显的。在“70后”中,朱山坡是为数不多的坚持文学的纯粹性、艺术性和超越性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暴预警
亚马逊宣布将推出一款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中国读者今后可以在46万本Kindle电子书和咪咕阅读的40余万本网络文学作品之间随时“穿阅”。这也预示着作为电子书行业的领先者,亚马逊将网络文学纳入了下一步戰略计划。在发布会现场,作家周梅森和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白饭如霜探讨了当下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关系。周梅森认为网络作家是敢死队,他们杀出的血路将为传统文学作品带来新的生机。唐家三